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麻黃

2021-02-07 麓山紅葉

在石梅灣最美海灘的沿岸生長著一種很像松樹一樣的植物,它就是耐鹼、耐旱、耐海水浸漬,能夠在沙灘上迅速生長的木麻黃。

木麻黃樹亭亭玉立、鬱鬱蔥蔥,就像一道綠色的屏障。海邊土質含沙量高,鬆軟,特別是鹽鹼性重。其他樹種在這兒難於存活,而木麻黃樹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它能固沙土、涵養水源,守護著一方百姓。

木麻黃是木麻黃科,木麻黃屬常綠高大喬木,樹冠狹長圓錐形;

枝紅褐色,有密集的節;為了適應生存環境,減少水分的蒸發,葉極度退化成鱗片狀,葉每輪通常7枚,披針形或三角形,緊貼。

花雌雄同株或異株;雄花組成纖細的穗狀花序,每朵雄花由1枚雄蕊和1—2枚花被片組成,基部有1對小苞片;

雌花組成一球形或橢圓體狀的頭狀花序,無花被,但有小苞片 2;子房上位,1室;花柱短,有2條通常紅色、線形的柱頭;

小堅果扁平,頂具膜質薄翅,密集縱行排列於果序上,初時包藏於2枝閉合的宿存小苞片內,成熟時小苞片硬化為木質,展開露出小堅果;種子單生,種皮膜質。

木麻黃簡單、粗獷,樹幹筆直、柔韌,像一把把利劍直插雲霄。粗看木麻黃的葉子與松樹相似,有點像針狀,但又有不同,一節連著一節。剛長出來的大多指向天空,慢慢地葉子長了就垂了下來,並且密密麻麻地擠在一起,猶如小姑娘頭上的「馬尾巴」,蓬蓬鬆鬆的。一陣海風吹過,細長的枝葉隨風搖曳。

