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的決勝之年、收官之年,也是工程為百姓交上答卷的關鍵一年。近三年時間裡,通過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的深入推進,破損山體蛻變新生成連片的綠洲,部分汙濁斷流的水洗重獲新生,溝壑嶙峋的土地改頭換面成為良田……工程帶來的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已經明顯顯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每個泰安人民的心中,生態環保意識得到了普遍提升。近期,記者先後走訪泰山區、岱嶽區、肥城市等多個工程現場,梳理兩年多來通過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實施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成績。
帶動百姓增收築牢生態屏障,土地整治新增耕地面積4432公頃
剛進十月,沿著肥城市桃源鎮的山路登丘陵山區,大片平整的良田上顆顆壯碩的玉米剛剛收割完成,層層平整的耕地上已經可以滿足大型機耕設備的範圍作業。放眼望去,昔日的採煤塌陷地和堆放廢礦渣石的荒坡如今早已遍地蔥蘢,剛剛泛黃的樹葉在風中沙沙作響,令人陶醉。據工作人員介紹,肥城桃園、安臨站等9個街鎮的丘陵山區土地整治項目讓這一片區徹底改變了面貌,在工程推進前,這裡土地貧瘠,道路、水利等基本設施落後,農業產出率十分低下,區域的生態環境問題令人堪憂。而通過工程的實施,不僅修築了石堰、建起了生產路、排水溝和田間便道,填築了客土新打了機井,並且通過對項目區內田塊的統一整治,將零散田地合併,讓荒廢、閒置的土地變成了耕地,挖掘出了耕地的潛力,提高了土地出產量,達到了耕地數量、質量雙提升。
」此舉不但有利於促進當地農業產業架構優化調整,還能夠有力的助推鄉村振興和增加群眾收入,受到了當地老百姓的廣泛認可。「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肥城市是山東省重要的煤炭生產基地,因開採造成土地大面積塌陷變形,大大小小的水坑沼澤遍布各地,村民無法耕種。為改善採煤塌陷地的生態環境,肥城市通過一系列土地整治活動,並且積極把」竹綠礦區「行動作為」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中的重要一環,利用了竹子四季常綠、根系發達、固土能力強的特點,選取合適地塊予以栽植。不僅有效改善了礦區的生態環境,涵養淨化了水質,也形成了多樹種、層次感強的綠色屏障。治理完成後,預計改善和恢復農業耕種條件5.4萬畝,發展林業1.2萬畝,建成生態精養魚塘0.8萬畝,預計年可增加經濟效益7580萬元。
放眼整個自然界,由山川、林草、湖沼等組成的自然生態系統,存在著無數相互依存、緊密聯繫的有機鏈條,牽一髮而動全身。泰安市高標準實施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建設,以新時代泰山」挑山工「的定力扛起政治責任,把民心所向貫穿整個工程始末,」掛圖作戰「」標旗推進「。工程推進過程中,各縣市區、功能區也都成立領導小組及辦公室,與總指揮部辦公室一道採取實體化運作,抽調專人集中辦公,細化分解任務,全市上下形成了凝心聚力、合力推進的工作格局。截至今年9月底,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累計完成採煤塌陷地治理面積8757.16公頃,佔總計劃的96.3%;礦山生態修復面積835.29公頃,佔總計劃的77.6%;地質災害防治工程3項,完成總工程量的83.2%;地質公園及地質遺蹟保護244.9平方千米,佔總計劃的101.4%;土地整治面積26893.20公頃,佔總計劃的103.9%;新增耕地面積4432.09公頃,佔總計劃的166.7%;新增溼地面積549.85公頃,佔總計劃的87.3%。通過工程實施,不僅有效提升了泰山區域對華北平原的生態屏障功能,促進了泰山區域生態文化永續發展。更讓百姓收入不斷增加、財源渠道日益擴大、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打通生態各要素的「關節」與「經脈」,構建美麗幸福家園
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以人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求為出發點,通過工程實施,實現水環境質量穩定達標,植被覆蓋率顯著增長,土地利用率進一步提高,全市生態環境功能逐步恢復、質量不斷改善,」一山兩水、兩域一線「生態保護修復大格局逐步成形,」生態友好、環境美麗、功能完善、文化永續「的生命共同體雛形初現。
沿著肥城市康匯河沿岸步行,感受秋風拂面的愜意,看三五成群的白鷺在水中嬉戲,一幅美麗的生態畫卷展現在人們面前。來到河道下遊,1座日產6萬噸再生水廠正在加緊施工,這裡未來將採用超濾反滲透工藝將廢水深度處理後,供化工園區及鎮駐地企業做生產用水。」康匯河是肥城的母親河,為了保護河水流域的生態環境,確保出境斷面水質穩定達標,促進水資源的綜合利用,改善流域人居環境,我們對康匯河21公裡河道生態整治,建設修復表流溼地800畝,同時在兩岸河堤鋪設瀝青路面、栽植柳樹,岸坡栽植護坡植物。「市生態環境局肥城分局黨組副書記宿廣毅告訴記者,作為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重點建設」插紅旗「項目,按照「」治、用、保「思路改善水環境,讓康匯河的野生動植物生存、繁衍越加豐富,這裡也逐漸成為了鳥類、遷徙候鳥以及其它野生動物的棲息繁殖地。更重要的是,通過工程的實施,對康匯河21公裡河道進行生態修復保護,不僅讓沿線人居環境得到有效的改善和提升,還讓汙水尾水得到了綜合利用,有效解決地下水資源緊張的局面,對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支撐。
