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志鈞:他是上海中國近代史研究的重鎮

2020-12-12 騰訊網

[導讀]「文革」前湯志鈞主持編纂或參與編纂的四部史料集以及後來主編的《近代上海大事記》,為上海史研究的蓬勃興起奠定了重要基礎,至今仍被廣泛徵引。

中國史專家湯志鈞在前天舉行的座談會現場。

《湯志鈞史學論文集》書封

「湯先生是這個時代最後的純粹的讀書人。」同樣治晚清史的歷史學者楊國強如此評價90歲高齡的近代中國史專家湯志鈞。前天,上海社科院舉行《湯志鈞史學論文集》首發式暨學術思想座談會為老先生祝壽,來自復旦等大學、科研機構和出版界的40多位學者聚集在一起,與依然筆耕不輟的湯先生共話近代中國史研究的治學理念。

上海史學科的重要奠基人

「在前輩學者中,湯先生是國內公認的上海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兩大重鎮之一,一個是陳旭麓先生,另一個就是湯先生。陳先生已經去世,因此湯先生可以說是上海中國近代史研究唯一健在的前輩重鎮。」上海社科院歷史所周武研究員如此評價湯志鈞的學術地位。

上海市歷史學會會長熊月之介紹說,湯志鈞的治學特點是「自闢專題,從頭做起;博聞強記,貫通古今」,在他記憶中,湯志鈞對「二十四史和經學之熟悉,令人驚嘆,能大段大段背誦經書,極為罕見」。

多年前,臺灣東海大學聘湯志鈞為該校客座教授,為中國文化研究所、歷史研究所的博士生和碩士生授課,當時臺灣《聯合時報》以「大陸儒者應邀東大講授中國經學及戊戌變法,湯志鈞滿腦經典,講課不必看稿」為標題撰文報導。周武說,現執教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著名中國史學者艾爾曼教授就曾跟他說,湯志鈞是最讓他敬重和佩服的中國學者之一。

復旦大學歷史系主任章清教授描述了一個細節:他們在1980年代讀大學時才接觸到海外的中國研究,當時中國學術界在「文革」結束後重新開始引入西方研究中國史的成果,包括《劍橋晚清史》、日本學者研究近代中國思想史的著作等,他們注意到那時候外國學者很少徵引中國學者的研究成果,但《劍橋晚清史》裡都會提到湯志鈞的戊戌變法研究。「湯先生是當之無愧的自1950年代就開始戊戌、辛亥史研究的領路人。」章清說。

而上海市政府僑辦副主任蔡建國則回憶:「改革開放之初,大批國外歷史學家相繼來滬交流,當時上海社科院歷史所是上海接待國際歷史學者的重鎮,其中大部分學者是慕湯先生之名而來。1980年代中期,歷史所幾乎每天都有來訪的國際學者,各種學術活動層出不窮,奠定了歷史所國際學術交流的基礎。」

湯志鈞作為歷史所創所元老之一,除了關注晚清政治思想史和政治人物之外,他對於上海在近代中國扮演的角色也異常關注,是上海史學科的重要奠基人。

「文革」前湯志鈞主持編纂或參與編纂的四部史料集《鴉片戰爭時期英軍在長江下遊的侵略罪行》、《上海小刀會史料彙編》、《五四運動在上海史料》、《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選輯》,以及後來主編的《近代上海大事記》,為上海史研究的蓬勃興起奠定了重要基礎,至今仍被廣泛徵引。

「寒夜裡的孤燈」

與會學者都用「仁者壽」來形容湯老,在他們心目中,湯先生沒有架子,提攜後人,淡泊名利。周武更以寒夜裡的孤燈來比喻湯志鈞在喧囂學界的堅守與角色,「湯先生貫通文史而著作等身,這些都是一本書一本書通讀、一個字一個字寫出來的,是坐在冷板凳上與寂寞相伴做出來的。」周武說。

座談會上,年屆九旬的湯老思維敏捷,談吐清晰。他給每位與會者籤名贈書,筆畫流暢,讓人很難想像湯老其實在1992年曾因腦溢血中風。湯先生的兒子湯仁澤告訴記者:「當時很多人都以為我父親的學術生命就此終止了,沒想到兩個月後他又開始寫文章了。退休後已出版著述十多部,父親主持編寫的《梁啓超全集》現已進入校對流程。」

學者們翻閱湯老的史學論文集時表示,「湯先生為我們樹立了歷史學家退而不休的典範,大量文章都是他2000年以後撰寫的,而且彌足珍貴之處是他繼續關心戊戌、辛亥史等學術問題,並且提出非常有價值的看法。」章清說,他最近也在做這段歷史的研究,深知對這段歷史沒有長久的積累、不熟悉文獻是很難做研究的。

據了解,湯志鈞的這本新著主要包括他對康有為和「公車上書」、《孔子改制考》以及梁啓超和《時務報》、嚴復和《天演論》、《國聞彙編》等方面的最新探究。另外也收入了他諸多史學著作的提綱挈領性的序、跋,從中可以管窺他這幾十年來整個史學研究的歷程。

