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世事無常,誰也不能保證你就是永遠的王者。
持續發酵近一年的傳聞終於塵埃落定了,11月14日,海信集團旗下上市公司海信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與東芝株式會社在東京聯合宣布:東芝映像解決方案公司(Toshiba Visual Solutions Corporation,簡稱TVS)股權的95%正式轉讓海信。
不知道你是否還記得「Toshiba,Toshiba,新時代的東芝!」,當時的東芝就是許多人心中的偶像,在顯示技術領域引領著日本乃至世界科技潮流,品牌價值排行榜位居前列,如今隨著電視業務賣給海信,將成為中國產品。
東芝電視花落海信
東芝創立於1875年,原名東京芝浦電氣株式會社,1939年由東京電氣株式會社和芝浦製作所合併而成,主要業務領域包括數碼產品、電子元器件、社會基礎設備、家電等。
1960年東芝生產了日本第一臺彩電顯像管電視機,被認為是日本的「彩電之父」,成為家喻戶曉的日本家電品牌。進入90年代,東芝在數位技術、移動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等領域取得飛速發展,成功從家電行業的巨人轉變為IT行業的先鋒。
由於東芝經營危機的出現,此次轉讓完成後,海信電器將享有東芝電視產品、品牌、運營服務等一攬子業務,並擁有東芝電視全球40年品牌授權。該項股權轉讓金額暫計為129億日元,預期將於2018年2月底完成交割。這意味著,東芝電視的核心資產將全部歸海信所有。
對於此次收購,海信表示將整合雙方研發、供應鏈和全球渠道資源,快速提升市場規模,加快國際化進程,進一步落實全球戰略部署。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家電產品給東芝帶來了無限的光榮和利潤,在物資比較匱乏的年代,東芝家電產品成為了很多人高檔次生活的標誌。但是,隨著全球新興家電品牌的崛起,家電產品反而成為了東芝近幾年來的負擔。
在中韓企業夾擊下,2010年,中國液晶電視銷量超3500萬臺,東芝電視銷量不到50萬臺,2011年東芝家電開始出現連年虧損,2013年底在中國停止電視機自主生產,現在已經退出了全球出貨量前五位置。
如今東芝家電產品已經不復往日雄風,假帳、虧損、裁員等成為它的「標籤」。持續的虧損,讓東芝不得不賣出旗下多個資產以維持運轉。
2015年底,東芝以約2500萬美元把印度尼西亞自主彩電生產工廠和二槽式洗衣機生產製造基地的土地和建築出售給創維集團;2016年,東芝又把以洗衣機等主營白色家電業務的子公司出售給美的集團;2016年底,佳能宣布以6655億日元收購東芝醫療系統;2017年,貝恩資本以2萬億日元的價格獲得東芝旗下存儲晶片業務。
現在又出售了電視業務,這下東芝只剩下電腦業務了,如果再退出電腦市場,消費者在市場上就基本上見不到東芝產品了。
日本製造走向衰落?
回看日本製造輝煌時代,當時世界500強的榜單上有149家日本企業,幾乎覆蓋了所有領域,尤其是在電子、PC及手機領域獨佔鰲頭。從上世紀80年代起,日本製造開始進入中國,從馬桶蓋、冰箱、彩電、洗衣機到筆記本、電腦、手機,日本製造無處不在,深刻的影響著國人的生活方式。
可現在,日本製造業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品牌逐漸衰弱。不論是作為日本經濟支柱行業的汽車業,還是曾經處於領先地位的家電業,都因為造假、質量等問題遭到消費者和市場的質疑。一時間,人們也紛紛在感嘆:「日本製造」開始跌落質量神壇了!(前段時間日本製造連續爆出造假醜聞,小編做了分析,大家可以回看內容:虛報造假、醜聞不斷,你還相信日本製造「神話」嗎?)
光環褪去,日本製造企業暴露出多種「大企業病」,制度僵化、體系臃腫、市場反應遲鈍、產業方向判斷失誤等等,種種弊端讓日企逐漸失去在全球市場上競爭優勢和主動權。在這種情況下,業務重組、拓展新領域、生產方式轉變……勢在必行,如果不適應時代和市場的變遷,日本製造將很難重拾往昔的輝煌。
新時代中國製造業的新思考
東芝事件既是機會又是挑戰。日本製造的衰落足以成為中國製造業的鏡鑑,如果不改革創新,猶猶豫豫,幾年後,部分中國企業可能會重蹈東芝覆轍,在競爭中被淘汰。同時,如果抓住日系品牌資產和市場機遇,不失為中國製造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
從全球消費市場重心轉移路徑來看,中國正處於領先地位,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提速國際化進程,推出全球性戰略,「走出去」進行海外投資和併購。
海信收購東芝只是中國企業海外擴張的一個縮影,目前有不少品牌被中國企業收購運營。
2004年,聯想集團與美國IBM公司正式籤約,以總計12.5 億美元收購 IBM 全球的臺式、筆記本電腦及其研發、採購業務;
2010年,吉利以18億美元收購沃爾沃轎車公司;
2011年7月,海爾與三洋電機籤署併購備忘錄,同年10月,雙方籤訂併購協議,海爾收購三洋在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的白電業務;
2015年,中國長虹公司收購了三洋電視業務;
2016年,鴻海精密注資日本夏普公司;聯想以約13億元人民幣收購聯想-NEC控股公司NEC90%的股份;海爾收購美國通用GE家電業務;
2017年,聯想收購富士通個人電腦業務51%股權;中信股份收購麥當勞大陸業務......
除了收購,也有一批國際化企業進入全球市場,華為、聯想、格力、大疆等為代表的中國品牌以高性價比、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參與競爭,阿里巴巴、騰訊等企業重新定義中國製造,撕去此前中國製造廉價、質量差的標籤。尤其是今年五月,中國企業迎來了歷史上第一個「品牌日」,對品牌的重視已經從企業層面正式上升到國家層面。
一次次蓄力,終於厚積薄發了!曾幾何時,多少國人遠渡重洋跑去日本搶馬桶蓋、電飯煲!今日,中國逐漸實現了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的轉變,「Made in China」遍及全球的每一個角落。
站在歷史經驗和全球化戰略下,中國製造要從大國走向強國、走向智造,離不開創新、質量及品牌,需要立足實體經濟,驅動技術改造、模式創新以及產業轉型升級,推動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與製造業的融合,提高質量標準,打造有世界級影響力的民族品牌,錘鍊「工匠精神」,讓自己的產品和服務為「中國製造」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