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軍中的婚姻狀況與兩性關係探析 夏春濤
[內容提要]定都天京後,洪秀全等首義諸王在頻繁選美的同時,卻又藉助於嚴刑峻法,繼續推行隔絕男女、拆散家庭的政策,規定即使夫妻同居也是死罪,使得兩性關係成為太平軍中最大的禁忌,動輒得咎,導致廣大軍民的不滿和牴觸情緒日益滋蔓。弛禁後,太平天國推行嚴判上下尊卑的婚姻政策,同時仍然強調嚴男女之大防,嚴禁異性在婚姻之外稍有混雜,但總的來說局面已日趨失控。圍繞婚姻等問題所引發的事態和變化是太平軍軍紀演變過程的一個縮影,對其戰鬥力的消長和軍(官)民關係均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同時,它又從一個側面證明,在太平天國時代,洪秀全等人根本不可能萌發近代意義上的婦女解放或男女平等意識。
[關鍵詞]太平軍 婚姻 嚴別男女 女館 多妻制
[全文]
「諸子不出於王官論」的建立、影響與意義──胡適「但開風氣不為師」的範式創新一例 劉巍
[內容提要]作為《中國哲學史大綱》的骨架的「諸子不出於王官論」,是胡適的一大創見。此說的建立,緣於從「哲學方法的性質」角度探討「中國之所以缺乏科學研究」的問題意識,藉助了以康有為為中心的晚清經今文家說,運用了杜威式的實用主義以及其他西學新知。胡適取「九流出於王官」之舊說而代之的,是一種根於「進化論」觀念、以「歷史的眼光」得來的全新的歷史解釋模式以及一種「疑古」的取向,意義重大。此說開創了關於諸子學起源的自由解釋之風氣,對20世紀二三十年代史學界中的「疑古」、「釋古」、「信古」各派均有影響;在使「經學」從屬於「子學」、使「諸子學」成為「中國哲學史」、「中國思想史」的源頭的潮流中,胡適所作的決定性的論斷,影響更遠;通過嚴格考辨文獻的著述年代來確定學術思想史的脈絡,通過了解思想家的生活的「時代」來探討思想學術發生發展的原因,乃是20世紀哲學史、學術思想史研究中尤為重要而有影響力的範式更新。
[關鍵詞]胡適 諸子不出於王官論 範式
[全文]
罷市與抵貨運動中的江浙商人:以「五四」、「五卅」為中心
馮筱才
[內容提要]在民國初年的民族主義運動中,商人往往表現出消極的態度和矛盾的性格。雖然我們可以發現商人民族主義意識的抬升,但是總的來看,商人在運動中多處於被動地位,其採取行動主要是為了避免更大的損失,以及保持一定的商業秩序。以「五四」、「五卅」兩次運動中的江浙地區來看,罷市多是在學生等的壓力下得以實現,且罷市後,暗中繼續營業現象依然存在。當外在幹涉力量減弱時,商家便想儘快開市。抵貨運動的發起,不同行業的商人利益得失相異,故其態度便有很大的分野。一些與外商競爭營業的商人,他們常會對運動表示支持。而一些與外商合作營業的商人,則常因為運動而遭受損失,故基本上持反對態度。然而由於內在因素的制約,運動發展到一定程度,商界損失面便會擴大,而支持者亦會日益減少,運動便無法繼續下去。
[關鍵詞]罷市 抵貨運動 商人 利益
[內容提要]貝思福應英國商會聯合會之聘,於戊戌政變結束不久來華考察商務情形。他在通商口岸作了廣泛考察,除會見外國駐華外交官、商務代表外,還與中國的官紳商界廣泛接觸,向他們提供改革建議。100天後,貝氏取道日本、美國回國。在中、日、美訪問期間,他始終鼓吹英、美、日、德建立商務同盟,實行門戶開放,共同保全中國,幫助中國訓練軍隊,以保護英商利益。他的對華政策構想遭到英國政府的反對和主張在華攫取租讓權的英國人的鄙視,不過,在日本卻反響強烈,日本官紳商界都希望貝氏主張能付諸實施。貝氏的中國政策建議頗受中國各界注目。中央大員、地方督撫起初普遍對貝氏的練兵建議感興趣,然而由於多種原因,最後他們都拋棄了貝氏的練兵方案;中國紳商界熱烈擁護貝氏主張,希望由英國人助華練兵和管理財政金融等。
[關鍵詞]貝思福訪華 四國同盟 門戶開放 保全中國
[全文]
「封鎖香港」問題研究(1868—1886)
陳新文
[內容提要]19世紀中期,粵港洋面鴉片走私猖獗,對中國關稅權益造成極大損害。中國政府為此在香港周邊地區廣設關卡巡船,專責查緝走私。但港英政府和商界誣衊中國政府的正當行動是對香港的「封鎖」。「封鎖香港」問題由此產生。「封鎖」問題本質上是國家海關主權之爭,鴉片稅收衝突是其主要表現形式。清政府在維護國家關稅主權、挽救經濟權益的抗爭中,最終滑向以犧牲國家主權換取經濟利益的錯誤道路。
[關鍵詞]鴉片走私 封鎖香港 中英關係
2001年中國近代史研究概況 張海鵬
一、政治史
