唐後期禪僧行腳錄:行腳與禪風的關係

2020-12-12 手機鳳凰網

編者按:行腳,作為動態的修行方式,與禪宗傳統靜態的修行方式相得益彰,共同推動了禪學的興盛。本文作者楊富學、趙娜,比較詳細的論述了行腳現象的盛行過程,以及行腳現象出現的原因和影響,讓我們哪能夠更全面的認識行腳這種修行方式,也以其為切入點,加深對禪學的理解。

行腳圖(圖片來源:資料圖)

唐後期禪宗的繁榮,從某種程度上說,與禪僧行腳活動是分不開的。在修行方式、教育思想和禪風的轉變上皆有體現。

修行方式

先說修行方式。行腳作為動態的修行方式與佛教傳統的靜態修行方式相得益彰,共同推動了禪學的興盛。佛教傳統的修行方式或為閱讀經典或為修持戒律或為念誦佛號等等,多安居於寺院之中,修持經、律、論,於寂靜的山林中獨處,出世色彩較重。而中國化的禪宗提倡「明心見性」的頓悟法門,南宗禪強調以「無念、無憶、無著」為宗旨,「莫起雜妄,即自是真如性」, 重在「當下」,培養自信,淡化「出世」色彩。蜀地淨眾禪法則強調「無憶、無念、莫妄。無憶是戒,無念是定,莫妄是惠。此三句語,即是總持門。」 出世與入世並不是悟道的關鍵,能否明心見性才是重點。在具體修行上,永嘉玄覺禪師(665~713年)提出「事理不二,即事而真」的思想。這裡的「事」即是萬有,即現象,亦即所得見聞的一切。真就是真實體,實在,無偽無假。馬祖提出「平常心是道」。「何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 正是在吃飯穿衣無不是佛事的理念下,禪僧無論是輾轉於諸位高僧大德的門下,行走於名山秀水之間,還是居於寺院中禪定、普請,都是真性情的體現。禪不是虛玄而神秘的,而是平易且生動的。參禪就是要打破物我質礙,「以清澈洞明的心境與外境相接,去觸摸大自然的形體,感受生命的律動。」 這動態的修行方式,使得禪宗更容易深入平易的生活,行處灑脫,止處寧靈,使得禪宗從山林走向紅塵。

禪宗教育

再說禪宗教育。禪是靈活的,獨特的,因人而異的。根據對象不同,禪僧在行腳中,產生了禪師與學僧,禪師與禪師,學僧與學僧三種關係,呈現出不同特點。

(一)禪師與學僧的「啐啄之機」表示,體現出「教學相長」的理念。「啐啄之機」即用孵化新生命的比喻,要求學僧在內部如雞子般地「啐」與禪師在外部如母雞般地「啄」相結合,需要學僧與禪師共同的努力。「夫參學之流,須具啐啄同時眼,若不具啐啄同時眼,未有參學分在。」禪師則根據學僧的特點應病施設分化出激烈與溫和兩種方式。激烈的教化方式,如採用打、踢、喝等教化方式,以洪州宗及其後學(臨濟宗和溈仰宗)為代表。溫和的教化方式,以石頭宗及其後學(雲門宗、曹洞宗和法眼宗)為代表。 在「啐啄之機」的模式下,創造出著名的語錄體,留下了大量禪宗公案,並使得後代禪師以公案為教材,形成文字禪和看話禪,從而引導了兩宋時期的禪學轉向。

學僧求教於禪師的同時也在勘驗禪師。禪師與學僧間的關係,臨濟義玄將其總結為「四賓主」,並成為臨濟宗的「門庭施設」之一,並發展出「四照用」、「四料簡」、「三句」等多種勘驗方法;曹洞宗則運用著名的「五位法」(又名「君臣五位法」);雲門宗則以「一字」、「三句」作為勘驗手段。在「教學」中彰顯了禪宗五家的個性。

