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俄瓜分中國的協定(1899年)
A.波波夫著 李嘉穀譯 林蔭成校
隱忍的限度
克拉倫斯·B. 戴維斯著 李丹陽譯 謝明鵾校
明治時期日本對華態度的一頁:小村壽太郎研究
岡本俊平著 沈予譯 趙明傑校
英帝國主義與辛亥革命(1911—1913)
П. И. 奧斯特裡科夫著 朱宗震譯 陶文釗校
西原借款的基本設想
波多野善大著 樸成昊譯 鄒念之校
中國邊境上的事件:1911年的外蒙古
託馬斯·E. 尤因著 康右銘譯 吳民偉、沈自敏校
1911年後日本陸軍的對華政策——是分歧還是分工?
坂野潤治著 黃光域譯 呂浦校
1927年國共分裂後共產國際關於中國革命戰略的一場爭論
理察·C. 索頓著 林海譯
我與孫中山的兩次會見
Г. 維經斯基著 江海譯 李玉貞校
國民黨政權與上海資本家(1927—1929)
帕克斯·M.小科布爾著 曾學白譯 呂浦校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的中國戰線
石島紀之著 彤宇譯 傅中午校
海蘭泡慘案紀實
利奧·多伊奇著 呂其蘇譯
《紅色檔案》雜誌篇目索引編者序
M. C. 謝列茲涅夫著 劉存寬譯
介紹一本關於辛亥革命與孫中山的著作
C. 齊赫文斯基著 丁如筠譯 鄒寧校
日本和西方的近代中國研究——彼此更趨接近
R. 蘇萊斯基著 黃光域譯 呂浦校
《十八世紀俄中關係》第一卷(1700—1725)簡介
李玉貞 楊詩浩
第2輯
辛亥革命史研究述評
周錫瑞著 江楓譯
近期日本對辛亥革命的研究成果
石田米子著 宋紹柏譯 傅中午校
清末經濟恐慌與辛亥革命之聯繫
菊池貴晴著 鄒念之譯
辛亥革命與孫文、宋教仁——中國革命同盟會的解體過程
久保田文次著 樸成昊譯 鄒念之校
辛亥革命時期的中國資產階級
白吉爾著 黃慶華譯 胥森校
辛亥革命前夕的資產階級自由派——論1909—1911年中國的君主立憲運動
Ю.В.楚多傑耶夫著 李金秋譯 鄒寧校
辛亥革命與中國陸軍
馮兆基著 呂浦譯
1911年南北和議之重新考察
L.西格爾著 丁賢俊譯 呂浦校
辛亥革命中民族因素和社會因素的相互關係
齊赫文斯基著 蔡靜儀譯 江楓校
日本對中國辛亥革命的態度
沈巨光著 黃光域譯 呂浦校
中國革命與幸德秋水
石母田正著 李士苓譯 曲直校
本世紀初日中兩國革命運動的交流
竹內善朔著 曲直 李士苓譯
第3輯
中國革命的新階段和中國共產黨人的任務
Б.羅米納茲著 鄒寧譯
中國革命的爭論問題
П. 米夫著 鄒寧譯
中共「五大」與大革命的教訓
В.格魯寧著 丁如筠譯 林蔭成校
中國共產黨成立史摘記
К. 舍維廖夫著 曾憲權譯 林蔭成校
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成立
森時彥著 宋紹柏譯 傅中午校
中國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校史摘記
Г.葉菲莫夫著 丁如筠譯 林蔭成校
第一次和第二次「滿蒙獨立運動」
慄原健著 章伯鋒譯 鄒念之校
孫中山與「滿蒙」問題
藤井昇三著 樸成昊 丁賢俊譯
麥克馬洪線(1911—1945):英國的遺產
К.古普塔著 金宗英譯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中美關係——戰後日美關係的前提之一
山極晃著 宮毅譯
袁世凱政權的經濟基礎——北洋派的企業活動
渡邊惇著 鄒念之譯
奉票的盛衰(1917—1928):中國軍閥時代的貨幣改變
R.蘇萊斯基著 沈祖詒譯 李臻 呂浦校
中國早期發展經歷中的西方技術人員和技術援助:福州船政局(1866—1875)
龐百騰著 韓榮芳譯 趙燕南校
列·託爾斯泰論歷史過程的規律以及個人和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
B.基雅可夫著 吳永清譯 林蔭成校
近年日本對中國近現代政治史的研究
山田辰雄著 黃光域譯 呂浦校
有關孫中山的幾件資料
孫中山的一次未被注意的談話(評論)
К.舍維廖夫
孫中山的一次談話
孫中山與「廣州新聞社」記者的談話(1924年3月)
孫中山致加拉罕的信(1924年9月12日)
李輝譯
第4輯
孫中山的外交觀點與實踐(1905—1912)
С. 齊赫文斯基著 丁如筠譯 鄒寧校
辛亥革命前夜的中國資產階級
白吉爾著 黃慶華譯 胥森校
法國外交與中國辛亥革命
巴斯蒂著 王剛譯 張振鵾校
辛亥革命在東三省
西村成雄著 傅仲譯
1928年中國革命新戰略的出現
索頓著 林海譯
1900年中俄滿洲衝突事件新探
郭玫瑰 辻伸久著 呂其蘇譯 呂浦校
軍部與第一次大戰中的對華政策
北岡伸一著 鄭基譯 趙明傑校
瞿秋白與彭述之論中國革命問題
Л.捷柳辛著 曾憲權譯 陶文釗 鄒寧校
關於孫中山的一份未發表過的電報
С.胡謝伊諾夫著 曾代偉譯 林蔭成校
沙俄通過修築東省鐵路掠奪我國東北煤礦資源的幾則材料
Е.尼魯斯著 陶文釗譯
威廉二世關於沙俄佔領旅順口
Л. 捷列舍瓦著 陶文釗譯
共產國際對華政策
В. 格魯寧著 吳永清譯 鄒寧校
法國的現代中國研究最近動向的考察
巴斯蒂著 劉存寬 張振鵾譯
