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傳奇王陽明
大明王朝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的冬天,天氣寒冷,明雲密布,朔風凜冽。北京紫禁城的午門外,一幫錦衣衛的校尉正押解著一位30多歲的年輕官員,他們扒去他的官服,把他面朝下背朝上地扔到地上,準備對他施行「廷杖」的刑罰。
所謂「廷杖」,說白了也就是打屁股,這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特別發明的一種刑罰,是專門用來對付那些「不聽話」的官員的。錦衣衛的校尉們舉起棍子,正他準備開打,卻聽旁邊監督行刑的太監大人說:「把他的褲子也脫了!」於是,校尉們又扒去了這位年輕官員的褲子。只聽那位太監說了聲「打」,校尉們手起棍落,棒下頓時一片血肉模糊要知道,「廷杖」作為明朝的「祖宗家法」,歷來都有「不聽話」的官員享受到這一特別「待遇」,但這次的「廷杖」卻與以前不同。以前的「廷杖」,挨打的人可以在身上穿著厚衣,襯上厚的棉花,還可以在外面裹上毯子、氈子之類的東西,可即便如此,也往有被打死的。脫去衣服、扒光褲子挨板子,是這一年才有的「重大改革」,發明人正是那位太監。本來作為朝起的官員,當眾挨板子打尾股,已經是夠丟人、夠汙辱人格的子脫去褲子,那就不僅是對人格的嚴重行辱,更是對身體的此重推線。在明的歷史上,此後因「延枝」而坡打死,差不多就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了。但這位年輕的官員卻很幸運,挨了狠狠的40大板,雖然只剩下奄奄一息,卻還沒有斷氣,然後他又被投進了錦衣衛的大牢。大凡被關進錦衣衛大牢的人,也往往是九死一生,但這位年輕的官員還是很幸運,居然沒死,最後被放出來發配了,雖然一路上又遭到錦衣衛的追殺,卻終究大難不死。這位年輕的官員,最終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富有傳奇色彩的一位偉大人物,成為繼孔子、孟子之後為中國文化做出最偉大貢獻的人物之一。
這位500年前最早享受到脫光褲子被當眾打屁股這一非常待遇的年輕官員,就是王陽明。大家都知道,古人的名字比較複雜,往往是有姓、有名、有字、有號,我們要講的這位王陽明先生,自然是姓王,他的名叫做「守仁」,字叫做「伯安」,「陽明」是他的號。在古代,對其他人直呼姓名是不禮貌的,所以大家都稱他為「陽明先生」,以表示對他的尊敬。對王陽明這位人物,今天大家或許會覺得有些陌生,但如果是在100年前,他卻應當是位眾所周知的人物,知名度是非常高的。陽明先生生活在明代的中葉,距離今天已經四五百年了,但任何一位講明代歷史的人都一定會講到他,因為他對明代的歷史實在是太重要了,離開他幾乎就無法完整地講明朝的歷史。
對於陽明先生,如果我們要用兩個字來概括他的一生,那麼他是以一種「奇特」這兩個字也許是最恰當的。說他「奇」,是因為他的人特別的風貌出現生道路十分曲折,充滿傳奇,有許多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說他「特」,是說他這個人很特別,他是以一種特別的風貌出現於中國歷史的長河之中的,就像座孤高的山峰,挺然獨立。先舉出他生活中幾件「奇特」的事來:
一是他12歲的時候,就口出狂言,不要讀書登第做狀元,而要「讀書做聖人」。
二是15歲的時候,他獨自一人遠出塞外考察軍事形勢,練習騎馬射箭,回來後還一心想要給皇帝上書,發表他如何防守邊關入未的見解。
三是17歲結婚,結果當天他卻不見了蹤影。
四是考中進士做了官之後,他仗義執言,結果被關進了錦衣教,衛的大獄,被打得死去活來,出獄後還一路遭到追殺。
五是他被發配到遠荒極僻之地,天天面對著死亡的威脅,結果卻在那裡悟出了真正的聖人之道。
六是他以文弱而又帶病的身軀,在茫茫大山之中指揮作戰,卻是戰無不勝,競好像不費吹灰之力。
七是他偶然發現了明朝王室內部發生的嚴重的軍事政變,就當機立斷,以萬多名倉促集合起來的鳥合之眾對抗10萬精兵,卻在不到10天的時間裡,迅速平定叛亂,活捉了謀反頭目。
八是他不僅是一個軍事天才,而且精通儒家、佛教、道教的學說,並都有極高造詣,據說他的「道術」也達到了相當高妙的境界.....
