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文革」前湯志鈞主持編纂或參與編纂的四部史料集以及後來主編的《近代上海大事記》,為上海史研究的蓬勃興起奠定了重要基礎,至今仍被廣泛徵引。
中國史專家湯志鈞在前天舉行的座談會現場。
《湯志鈞史學論文集》書封
「湯先生是這個時代最後的純粹的讀書人。」同樣治晚清史的歷史學者楊國強如此評價90歲高齡的近代中國史專家湯志鈞。前天,上海社科院舉行《湯志鈞史學論文集》首發式暨學術思想座談會為老先生祝壽,來自復旦等大學、科研機構和出版界的40多位學者聚集在一起,與依然筆耕不輟的湯先生共話近代中國史研究的治學理念。
上海史學科的重要奠基人
「在前輩學者中,湯先生是國內公認的上海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兩大重鎮之一,一個是陳旭麓先生,另一個就是湯先生。陳先生已經去世,因此湯先生可以說是上海中國近代史研究唯一健在的前輩重鎮。」上海社科院歷史所周武研究員如此評價湯志鈞的學術地位。
上海市歷史學會會長熊月之介紹說,湯志鈞的治學特點是「自闢專題,從頭做起;博聞強記,貫通古今」,在他記憶中,湯志鈞對「二十四史和經學之熟悉,令人驚嘆,能大段大段背誦經書,極為罕見」。
多年前,臺灣東海大學聘湯志鈞為該校客座教授,為中國文化研究所、歷史研究所的博士生和碩士生授課,當時臺灣《聯合時報》以「大陸儒者應邀東大講授中國經學及戊戌變法,湯志鈞滿腦經典,講課不必看稿」為標題撰文報導。周武說,現執教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著名中國史學者艾爾曼教授就曾跟他說,湯志鈞是最讓他敬重和佩服的中國學者之一。
復旦大學歷史系主任章清教授描述了一個細節:他們在1980年代讀大學時才接觸到海外的中國研究,當時中國學術界在「文革」結束後重新開始引入西方研究中國史的成果,包括《劍橋晚清史》、日本學者研究近代中國思想史的著作等,他們注意到那時候外國學者很少徵引中國學者的研究成果,但《劍橋晚清史》裡都會提到湯志鈞的戊戌變法研究。「湯先生是當之無愧的自1950年代就開始戊戌、辛亥史研究的領路人。」章清說。
而上海市政府僑辦副主任蔡建國則回憶:「改革開放之初,大批國外歷史學家相繼來滬交流,當時上海社科院歷史所是上海接待國際歷史學者的重鎮,其中大部分學者是慕湯先生之名而來。1980年代中期,歷史所幾乎每天都有來訪的國際學者,各種學術活動層出不窮,奠定了歷史所國際學術交流的基礎。」
湯志鈞作為歷史所創所元老之一,除了關注晚清政治思想史和政治人物之外,他對於上海在近代中國扮演的角色也異常關注,是上海史學科的重要奠基人。
「文革」前湯志鈞主持編纂或參與編纂的四部史料集《鴉片戰爭時期英軍在長江下遊的侵略罪行》、《上海小刀會史料彙編》、《五四運動在上海史料》、《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選輯》,以及後來主編的《近代上海大事記》,為上海史研究的蓬勃興起奠定了重要基礎,至今仍被廣泛徵引。
「寒夜裡的孤燈」
與會學者都用「仁者壽」來形容湯老,在他們心目中,湯先生沒有架子,提攜後人,淡泊名利。周武更以寒夜裡的孤燈來比喻湯志鈞在喧囂學界的堅守與角色,「湯先生貫通文史而著作等身,這些都是一本書一本書通讀、一個字一個字寫出來的,是坐在冷板凳上與寂寞相伴做出來的。」周武說。
座談會上,年屆九旬的湯老思維敏捷,談吐清晰。他給每位與會者籤名贈書,筆畫流暢,讓人很難想像湯老其實在1992年曾因腦溢血中風。湯先生的兒子湯仁澤告訴記者:「當時很多人都以為我父親的學術生命就此終止了,沒想到兩個月後他又開始寫文章了。退休後已出版著述十多部,父親主持編寫的《梁啓超全集》現已進入校對流程。」
學者們翻閱湯老的史學論文集時表示,「湯先生為我們樹立了歷史學家退而不休的典範,大量文章都是他2000年以後撰寫的,而且彌足珍貴之處是他繼續關心戊戌、辛亥史等學術問題,並且提出非常有價值的看法。」章清說,他最近也在做這段歷史的研究,深知對這段歷史沒有長久的積累、不熟悉文獻是很難做研究的。
據了解,湯志鈞的這本新著主要包括他對康有為和「公車上書」、《孔子改制考》以及梁啓超和《時務報》、嚴復和《天演論》、《國聞彙編》等方面的最新探究。另外也收入了他諸多史學著作的提綱挈領性的序、跋,從中可以管窺他這幾十年來整個史學研究的歷程。
湯志鈞出生於江蘇常州,1946年畢業於無錫國學專科學校史地系,先後受教於唐文治、呂思勉、周谷城、周予同等學者。年少時對常州今文經學感興趣,1953年就在當時唯一的歷史專刊《歷史教學》上發表《清代常州今文經學和戊戌變法》。1956年,毛澤東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各科研機構廣納賢才。當時在常州中學教書的湯志鈞已出了三本有關戊戌變法的書,他將書稿寄到北京中國科學院。剛好上海要成立中國科學院上海歷史研究所,被中科院錄用的湯志鈞,於1957年1月調到中科院上海歷史研究所籌備處,直到1994年退休。
在湯志鈞六十年餘年的學術生涯中,湯志鈞由經入史、由古而今,撰寫了許多專著和論文,被學界廣泛認可的有:《近代經學與政治》、《經學史論集》、《戊戌變法史論叢》、《戊戌變法史》、《戊戌變法人物傳稿》、《康有為與戊戌變法》、《康有為傳》、《章太炎傳》、《梁啓超其人其書》等,可以說對晚清主要歷史人物的生平、政治實踐與思想都有很好的研究,而他為史學界乃至知識界所做的整理、編訂史料集的工作,更是成為長久地滋養海內外歷史學者的基礎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