行腳僧們對意欲參拜的禪師是有選擇的,甚重視與自身禪法的契合。溈山和尚「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過於師,方堪傳授」之語,即是對此類僧人的肯定。如洛浦元安禪師遊歷時住在夾山卓庵,但多年並不拜訪夾山和尚。夾山和尚主動勘驗,洛浦禪師方才面見,並經再度勘驗後服膺。學僧與禪師之間,最理想的境界為「主看主」(或「主中主」),這種狀態下既達到了參請的目的,又收到了教學相長之功效。

(二)禪師間的「大機大用」體現出禪法的高妙之處,顯示出禪學教育的輕鬆性。在禪宗的緣起上,便有「釋迦拈花,迦葉微笑」的說法。禪師間的「大機大用」可以在一問一笑之間,完成機鋒的碰撞。宋代賾藏主編集《古尊宿語錄》卷14《趙州[從諗]真際禪師語錄之餘》載:

[趙州禪]師行腳時,問大慈:「般若以何為體?」慈云:「般若以何為體。」師便呵呵大笑而出。大慈來日,見師掃地次,問:「般若以何為體?」師放下掃帚,呵呵大笑而去,大慈便歸方丈。

禪師間融「刀光劍影」於無形的機鋒對決,既體現出「禪」的高妙,又體現出「禪」的平易。正是這種高妙與平易的兼容,使得禪學教育既具有神秘性,又具有親切性,而引得眾人紛至沓來。

(三)學僧間的「同道共益」體現出禪學教育的滲透性。長途跋涉的同行者,不僅可以相互關照,更能共同探討禪法,提供精神上的幫助。正可謂,「結交擇友,為同行道伴,撥草瞻風。」 一般說來,受同行者指點的學人多為「有所執」之人,很難在短時間內直指心性,所以,同行者的指點往往比禪師的指點更為親切,就像是涓涓細流,絲絲滲透,剝落「我執我見」,及至機緣成熟,便可以豁然貫通,打破「漆桶」。例如,雪峰義存與巖頭全豁在同行中,曾因雪阻於鰲山店中。雪峰一向坐禪,巖頭每日只是打睡。卻是巖頭禪師幫助雪峰清除了思想阻礙,令雪峰大呼「今日始是鰲山成道」。

第三,行腳與禪學轉向。主要表現在新的禪學主題及禪學新形式的出現。往來於南嶽系與青原系之間的禪宗與其他宗派間的行腳僧,扮演的最直接角色即為「傳導與傳播者」。他們在南北間行走,傳播不同禪師禪法主張的同時,推動了禪風轉向。一方面,每有行腳僧到來,禪師便問「何處來」,這幾乎成為唐後期的典型用語,並影響著後代禪風,成為勘驗行腳僧的「標準」。另一方面,行腳僧將疑惑帶到各處,不同禪師加以解惑,使當時的禪林中出現了核心問題,如問詢「祖師西來意」、「如何是佛」、「和尚家風」、「祖意與教意」、「牛頭見四祖前後事」等等,成為當時諸尊宿闡述不同見地的「基本問題」。正是解讀這些問題而形成的機鋒和公案,成為宋代及其以後很長一段時期內禪學的重要旨趣。

行腳活動促進了「代別」、「舉古」等新表述方式的出現。由解讀公案而被宋代禪師廣泛運用的「代別」和「舉古」兩種形式,由於行腳僧的活動,早在8世紀就已經出現。

所謂「舉古」是指列舉出古人的言句或事例,以教化弟子或展示不同的見解。宋代以後的「舉古」多指古「公案」,但是在唐後期,「舉古」的內容更為豐富,用詞也多樣,有「舉」、「舉似」、「因」、「因舉」等等,所列舉的形式,有列舉先師言行、佛經用語、同一時期同系禪師的言行、不同時期同系禪師的言行、同一時期不同系禪師的言行、不同時期不同系禪師的言行,等等。例如:

[藥山禪師]師夜不點火,僧立次。師乃曰:「我有一句子,待特牛生兒,即為汝說。」僧曰:「特牛生兒了也,只是和尚不說。」師便索火。火來,僧便抽身入眾。後雲巖舉似洞山,洞山曰:「此僧卻見道理,只是不肯禮拜。」

這一時期,藉助行腳之勢出現的禪師間的「舉似」為公案的形成和解讀準備了條件。後人在前人「舉似」的基礎上,而最終形成了「舉古」。

所謂「代語」,原有兩個含義:其一指問答酬對時,禪師設問,答者若答不出或答語不合意旨,禪師便予以代答;其二指古人公案中只有問話,沒有答語,代古人的答語。所謂「別語」,指古人公案中原有答語,作者另加別有含義的話。這是在「公案」基礎上的「代別」,事實上,「代別」早在宋代之前已經出現。當時,由於行腳僧將同一問題帶到不同的禪師處,禪師對他人在機鋒中的所失之處進行重新的評點,給出參考性的答語,而逐漸形成了「代語」的風氣。《祖堂集》卷4《藥山和尚》和卷16《南泉和尚》中,都可見「代語」一詞。在青原系中,經藥山的再傳弟子洞山良價和石霜慶諸的推動,形成了風氣;經由洞山諸位弟子,尤其是曹山本寂的推動擴大到與士大夫參禪的範圍中;同時經由行腳僧的傳播,到雪峰義存時期,再度興盛,並經過諸位弟子的努力,出現了以雲門文偃(864~909年)為代表的禪師。到五代時期已經趨於完備的「代別」方式從而為宋代禪師提供了解讀公案的工具。

由於行腳所帶來的互通有無,禪師對同一事件或同一問題(如祖師西來意)進行不同的解讀,而出現了多種多樣的答案,而構成了別樣之語。

行腳與綜合性著作的形成

最後看行腳與綜合性著作的形成。唐後期出現的記述禪宗燈史的「綜合性」著作主要有《祖堂集》和《寶林傳》,以及記述禪宗五宗的《宗門十規論》。《祖堂集》為五代南唐泉州招慶寺靜、筠二禪僧所編,成書於保大十年(952年),是目前傳世的、我國最早的禪宗燈錄體集成之作。 文中出現的與編者同時期的「文僜」乃雪峰義存(822~908年)的再傳弟子省僜。身居泉州偏僻一隅的靜、筠二僧之所以能夠詳細地列舉出多達242人的傳記,並對其生平事跡進行較為詳細的敘述,尤其多注重以「碑銘」和「行錄」為依據,這與空前廣泛的行腳活動是密不可分的。在記敘中,靜、筠二僧也有意識地詳細列出「行腳」現象,如在卷6《洞山和尚》、卷7《雪峰和尚》、卷8《欽山和尚》、卷10《鏡清和尚》、《長慶和尚》、卷11《佛日和尚》、《保福和尚》、《睡龍和尚》、卷14《江西馬祖》、《南源和尚》、《百丈和尚》、卷15《大梅和尚》、卷16《南泉和尚》、《溈山和尚》、《黃檗和尚》、卷18《趙州和尚》中多次提到禪僧的修學以及禪師本人的行腳活動。正是編者本人的廣泛遊走才能收集到在當時影響較小的禪師傳記,明確了石頭系和洪州系的傳法體系,彌補了後世記載中的不足。就宗系而言,《祖堂集》之最大價值莫過於完整地記載了慧能後南宗兩大禪系發展的歷史,尤其凸顯了石頭宗在南方的悄然崛起。「改變了過去文獻對石頭宗系的忽視和冷漠傾向,直接影響了後世燈錄以懷讓馬祖一系和行思石頭一系同為南宗正統的觀點,也完整地展現了慧能南宗在唐末五代的蓬勃發展和興衰更替的歷史實際。」

關於《寶林傳》的成書,《佛祖歷代通載》卷9有如下記載:

唐貞元(785~805年)中,金陵沙門惠炬將此祖偈往曹溪,同西天勝持三藏,重共參校,並唐初以來傳法宗師機緣集成《寶林傳》。光化(898~901年)中,華嶽玄偉禪師集貞元以來出世宗師機緣,將此祖偈作其基緒,編為《聖胄集》。開平(907~911年)南嶽三生藏惟勁頭陀又錄光化(898~901年)以後出世宗匠機緣,亦以祖偈為由,集成《續寶林傳》。

從《寶林傳》到《續寶林傳》的撰寫,旨在記述歷代宗師的機緣,需要作者廣泛涉獵,除卻淵博的知識,定然需要廣泛的見聞。在交通不甚發達而且政權林立的唐後期,無疑需要行腳的推動。

相關焦點

  • 蘇軾「安西老守是禪僧,到處應燃無盡燈」,指莫高窟哪一窟內容
    禪窟是在主窟左右兩壁各開鑿僅供坐禪用的幾個小型洞窟,以供禪僧習禪修行、禮佛觀像,在莫高窟開鑿的禪窟有北涼第267、268、269、270、271窟、西魏第285窟。第285窟是莫高窟最大的禪修式洞窟之一,也是莫高窟禪僧畫像最多的洞窟。莫高窟佛教徒畫像中,除佛弟子和羅漢像最多外,就是禪僧畫像多。「禪僧」就是坐禪苦修的佛教僧人。指導僧人進行禪修的高僧稱為禪師。
  • 一茶一禪 天下至清本色
    圖片來源:資料圖中國在唐、宋時代禪風大盛,其對社會文化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相傳圓悟克勤禪師提出「禪茶一味」之後,禪與茶便形影相隨。幾乎寺必備茶,僧必飲茶。「風揚茶煙浮竹榻,水流花瓣落青池。」沒有茶禪一體,誰解得此種空闊、坦蕩又渾厚的禪的美麗呢。就像我們今天在緊張、繁忙的空隙裡,用心去泡一碗茶,用心去品一口茶,得到無法言喻的當下寧靜,茶的本性是冷靜的,而禪是思索的、理智的。相傳神農嘗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藥效。史傳記載,東晉僧人,已於廬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飲茶蘇(將茶與姜、桂、桔、棗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湯)助修。
  • 日本茶道與茶禪關係緊密聯繫,茶就是禪,茶道即是一種禪宗
    日本茶道與茶禪關係緊密聯繫,茶就是禪,茶道即是一種禪宗根據史料記載,日本茶道是在中國茶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之後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文化體系。茶道和禪宗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日本傳統文化的代表,日本茶道的發展與茶禪關係緊密聯繫,茶就是禪,沒有茶就沒有禪,茶道即是一種禪宗。如千利休提出的「茶禪一味」禪宗思想,即追求簡約、樸素,除去一切外物因素,使得茶道成為人們生活中一種修身養性的行為。日本茶道也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人們通過茶道學習茶道禮儀,陶冶情操,培養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觀。
  • 禪是什麼意思
  • 中國佛教代表團赴日本進行修行體驗 雙方禪僧同吃同住
    兩寺禪僧合影(圖片來源:中國佛教協會)[原標題]中國佛教代表團赴日本進行修行體驗交流活動2017年9月20日至28日,應日本日中臨黃友好交流協會邀請,以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江西省真如禪寺住持純聞法師為團長,江西省青原山淨居寺住持妙安法師為秘書長的中國佛教代表團一行6人,赴日本參加第12屆中日禪僧友好交流活動。
