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立足生態保護 推進生態修復

2020-12-12 海報新聞

通訊員 仲強 劉金輝

國土,是生態之魂、發展之基、民生所依。國土空間碎片化、無序化開發是發展中面臨的一道難題。「山碎、林退、水減、田瘠、湖萎」的問題橫亙在現實之中。重塑「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是綠色循環發展的必由之路。

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被列入全國第二批試點以來,肥城市作為其間的「主陣地」,率先扛起生態重構大旗,堅持修復治理「一盤棋」 統籌推進,紮實推進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發展,突出生態、社會、經濟三大效益建設,全面鋪開了大汶河支流——康匯河流域採煤塌陷地治理、大汶河支流——康匯河流域礦山生態修復等7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把改善當地生態環境、提高土地綜合生產能力、實現群眾增收放在工作的第一位,讓群眾感受到項目實施帶來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從亂石林立到遍地蔥蘢——礦山修復顯成效

在桃園鎮顧莊村與高新區南部交界的丘陵山區,遍地的芸苔綠意盎然,一塊塊梯田接連成片。而就在三年前,這裡還是一個廢棄採石場。走到規劃牌前可以看到,在治理工作開展前山體植株破壞嚴重,原始地形地貌幾近損毀,棄渣無序堆放,與眼前的蔥蘢綠意大相逕庭。該項目整治土地3.28萬畝,新增耕地2400畝。治理過後,完善了機井、排水溝等水利設施,修建道路17.7公裡,栽植苗木和爬山虎8.5萬株,播撒草種14萬平米, 項目區的生產生活條件和環境得到有效改善。特別是桃園鎮顧莊村通過土地整治和三資清理,將220畝土地全部納入村集體資產管理,年承包費600元每畝,僅此項村年可增收13.2萬元。將礦山資源修復轉化為旅遊資源、農業資源、生態資源,形成了多方位一體的產業集合,走出了「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發展路子。

如今,礦山生態修復的成果已逐漸顯現,有力地助推了鄉村振興和農村產業經營結構的調整,群眾的收入得到提高,為農村脫貧攻堅注入新動能。

從荊榛滿目到長天一色——採煤塌陷地變沃土水塘

淺塘魚遊,瓜果飄香,接連成片的人工湖上碧波粼粼,遊人在此間熙來攘往、樂此不疲,儼然一副肥城後花園的模樣。來到肥城市石橫鎮、湖屯鎮採煤塌陷區綜合治理現場,又有一番不一樣的風景。

眾所周知,肥城市是山東省重要的煤炭生產基地,隨著該地煤礦資源日漸凋敝,因開採造成的土地大面積塌陷變形、積水也就無法避免,從而導致當地群眾無法正常耕作。據介紹,該地以前是大大小小的水坑沼澤,道路上也附著著運煤後留下的煤渣。通過堅持不懈地治理,現在這裡土地復墾,水美魚肥,開啟了「宜農宜漁」的良性生態循環模式。

距離此處不遠的石橫鎮南大留村又有著不一樣的治理思路。

南大留村採煤塌陷都是荒草湖泊,有水,有雜草,土地條件不適合耕種。通過治理,將良田承包給大戶,以合作社經營,種了幾萬棵梨樹,村裡重新分配承包流轉給村民帶來了相當多的實惠和效益,大夥們都吃上了「生態飯」。

肥城市採煤塌陷地綜合治理項目計劃整治塌陷地8.47萬畝,目前已整治6.65萬畝,同時,「竹綠礦區」行動作為「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中的重要一環,工作人員利用了竹子四季常綠、根系發達、固土能力強的特點,選取合適地塊予以栽植。不僅有效改善了礦區的生態環境,涵養淨化了水質,也形成了多樹種、層次感強的綠色屏障。治理完成後,預計改善和恢復農業耕種條件5.4萬畝,發展林業1.2萬畝,建成生態精養魚塘0.8萬畝,預計年可增加經濟效益7580萬元。

如今的採煤塌陷區早已蒼海滄田,通過水系的聯通,暢活了水面,竹林生態點綴,掩映在田壟交錯之中顯得層次分明。構建了一幅美好的生態人文和諧共處的圖景。

從腳踏實地到擎舉旗幟——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樣板」

山留得住青,水映得出綠,而今, 肥城市的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的效益日益凸顯,通過全效益聚合,讓群眾既享受「 綠水青山」,又收穫「 金山銀山」。良好的生態、日漸肥沃的土地, 已成為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增收的「綠色銀行」,不僅託起了農民致富新希望,還襯託出鄉村振興的底色,讓往日的治理大「包袱」變成了生態新「綠洲」。