蘇聯遠東研究所簡介
吳永清
第5輯
國外研究艾奇遜《條約集》真偽版本與麥克馬洪線修正線問題評介
金宗英
「麥克馬洪線」是怎樣炮製的
耕硯
中印邊界爭端(西端)原始資料評註
卡·古普塔著 星燦譯
論拉鐵摩爾
毛裡和子著 張靜譯 樊守志校
民國初年的社會主義與無政府主義
阿·德利克 愛·克列布斯著 江楓譯
民族資本主義與帝國主義——1923年華商紗廠危機
白吉爾著 黃慶華譯 靜一校
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上的土地問題
Н. 科羅列夫 魯·斯託利亞羅娃著 丁如筠譯 鄒寧校
鮑羅廷來到廣州
丹·N. 雅各布斯著 林海譯
鮑羅廷回到現實
丹·N. 雅各布斯著 朱雪平譯 林海校
李德自述——來華前的一段經歷
山陰譯
國共合作以外:孫中山與香港
陳福霖著 曾學白譯 呂浦校
廖仲愷與1924—1925年廣東勞工運動
陳福霖著 江楓譯
中國工運與中共的誕生——蘇聯有關研究述評
B. 尼基福羅夫著 林蔭成譯
英國工人運動與中國
И. 列文著 丁如筠譯 鄒寧校
清政府與俄國交收東三省的談判
Б. Б. 格林斯基著 羅峪華譯 林蔭成校
大革命時期的中國與列強——美、英學者有關著作述評
З. 卡特科娃著 曾憲權譯 林蔭成校
蘇聯近三十年阿古柏研究述評
潘志平
權藤成卿和章炳麟的交遊——來往筆談錄
瀧澤誠著 紹海譯 錢君華校
史達林與共產國際和共產黨情報局——《共產主義運動》一書簡介
陳鴻壽
法國研究「西藏學」的機構和人物
喬桂
第6輯
清末政治與官僚資本——以盛宣懷的活動為中心
中村義著 鄒念之譯
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礦產資源的掠奪過程
君島和彥著 宋紹柏 鄒南星譯
華僑與晚清經濟近代化
顏清湟著 虞和平譯 劉存寬校
滿洲的橋頭堡:1897—1902年英俄抗衡與京奉鐵路
A.L.羅森鮑姆著 劉觀壁譯 範琪校
英國國家檔案館所藏鴉片戰爭時代中英外交文件提要簡介
黃宇和著 區鉷譯
滿洲事變後的日本對華政策
古屋哲夫著 姚忠文譯 趙明傑校
武漢政府的政策
Г.謝爾蓋也夫著 林蔭成譯
陳獨秀的一生及其政治思想
郅玉汝著 吳竟成譯 章克生 匡非校
一篇歷史文獻——張太雷準備在共產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上的發言稿
M.A.佩爾西茨著 姚寶珠譯 鄒寧校
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羅易同志談中共「五大」召開的前後經過(1927年5月12日於武漢)
鄭厚安譯
鮑羅廷來華前的革命活動
丹·N.雅各布斯著 林海譯
民族因素在中國工人運動中的作用(1919—1927年)
Т.阿卡託娃著 曾憲權譯 林蔭成校
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就開除蔣中正黨籍發表的聲明
劉佐漢譯 鄭厚安校
馬日事變資料兩則
鄭厚安譯
西德各大學的東方學研究
大島偕美著 陳相譯 鄒念之校
羅斯福、杜魯門總統的對華政策觀點
沃爾多·海因裡希斯著 曾學白譯 呂浦校
第7輯
陳獨秀是怎樣接受馬克思主義的
橫山宏章著 唐寶林譯 孟克校
共產國際對研究制定中共工運策略所起的作用
阿卡託娃著 林海譯
嚴酷的事實——鮑羅廷在武漢
雅各布斯著 朱雪平 林海譯 林海校
羅易對大革命失敗的回憶
羅易著 溫冬暖譯 林海校
史沫特萊在上海——《中國的戰歌》選譯
史沫特萊著 江楓譯
清末的振興實業
倉橋正直著 趙成材譯
1861—1894年德國對華商業滲透
斯丟克爾著 李榮昌譯 李必樟校
日、英等國幹涉交收東三省談判
格林斯基著 姚寶珠譯 鄒寧校
宋子文與上海銀行界,1931—1933
科布爾著 楊希孟譯 一葉校
國民黨政權與英國和解,1927—1931
馮兆基著 袁鴻林 陳怡均譯 範琪校
奉系軍閥與帝俄白衛軍的勾結
曼朱列茨著 吳永清譯
艾奇遜及其顧問與中國
科恩著 曾學白譯 江楓校
「艾奇遜及其顧問與中國」討論小結
海因裡希斯著 江楓譯
孫中山與日本
蘇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著 丁如筠譯
戊戌變法與日本——甲午戰後的日本報刊輿論
志村壽子著 王曉秋譯 陳選校
十九世紀後半葉日中兩國的現代化
依田憙家著 李秀石譯
臺兒莊戰役前後的日軍戰略
秦鬱彥著 呂萬和譯
田中奏摺的真偽
宋紹柏
中國對國民黨史的研究——以國共合作為中心的重新探討
山田辰雄著 齊福霖譯
蘇聯學者有關中國近代史的著作
尼基福羅夫著 曾憲權譯 林蔭成校
香港孔安道圖書館所藏香港史料介紹
楊國雄著 元明譯 楊詩浩校 而巳重校
第8輯
興中會在孫中山革命活動中的意義
松本武彥著 周泮池譯 白子明校
回憶秋瑾女士
服部繁子著 鄭雲山譯 李廷善校
二十世紀初期中國思想界的進步理論
Л.Н.鮑羅赫著 吳根梁譯 董進泉校
李大釗的思想演變過程
B.A.克裡夫佐夫 B.A.克拉斯諾娃著 鄭厚安 劉佐漢譯
華萊士使華前後
羅伯特·菲斯著 林海譯
美國調處中國內戰新探
史蒂文·I.萊文著 肖健寧譯 王應一校
四十年代末期美國對華外交策略