王陽明這位「奇特」的人物,不僅是偉大的軍事家,同時也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詩人,他的身上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文化當中最高的人格理想,所以古人對陽明先生的評價向來是極高的,稱他為「古今完人」,稱他為「真三不朽」。什麼叫做「三不朽」呢?是說一個人如果能夠在三個方面有突出建樹,那麼人們就會對他代代傳頌,垂之永久。哪三個方面?「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也就是說,最高的境界,是要在天地之間建立起崇高的道德,使自己的行為能夠體現出最高的不朽。德行,能夠為後世的人們永遠效法;其次的境界,是要在世間建立起偉大的功業,能夠使後世的人們永遠傳頌;再其次的境界,是要能夠建立起一種學說,創建一種獨特的思想,使後世的人們能夠永遠傳習。簡單地說,「立德」、「立功」、「立言」,就被稱為「三不朽」。
往古來今,世事悠悠,雖英雄豪傑代代不乏,但有道德的人未必有功業,有功業的人未必能立言,能立言的人未必有道德,要集「三不朽」於一身,實在是極其困難的。但王陽明卻做到了,他既是道德的典範,又建立了偉大的功業,更能夠立言垂教,在他57年的生命過程中,真正實現了「三不朽」的人格理想,所以人們稱讚他,稱他為「真三不朽」,是「古今完人」。
從「立德」的方面來說,他從小就立志要成為「聖人」,他的行為是以聖人為榜樣的,是道德的楷模。
從「立功」的方面來說,他富有軍事才能,是真正的文人將軍,他所建立的軍事功績,實際上挽救了明王朝的政治命運。
從「立言」的方面來說,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富有創造性的思想家、哲學家之一,他的「知行合一」說、「致良知」說,影響極其廣泛而又深遠,直接改變了明代中葉以後中國思想史發展的整體格局。他的思想,從當時一直到現代都有繼承者,如著名的人民教有家陶行知先生,就生寫信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學說。陶行知本來並不叫這個名字,他的原名叫做「陶文濬」,他了解了王陽明的「知行合」學說之後,十分折服,就給自己改了名字,先是叫做「知行」.後來又改為「行知」,為此他還特別發明了一個新字「衙」,用它來署名,非常形象地表達了「知行合一」的意思。
王陽明的學說,有眾多的研究者,對他的思想的紙研究,成為一種專門的學間,叫做「王學」。他的思想還直接傳入日本等國,對日本思想史的發展以及「明治維新」運動都有不可磨滅的貢獻。章太炎先生說:「日本維新,亦由王學為其先導。」日本學者高瀨武次郎在《日本之陽明學》一書中說:「我邦陽明學之特色,在其有活動的事業家,乃至維新諸豪傑震天動的思想,地之偉業,殆無一不由於王學所賜予」。