  • 茶言茶語:茶禪相融 一物一心不相離
    茶禪相融,一物一心不相離。(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茶文化,禪文化,融成茶禪文化,是我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 相傳神農嘗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藥效。 茶滲透於文化生活而產生茶具、茶廠、茶行、茶室、茶館、茶經、茶書、茶詩、茶畫、茶歌以至茶道,不一而足。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定親,以茶饋禮,以茶貿易,民情風俗,均與茶不可分離。茶文化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釋迦牟尼佛拈花示眾,迦葉微笑,遂有以心傳心之教外別傳,南北朝時由達摩傳來中國。
  • 【問禪】行腳臺灣「觀音道場」之法鼓山
    凡對禪宗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本來面目」出於唐代惠能《六祖壇經·行由品》,其公案講述:六代世祖惠能從小聽人念誦佛經,心中有所覺悟,就到黃梅縣東禪寺投奔禪宗五世弘忍大師學習佛法,被秘密授與祖師衣缽,連夜逃到南方,遇到僧人慧明,要求講佛法。惠能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 臺灣行腳丨漠漠的海,悠悠的風
    所行、所見、所思、所感,盡在文中。中偉集團一直秉承「開放、誠信、卓越、共贏」的核心價值觀,築巢引鳳,大量引進全球優秀人才,提升企業格局和視野,追求企業發展的社會化,致力於成為倍受尊重、持續發展的多元化企業集團。伍學鋒先生本文反映出正處在跨越式發展中的中偉人開放的視野和思想格局,也向我們傳遞了臺灣地區濃鬱的人文氣息和傳統文化氛圍。
  • 王陽明與一位禪僧的故事
    王守仁當然做不到和佛陀一樣拋妻棄子,反倒因親情關係變得優柔寡斷。不過正是這個優柔寡斷,讓這個儒家「忠實信徒」想通了:如果人人都拋妻棄子,那麼人類將會迎來自我滅亡。想通了這一點,他來到當地的一家寺院,裡面有一禪僧,已經打坐了三年,期間眼睛不睜,嘴巴不張。
  • 禪、茶、佛
    佛教崇尚飲茶,茶與佛教的關係源遠流長。傳統的佛制規定,過午不食,不飲酒、不食葷。僧侶午後不吃食物,但可以飲茶。
  • 【禪設計】室內設計中的禪風
    從中國吹向日本的禪風 從中國的唐代以來,禪宗即深深滲入日本生活文化及各個層面,並且啟迪了日本人對藝術美學的另一種境界的探索。 唐代結合自然山水興造佛寺的趨勢,及文人與禪僧交往,參與遊覽、題名、吟詠、賦詩,設宴慶賀及品茗等活動,甚至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園林設計、規劃,於審美意識和情趣中融合禪的境界,這些都深深影響了日本禪風的發展與興盛。
  • 朝聖—上海大圓通寺慧蓮法師行腳一行朝聖普陀圓滿
    大圓通寺慧蓮法師與弟子合影大圓通寺行腳團向法雨寺進發向佛頂山邁進在南海觀音像面前,行腳團高唱 團員逐一交流感受2015年4月13日,迎著凌晨法雨揮灑後的清新,上海大圓通寺行腳團向法雨寺進發,依然是莊嚴法相、一路梵行。 禮佛繞殿之後,行腳團以三步一拜大禮,如期向佛頂山邁進。在觀音甘露洗禮之後的青石板路上,向法雨寺禮佛,並一路跪拜匍匐向佛頂山登臨,是難以言說的因緣殊勝。