A. 馬魯欣著 丁如筠譯 鄭厚安校
耶穌會士在中國
A. 布魯著 顧裕祿譯
1899—1911年新加坡和馬來亞的孔教復興運動
顏清湟著 粟明鮮譯 馬寧校
馬來西亞華僑經濟的形成和發展
李國卿著 柳平譯
在印壟斷與在華開放(1830—1933年)
黃宇和著 區鉷譯
蘇聯與新疆省的貿易(1913—1926)
奧·布克施泰因著 吳永清譯 林蔭成校
關於日本紡織業打入中國
楊天溢著 唐寶林譯 宓汝成校
奉天軍閥的經濟基礎、經濟特徵及其崩潰的過程
小林英夫著 熊達雲譯
第9輯
「第一次統一戰線」中的胡漢民
巴雷特著 曾學白譯 江楓校
一個軍閥的思想與理想:陳炯明
謝文孫著 曾學白譯 江楓校
孔祥熙與上海金融資本家
科布爾著 楊希孟譯 一葉校
赫爾利在中國
菲斯著 林海譯
清末四川的半殖民地化與仇教運動
鐵山博著 施超倫譯
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留學生與中國革命
岡田英弘著 趙長碧譯
關於皖南事變
白修德著 金堅範譯
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1926—1927)
諾思著 江楓譯
湖北的農民運動
鮑羅廷著 李玉貞譯
冀東走私的興衰
中村隆英著 李秀石譯
西方學者對鴉片戰爭性質的爭論
譚中著 蕭致治 何仲譯
有關西安事變的爭論
野原四郎著 林麗蓉譯 白松鶴校
1983年日本史學界對中國近代史的研究
針谷美和子著 於文奇譯
1983年日本史學界對中國現代史的研究
內田知行著 孫玉玲譯 周世錚校
書評:尼基福羅夫的《中國首批革命家》
丘多傑耶夫著 吳興勇譯
蘇聯學者有關中國近代史的著作
B. 尼基福羅夫著 曾憲權譯 林蔭成校
《田中奏摺》的真偽
宋紹柏
第10輯
鴉片戰爭研究——從英軍進攻廣州到義律被免職
佐佐木正哉著 李少軍譯
張喜和1842年南京條約
鄧嗣禹著 楊衛東譯
包令爵士與廣州入城問題
黃宇和著 盧仲維譯 區鉷校
太平天國佔領區的槍船集團——以太湖一帶為中心
針谷美和子著 白子明譯 周泮池校
江南傳教區的本地神職班
康治泰著 顧裕祿譯
清末教育的近代化過程與日本教習
蔭山雅博著 田正平譯
1920年的直皖戰爭與日本對華政策——以邊防軍問題為中心課題
藤井昇三著 鄭基譯 傅中午校
1916至1928年中國軍閥制度演變的主要階段
B.B.茹可夫著 夏祖恩譯
中俄伊犁條約談判
徐中約著 林勇軍譯
1945年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內幕
梁敬錞著 招嘉熾譯
共產國際與國民黨改組的若干問題
A.卡爾圖諾娃著 姚寶珠譯 林蔭成校
太平洋戰爭時期的中美關係(1941年12月—1945年9月)
З.Д.卡特科娃著 王真譯 劉佐漢校
關於王韜和《循環日報》
西裡喜行著 鄭海麟譯
科士達1895年馬關日記
張振鵾輯譯
解放前上海紗廠的包身工制度與女工
韓起瀾著 吳竟成譯 章克生校
評美國的現代中國思想研究
阿·德立克著 盧明華譯
第11輯
辛亥革命當中的上海獨立與紳商階層
小島淑男著 鄒念之譯
19世紀中國的地方主義
弗朗茲·麥可著 高翠蓮譯 鄒桂芬校
清末留歐學生——福州船政局對近代技術的輸入(節譯)
瑪麗亞薩·巴斯蒂著 田正平譯
中國近代繅絲工業的發展
曾田三郎著 孫國群譯 袁琳校
世界生絲市場上的上海機械絲
曾田三郎著 孫國群譯 趙宗頗校
1891年熱河金丹道起義
佐藤公彥著 白子明 周泮池譯
汪精衛政府成立前後的日汪勾結內幕
岡田酋次著 柏如譯 劉其奎校
1941—1945年外國對中國的援助
阿瑟·N.楊格著 任東來譯 李安山校
美國「1948年援華法」產生背景新探:冷戰戰略之一面——有限援助
約翰·H.費維著 王一泉譯 何志功校
美國的中美關係史研究
沃倫·J.科恩著 任東來編譯
柯樂布、戴維斯與1949—1950年中美衝突的「不可避免」性:新近公開的文件及評論
麥可·沙勒著 熊京民 任東來譯 王冠華校
張作霖在國內戰爭和帝國主義列強幹涉遠東年代與俄國反革命的聯繫
格·斯·卡列季娜著 姚寶珠譯 陳春華校
戊戌變法與日本——論康有為對「明治維新」的理解
山根幸夫著 鄭海麟譯
一代鴻儒康有為和為他服務的日本女性
鴻山俊雄著 陳家麟 馬洪林譯
美國史學界關於孫中山對外政策的研究
齊赫文斯基著 杜華譯 李玉貞校
關於宋慶齡與孫中山的相逢——兼論宋慶齡在中國革命中的地位
久保田博子著 齊福霖譯
孫文社會思想的再評價——三民主義的哲學基礎及其特點
全樂熙著 洪韜譯
共產國際與中國共產黨(1925—1927年國民革命時期)
A.B.列茲尼科夫著 宋洪訓譯
抗日戰爭時期蘇聯對中國的援助
杜賓斯基著 湯宜標譯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滿洲形成的歷史過程
Ю.М.奧夫欽尼科夫著 楊江華譯
在蘇俄的華人共產主義組織(1918—1920年)
B.烏斯基洛夫著 羅峪華譯 林蔭成校
長江流域戰場的一段往事
К.П.卡扎科夫著 丁如筠譯
關於陳炯明致列寧的信和李烈鈞告蘇俄人民書
劉德喜譯
簡評周策縱著《五四運動——近代中國的一次知識分子革命》
馮崇義
第12輯
中印邊界是否劃定?
