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綠治理後的礦山一片綠色。 最泰安全媒體記者 楊文潔 攝
    由於蘊藏著豐富的石灰巖資源,上世紀80年代以來,巨大的市場需求刺激了肥城市採石規模的不斷擴大。由於常年開採,不注重生態修復,採石造成大面積山體破壞,除了帶來地質災害外,也成為肥城市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的一道道「傷疤」。近兩年,肥城市加大礦山環境的治理,通過對廢棄採石場和環山路道路不穩定邊坡的全面整治綠化,改善了生態環境,促進了生態平衡,生態效益日益明顯。
    幾十年持續開採破壞山體,留下地質災害隱患
    「這一片原來就是採礦留下的一個深坑,現在經過土壤回填,綠植補種,復綠成效十分明顯。」在肥城市桃園鎮西裡片區礦山復綠治理項目現場,記者站在山頂,順著西裡村村主任李君所指的方向望去,只見不遠處的山峰和窪地內滿目蔥鬱,柏樹、竹子、果樹雖然還未成規模,但長勢喜人,幾名工作人員也正忙著補種新的綠植。在山上一側未能復綠的崖壁上,依然可清晰地看到礦山開採留下的痕跡。
    李君介紹,桃園鎮西裡村在上世紀80年代,經批准開採灰巖生產石子。2013年,根據肥城市區域生態治理規劃,該礦山予以關停。歷經幾十年的持續開採,該礦區在開採過程中未進行任何防護,採石場未對邊坡立面破碎巖石、危巖體及石牆等進行清除,留下了地質災害隱患。廢棄採石場內渣石堆未有效清理,採石場邊坡立面基巖大面積裸露,存在較大視覺汙染。多年開採對山體形成的破壞與附近城區和風景區的優美景色形成強烈的反差,損害了當地生態文明形象。
    治理山體、綠化坡面頂面,未來種植果樹增收
    2015年8月,當地積極爭取資金1140萬元,對該片區的717畝破損山體進行治理。通過工程招投標,擇優選定了施工單位,通過採坑立面危巖卸載清理、渣土清理平整以及客土回填等工程,恢復了項目區因採礦而破壞的地形地貌景觀,坡面和頂面的綠化增加了林木覆蓋率,減少了水土流失,消除了項目區的地災隱患,解決了廢渣造成的揚塵汙染,淨化了項目區及周邊環境,改善了區域小氣候。
    看著眼前的一切,李君感觸頗深:「眼前的這片蒼翠確實來之不易。由於礦山常年開採,表面土壤貧瘠,通過施工單位的施工,圓滿完成了這處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在項目建設過程中,我們也積極參與到工程建設質量的監管中,選派了有責任心的老黨員、老幹部盯靠現場,確保了項目建設質量。這個項目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礦山環境問題對周邊群眾生產生活的安全威脅,廢棄的礦山也得到了全面整治綠化,不遠的將來,我們計劃在改善生態的基礎上,種植大片果樹,增加村民收入,以生態促經濟,帶來實實在在長久的生態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