湯志鈞出生於江蘇常州,1946年畢業於無錫國學專科學校史地系,先後受教於唐文治、呂思勉、周谷城、周予同等學者。年少時對常州今文經學感興趣,1953年就在當時唯一的歷史專刊《歷史教學》上發表《清代常州今文經學和戊戌變法》。1956年,毛澤東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各科研機構廣納賢才。當時在常州中學教書的湯志鈞已出了三本有關戊戌變法的書,他將書稿寄到北京中國科學院。剛好上海要成立中國科學院上海歷史研究所,被中科院錄用的湯志鈞,於1957年1月調到中科院上海歷史研究所籌備處,直到1994年退休。

在湯志鈞六十年餘年的學術生涯中,湯志鈞由經入史、由古而今,撰寫了許多專著和論文,被學界廣泛認可的有:《近代經學與政治》、《經學史論集》、《戊戌變法史論叢》、《戊戌變法史》、《戊戌變法人物傳稿》、《康有為與戊戌變法》、《康有為傳》、《章太炎傳》、《梁啓超其人其書》等,可以說對晚清主要歷史人物的生平、政治實踐與思想都有很好的研究,而他為史學界乃至知識界所做的整理、編訂史料集的工作,更是成為長久地滋養海內外歷史學者的基礎文獻。