然而,這樣一位偉大的人物,一位文武全才,一位集「三不話、使現朽」於一身的「古今完人」,他的生活道路卻是極其艱難、充滿坎坷的。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陽明先生的一生,正應驗了孟子的話。黑暗的現實政治,成了他心體光明的煉獄:苦難的生活道路,成了他心靈世界不斷提升以至進入聖人境界的階梯。也正因為如此,陽明先生才能真正成就他的「奇」,成就他的「特」,成為位能夠獨立於天地之間,以他高尚的情操、不世的偉業、光明的胸懷、深邃的思想來啟迪天下後世之心的「大丈夫」。
王陽明所生活的時代已經永遠成為過去了。但是,歷史的人物與事件之所以永遠有它的魅力,正在於歷史的意義總是具有當代性的。王陽明並不僅僅是為了複述他富有傳奇的經歷,更希望能夠從他不平凡的生活事跡之中,領略他博大的胸懷與深邃的思想,感悟他坦蕩的胸襟與光明峻偉的人格,以使我們自己的生活、使我們自己生命境界的提升獲得某種有益的精神啟迪。 明憲宗成化年間,在浙江省餘姚縣城裡,有一戶王姓人家。這家人的祖上是在西晉南渡時從山東琅琊遷徙過來的,在當地是非常著名的書香門第。這戶人家的主人名叫王倫,字天敘,號竹軒翁,因為他極喜歡竹子,家的四周都種比了竹子,所以就以「竹軒翁」自號,是位喜歡讀書彈琴的雅士。他的兒子叫王華,更是詩書滿腹,年輕有為。但一段時間以來,這戶王姓人家的上上下下,卻都有些焦慮不安,因為王華的妻子鄭氏懷孕已經14個月了,卻還沒有分娩,這不免使一家人都有些擔心,尤其是這家的女主人岑氏,更是茶飯不思,一心盼望著孫子能夠早早地平安降生。一天夜裡,岑氏做了一個非常美妙的夢,她夢見一位非常美麗的仙人,身披霞彩般燦爛的衣裳,駕片祥雲,天空中吹奏著美妙的仙樂,將一個嬰兒塞到她的懷裡。她伸手去接,卻不料嬰兒一聲啼哭,將她從夢中驚醒;而正在此時,從隔壁媳婦房中傳來一聲真正的嬰兒的啼哭之聲,她懷孕了14個月的媳婦鄭氏終於分娩了,產下一位男嬰。這下子可將王家人上上下下都喜歡壞了!王倫老先生和岑氏都認為,他們的孫子非同一般,那是仙人送來的。為應岑氏那個美夢中所出現的仙人祥雲,王倫就給新生的嬰兒取名叫「雲」。伴隨著新生兒的誕生,岑氏的美夢也在街坊鄰居中傳開了,人們也覺得十分新奇,於是就將嬰兒出生的那座房子叫做「瑞雲樓」 。
這位出生於「瑞雲樓」中的嬰兒王雲,就是後來的王陽明。他出生的那一天,是明朝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公曆紀年是1472年10月31日。就像中國歷史上所有非凡人物的誕生都有一個非凡的故事一樣,王陽明的出生同樣是充滿神奇色彩的。他出生的時候,是否真的有「神人衣緋玉雲中鼓吹」,這件事我們是無法查考的,當然也不必過分追究。但有一點是真的,那就是這位王雲長得十分可愛,他的祖父王倫與祖母岑氏,更是視若掌上明珠,倍加呵護。每當王倫在書房念書的時候,王雲總是陪伴在旁邊,一聲不吭,非常認真地聽著。但漸漸地,王家人對這位小王雲又不免擔憂起來,他們總覺得這位小王雲與其他孩子不同,有點什麼不對。因為他一直到五歲了都還不會說話,王家人擔心起來,王雲會不會是先天聾啞呀?但看他平時的反應,卻是聰明伶俐得很,絕不像是先天聾啞的樣子。但正因為如此,他的祖父王倫老先生對孫子就愈加關注。
有一天,王雲與其他小孩一起在門外嬉戲玩耍,正在這時,有位僧人路過這裡。這位僧人個子高大,看上去是寶相莊嚴。他走到王雲跟前,用手撫摸著他的頭,嘆口氣說:「多好的一個孩子啊,可惜被點破了呀!」這句話剛好被王倫老先生聽到,他心中一驚,若有所悟,隨即給王雲改了名,將他叫做「守仁」。