移走荒山禿嶺,移來滿目蒼翠;移走採煤沉陷區,移來良田沃土。曾經的亂石崗、塌陷區通過綜合整治成為了「綠水青山」,農村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助力了鄉村振興,成為了群眾致富的「金山銀山」。

「目前,各子項工程任務總體推進基本完成,『山青、水秀、林美、田良、湖淨、礦綠』的治理目標初步顯現。」肥城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陳憲明說到,規劃的33個子項目中,已完工32個,整治面積22.52萬畝,佔總面積的93.13%;完成投資10.87億元,佔總投資的94.69%。接下來,肥城市將對標國家績效考核指標,全力推進工程項目實施,確保全面完成全部績效考核指標,並圍繞國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要求,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樣板」,讓「綠水青山」的顏值更高,讓「金山銀山」的成色更足。

眼下春盡夏來,萬物勃發,一幅關於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可望而又可及的現代農村綠色發展的畫卷已徐徐展開。

相關焦點

  • 鹹寧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服務自然生態公園城市建設
    鹹寧網訊(記者 王奇峰 通訊員 吳傑) 近日,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帶領公園辦工作人員來到梓山湖長島未來城項目現場,就正在報審的道路景觀設計、公園景觀規劃及景觀專項規劃等進行調研指導,為項目建設做好服務。
  •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組織專家對慈湖高新區「兩山」生態修復項目...
    12月2日上午,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會同慈湖高新區管委會、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慈湖高新區分局,對慈湖高新區團旗山八仙臺礦段(正大)及Ш號礦段(鳳山)建築石料礦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程進行竣工驗收。驗收組先後來到Ш號礦段(鳳山)及團旗山八仙臺礦段(正大)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工程現場,聽取了治理單位關於項目情況的介紹,察看了礦山修復治理工程完成情況,充分肯定了工程項目進展情況,並提出了下一步掃尾工程及後期養護管理、進一步完善資料的意見建議,專家組一致同意通過項目驗收。
  • 新鄉市全力推進北部礦山治理整頓和南太行生態保護修復工作
    12月4日,新鄉市召開全市北部礦山治理整頓暨南太行生態修復工作推進會。新鄉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李躍勇,副市長王天興出席會議。會議聽取了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關於北部礦山治理整頓暨南太行生態保護修復工作進展情況匯報,新鄉市北部礦山治理整頓工作指揮部與衛輝市、輝縣市、鳳泉區政府籤訂了軍令狀,兩市一區政府及相關市直單位分管負責人進行了發言。
  • 徐州: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
    原標題:開展生態保護修復 建設美麗徐州   ◎徐報融媒記者 甘曉妹   徐州歷史上是一座煤城,長期的煤炭開採和運輸對徐州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和汙染。近年來,徐州市不斷加大生態修復和環境建設工作力度,實現了從「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巨大轉變。
  • 自然資源部來我市調研華鎣山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
    11月18日至19日,自然資源部國土整治中心副主任羅明率調研組一行來我市調研華鎣山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工作。省自然資源廳國土整治中心副主任趙濤,市政府辦公室副主任朱亞軍、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李壽喜、副局長唐世清等陪同調研。
  • 持續推進長江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
    圍繞如何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持續推進長江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5月23日,重慶日報記者採訪了全國人大代表、市經信委主任陳金山,全國人大代表、西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謝德體,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餘國東等代表委員。
  • 浙江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和生態修復
    2018年,機構改革中新組建的省自然資源廳扛起了「統一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的職責大旗,從山嶺到河湖,從陸地到海洋,遵循自然規律,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讓綠色成為浙江發展最動人的色彩。
  • 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完成子項目260個
    近三年時間裡,通過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的深入推進,破損山體蛻變新生成連片的綠洲,部分汙濁斷流的水洗重獲新生,溝壑嶙峋的土地改頭換面成為良田……工程帶來的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已經明顯顯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每個泰安人民的心中,生態環保意識得到了普遍提升。
  • 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大事記來了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孫慧麗 王皇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2020年大事記來了!近日,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書記、局長楊永斌接受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採訪,介紹今年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規劃編制、保障項目用地、推動生態修復、提升城市品質、改革創新等方面亮點工作。
  • 南部縣召開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作推進會
