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篇文章專門聊了聊王守仁初讀《王陽明》,如何理解知行合一?,這是一種站在高處的寫法,美其名曰高屋建瓴吧!
然而我印象比較深的還不是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而是他和一個和尚的故事。
28歲才入仕,三年後王守仁請了個病假,搬到了西湖旁邊住了一陣。在這個時候他其實是有點兒想要離開塵世,就是想要歸隱,不過最放心不下的是自己的老祖母和父親。
王守仁當然做不到和佛陀一樣拋妻棄子,反倒因親情關係變得優柔寡斷。
不過正是這個優柔寡斷,讓這個儒家「忠實信徒」想通了:如果人人都拋妻棄子,那麼人類將會迎來自我滅亡。
想通了這一點,他來到當地的一家寺院,裡面有一禪僧,已經打坐了三年,期間眼睛不睜,嘴巴不張。要是放在王守仁剛剛入仕那會兒,他肯定會走上前去虛心請教,就像他在九華山那樣,神僧啊,請為我指點指點。
然而,這個時候的王守仁卻在一旁怒斥道:他(和尚)整天在嘀嘀咕咕什麼?
這位禪僧聽到這句話後,簡直是受到了驚嚇。怎麼會有這麼一位狂人,於是睜眼來和王守仁攀談起來。
這裡需要插播一段時代背景。
我們知道整個明朝都是怪怪的,原因很簡單:上梁不正下梁歪。明朝皇帝,特別是中後期的皇帝,奇葩的很,有愛玩木匠的,有愛修仙的,有四十多年不上朝的。
因此在王守仁生活的明中時期,民間出現修仙之人不足為奇。反倒是怒斥修仙的王守仁讓人摸不著頭腦。
兩人開始攀談起來,王守仁問和尚家中還有何人,和尚說老母親尚在。於是王守仁就抓住骨肉親情關係這一點展開攻勢。
對談結束後,情形大變。
和尚邊哭邊向王守仁道謝,並且當天就還俗回家了。
兩人的對話,內容不難想像。
骨肉親情關係是什麼?就是王守仁不能夠狠下心拋棄父親和祖母而選擇逃離塵世的那一種牽絆。他相信周邊的人和自己一樣,也是無法完全逃離骨肉親情的。
上世紀五十年代,一位美國心理學家發表的研究至今還是能夠屹立不倒:母嬰之間的溫柔肢體接觸對後來的依戀的形成意義重大,甚至超過了撫養之情。當然了,不能指望明代人明白當今的研究成果。
正是基於對骨肉親情的堅定認可,王守仁把禪僧給勸返了。
一般人看來,吃虧的肯定是那位禪僧。虔誠的佛家徒會說這位禪僧的思想不夠堅定,並且道行也太淺。現代多元化社會的我們會認為王守仁這是不對的,你怎麼可以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別人呢?
禪僧吃虧在哪裡?
我們順下去想想,佛陀的做法難道就完全不能接受嗎?佛陀選擇在自己得道之後來度化自己的妻兒,讓他們免受苦難,這樣子難道不比在一起受苦受難強嗎?
和尚也可以用同樣的說辭來駁斥王守仁:我繼續修行,待成佛之後再來度化我那受苦受難的母親,這比我和老母待一起受苦要強。
這裡就觸及了佛家和儒家的終極矛盾。
根本在於佛儒兩家的宇宙觀的差異,兩家認為的宇宙是不相同的。
儒家認為宇宙是有限的,我們的生命只有一代,我們生活的環境也只有這一片土地。因此都按你們佛家那樣來的話,人類將會走向滅亡。
然,佛家認為宇宙是無限的,生命也是無限的,生命永遠在六道當中來回。所謂的六道,包括我們比較熟悉的天道、人道、地獄道,還有阿修羅道、餓鬼道、畜牲道。
生活在本質上來說是在受苦,我們在這一代受苦,還要在下一代受苦,在下下代受苦,這也正是佛家常說的苦海無邊。然而要想脫離苦海,唯一的辦法就是擺脫輪迴。擺脫輪迴的本質就是要終結身上一切的因果關係鏈條。
有因必有果,因為我們有了親情骨頭關係,因此你將面對生離死別之苦,疾病纏身之苦。當你斬斷這種因果關係之時,就是你擺脫輪迴脫離苦海之日。
所以佛家修煉必須出家,就是為了終結家庭親情關係。佛家人不能夠置辦家產,就是為了終結世俗關係帶來的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