在大汶河中遊支流——天平河、岔河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現場,記者看到河道沿線大型機械正在加緊施工,同時河道邊的古樹也得到了有效保護。「這次治理的主要內容包括截汙清淤、引水蓄水等內容,這些都是城市河道治理的關鍵所在,通過這些工程,讓水通過淨化以後達標放心地流入大汶河。」施工現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天平河、岔河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作為重點市政環境綜合提升工程,將通過清淤疏浚、河道兩側堤防改造等綜合治理措施,讓大汶河中遊支流水環境將得到徹底治理優化。
透過全市水系生態修復工程和土地治理項目其實不難發現,只有把山水林田湖草作為生命共同體,打通彼此「關節」與「經脈」,方能實現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雙向轉換,讓老百姓真正從生態環境改善中享受實實在在的收益。因此,工程在推進實施過程中也與泰安的經濟社會和空間布局的發展有效結合,在打造美麗家園的同時,構建起完善的生態系統修復、保護和管理體制機制,為北方地區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提供可借鑑、可複製、可推廣的「泰山經驗」,進一步促進生態環境狀況持續改善,為美麗中國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生態保護修復事業邁上新臺階,實現生產、生活、生態的和諧統一
泰山為骨、碧水為魂。泰安這座城市的發展變遷從來都是山水相依、協調發展。自被確定為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地區以來,泰安舉全市之力,集各方之智,全面推進山水林田湖草項目實施,各項工作都取得階段性成效。截至9月底,全市已完工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項目29個、子項目260個,正在推進中的項目也均已卯足力氣向前推進。
在泰肥一級路及省道330線兩側損毀山體治理項目現場,綿延幾公裡的山體作業面上,挖掘機、灑水車、霧炮機等數十臺大型機械正加緊施工,進行最後的收尾工作。「這個項目的施工過程難度很大,因為這裡的幾座山體早已有30多年的開採歷史,到處是高地不平,滿目瘡痍,多處都是施工機械無從下手。因此,我們把施工現場當做勇做新時代泰山『挑山工』的實踐載體,比質量賽進度,已經基本完成了這項艱巨的任務。」泰肥一級路及省道330線兩側損毀山體治理項目經理李愛衛告訴記者,整個山體修復工程完工後,將進一步減少泰肥一級路及省道330線兩側裸巖荒山面積,增加植被覆蓋率,大大提升水源涵養、水土保持、森林防火等綜合防控能力。而下如此大的代價,誓要把山體修復好、管理好,彰顯了泰安市委、市政府的決心,面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泰安市樹立起大局意識,算大帳、算長遠帳、算整體帳、算綜合帳,如此才真正形成了系統性的治理,實現生產、生活、生態的和諧統一,真正讓子孫後代受益。
轉眼間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深入推進已經接近3年,泰安全域的變化有目共睹,泰山景區引水上山築牢泰山水屏障、石臘河水系綜合治理項目正快馬加鞭地推進,新泰市羊流鎮土地整治項目實現了土地產出升級、農業融合升級、扶貧成效升級三大」升級「,肥城採煤塌陷地「變身」田園綠地……工程快步推進,對我市及全省乃至華北地區生態保護修復、環境質量改善將起到重大而積極的作用,為打造出"山青、水綠、林鬱、田沃、湖美"生命共同體提供了基礎支撐,有利於解決好泰山區域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有利於增強泰山大生態帶調節區域氣候的能力,有利於使泰山這一代表中華民族精神的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更加富有魅力,有利於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發展,推動新舊動能轉換。
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中亮點頻現,泰城的生態水系綜合整治、岱嶽區道朗鎮的礦山生態修復、新泰市的柴汶河流域綜合整治、肥城市的康匯河流域綜合整治、寧陽縣的東莊鎮土地整治、東平縣的東平湖區域綜合整治、泰安高新區的大汶河生態溼地修復、泰山景區黃前水庫環境綜合整治……這些特色工程、精品工程都成為了推動泰安市生態文明再上新高地的基因,也引領著市民把優美生態環境的嚮往由「夢想」照進了「現實」,實現環境改善和綠色發展成果實現人人共享,為今後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泰安日報社·最泰安全媒體記者:張隆德 陳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