蘇·斯瓦米著 李耕硯譯
1937—1941年外國對中國的援助
阿瑟·N.楊格著 任東來譯 李安山校
法國壟斷資本家控制中東鐵路的企圖
H.C.因杜卡耶娃著 姚寶珠譯 陳春華校
災難的邊緣
史蒂芬·萊文著 章百家譯 袁明校
魏德邁在華回憶錄
魏德邁著 林海 朱雪芳譯
馬歇爾與魏德邁使華
威廉·斯圖克著 陶文釗譯
國務院與白宮:一項沒有實現的決定
南希·塔克著 任凡譯
辛亥革命前夕和辛亥革命期間的俄中革命聯繫和布爾什維克對辛亥革命的支持
Е.И.恰普凱維奇著 吳永清譯
偉大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對新疆的影響
A.A.哈基姆巴耶夫著 韓世滋譯
赤色職工國際與全蘇工會中央理事會第一個訪華代表團
戈羅多維科娃著 曾憲權譯
蔣介石尋求蘇聯參戰
約翰·高沃著 谷世寧 章百家譯
鴉片戰爭研究
佐佐木正哉著 李少軍譯
19世紀西方對鴉片貿易的評論
梅森著 郭曦曉譯
1910年前後日本對華走私鴉片嗎啡的秘密組織的形成
山田豪一著 穆傳金譯
拯亡會修女在中國
艾賚沃著 顧裕祿譯
中國早期的基督教大學
劉廣京著 曾鉅生譯
三位流亡的理想主義者——容閎、康有為及孫中山
黃宇和著 區鉷譯
駐美大使胡適——溫文爾雅的勸導性外交
保羅·海爾著 黃小玲譯
《國外中國近代史研究》第1—12輯目錄
第13輯
季米特洛夫致毛澤東的函電
1 季米特洛夫致毛澤東的電報
2 季米特洛夫致毛澤東的信
3 季米特洛夫就中共黨內狀況致毛澤東的信
鄭厚安譯
共產國際和季米特洛夫致中共中央的電報
1 共產國際執委會書記處就必須和平解決西安事變致中共中央的電報
2 共產國際執委會書記處就中共在西安事變後的指導方針致中共中央的電報
3 共產國際執委會書記處致中共中央的電報
4 共產國際執委會書記處致中共中央的電報
5 季米特洛夫就毛澤東與斯諾談話致中共中央的電報
鄭厚安譯
共產國際在思想理論上對中國共產黨的援助
Е.Ф.科瓦廖夫著 曾憲權譯
陳獨秀主義的歷史根源
吳永清譯
中國無產階級永遠銘記您——憶李大釗同志
卜士奇著 吳永清譯
遠東人民代表大會與中國革命運動
С.А.戈爾布諾娃著 丁如筠譯
南京大屠殺研究
藤原彰著 程慎元譯
南京事件在日本的研究
笠原十九司著 宋志勇譯
黃遵憲《日本國志》的改革思想及其對戊戌變法的影響
梅卓琳著 鄭海麟譯
美國的對華政策與亞洲的冷戰
沃爾多·海因裡希斯著 肖健寧譯
抗日戰爭結束前後的蘇美對華政策
A.M.列多夫斯基著 王真 王家人譯 劉佐漢校
魏德邁在華回憶錄(續)
林海譯
19世紀下半葉(中日甲午戰爭前)的俄中經濟關係
米·伊·斯拉德科夫斯基著 宿豐林譯 徐昌漢校
論俄國在西藏的陰謀
A·拉姆著 王遠大譯
關於阿古柏政權的性質的研究
新免康著 章瑩譯
1946—1952香港的政制改革計劃
N.J.明勒斯著 鍾海謨 粟明鮮譯 李耕硯校
19世紀新馬華人社會中的秘密會社與社會結構
顏清湟著 粟明鮮譯
第14輯
日本對華北的經濟侵略——從塘沽協定到蘆溝橋事變
中村隆英著 王玉平 唐克俊譯
國民黨中國的法西斯主義:藍衣社
易勞逸著 徐有威譯 餘子道校
孫文主義的階級實質問題探討
Г.卡拉—穆爾扎著 吳永清譯
陳公博——一個有馬克思主義傾向的國民黨理論家
索外超著 張士義 劉德喜譯
斯內夫利特和第一次國共統一戰線的由來(1921—1923)
安東尼·塞奇著 劉延國譯 林海 李玉貞校
魏德邁在華回憶錄(續)
林海譯
新文化運動回顧——新文化思潮中的無政府主義及其社會革命觀
阿里夫·德裡克著 劉勇譯 何祚康 韓紅校
民國時期上海傑出人物生平學研究初探
白吉爾 康諾藹 安克強 何佩然著 黃慶華譯
旅俄華人共產黨組織的形成
薛銜天
共產國際的活動經驗
Ф.菲爾索夫 К.希裡尼亞著 丁如筠譯
1986年日本對中國現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久保亨著 郭新嗣譯 孫國群校
外國在華機關公團名匯(一)
黃光域輯錄
第15輯
琦善的革職被捕及其在香港問題上的交涉
佐佐木正哉著 李少軍譯
楊芳的屈服與通商恢復
佐佐木正哉著 李少軍譯
《日清修好條規》與李鴻章
河村一夫著 劉晶輝譯 趙連泰校
中法戰爭時期的李鴻章
河村一夫著 修朋月譯 趙連泰校
關於太平天國北徵軍問題的考察
堀田伊八郎著 楊奮澤 董建榮譯 潘世憲校
太平天國的起源與廣西社會
孔斐力著 盧仲維譯
論1854年上海「稅務司」的創設