據說,王雲改名叫「守仁」之後,馬上就能開口說話了。那麼那位僧人說「可惜道破」是什麼意思呢?你想,依照他祖母岑氏所做的那個美夢,這小孩便是神人踏五彩祥雲而遣送下凡的,所謂「天機不可道破」,可你還偏偏取名叫做「雲」,豈不是「道破」了「天機」?再有,祥雲的「雲」(古時寫作「雲」)與說話的「雲」同音,「雲」上面還加那麼一個「雨」字頭,那還能「雲」嗎?至於他爺爺給他新取的名字「守仁」,則是有來歷的。《論語●衛靈公》載:「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有足夠的智慧,他的智慧是足以使他達到某種境界的,但是如果他不能以「仁」去保守那種境界,那麼即使他獲得了那種境界,也必定會喪失那種境界。「守仁」這個名字的意思,就是希望這小孩能以「仁」去保守住他的天賦智慧。守住仁愛之心,也就守住了天賦智慧,以至於仁心充沛,使愛遍滿於天下。
這件事情本身的「真實性」,同樣是無從查考的。這件事只不過表明,王陽明小時候與一般小孩有些不一樣,五歲以後才能開口說話,如此而已。但不管如何,現在被改名為王守仁的小王雲已經能夠說話了,這使王家人如釋重負,原先的擔憂也一掃而空。而王陽明也就在一家老小的關愛之下健康成長,他的獨特的聰明穎悟,更贏得了他的祖父王倫老先生的特別歡心。
有那麼一天,王倫在書房裡念書,王陽明也像往常一樣陪件在旁,但使王倫感到非常驚奇的是,他的孫子竟然能將他先前曾經讀過的書背誦出來!王倫問他:你什麼時候讀的?王陽明說:以前祖父讀書的時候,我就暗記在心了,只不過那個時候我還不會說話罷了。這不僅使王倫稱奇,更使他為孫子的超常智慧感到驕傲,他因此也就更加堅定地相信,他的孫子真的是神人送來的非凡人才,對他更是關愛有加。
在王陽明10歲那年,也就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他的父親王華中了狀元,被朝廷授予翰林院修撰之職。第二年,王華為了對父親盡孝道,要將王倫迎請到北京居住,以便可以隨時侍奉左右。王倫當然是十分高興的,他出於多種考慮,決定帶王陽明道北上。他有幾點理由:一方面,從家鄉餘姚至京師,路途遙遠,有個聰明伶俐的小孫子在身邊,不僅可以增添些旅途勞頓之餘的樂趣,而且也可以使他觀賞到沿途的山川風光、民情物態,可以擴展他的眼界,增長他的見識;再者,將王陽明帶往京師,也能使他們父子團聚,一家三代同居一堂,更可享天倫之樂;第三點,也是更為重要的,是京師乃繁華之地,人文薈萃,冠蓋如雲,王陽明在那裡不僅可以增加閱歷,豐富知識,而且也能夠接受到更為良好的教育。
於是,王倫攜孫兒王陽明一同前往北京。他們一路北上,一日,行至鎮江金山寺,見天色已晚,便做下榻的準備,而王倫在當地的一些老朋友則在金山寺設酒招待。皓月當空,和風習習,放眼遠眺,江天一色。酒過三巡,王倫和他的老友們便不免詩興大發,個個俯首捻須,低聲吟哦,卻未能成韻。而在這時候,在一旁侍坐的王陽明卻隨口吟道:
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