相關焦點

  • 徐秀麗:中國近代史研究70年(1949—2019)
    、章開沅、餘繩武、牟安世、湯志鈞、江地、胡濱、鮑正鵠、夏東元、徐侖、毛健予、史筠、汪伯巖、孫守任、丁守和、錢宏、魏宏運、彭明、李龍牧、劉立凱、王仁忱。除中國科學院相繼建立近代史所、考古所、歷史所之外,上海、湖南、河北、山東、內蒙古等地也陸續設立了歷史研究所,廣東、湖北、河南等地設立了社會科學研究所,這些機構都內設研究中國近代史的部門。黑龍江和陝西設有黨史研究所。
  • 《國外中國近代史研究》總目錄
    內山雅生著 郭新嗣譯 孫國群校1988年日本研究中國近代史動態尼基福羅夫著 李金秋節譯1989年日本中國近代史研究概述 江夏由樹著 衛金桂譯 孫智昌校外國在華機關公團名匯中國回憶錄:蔣介石與抗日戰爭 曾學白三位研究中國近代史的美國歷史學家 康無為著 陶文釗 樊書華譯
  •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概況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是國家級專業中國近代歷史研究機構,主要研究1840— 現設有:晚清史研究室、近代經濟史研究室、近代社會史研究室、近代思想史研究室、革命史研究室、中華民國史研究室、近代中外關係史研究室、臺灣史研究室、抗日戰爭史研究室、近代文化史研究室、近代通史研究室、《近代史資料》編譯室、所刊編輯部(包括《近代史研究》、《抗日戰爭研究》Journal
  • 訪談︱湯仁澤:父親湯志鈞和我用了36年編纂《梁啓超全集》
    早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父親就潛心研究常州今文經學和戊戌變法,1953年就在《歷史教學》發表文章了。康、梁是戊戌變法的主角,當然是研究對象之一。他最初的研究成果匯集在兩部專著中:一是《戊戌變法史論》,上海群聯出版社1955年9月出版;二是《戊戌變法史論叢》,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11月出版。
  • 《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1期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他在通商口岸作了廣泛考察,除會見外國駐華外交官、商務代表外,還與中國的官紳商界廣泛接觸,向他們提供改革建議。100天後,貝氏取道日本、美國回國。在中、日、美訪問期間,他始終鼓吹英、美、日、德建立商務同盟,實行門戶開放,共同保全中國,幫助中國訓練軍隊,以保護英商利益。他的對華政策構想遭到英國政府的反對和主張在華攫取租讓權的英國人的鄙視,不過,在日本卻反響強烈,日本官紳商界都希望貝氏主張能付諸實施。
  • 《近代史研究》1983年第2期
    汪精衛集團叛國投敵的前前後後 蔡德金一九三八年十二月,正當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的時候,國民黨營壘內以汪精衛為首的一部分親日賣國分子,公然叛國投敵,由重慶逃往河內,轉赴日寇佔領的上海,並在南京成立了以他為「主席」的漢奸中央政權:南京偽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 【爐邊閒話】《一部近代史 半部是上海》之一:為什麼是上海?
    《一部近代史 半部是上海》之一:為什麼是上海?在下以為:一部近代史,半部是上海。這個說法很多人可能會不同意,為什麼是上海?難道不應該是北京嗎?還真不是。且聽我細細道來。儘管中國近代化的策源地在燕山腳下的北京,但它的開花結果卻在千裡之外的上海。在中國近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北京的重要性遠不如上海,甚至一度還比不上近在咫尺的天津衛。
  • 梁啓超逝世90年,他的全集如何誕生? | 湯仁澤專訪
    由經學而入史學,研究康有為、梁啓超、章太炎等人,湯志鈞很早便出版了《戊戌變法史論》《戊戌變法簡史》《戊戌變法人物傳稿》等多部論著,成為戊戌變法研究的代表性人物。康、梁、章皆為經學家出身,尤其章太炎愛用古字、僻字,他的文章常被時人稱為「天書」,連其學生魯迅都曾表示讀不懂他的文章,但因為湯志鈞有良好的經學功底,覺得章氏文章「不算太難懂」,他編著了《章太炎年譜長編》《章太炎政論選集》,成為章學重要的研究資料。他的《戊戌變法人物傳稿》也是用文言文寫就,因為覺得「寫文言舒服」。
  • 第一屆中國近代史全國青年高峰論壇召開
    會議由中國史學會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承辦。來自全國各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近百名青年學者與會,二十餘位學界前輩蒞臨指導,參會論文達八十八篇。 大會由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張生教授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王建朗研究員、南京大學校長助理範從來教授、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主任朱慶葆教授、參會青年學者代表瞿駿教授分别致辭。王建朗研究員在開幕致辭中介紹了本次會議的舉辦背景和會議論文的遴選過程。
  • 王富聰:2019年中國近代史研究熱點回顧
    崔志海《晚清政治史研究 70 年回眸與展望》提出晚清政治史在過去70年裡一方面取得豐碩成果,但同時也有待提升史學研究與理論、學術與政治、歷史與現實的有機統一,進一步加強史料的挖掘、考辨和利用,正確看待和處理晚清政治史研究中的各種範式,在吸取既往成果的基礎上,建立一個與清史和中國近代史兩個學科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獨立的晚清政治史學科。
  • 《近代史研究》2019年第1期目錄及內容提要
    85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近代史研究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近代史研究· 「元寶形」軌跡下的近代中外關係嬗變——讀《簡明中國近代史讀本》
  • 1949年以來大陸地區的臺灣近代史研究綜述
    之後,由於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臺灣問題的重要性有所降低,加上正常的學術研究受到人為幹擾,臺灣近代史研究園地呈現一片荒蕪景象。改革開放以來,臺灣問題在中國國內政治和國際關係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臺灣史研究受到政府和民間的高度重視,各地相繼成立了臺灣研究機構。在這種大背景下,臺灣近代史研究從沉寂走向繁榮,研究人才不斷湧現,相關論著紛紛發表。本文擬對其中較重要的研究成果加以介紹,供研究者參考和借鑑。
  • 2013年中國近代史論文目錄
    整理人:李然  武文娟近代史研究編輯部供稿,馬維潔編輯 一、總論、專題2009—2011年中國近代史研究綜述.王建朗.近代史研究,3明末、晚清和民國時期的中國現代化及其歷史啟示——以市民社會為視角.楊巧蓉.東嶽論叢
  • 大陸版《中國近代史》首次登陸臺灣 成為大學生必讀書
    人民網天津3月12日電 日前,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李喜所教授和他的博士生李來容合著的《中國近代史——告別帝制》在臺灣出版。該書是大陸學者在我國臺灣地區出版的第一本完整敘述中國近代歷史的著作,受到臺灣學界和高校以及文化界的高度評價,被列入大學生的必讀書。
  • 攝影師談中國的教堂:是一部活的中國近代史(圖)
    那是1999年8月,在廣州上大學的陳小鐵回到東北老家過暑假,三叔帶他去哈爾濱中央大街吃餃子,順便看看哈爾濱的老建築。眼前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就好像童話裡的古堡一樣可愛,陳小鐵很奇怪中國為什麼會有這麼奇怪的建築。回到學校以後,陳小鐵就策劃了一個選題—《中國教堂印象》。
  • 中國近代史三人談
    這就需要歷史學界站在正確的立場上,秉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切實履行社會責任,向大眾宣傳科學的歷史觀,傳播正確的歷史知識,推廣史學研究的科學成果。  歷史虛無主義泛濫,嚴重貽害我們的人民、我們的青年一代。歷史虛無主義的種種言行,從根本上來說,是背離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史觀的。
  • 《檀香刑》:對中國近代史的民間審視
    莫言《檀香刑》:對中國近代史的民間審視   《檀香刑》:對中國近代史的民間審視  ■ 納張元  《檀香刑》是莫言潛心5年完成的一部長篇力作。
  • 中國近代史大事件簡介
    1842年8月清政府與英國籤訂《南京條約》:1)中國割讓香港島給英國;2)賠款洋銀2100萬元;3)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4)中國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稅率須與英國協商。《南京條約》影響:1)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開創了列強以條約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國的惡例;2)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3)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演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4)反侵略反封建成為中國人民肩負的兩大歷史任務;5)中國的歷史進入了民族民主革命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