木麻黃生長迅速,萌芽力強,由於它的根系深廣,具有耐乾旱、抗風沙和耐鹽鹼的特性,因此成為熱帶海岸防風固沙的優良先鋒樹種。

相關焦點

  • 倔強成長的木麻黃
    ▲掉落地上的木麻黃「球果」在濱海的故鄉,木麻黃遍植於海邊沙地和鹹水稻田的堤埂上,孩提時,三五成群的孩童從池塘邊挖一團黏土,作成兩層的泥爐,中間夾層挖幾排通透細圓孔,風乾後,撿來木麻黃乾燥的「球果」放置泥爐的上層,點燃後我們就開始烤花生、紅薯等,享受野餐。爐火紅通通、火苗「嗶剝」響的情景宛在眼前。
  • 木麻黃|在海邊站立的樹
    木麻黃的果實龍應臺《大江大海》第72篇為《木麻黃樹下》,道出的是她的鄉愁:「墳場外,沿著公路有一排木麻黃。海邊的木麻黃木麻黃樹走進木麻黃的樹林裡,能聽到沙沙沙的聲音。直至今日,我也還記得小時候常常跟媽媽去海邊掃掉落的木麻黃的葉子,木麻黃的葉子起火快易燃燒,適合用作給古早的窯起火。
  • 好大一棵木麻黃
    東山島,谷文昌,木麻黃。一青山綠水間,更令我心為之動神為之牽的是那鬱鬱蔥蔥、傲然挺立的木麻黃。  木麻黃,有點拗口,有點特別,但記住了就不會忘記。該樹原產於太平洋諸島,中國引種約有80多年歷史。它屬常綠喬木,樹幹通直,姿態優雅。木麻黃生長迅速,抗風力強,不怕沙埋,能耐鹽鹼,是中國南方濱海防風固林的優良樹種。在東山島,只要有海堤,就有木麻黃防護林。
  • 木麻黃,難忘故鄉的那一抹翠綠
    木麻黃是普通的一種樹,只要沙土的地方,哪裡就有她的生存。她不貪戀陽光,不追逐田地,在海島那鹽鹼貧瘠的土壤上,只要有一點水分,木麻黃就會生根成長。她不需要人去澆灌施肥,給她一點寬鬆的環境,讓她吸收自由的空氣,她就會挺拔向上。多少年來,木麻黃紮根於海島,隨遇而安,與世無爭。
  • 【海角壹號@潭人原創】故鄉的木麻黃
    木麻黃,就在我的家門口,在那個斜斜的坡上。木麻黃,就在我上學的路兩旁。那次行軍去海邊,在那拍擊一波波海浪的黑褐色礁石後面,在布滿粗沙的海灘邊上,海風呼嘯而來的時候,我也看到了木麻黃,一排一排的木麻黃。聽到人們對青松的稱頌,大部分的美辭都給了松樹。我看到松樹時,發現木麻黃和松樹其實長得很像,特質也相似。它們都是常青喬木,針葉,都結樹蕾。
  • 谷文昌:做一株紮根於人民的木麻黃
    那時,有這麼一句民謠:抬頭張口沙滿嘴,出門走路三七抽;沙蓋屋頂可放牛,作物十種九無收……」  在該村海邊風口處,如今已是幾個人還合抱不攏,長勢森森然的當年那「九棵木麻黃」沙地裡,曾經是「治沙小鬼」,年已76歲的林財平和他兒子林進興介紹道,當年的風沙危害有多大?全東山島,解放前就有11個村莊,被風沙掩埋;湖塘村一帶,原本有7個自然村莊叫「七蔡」,就被風沙埋掉「三蔡」。
  • 樹上自然長出數字 漳州東山木麻黃樹幹上遍布「Ⅲ」
    原標題:樹上自然長出數字 東山木麻黃樹幹上遍布「Ⅲ」   「寫」著羅馬數字的木麻黃   3月10日,記者在漳州東山島大帽山風電場後面的山麓路旁,發現一棵奇異的木麻黃:直徑10來釐米的樹幹上遍布羅馬數字「Ⅲ」,針狀型的樹葉較粗,顯得很雅觀。
  • 美人魚家園——沙田的那一片海(十一):木麻黃下飄出月餅香
    特別是那沙田海邊的木麻黃下,中秋時節飄出的月餅香,至今還繚繞在我的腦海裡,在心中留下了溫馨的回味。——1960年代的沙田公社駐地很荒遠,在布滿墳墓的海岸沙灘上,只有兩三座瓦房,那就是公社行政機關的所在地了。好在,當時合浦是全國海岸防護林建設的先進單位,海岸沙灘上種著密密麻麻的木麻黃,遮掩了密密麻麻的墳堆,擋住了些許浪吼潮嘯中的荒涼。
  • 麻黃,張仲景的心頭好
    麻黃的應用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早記載於成書東漢末年的《神農本草經》中。何以稱「麻黃」?說法不一。有一種說法是「其色黃,其味麻,故名」。還有一種說法稱,麻黃全身都可入藥,草質莖為「麻黃」,根為「麻黃根」,雖同為一草,但作用大不一樣,莖能發汗,根能止汗,一旦用錯,命懸一線,故有人將它稱作「麻煩草」,久而久之就成為「麻黃草」。
  • 中藥麻黃—治腎的切入「著力點」
    中藥麻黃這味藥,在治腎當中,如果恰到好處的切入治療,會發揮很不錯的效果;這味中藥最能體現了「中病即止」這一治療的精髓;因為用好了治療效果非常出彩,用不好反而會出現副作用而加重病情;麻黃的主要成分有麻黃鹼、偽麻黃鹼、D_N_甲基偽麻黃鹼、去甲基偽麻黃鹼、去甲基麻黃鹼和麻黃次鹼,還含有芹菜素
  • 人生一粒種 漫山木麻黃——谷文昌的生前事身後名
    1958年一開春,一連4天,數十萬株木麻黃遍植全島。   然而,失敗又至。持續一個多月的倒春寒,凍死了幾乎全部樹苗,也寒透了所有人的心。幾近絕望之際,技術員小林告訴谷書記,白埕村有9株還活著!谷文昌撫摸著那幾株新綠的幼苗,就像撫摸嬰兒的臉蛋兒,「能活9株,就一定能活9000株、9萬株!」   希望,從這點點綠色開始。
  • 《傷寒論》名方麻黃升麻湯方解,治療咽喉癌、食道癌、肝癌、肺癌
    麻黃升麻湯是《傷寒論》裡的一個處方,這個處方是《傷寒論》裡藥味最多的方子,其中包含麻黃、升麻、當過、知母、黃芩、玉竹、石膏、白朮、乾薑、白芍、桂枝、茯苓、甘草、天冬。共14味藥,由於平臺關係,具體的用量大家去翻《傷寒論》。
  • 胡蘿蔔玉米排骨湯、赤小豆煲雞、麻黃雪梨瘦肉湯,你學會了嗎?
    麻黃雪梨瘦肉湯湯飲材料:雪梨2個,瘦肉200克,南杏仁、北杏仁各12克,蜜棗3個,麻黃8克,生薑、冰糖各適量。湯飲製作:1.雪梨洗淨,連皮切塊,去掉核;瘦肉洗淨;南杏仁、北杏仁、蜜棗、麻黃分別洗淨後用清水浸泡; 生薑切片。
  • 榆林又多一個網紅打卡地,麻黃梁點燃塞上春日熱情!
    嗩吶吹起來,鑼鼓敲起來,民歌唱起來,麻黃梁火起來..用最熱烈的方式寄予美好的希望,開啟新的篇章。每一句悠揚的歌聲,每一曲悅耳的嗩吶,每一聲歡快的笑聲,都與麻黃梁情景相融,人們在用鏡頭記錄這些場景,而麻黃梁也悄悄記錄著這一切,這是值得紀念的一天,因為省級黃土地質公園麻黃梁開工了,它將更加矚目,讓我們一起期待它的華麗變身吧!
  • 入夏紫蘇當麻黃,其實,它全身都是寶,身兼四用,一年四季都能用
    #黃帝內經裡的養生名言#入夏紫蘇當麻黃俗話說「入夏紫蘇當麻黃」,意思是說,到了夏天,紫蘇在很大程度上能替代麻黃。我們都知道,麻黃是著名的散寒解表中草藥,所以,紫蘇的主要功用,也就不言而喻了——散寒解表。如果到過農村、在農村生活過的朋友都知道,紫蘇在鄉下,那簡直就是「雜草」,路邊田野隨處可見。說得稍微文雅一點,它是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當年播種當年可以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