金城正篤著 楊奮澤 董建榮譯 潘世憲校
帝國主義和上海租界問題
M. 卡札寧著 戴舒華 肖增智譯 吳永清校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的蕭條對中國通商口岸經濟的影響(1921—1923年)
白吉爾著 張富強譯
葉菲莫夫的中國歷史著作
B. H. 尼基福羅夫著 姚寶珠譯 陳春華校
《劍橋中國史》第13卷:《中華民國》第2分冊
舒亞·A. 福蓋著 曾學白譯 林海校
《杜魯門兩個中國的政策》
克勞德·A. 巴斯著 曾學白譯 林海校
《鍛造勝利的鐵砧:共產主義革命在滿洲(1945—1948)》
羅伊·F. 格雷著 曾學白譯 林海校
外國在華機關公團名匯(二)
黃光域輯
第16輯
中國東北的紅鬍子
馬克·曼考爾 喬治斯·吉達柯夫著 麥志強譯
滿洲的區域開發
羅納德·蘇勒斯基著 王學良譯
戰後國民政府統治時期的中國東北地區經濟
山本有造著 劉晶輝譯 趙連泰校
孫文與滿洲問題
藤井昇三著 李吉奎譯 馬寧校
中國人民的領袖孫中山永垂不朽
吳永清譯
宋教仁和同盟會資料
遲雲飛譯註
黃興同俄國駐漢口領事館秘書沃茲涅先斯基的談話
嚴昌洪 朱福枝譯 張貫益校
鄧演達與國民黨理論體系中的民眾革命思想
J. 肯尼思·奧林尼克著 郭根山譯 丁則勤校
1913—1914年的沙皇俄國與蒙古
黃鴻釗譯 鄭厚安 康右銘校
關於俄(布)華人分部代表與中共組織的聯繫問題
А.И.卡爾圖諾娃著 郭興仁譯
20—40年代中國共產黨內思想鬥爭的社會前提和社會基礎
A. B. 潘佐夫著 郭興仁譯
中國革命的任務和對取消派的鬥爭
卡爾·拉狄克著 吳永清譯
大革命時期的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
傑柳辛 科斯佳耶娃著 曾憲權譯
國外對五卅運動的研究
董進泉 王健華 談春蘭
第17輯
郭松齡事件與日本帝國主義
江口圭一著 曲建文譯
圍繞馬嘉裡事件進行的英中交涉——至威妥瑪第一次離京
神戶輝夫著 周泮池 邢友德 白子明譯
同治末年清朝洋務派的日本論——以李鴻章為中心
佐佐木揚著 周泮池譯 白子明校
1905—1906年中國抵制美貨運動再考察——美國華人的作用
德爾伯·L. 麥基著 劉嶽斌譯 梁茂信校
美國老中國通的遭遇
卡恩著 林海譯
中國對馬克思主義的介紹
L. J. 洪著 蔣光明 馮治 張士義譯
中國革命:共產國際的討論
А. И. 卡爾圖諾娃著 李金秋譯
當代外國史學著作對孫中山的評介
С. Д. 齊赫文斯基著 杜華譯 李玉貞校
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4)的捷中關係
伊凡娜·巴凱紹娃著 陳廣嗣譯
民元北京兵變記
葛蘭言著 黃慶華譯
華北自治運動的演變
王美秀譯 馬斌校
評保羅·A. 科恩的《探索中國的歷史:美國論述中國近代的歷史著作》
哈裡特·澤恩多弗著 曾學白譯
評《南京事件的反省》
岡部牧夫著 於奇譯
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在日本
後藤延子著 韓一德譯
外國在華機關公團名匯(三)
黃光域輯
第18輯
辛亥革命總評價
施樂伯 於之喬著 樊書華譯 馮鋼校
論辛亥革命的理論與實踐
久保田文次著 張哲譯
辛亥革命中的階級和階級鬥爭
Ю.М.加魯什揚茨著 吳永清譯
資本主義的發達與辛亥革命——以立憲派的「滿洲市場論」為中心
野澤豐著 張海英 李協京譯
孫中山的「亞細亞主義」
藤井昇三著 李吉奎譯 馬寧校
廣東辛亥革命的考察
狹間直樹著 齊福霖譯
辛亥革命在上海
M.埃爾文著 王靜 姚子照 劉學俠譯
辛亥革命和內蒙古
M.昂德唐著 姚子照 王靜譯
鄉紳與辛亥革命
市古宙三著 遲雲飛譯
章炳麟的革命思想的形成——從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
近藤邦康著 王玉平譯
辛亥革命與日本
飯島涉著 趙宗頗 馬洪林譯
蘇聯史學界對中國辛亥革命史的研究略述
吳永清
英國殖民部檔案中有關辛亥革命的資料
劉蜀永譯
梅屋莊吉與孫中山、宋慶齡
藤井昇三著 齊福霖譯
1979—1989年國外出版辛亥革命史論著書目索引(英文部分)
樊書華編
(附)1979年以來臺港有關辛亥革命論著資料索引
郭興仁編
第19輯
史汀生主義和胡佛主義
理察·N.柯倫特著 黃晴譯 陶文釗校
