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啓超逝世90年,他的全集如何誕生? | 湯仁澤專訪

2020-12-24 手機鳳凰網

今年是梁啓超逝世90周年。作為深刻影響時代潮流的思想巨匠,梁啓超靠著一支「筆端常帶溫情」的健筆橫掃世界。由於各種原因,直至他去世90年後的今天,一部完整的《梁啓超全集》才終於面世。在長期缺乏資金支持的編纂歲月裡,湯氏父子是如何苦苦堅守的呢?

90年前,也就是1929年1月19日,北平協和醫院傳出噩耗,一代推動潮流、引發震蕩的輿論巨子梁啓超病逝,享年56歲。翌日,胡適、丁文江、陳寅恪、任鴻雋等生前好友紛紛趕來,為梁啓超在廣惠寺裝殮遺體。2月17日,在北平、上海同時舉行規模盛大的公祭活動,以紀念這位為民族救亡圖存奉獻畢生心血的思想者。然而,國民政府未派一人參加悼念。

梁啓超生前對國民政府側目而視,批評其腐敗、專制,國民政府對梁自然也不肯放過,甚至暗中監控梁的往來書信,故意醜化其形象,貶低其貢獻。其生前的叱吒風雲與身後的落寞寂寥形成鮮明對比。

作為深刻影響時代潮流的思想巨匠,梁啓超自戊戌變法登上歷史舞臺起,便靠一支「筆端常帶溫情」(胡適語)的健筆橫掃世界。戊戌維新、庚子國變、保路運動、辛亥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新文化運動,幾乎清末民初的所有重大事件,皆離不開梁啓超的身影。他的文章影響了幾代知識精英,被傳誦,被爭論,被模仿,被批判,為近代思想學術開風氣之先。

在他去世七年後,便由好友林志鈞主編了近千萬字的《飲冰室合集》,它與《梁啓超年譜長編》一起,成為後世研究梁啓超最主要的資料。然而,歲月蹉跎,由於各種不可控的原因,直至他去世90年後的今天,一部完整的《梁啓超全集》才終於面世。這部全集由湯志鈞、湯仁澤父子耗費36年時間編纂而成,收錄了目前所見梁氏全部文字著述,凡一千五百萬字。

漫漫無期的編纂歲月裡,長期缺乏資金支持,湯氏父子捨棄聲名與眼前利益,全憑旨趣與毅力,心無旁騖地在青燈黃卷中苦苦堅守,終於完成卷帙浩繁的巨著。

也許只是一種巧合,也許是冥冥之中的天意,近代思想巨擘梁啓超身故後,他的兩套最重要的文集,皆由名為「志鈞」者來完成,這個名字似乎暗示著完成這項艱難任務所需要的決心和毅力。

《飲冰室合集》是梁啓超離世後的90年裡最全的梁氏文集,它的編者是梁啓超生前摯友林志鈞,這位富有詩人氣質的法學家,與梁啓超有著諸多相似的經歷,諸如同為舉人,留洋東瀛,擔任北洋部長、清華導師,徘徊於政治與學術之間。梁啓超生前將大批手稿託付給林志鈞審定發表,終於在梁去世七年後,於1936年出版了850萬字的《飲冰室合集》。

《飲冰室合集》,作者:梁啓超,編者:林志鈞,版本:中華書局,2015年4月

新近出版的《梁啓超全集》,則收錄了目前發現的全部梁氏著述,包括各種著作、論文、小說、詩詞、報刊文章、講演稿、藝術、隨筆、郵寄、信函,以及為別人寫的序跋、墨字名、對聯、題詞等等,約1500萬字。編者是著名近代史學家湯志鈞和他的兒子湯仁澤,從1982年立項到2018年面世,經過36年的漫長跋涉,這部全集終於竣工。

湯志鈞1924年出生於江蘇常州,祖上莊存與先生是清代今文經學常州學派的創始人,因為家學淵源,他自幼接受傳統的經學訓練,後受教於唐文治、呂思勉、周谷城、周予同等史學大家。由經學而入史學,研究康有為、梁啓超、章太炎等人,湯志鈞很早便出版了《戊戌變法史論》《戊戌變法簡史》《戊戌變法人物傳稿》等多部論著,成為戊戌變法研究的代表性人物。

康、梁、章皆為經學家出身,尤其章太炎愛用古字、僻字,他的文章常被時人稱為「天書」,連其學生魯迅都曾表示讀不懂他的文章,但因為湯志鈞有良好的經學功底,覺得章氏文章「不算太難懂」,他編著了《章太炎年譜長編》《章太炎政論選集》,成為章學重要的研究資料。他的《戊戌變法人物傳稿》也是用文言文寫就,因為覺得「寫文言舒服」。