醉倚妙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
金山寺位於長江南岸,但在古代,金山卻是與江岸分離的一個江中島嶼,它是清代中葉之後才漸與江岸合為一體的。與浩瀚的長江相比,金山只不過「大如拳」而已,但它卻獨立於江心,長江好像被它刺破了一一般,所以說它「打破維揚水底天」。「維揚」是指揚州,鎮江屬於古代的揚州地域。「妙高臺」在金山的最高之處。酒醉了,登上妙高臺,斜靠著懸掛在妙高臺上的月亮,吹奏起玉簫,雅韻綿長,以至於洞中的老龍也在美妙的簫聲中沉沉睡去,這是一幅何等瀟灑的圖景!王陽明的這首詩,雖然文字簡樸,但卻氣概非凡,境界宏大,而又意態瀟灑。既應了眼前之景,更有奇特想像。無怪乎當時在座的各位老者聽聞以後,皆大為驚異,嘆為天才。其中有位老者對王陽明說:「少年人真是才思敏捷啊!我等自愧不如。你看啊,金山含月,月影婆娑,山房蔽月,水天空闊。你是否能以『蔽月山房』為題,再賦詩一首啊?」大家可能明白了,那位老者對這位11歲少年的敏捷才思有點懷疑,擔心他是不是早就寫好了的,所以要現場出題考他一番。卻不料王陽明聽罷,便又隨口吟道: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人們關於事物的高低大小的判斷,往往取決於人們觀察的視角。「山近」而「月遠」,便以為山大而月小,這雖然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所謂「常識」,但卻並不符合事物存在的實際狀況。如果人們能有「大如天」的雙眼,那麼世間萬象便都將盡收眼底,人們所見的境界便是無限的,便自然能夠突破山大而月小這種常識的局限與謬誤,從而獲得關於事物的真實狀況的了解。王陽明的這首詩,不僅境界高遠,而且還表達了他那種非同一般的要突破常識的局限而追求真理的情懷。
然而,這時的王陽明,畢竟才只有11歲,他還沒有真正開始接受正規的學校教育。第二年,也就是在他12歲的時候,他的父親王華在北京為他請了老師,讓他正式開始接受儒家經典的系統訓練。在書館念書期間,王陽明逐漸表現出了他性格中所固有的那種特立獨行、豪邁不羈的一面。他似乎並不像其他的學子那樣唯師命是從,循規蹈矩,而是時時會做出些出人意表的舉動。他有時十分頑皮,善於戲謔,往往在同伴中打打鬧鬧,講講笑話,開開玩笑,也因此而被大家看做是個「沒正經」的人。但有些時候,他卻又獨自一人安靜地端坐著,若有所思,心無旁騖,旁若無人。他的父親王華常常對兒子深懷憂慮,生怕他將來成為一個誇誇其談、只善於譁眾取寵卻並無真才實學的人,因此對他的管教就更加嚴格,往往對他的放浪行為進行責罰。但每當此時,他的爺爺卻總會加以回護,因為他堅定地相信,他的孫子原本就與一般兒童不同,是聰慧異常而又胸懷奇志的,將來必定能夠成為大器。
有一次在書館裡,王陽明很認真地問他的老師:「什麼是人生的頭等大事呢?」老師也很認真地回答說:「人生的頭等大事,就是好好讀書,將來能像你父親那樣,登第做狀元。王陽明想了想,懷疑地說:「登第做狀元,恐怕不能算是頭等大事。」老師問:「那麼你說什麼是人生的頭等大事呢?」王陽明若有所思,頭等大事。認真地回答說:「只有讀書做聖貸,也許才能算相店這句話剛好被他的父親王華聽到了,就笑著說:「憑你那德性,還想做聖賢呀!