如果毛和周來到華盛頓:如何抉擇
巴巴拉·W.塔奇曼著 須叟譯
美國在太平洋的擴張
麥可 戴德華著 呂浦譯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與中國的政治生活
白吉爾著 黃慶華譯
抗日戰爭時期的鴉片侵略
江口圭一著 王玉平 唐克俊譯
1928—1936年的蘇中貿易
M.N.斯拉德科夫斯基著 王真譯
解放使命
B.P.博依科著 薛銜天譯
戊戌變法時期康有為的明治維新論
坂出祥伸著 馬躍譯 趙宗頗 柴田幹夫校
梁啓超的民主觀述評
安德魯·內森著 李衛民編譯
譚嗣同的《仁學》和清末的仁思想
竹內弘行著 馬洪林譯 竹內弘行校
美國學者評蘇聯對晚清政治史的研究
D. 普賴斯著 閭小波譯
中國歷史進程中的秘密會社
謝諾著 邵雍 方傑 葉明暉譯 季平子校
辛亥革命時期的階級對立
狹間直樹著 李守貞譯
孫逸仙的鐵路計劃遺產
理察·路易斯·埃德蒙茲著 樊書華譯 張士義校
長徵期間及其後中國共產黨領導層的變動
託馬斯·坎彭著 曾景忠譯
抗戰期間國共兩黨在高校裡的鬥爭
胡國臺著 蔣光明 鄒巧玲譯
天津瑣聞
王美秀譯 馬斌校
評託馬斯·坎彭的《長徵期間及其後中國共產黨領導層的變動》
陳志讓
評《一個英雄形象的緣起——孫中山在倫敦(1896—1879)》
陳福霖著 王靜 尹慶軍譯
1987年日本對中國現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內山雅生著 郭新嗣譯 孫國群校
1988年日本研究中國近代史動態
夏井春喜著` 孫國群譯
1988年日本對中國現代史研究的回顧
加加美光行著 郭新嗣譯 孫國群校
《中蘇關係(1937—1945)——中國民族主義外交》
萬燕譯
《費正清與美國人對近代中國的了解》
萬燕譯
外國在華機關公團名匯(四)
黃光域輯
第20輯
滿洲的鐵路建築和鐵路衝突(1900—1928)
А.Я.坎託羅維奇著 王惠敏 戴舒華譯 吳永清校
抗日戰爭時期的鴉片侵略(續)
江口圭一著 王玉平 唐克俊譯
新疆戰場
約翰·加弗著 王靜譯
紅色工會國際與中國職工運動(相互關係史簡介)
А.И.卡爾圖諾娃著 楊繼東譯
1918—1920年中東鐵路的罷工鬥爭
В.Ф.索洛維約夫著 吳永清譯
廖仲愷與工農運動
山田辰雄著 馬寧譯
商民協會的瓦解與黨治的失敗
約瑟夫·弗史密斯著 朱華譯
19世紀新馬華人社會的分化與衝突
顏清湟著 粟明鮮譯
19世紀馬來亞華人契約移民的特點
田川一已著 承毅譯
穿越大興安嶺
И.И.柳德尼科夫著 黃紀蓮譯 薛銜天校
關於蘆溝橋事變的一點考察——「一名士兵失蹤」問題
安井三吉著 其褘 筱群譯
《近代世界的孫文學說》導言
鄭竹園著 王靜 劉學俠譯
評《革命使者——蘇聯顧問與民族主義的中國(1920—1927)》
J.E.謝裡登著 萬燕譯
法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
黃慶華
日蘇等國對中國工人階級與工人運動的研究
王玉平
外國在華機關公團名匯(五)
黃光域輯
第21輯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日中戰爭
藤原彰著 林衛平譯 肖蘇校
抗日戰爭時期的鴉片侵略(續)
江口圭一著 王玉平 唐克俊譯
美國公眾與美國政府對辛亥革命的態度
詹姆斯·裡德著 馮鋼 陳進譯
「拯救危難中的中國」——1940—1942年英國對華經濟援助和奧託·尼邁耶爵士的使命
菲利普·理查森著 劉學俠 雷先進譯
內蒙古地區袁世凱政權統治體制的形成——蒙藏院的成立和內蒙古三個特別行政區的設置
貴志俊彥
孫文思想中的民主與獨裁——中華革命黨創立時期孫文與黃興的對立
狹間直樹著 董建榮 楊奮澤譯
中日戰爭中的國民黨遊擊隊:山東的「頑固派」
戴維·保爾森著 王靜 劉桂軍譯
1946—1947年的中國民主黨派及政權的誘惑
易勞逸著 張友雲譯
1929年中國的農民運動與秘密農民團體
B.維什尼亞科娃著 吳永清節譯
新發現的鈴江言一三篇佚文
王玉平
蘇聯70年代以前中國歷史研究概述
B. H. 尼基福羅夫著 李金秋節譯
1989年日本中國近代史研究概述
江夏由樹著 衛金桂譯 孫智昌校
外國在華機關公團名匯(六)
黃光域輯
第22輯
洋務運動與防務破產
魏丕信著 於必昌譯 黃慶華校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產生與宋教仁