1982年,《梁啓超全集》被列為國務院批准的《古籍整理出版規劃1982-1990》中的一種,由中華書局具體承辦,中華書局將編纂全集的重任委託給湯志鈞。接受編輯任務後,湯志鈞組織人力,搜集資料,標點校核,剛大學畢業的湯仁澤也在此時參與進來。到1988年,完成了全書約四分之一,後因領導換屆等多方面原因而中輟。

此後,天津古籍出版社接力,欲出版《梁啓超全集》,但漫長的工期和對經濟效益的考量,還是讓他們選擇了放棄。編纂全集最終成為湯氏父子兩人孤獨的事業。湯志鈞早已功成名就,可以心無旁騖地做這件「為人作嫁衣」的工作,然而,正當壯年的湯仁澤卻不得不在職稱和全集中作取捨,他不忍看著年老體弱的父親獨自堅守而不顧,毅然選擇幫助父親完成宏願。因而,直到退休,他仍是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的副研究員。他們的工作雖得到各方關注,海內外許多梁氏親友和學人向他們贈送梁啓超的手稿、札記,但一直未獲任何資金支持,「一分錢課題費都沒有」。犧牲個人寫作時間和世俗名利,去做望不到頭的編纂工作,恐怕也是受梁啓超的作品和人格感召。

湯仁澤在家裡的一臺縫紉機上校對了六年,湯志鈞不無感慨地說,「這個東西我們搞了幾十年,苦死了,搞得我兒子也苦死了。」直到2014年下半年,《梁啓超文集》才終於成功申報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走出了數十年沒有資助的困境。

編纂文集是一項「費力不討好」的工作,並不能算自己的著作,而且,編得好被認為是理所應當,而稍有紕漏便會遭人唾罵,有過編纂經驗的人對此都深有體會。從收集文稿到考訂、點校、編纂,每個字詞都可能是一個隱藏的陷阱,由繁體、異體變簡體,補缺漏、正謬誤,在海量繁複的故紙堆中校訂考證,其間甘苦,唯有自知。《梁啓超全集》是兩代人三十載辛勞的結晶,但如同所有的作品一樣,它同樣需要等待時間來檢驗。

《梁啓超全集》,作者:梁啓超,編者:湯志鈞、湯仁澤,版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3月

對話湯仁澤

湯志鈞,1924年出生於江蘇常州,歷史學家,戊戌變法研究的代表性人物。湯仁澤,1951年生,日本大東文化大學文學博士,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圖為湯志鈞(右)、湯仁澤父子在「南長街54號藏梁氏重要檔案」特展上。

編纂文集是一項「費力不討好」的工作

新京報:一般而言,編纂近代重要歷史人物的全集都是集體工程,由多人組成編委會,為何《梁啓超全集》只有你們父子二人編纂?

湯仁澤:毫無疑問,梁啓超巨人式的學者、百科全書般的著述,搜集整理工作僅靠父子之力實在不易。胡躍生先生校注《梁啓超家書校注本·跋》說:「6年浸淫於梁氏文字,派生出一個時常揮之不去的問題:何以許多三四流的學人都有精美全集出版,洋洋大觀雄霸圖書館排排書架,而《梁啓超全集》遲至近年才作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得以重啟?校注梁氏家書使我能理解天量的工作量,非數年可就、數人可成,但閱讀梁啓超卻又使我耿耿於全集遲遲不見面世。」該書是2017年7月出版的,此時《梁啓超全集》正在全面校訂階段。

1983年,我從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進入安徽阜陽師範學院任教,時間正好在父親接手《梁啓超全集》搜集整理工作後不久,因此,也參與了全集的編纂。當時參加編纂的還有黃紹海、齊國華、承載、胡申生、姜俊俊、湯仁濟、唐文權、吳乾兌、張曉娟、吳嘉勳、朱永祥、周中民、李國俊、王知民、姜俊民等,任務是將刊載在《時務報》《清議報》《新民叢報》《學報》《政論》《國風報》《新小說》《庸言》《大中華雜誌》《學藝》《解放》《改造》等刊物上的文章,抄寫在300字的稿紙上,並添加標點和考證寫作年代。

《梁啓超全集》原先是中華書局近代史編輯室的項目,後因領導換屆、轉制和書業行情不佳等原因,出版項目被壓縮了。參加編纂的同志,或退休、或轉行、或出國,父親也退休了。1995年,我結束了日本的留學生涯回國,得知父親仍在不間斷地搜集整理梁氏佚文、信函等,整理非常辛苦,我有義務協助父親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

新京報:你和父親是如何分工的?後來是否有想過組織更多人手參與?編纂文集是耗時費力、「為他人作嫁衣」的工作,在當前的學術評價體系下,許多學者都不願意或能力不足以做這樣的工作,你是否有過動搖?