「讀書做聖賢」這句話出於一個12歲的少年之口,在大人們聽起來,自然不免會產生一些滑稽的感覺。所謂「聖賢」,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高的理想人格。如堯、舜、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孟子這樣的人物,才能被稱為「聖賢」。他們不僅是人格的典範,是文化理想的集中體現者,而且還是能夠以他們的崇高道德,為天下人民帶來福祉的人。如孔子所說的那樣,要能「博施於民而能濟眾」。儘管12歲的王陽明也許並不真正了解「聖賢」究竟應該是個什麼樣子,但「讀書做聖賢」卻是他確立崇高志向的開端。雖然此時他還沒有真正進入社會生活,但「什麼是人生的頭等大事」這一提問,卻已經清楚地表明,少年王陽明已經在思考人生的目的與意義這一重大問題了。在他以後的生活經歷當中,這一問題仍然會時時地浮現出來,他也會用他自己的方式,用他自己的生活實踐,對這一問題做出他自己的回答。
從以上的敘述我們可以看到,一方面,王陽明的確算是個「神奇的少年」。通常情況下,小孩只在母親肚子裡待10個月,他卻一直待了14個月。通常小孩一兩歲總會說話了,他卻直到五歲還不會說話。他特別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11歲時作的那首「山近月遠覺月小」的詩,就是他善於觀察事物的體會。還有,他非常善於獨立思考,不能算是一個「聽話」的孩子。他做事總是與眾不同,另搞一套,「何為人生第一等事」這樣的提問,雖然聽起來是很幼稚的,但卻是他獨立思考的開始。 但是另一方面,他的童年其實也與大多數孩子一樣,貪玩、淘氣,有些調皮搗蛋。
史書上說他「善謔」,就是說他愛開坑笑,愛講笑話,說話做事沒個正經。說他「豪邁不羈」,其實是說他不受拘束,不守規矩,做事往出乎常人的意料。在日常生活之中,他既有父親的嚴格管教,又有祖父祖母的疼愛庇護。但比較而言,他的家庭環境是非常好的。他出生於一個詩書人家,爺爺是愛談書的鄉紳,父親是狀元,日常所見,無非詩書,沒有打撲克、搓麻將的,他是在書香的薰陶之中成長起來的。他自小與爺爺生活在一起,祖孫倆相互嬉戲,一起讀書,那是一種多麼動人、多麼美好的情景!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首先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重大影響。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說的就是環境對一個人的重要作用。在一個家庭之中,父母親永遠是孩子最早的教師。在王陽明的成長過程中,他的祖父對他的寬容與疼愛,實際上恰好在他父親對他的嚴格之間起到了一種緩衝的作用,使他的性格能夠得到自由發展。這種少年時代的成長環境,對王陽明日後的成就所產生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所以到了成年之後,他還發表過關於如何對小孩子進行教育的觀點,他說:
「大抵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譬之時雨春風沾被,卉木莫不萌動發越,自然日長月化;若冰霜剝落,則生意蕭索,日就枯槁矣。(《傳習錄(中)》)」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從小孩子自然的性情來說,一般都是喜歡玩耍嬉戲而害怕受到約束的。就好比草木剛剛發出嫩芽,給它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使嫩芽有一個自由舒發的空間,那麼就能夠枝葉繁茂;如果給嫩芽壓上石塊,使它不能舒發,那麼自然也就長不成樹木了。所以,如果要對小孩子進行教育,就必須隨順他的性情,善加引導,激發起他對於知識的興趣,使小孩子產生好學的心,使他「中心喜悅」,這樣他就能夠天天向上,那就好比嫩芽及時獲得了陽光雨露的滋潤,能夠自然生長成材一樣。如若過分管束,壓抑小孩子的自然性情,那就好比是嫩芽遭受了冰雪災害,自然也就毫無生機了。
這段話可是王陽明的切身體會,經驗之談,對我們今天小孩子的教育仍然有發人深省的作用。我們今天作父母親的人,往往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風,求成心切,也就往往將自己的意志當做小孩子的意志,不讓他有自己的想法,不讓他有玩耍嬉戲的機會,今天要他彈琴,明天要他畫畫,後天要他參加奧數比賽。久而久之,小孩子恐怕也只有「生意蕭索,日就枯搞」了。所以與其對小孩子嚴加管束,不如讓他有表現自己性情的機會:與其讓小孩子學這學那,不如讓他有自主選擇的機會:要培養起小孩子好學的心,不如父母親自己好學,形成一種良好的知識氛圍。在一個撲克、麻將不斷的家庭當中,要激發起小孩子對知識的興趣,並讓他自覺地好學,實在是非常困難的。
在這一點上說,王陽明是幸運的。他不僅出生在一個有濃厚書卷氣的家庭,而且這個家庭還能使他的天性獲得自由發展,能夠使他時時獲得良好的正面引導。他少年時代的那些「神奇」之事,並不表明他真的具有「天賦神智」,其實是與這種良好的家庭氛圍的薰陶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