松本英紀著 遲雲飛譯
陳獨秀與「二次革命論」的形成
江田憲治著 張曉峰譯
光緒初年山西省禁種罌粟問題
目黑克己著 實甫譯
菸草工業中中外商業競爭的幾個問題
高家龍著 樊書華譯
陝甘寧邊區的中國工業合作運動
菊池一隆著 王玉平譯
晚清軍事改革引起的社會反響
馮兆基著 郭太風譯
1933年東北的抗日遊擊鬥爭
胡青編譯
何震與中國無政府女權主義
沙培德著 馬小泉 張家鍾譯
社會主義講習會與亞洲和親會——明治末期日中知識界人士的交流
富田昇著 張哲譯
20世紀中國:從革命到革命(1895—1949)(上卷)
魯阿蘭著 李國臣譯 葛夫平校
天下為公——孫中山及其革命思想
冷紹銓著 萬燕譯
一生為中國——回憶錄(1937—1989)
費正清著 李國臣譯 黃慶華校
一生為中國——回憶錄(1937—1989)
格裡戈爾·本頓著 範磊譯
追求近代民族主義:章炳麟與革命中國(1869—1936)
曾學白編譯
中國回憶錄:蔣介石與抗日戰爭
曾學白
三位研究中國近代史的美國歷史學家
康無為著 陶文釗 樊書華譯
遠東研究所的25年
李金秋節譯
《中國季刊》主編易人
曾學白
外國在華機關公團名匯(七)
黃光域輯
第23輯
林樂知對中國政府的批評與建議
A.A.本奈特著 鄭大湖譯 姚民權校
膠州灣的獲取(1894—1898)
A.J.艾瑪著 田君譯 江德鈞校
困境中形成的「門戶開放」政策
D.L.安德森著 王先亭譯 歐陽躍峰校
蘇中早期關係史片斷
Б.古列維奇著 吳永清譯
國民黨與報界:《申報》個案研究(1927—1934)
T.納拉莫爾著 徐有威 施東萊 趙建仁譯 王建朗校
盛世才在新疆的改革綱領:理想主義還是機會主義?
陳福霖著 王靜譯
順德團練總局成立始末
西川喜久子著 蘇林崗譯
從移民問題看中澳關係的發展(19世紀50年代至20世紀40年代)
П.M.伊凡諾夫著 吳永清譯
老沙遜洋行與買辦——19世紀80年代買辦合法身份研究
本野英一著 杜繼東譯
中國的工業化與道路建設(1917—1922)
白吉爾著 黃慶華譯
廣東工人運動的各種思潮——廣東省總工會成立經過
廣田寬治著 吳仁譯 王玉平校
費正清與法國近代中國研究
白吉爾著 黃慶華譯
泰芙耐著《西方喇嘛古伯察》
F.歐班著 李國臣譯 葛夫平校
中華民國的社會變化和激進潮流(1912—1949)
沙培德著 李英銓譯
中國戰前的農業:一部成功的歷史
T.賴特著 宋錦洲譯 司聯合校
外國在華機關公團名匯(八)
黃光域輯
第24輯
上海的英國會館(1843—1854)
張琳德著 王碩譯
膠州灣的獲取(1894—1898)
A.J.艾瑪著 田君譯 江德鈞校
1928—193年國民黨派系政治闡釋
田宏懋著 朱華譯
通往權力之路:盛世才在新疆的最初幾年(1930—1934)
陳福霖著 王靜譯
大毛根與江南造船所(1905—1927)——中外合作一例
Ch.科爾耐著 黃慶華譯
廣東工人運動的各種思潮——廣東省總工會成立經過
廣田寬治著 吳仁譯 王玉平校
《1900年以來的中美關係》前言
P.羅伯茨著 曾學白譯
帝國主義與中國農民:義和團起事的背景——評周錫瑞著《義和團起事之源流》
劉廣京著 宋錦洲譯 陳德元校
託馬斯·羅斯基著《抗日戰爭前中國經濟的發展》
塚瀨進著 王玉平譯
蔣介石的第二個妻子陳潔如的神秘手稿
易勞逸著 嚴向東譯
柯博文著《面對日本:1931—1937年中國的政治與日本帝國主義》
萬燕譯
介紹兩部有關二戰後美國對外政策制定方面的著作
萬燕
美國辛亥革命研究簡介(1979—1992)
樊書華
近30年來美國學者關於近代中國「軍閥」的研究
塚本元著 陳明譯
1990與1991年日本對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飯島涉 茂木敏夫著 張永江編譯
韓國的中國現代史研究簡介
孫準植
外國在華機關公團名匯(九)
黃光域輯
第25輯
改革、民族主義與國際主義:1900—1908年中國的禁菸運動與英美的影響
託馬斯·D.萊因斯著 羅檢秋譯
地方的軍事力量與權貴的形成:貴州興義的劉氏家族
愛德華·麥科德著 周秋光譯
20世紀初中國的內戰與軍閥主義的出現
愛德華·麥科德著 周秋光譯
康有為與吳佩孚
竹內弘行著 翁敏華譯 馬洪林校
英國對華政策與共產黨人(1942—1946):薛穆大使的作用
李時安著 劉薇譯 杜繼東校
從《昭和天皇獨白錄》看裕仁天皇
井上清著 呂永和節譯
中國農村市場的早期現代化