2001年恰逢太平天國運動150周年與辛亥革命90周年,學術界舉行了一系列學術研討會。5月份在南京召開的「紀念太平天國起義150周年暨羅爾綱誕辰100周年學術研討會」和10月份在武昌召開的「紀念辛亥革命9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是兩次具有代表性的學術會議。在一系列紀念活動與學術會議的推動下,辛亥革命的研究出現了小小的熱潮,但太平天國運動的研究依然顯得冷靜。研究者的興趣仍然集中在民國時期。
[全文]
「中華民國史(1912—1949)」國際學術討論會綜述
謝維
2002年8月21日至23日,「中華民國史(1912—1949)」國際學術討論會在北京召開。本次討論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澳門中西創新學院和美國黃興基金會共同主辦。來自海內外的約130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
本次討論會共收到學術論文90篇,涵蓋了民國時期中國社會方方面面的變化發展過程。大致說來,它們有以下幾個特點:(1)普遍重視發掘新的史料,特別是檔案材料,作為論證的基礎。(2)一些「老」的問題得到了新的研究。(3)採用新的方法,或從新的視角去提出、分析和嘗試解決新舊歷史問題。(4)研究領域進一步擴大,一些過去被認為處於革命或現代化進程之外的問題,進入了研究者的視野。限於篇幅,恕不一一介紹全部論文,而僅就部分學術觀點綜述如下。
[全文]
《天父下凡詔書》(第2部)及其澳藏原刻本
王慶成
《天父下凡詔書》(第2部)是太平天國文獻中一本很值得研究的書,記太平天國癸好三年(1853年)十一月東王楊秀清假借天父下凡,教導並要杖責天王洪秀全的經過。這本書當年由太平天國出版,但似不為當時的對手──清朝將帥所見所知。奉曾國藩檄委搜集「賊情」而編成的《賊情彙纂》一書,只在「首逆偽天王洪秀全事實」中記:「秀清自恃功高,朝見立而不跪,每詐稱天父下凡附體,令秀全跪其前,甚至數其罪而杖責之,造言既畢,其為君臣如初。」這是《賊情彙纂》的主要撰稿人、曾與太平天國中人多有交往而從南京逃出的程奉璜述說的,事實基本無誤。但所記「偽書」書目中並沒有列這本書,更未有其內容的著錄;太平天國失敗後,文籍被毀殆盡,它更不為時人和後人所知。直到70年後的20世紀20年代,中國學者程演生從法國東方語言學院圖書館發現這本書,把它抄錄傳回國內,編入他在海外搜輯的《太平天國史料》(第1集),才首次為學人所知曉。
[全文]
日本學人的黃遵憲研究
〔日〕伊原澤周
一、前 言
黃遵憲(1848—1905)作為清政府駐日公使館參贊官,隨同首任公使何如璋於1877年12月到達東京後,以其詩文與日本朝野人士交往,悉心研究日本傳統文化及近代日本國情,未及兩年完成《日本雜事詩》一書。該書於1879年孟冬由總理衙門以同文館聚珍版刊出。黃在該書自序中說:「餘於丁丑之冬,奉使隨槎,既居東二年,稍與其士大夫遊,讀其書,習其事,擬草《日本國志》一書,網羅舊聞,參其新政,輒取雜事,衍為小注,之以詩,即今之雜事詩也。」由此可知《日本雜事詩》是後來《日本國志》的「母體」。
作為清政府向西方國家派遣的第一位常駐使節,郭嵩燾有很多的機會接觸國際法,他與國際法學術團體的聯繫與交往也很引人注目。最早注意到這個問題的是徐中約,他介紹說:中國在西方世界建立公使館之後不久,即被邀請參加國際法改革和編纂協會(theAssociationfortheReformandCodificationoftheLawofNations)的第6次年會(1878)。該協會1873年成立於布魯塞爾,在1876和1877年的第4次和第5次會議期間,表現出了欲將國際法推廣至遠東的極大興趣。
[全文]
「九·一八」事變後南京國民政府設立的特種外交委員會 左雙文
「九·一八」事變後,南京政府為因應對外交涉的迫切需要,在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之下設立了一個「特種外交委員會」(以下簡稱「外委會」),作為臨時性外交決策機構。該機構的運作是此一時期南京政府決策活動的一個重要側面。學術界對「九·一八」事變的研究已經相當深入,但注意到外委會的,似乎還不多。筆者擬就外委會的若干問題,略作探討。
[全文]
上一篇:《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2期下一篇:《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