湯仁澤:父親和我的分工大致是:父親開出梁啓超著作和文章的名單,我去圖書館尋找、複印,再共同標點、校勘,我標校完後由父親審稿。我們也想過請人幫忙,但現在都講考核,講成果,講工作量,就當前的考核制度而言,未出版的「成果」不在考核之列,考核不合格要處罰。父親退休了不必考核,我自己沒「成果」就自己承受吧,不能連累他人。找人幫忙於公於私都不合適,所以就沒有去麻煩人家。

這些年,我有專著出版,每年也都有論文發表,但長時間的編纂全集,勢必佔用寶貴的寫作時光,不能寫作、發表更多的學術論文,晉升就會受影響。在寫作或編纂中選擇,前者無疑更有益,但我別無選擇,因為父親年老體弱,我不能袖手旁觀。在職稱和全集之間,我選擇了後者,認為意義或許更大些。在新書座談會上,全集得到各界一致認可和讚賞,證明我的選擇是正確的。

新京報:1982年,中華書局將編纂全集的重任委以湯志鈞先生,有提供哪些資金或材料方面的支持?在很長時間沒有資助的情況下,你們是如何堅持下來的?

湯仁澤:1982年4月,中華書局論證、修訂《中華書局1982-1990年古籍整理出版選題計劃》,把《梁啓超全集》列為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重點項目。8月23日,中華書局邀請我父親和金衝及、龔書鐸、王慶成、曾業英、王好立、梁從誡等,就編輯整理《梁啓超全集》事宜進行座談,並委託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組織人力整理,由父親擔任主編。最初應該有啟動費,但就當時而論不會很多,以後就沒有了。因為沒有列項,不屬於哪家出版社的出版物,人家不會投資。

2003年,天津古籍出版社準備出版《梁啓超全集》,納入天津市重大文化工程,並舉行新聞發布會,向海內外人士徵集梁啓超散失的稿件、文本、信札、照片等。2005年,父親和我去天津,找到當地企業家商談資助,但沒談成,也就不了了之。直到2014年下半年,在上海社科院歷史所新上任的領導黃仁偉、王健的關心和支持下,《梁啓超全集》申報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取得成功,我們才終於走出了沒有資助的困境。

在沒有資助的情況下,只能因陋就簡,能省就省。比如寄往出版社的校樣,僅某一集常常需要往返幾個來回。我開始是利用郵費低廉的普通郵件郵寄,能省一半的錢,但速度太慢不說,還要收件人攜帶身份證去郵局領取。出版社的編輯對我說,一定要寄快件,郵費先墊付,再由出版社報銷。後來有了資助,也就不用再提報銷的事了。

梁啓超

上窮碧落下黃泉踏遍世界覓手跡

新京報:全集的編纂工作共分為幾步?每一步的難點何在,又是如何攻破的?

湯仁澤:編纂工作的步驟可分為收集、點校、校勘、考證年代等。

收集的難度是儘量搜集齊全,我們收錄最早的文章是作於1889年前的《曰休徵曰肅時雨若連珠》《取邾田自漷水季孫宿如晉襄公十有九年》和《樂由中出故靜七發》等,《飲冰室合集》《飲冰室全集》等都未載。

點校時,要對引文進行校勘。如校對《宋史》中的《志》《傳》和《資治通鑑》的引文,發現部分文字有更改、刪節,我們對訛誤和衍字予以校正。而校勘的難度在於選錄初刊稿或較準確的版本。為避免以往的選集存有弊病,我們儘可能地選錄最初刊載時的文稿,但並非拿來就能輯入,而是將初刊稿與《飲冰室合集》等的文本相互校勘,校正後再加注說明。比如,校點《王荊公》時,選用廣智書局1908年版的《王安石政治論》,除因版本較早外,還有較大的優點是此書頁上方的眉注,是《飲冰室合集》所沒有的。我們變眉注為頁注,可以讓讀者閱讀到原作者的點評或要點,以展現該著全貌。

此外,還要在綜合考訂的基礎上糾錯。比如,《顏李學派與現代教育思潮》「反對講學習窮反對讀書著書的理由」應為「反對講學。習齋反對讀書著書的理由」;《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每夜輒登臥鴟尾間」不能為「每夜輒登臥鴟、尾間」等等,皆是。

考證確切的寫作年代尤為重要,難度也大。《飲冰室合集》目錄中,篇名後註明「清光緒幾年」。《飲冰室全集》只有篇名無年月,偶爾一二篇有甲子紀年,如《三十自述》後注「壬寅」,不便閱讀。即便《飲冰室合集》有寫作年份,也要仔細考證是否正確。

新京報:梁啓超的行跡遍及世界,在搜集海內外佚文方面,你們做了哪些工作?