施堅雅著 史建雲譯 虞和平校
《民國時期的土匪》國外評論述評
徐有威
戰後日本中國近代史研究趨勢
小島晉治著 李冬梅譯 汪婉校
日本的中國近代史研究
並木賴壽著 黃東蘭譯
西方對中國革命研究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範力沛著 陶文釗 樊書華整理
1984年以來關於731部隊的研究狀況
松村高夫著 李冬梅譯 齊福霖校
外國在華機關公團名匯(十)
黃光域輯
《國外中國近代史研究》目錄(第1—24輯)
第26輯
歷史演變的模式:中國的國家與社會(1839—1949)
魏斐德著 崔志海譯
太平軍的遠方同盟軍:1853—1855年上海與廣州的叛軍及其同締約國的相互作用的比較研究
黃宇和著 周育民譯
孫文的地方自治制度論
橫山英著 劉世龍譯
東西方對立的孫逸仙觀
白吉爾著 葛夫平譯
國民黨的性質(上)
齊錫生著 徐有威 曾忠梅譯 徐有威校
田中義一內閣的對華政策與張作霖被刺事件
大江志乃夫著 林衛平譯 肖蘇校
日中戰爭的爆發和近衛文麿的「國際正義」論——走向建立東亞新秩序的進程
庄司潤一郎著 林衛平譯 肖蘇校
介紹俄羅斯學者的兩篇論文
薛銜天
1941—1942年中國的國家體制和蘇中關係問題
P.A.米羅維茨卡婭著 杜華譯 李玉貞校
30—40年代遠東的蘇中經濟關係
Г.Н.羅曼諾娃著 於東林譯
近代華北的土地經營與商業運行的特徵
小林一美著 孫曉青 孫青譯 張士義校
蘇軍在遠東的戰鬥行動
羅申著 李金秋譯
傳教士與官吏——19世紀末中國教育改革先驅
阮桂雅著 黃慶華譯
日軍戰俘學校——大同學園園長汪大捷先生的足跡
桐生潤三著 金海蘭譯
糾偏創新、啟迪思路——評介馮光基著《軍事近代化與中國革命》
郭太風
史景遷著《近代中國探索》
史蒂芬·B.波爾特著 杜繼東譯
麥可·Y.L.盧克著《中國布爾什維主義的起源:形成中的一種意識形態(1920—1928)》
格雷戈爾·本頓著 杜繼東譯
葉文心著《中華民國的文化與政治(1919—1937)》
阿里夫·德裡克著 杜繼東譯
託馬斯·G.羅斯基著《戰前中國經濟的發展》
羅伯特·Y.恩格著 杜繼東譯
託馬斯·G.羅斯基著《戰前中國經濟的發展》
古炎民著 杜繼東譯
凱文·P.萊恩著《主權與現狀:中國的香港政策的歷史根源》
彼得·韋斯利—史密斯著 杜繼東譯
凱文·P.萊恩著《主權與現狀:中國的香港政策的歷史根源》
諾曼·邁因納斯著 杜繼東譯
近代改革者伍廷芳
萬燕編譯
從波茨坦到冷戰:三巨頭外交(1945—1947)
萬燕編譯
1922年日本關於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宮田道昭著 張永江譯 王士花校
日本中國近現代婦女史研究狀況
石川照子著 李宏 陳曼娜譯
外國在華機關公團名匯(十一)
黃光域輯
第27輯
封建、郡縣、自治、立憲——晚清學者對中國政體的理解與倡議
孔飛力著 華人譯
晚清「市民社會」問題
羅威廉著 熊志勇 方剛譯
軍閥主義處於窮途之境:民初文人政治取代軍事統治
麥科德著 周秋光譯
中國共產主義的起源——一種新的解釋
HUNG-YOK IP著 崔志海譯
國民黨的性質(下)
齊錫生著 徐有威 曾忠梅譯 徐有威校
《南京條約》的籤訂及其以後的一些問題
佐佐木正哉著 李少軍譯
評L.伊夫·阿門特勞特·馬著《革命黨、保皇黨和美國華人區:華人在美國的政治鬥爭與辛亥革命》
史扶鄰著 杜繼東譯
評羅伯特·李著《法國與中國的開發(1885—1901):經濟帝國主義之研究》
裡查德·路易·埃德蒙茲著 杜繼東譯
評羅伯特·李著《法國與中國的開發(1885—1901):經濟帝國主義之研究》
景復朗著 杜繼東譯
評介閔鬥基著《中華帝國晚期國家政體與地方權力的演變》
顧維英著 杜繼東譯
評介閔鬥基著《中華帝國晚期國家政體與地方權力的演變》
普拉森吉特·杜拉著 杜繼東譯
評帕特裡夏·尼爾斯編《美國對華態度與政策:美國傳教士的影響》
馬戈·S.格沃爾茨著 杜繼東譯
評馬西婭·裡斯泰諾著《中國的革命行動:不滿情緒的爆發(1927—1928)》
李友華著 杜繼東譯
尼士及其《日本與國際主義的鬥爭:日本、中國與國際聯盟,1931—1933年》
萬燕
外國在華機關公團名匯(十二)
黃光域輯
《國外中國近代史研究》目錄(第1—26輯)
停刊啟事
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