  • 禪七:坐禪、跑香,不雜其餘行事
    禪七真正開始了,每天都在不斷地坐禪、跑香,不雜其餘行事。
  • 佛教僧人的禪七生活
    僧人與禪修 對於一個修行的僧人而言,行、住、坐、臥皆可修禪,但在四者之中,以坐姿最為適宜,故多雲「坐禪」。以打坐來修習禪定的方法,略稱「打坐」。 和尚到達禪堂後,執香板,然後說法,說明禪七修行的重要性及其注意事項。說完法後,和尚將香板落地云:「起!」,當 值催板,眾監香答「起!」禪僧們改變原先大搖大擺的快步走,他們聳動兩肩,低著頭,身體微向前傾,以鬆弛的關節快跑,身彎三分,兩手扶腿側,踮腳跑。每一個班首喊一個「起」字,從首座順序喊。班首喊完,維那末後喊一個「起」字。維那喊「起」字時,隨手將香板繞一圈,向香桌走去。
  • 茶文化與禪文化,都興於唐代,融成茶禪文化,流傳千載,長興不衰
    茶文化與禪文化,都興於唐,其使茶由飲而藝而道,融茶禪一味者,則始自唐代禪僧撫養、禪寺成長之茶聖陸羽。其所著《茶經》,開演一代茶藝新風。(唐)陸容《送茶僧》江南風致說僧家,石上清泉竹裡茶。農、禪並重為佛教優良傳統。禪僧務農,大都植樹造林,種地栽茶。制茶飲茶,相沿成習。許多名茶,最初皆出於禪僧之手。如佛茶、鐵觀音,即禪僧所命名。其於茶之種植、採擷、焙制、煎泡、品酌之法,多有創造。
  • 【問禪】東瀛記遊(詩一組)
    【問禪】峨眉山「普賢道場」的形成【問禪】峨眉山伽藍詩鈔(上)【問禪】峨眉山伽藍詩鈔(下)【問禪】行腳臺灣「觀音道場」之法鼓山【問禪】雲岡石窟----石頭寫成的千年史卷【問禪】山居(詩一組)【問禪】懸掛在天上的建築群:懸空寺【問禪】閒吟峨眉山
  • 生活禪風-佛弟子的寺院生活
    懷海之後,農禪之風盛行禪林,至今不輟。禪宗認為,穿衣吃飯、日常勞作,都是佛法。實行農禪,可使得心境融為一體,世法、出世法不二。在禪宗的公案中,有些師徒正是在採茶、種田之間應對酬答,實現接引的。★行腳禪門佛子,自古就有行腳的修持傳統。《祖庭事苑》云:『行腳者,謂遠離鄉曲,腳行天下,脫情捐累,尋訪師友,求法證悟也。』《村寺清規》云:『從上出家參學之士,未有不發足超萬,千裡求師者。』禪門的行腳僧,也稱『雲水』。如行雲流水,一任自在,上求下化。趙州和尚,更是留下了『趙州八十猶行腳』的佳話。
  • 牆裡開花牆外香——南宋禪僧畫家牧溪
    跟你說吧這是個人名,南宋禪僧畫家,在日本遠比在中國有名,日本人稱其為「日本畫道的大恩人」。 宮崎駿工作室負責人高畑勳 宮崎駿工作室負責人高畑勳曾說:「我喜歡的正是中國水墨畫裡的留白,比如南宋牧溪的作品……」;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日本的川端康成也曾滿懷深情地向亞洲各國的作家們介紹被我們遺忘的牧溪:他是中國早期的禪僧
  • 【問禪】 「峨眉十景」詩吟
    象池夜月象池夜月,「峨眉十景」之一。 靈巖疊翠靈巖疊翠,「峨眉十景」之一。靈巖寺遺址位於峨眉金頂三峰的後山麓。【問禪】峨眉山「普賢道場」的形成【問禪】峨眉山伽藍詩鈔(上)【問禪】峨眉山伽藍詩鈔(下)【問禪】行腳臺灣「觀音道場」之法鼓山【問禪】雲岡石窟----石頭寫成的千年史卷【問禪】山居(詩一組)【問禪】懸掛在天上的建築群:懸空寺【問禪】閒吟峨眉山
  • 僧人行腳,少林寺僧人每日行腳日記,揭秘你不知道的另一面!
    2018年4月13日,少林寺僧人釋延陶、釋延寰、釋延斯、釋延荍一行四人,自少林寺大雄寶殿上香禮佛後,行腳前往四川峨眉山,拜謁普賢菩薩。至2018年6月1日,釋延陶法師一行抵達峨眉山,行腳圓滿。行腳途中,四位法師各有所思悟,現摘錄如下,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