    11月24日,南部縣政府李磊副縣長在縣會議中心二會議室組織召開全縣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作推進會,南部縣級有關部門和鄉鎮參加了會議。南部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通報了南部縣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作情況。南部縣政府副縣長李雷就抓好當前全縣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作提幾點要求:一是務必提高政治站位,立說立行抓執行。全縣一些企業重開發、輕治理,採集了資源、富了個人、破壞了生態。特別是露天礦山,落後磚瓦廠。有關鄉鎮要全方位開展露天礦山修復工作,並加強對施工作業單位的監管,確保圓滿完成工作任務。二是務必突出重點,善作善成抓推進。
  • 山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項目有序推進
    山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項目有序推進 每日甘肅網8月25日訊 據張掖日報山丹報導 近日,山丹縣位奇鎮朱灣村的田間地頭平地機械穿梭忙碌,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掃尾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 兩部門聯合發文,全面促進自然資源保護和生態環境修復
    其中第10條引起了綠會法工委的高度關注:「修改完善公益訴訟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司法解釋,全面促進自然資源保護和生態環境修復。」公益訴訟,尤其是社會組織提起的環境公益訴訟雖然近幾年已在全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但依然面臨著許多難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的初衷雖是好的,但在實際訴訟中也缺乏明確、具體的法律依據。隨著《意見》的出臺,這兩大類訴訟也迎來了新的機遇。
  • 青島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全力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改善民生
    2020年,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積極履行「兩統一」職責,持續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著力推進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和生態保護修復,全力打造「審批事項更少、審批速度更快、政務服務更優、企業群眾更滿意」的營商環境,改革創新成果普遍惠及民生
  • 臨海加強生態保護 建設高品質「森林臨海」
    浙江在線臨海1月22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陳誠燁)今年1月初,臨海括蒼山上的霧凇美景又一次刷爆了朋友圈,雲海日出、霞光耀目,玉樹瓊枝猶如置身仙境……  括蒼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臨海市西南面,地處括蒼山脈核心地帶,由米篩浪和雲峰兩個片區組成,規劃總面積3137.28公頃。
  • 唐世清調研廣安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項目
    1月5日,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委委員、副局長唐世清帶隊赴廣安區東嶽鎮、井河鎮、龍臺鎮項目施工現場,對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項目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項目現場十多臺挖機正熱火朝天地進行土地平整、調形施工,格田整理和坡改梯已初具規模,呈現出良好的工作局面。
  • 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工作的建議
    近日,財政部福建監管局調研發現,福建省將樂縣、順昌縣在閩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工作中,統籌推進治山、治土、治水、治窮,其做法值得借鑑。  一是機制創新,綜合施治,推動系統治理。為了破解過去「治山、治水、治田」分而治之所帶來的諸多問題,將樂縣組建由發改、財政、農業、林業、水利、自然資源、住建、生態環境等部門組成的生態保護修復聯合執行體系,按「統一領導、統一規劃、統一實施、統一驗收」的四統一模式,從體制機制上確保了工程的系統規劃和整體推進。順昌縣將生態保護修復與「水美城市」建設緊密結合,實現蓄水調水、農田保護和水土流失治理相統一,達到山水兼治的目標。
  • 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印發
    《規劃》要求,立足各地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準確聚焦重點問題,明確階段目標任務,科學把握重大工程推進節奏和實施力度,促進形成可持續的長效建管機制。國家發展改革委 自然資源部關於印發 《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 (2021-2035年)》的通知 發改農經〔2020〕837號 國務院有關部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
  • 州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這麼說
    近日,州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書記、局長莊斌接受專訪時表示,州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要認真學習貫徹州委八屆八次全會精神,堅持「前置謀劃、清單管理、流程服務、範本操作、全程監管」的工作思路,以「日受理、周交帳」舉措為工作抓手,進一步創新方式方法,樹立自然資源「一條龍」(甩龍頭、擺龍身、舞龍尾)服務理念,把全州自然資源規劃各項工作做實做細做到位。
  • 關於零陵錳礦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自然資源部分...
    關於零陵錳礦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自然資源部分)驗收銷號情況的公示根據湘江流域和洞庭湖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攻堅行動指揮部辦公室《關於印發湘江流域和洞庭湖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工程銷號標準的通知》以及《關於做好湘江流域和洞庭湖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五大礦區生態修復項目驗收銷號的函
  • 浙江電視臺《壹周播報》:象山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
    象山縣堅決貫徹省市決策部署,編制全縣生態修復專項規劃,建立生態修復項目庫,起草《象山縣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管理暫行辦法》,按計劃分段實施。同時,強化規劃引領,將「兩山」理念融入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加速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謀求綠色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