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已經過去了,冷絲今天想評價一下去年很多人不太關注到的一個大學排行榜——世界大學排名中心,英文名稱即Center for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簡稱CWUR,它也是國際上較為知名的的第三方評價機構。
南京大學
該榜單出臺的2018到2019年全球高校名單,國內高校僅有10所進入前200名,內地7所高校入選前200強。
北大清華等名校的排名普遍下滑,中國科學院大學入選前200強。
整體上看,我國共有10所高校入選前200名,依次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臺灣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和南京大學。
我國排名前10的高校
其中,3所著名高校隸屬於我國寶島臺灣和香港特別行政區。
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在2018年至2019年的世界大學排名中心的榜單上都下滑了30名。該榜單依據的數據和考察目標很簡單,大致就是這麼幾個大項:教育質量、校友就業、科院質量(即大學裡的二級學院)、研究陳國、出版數量、影響力,這6項所佔比例均為15%;另一項指標「論文引用」佔據10%。
內行人可能會明白,這7大項指標還是較為科學的,均衡考慮到了一所大學的科研、教育教學、就業和社會影響力等等。
世界大學排名中心考場的指標
國內高校之所以下滑,其中重要的原因還是教育教學質量不高、社會影響力一般等等。
看來,我國的大學還需要努力奮鬥。冷絲今天想討論的是,究竟什麼樣的高校才是世界一流大學?
首要的是,追求卓越是世界一流大學的核心價值取向。
幾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認為:對大學的設置和運行起到關鍵的決定作用,並深入影響了大學內的人與物。無論何時,世界一流大學從不停止追求卓越的腳步。
我國臺灣大學
比如,哈佛大學始終關注人才培養問題,歷次的本科生課程改革彰顯了其在人才培養中不斷超越的精神。牛津大學曾被認為是以人文見長的大學,但它並未止步於此,不斷拓展學科範圍,逐步發展為文理並重的世界一流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在國家經濟動蕩與學院財政緊缺之時,仍在思考如何塑造未來,保持並強化卓越。
追求卓越與創新變革的精神浸入了大學的血脈,久而久之,這就成就了一所大學的文化性格,大學校風、學風、教風自然形成。大學的教師、學生、職員深受感染。
我國香港大學
再如,劍橋大學至今有近百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這譽滿全球的傑出學術成就,是卓越的大學精神在每一個個體上的深刻體現。正是這種追求卓越的精神,引領世界一流大學的師生不斷探知真理, 勇攀科學高峰,取得無數舉世矚目的成就。
其次,國際一流大學一定能夠引領社會發展,這也是世界一流大學的時代使命。
世界一流大學培養了各個領域的領軍人才,產出了尖端創新的理論與成果,推動了世界高等教育發展,促進了人類的文明與進步。 與此同時,世界一流大學不斷進行的內部變革, 推動了全球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最為重要的是, 世界一流大學憑藉強大的創新領導力,推動著全球各個領域的發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
美麗的浙江大學校園
因此,世界一流大學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與發展的重要引擎, 它們變革了世人的思維與行動方式,深刻影響著世界的發展。
第三,國際一流大學不是一個國家的財富,而應該屬於世界,具有全球吸引力。
追求卓越的價值取向與引領發展的時代使命,使世界一流大學具有極高的知名度與美譽度,從而獲得強大的國際吸引力。世界一流大學的知名度來自於其悠久的辦學歷史、深厚的校園文化底蘊、獨特的辦學理念、先進的大學制度,也來自於雄厚的資金支持和優越的外部環境。
中科大學位授予
總之,世界一流大學的美譽度來自其長久以來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 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做出的被世人推崇的卓著貢獻,以及因此而保持在各類媒體的高曝光度。
因此,在冷絲看來,來自世界各地的一流學者、優質生源、戰略合作者以及充足的資金之所以樂於選擇世界一流大學,正是看重了世界一流大學帶來的品牌效應與世界一流大學各類豐富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