湯仁澤:父親長期收集、整理近代文獻資料,在近代人物史料、近代報刊的搜集方面成果卓著,對梁氏的佚文散札積累豐富,特別是檔案抄件及私人信函等。如2012年10月,父親應邀赴京參加「梁啓超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為新公開的《南長街54號梁氏檔案》作鑑定,這批檔案為《梁啓超全集》增添了新內容。

父親還利用赴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區,及日本、美國、新加坡等國講學、學術交流的機會,在各圖書館檢索藏書,搜集散落各地的詩詞、文稿、信札等資料。如1983年和1992年應邀赴日本講學期間,在東京國會圖書館、明治文庫、岡山木堂紀念館、守屋圖書館等發現有關梁啓超的書札、筆談,又獲日本友人贈送史料。1991年應新加坡國立大學之邀,協同整理丘菽園家屬所藏康有為、梁啓超等函札和其他藏件。

1906年,梁啓超和長女梁思順、長子梁思成、次子梁思永合影。

不惜以今日之我去反對昔日之我

新京報:梁啓超從竭力保皇到擁護共和,從挺袁到反袁,從號召學習西方到提倡中國文化,他的「善變」常遭人詬病,讀完他的全集,你如何看待這些反覆?

湯仁澤:在編纂全集的過程中,隨著編校量逐步增多,我對梁啓超的了解也逐步升級,意外的感受也越來越多。他的主張不斷變化,那究竟是什麼激情和力量促使他百折不撓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呢?一次師生對話道出了真諦。

李任夫是梁啓超的學生,於1926年就讀北師大,梁的授課對他啟發很大。有一回他和同學楚中元登門請教,楚中元提問:「梁先生過去保皇,後來又擁護共和;前頭擁袁,以後又反對他。一般人都以為先生前後矛盾,同學們也有懷疑,不知對此有何解釋?」梁回答說:「這些話不僅別人批評我,我也批評我自己。我自己常說:『不惜以今日之我去反對昔日之我』,政治上如此,學問上也是如此。但我是有中心思想和一貫主張的,決不是望風轉舵、隨風而靡的投機者。……我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呢?就是愛國。我的一貫主張是什麼呢?就是救國。我一生的政治活動,其出發點與歸宿點,都是要貫徹我愛國救國的思想與主張,沒有什麼個人打算。」

梁啓超生長的年代,是中國「從樂土跌入了地獄」的年代,吳其昌這樣形容:「《南京條約》以後,綁上第一條枷鎖,割了第一塊骨肉。以後一條一條的綁上無量數的枷鎖,一塊一塊的割了無量數的骨肉。受著這樣『凌遲』的慘刑,簡直墜入地獄的底層,最慘痛苦楚的時期,正在這一百年的中間。……稍有血性的國民,都想蹈東海而自殺,陳天華就是著名的代表之一。梁啓超,正是生長在這個最黑暗地獄底層的有血有淚有志氣的一位滿身創傷的青年。他也屢次想跳海而死,但他堅決地相信中國必然不亡,並且斷然復興。」吳其昌說自己如果處在這樣的時代,「恐怕要終日慟哭嘔血而死了」。但其師梁啓超卻堅信「中國必然不亡」,而且儘自己所能去救國,去拼搏,愛國和救國成為他一生的情懷和使命。正是對祖國的摯愛和救國的使命感,正是大愛和責任的完美結合,令他精力旺盛、百折不撓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新京報:梁啓超一生交友無數,是各種關係網絡的中心,其人格操守常為時人激賞,對子女的教育也是傳世佳話,他是如何修身律己和教書育人的?

湯仁澤:梁啓超與中國近代社會、政治、文化有著諸多關係和影響,除了有時代造就的因素外,更有他自身的人格魅力,在他的言行中,無不表現出特殊的家國情懷。梁啓超著書立說、執教育人,目的是教人學做人。他在《讀書法講義》中說:「二十四史,列傳佔了十之七八,以現代歷史觀念而論,可以說內中所記載,有一大半不應入歷史範圍。但中國無論何種著述,總以教人學做人為第一目的。各史列傳,大半為這個目的而存在,與其認為社會史跡的資料,不如認為個人修養的資料。」又說:「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讀這類書專以自己直接得著益處為主,把自己這個人訓練好了,才配說有益於社會。」

他重視求知和修養,說「人一日不二食則飢餓,豈惟口腹有飢餓,智識亦有飢餓,道德亦有飢餓。一日廢學問,則智識之飢餓立見矣;一日廢修養,而道德之飢餓立見矣。」他教育子女也是如此:「爹爹雖是摯愛你們,卻從不肯姑息溺愛,常常盼望你們在困苦危險中把人格力磨練出來。」

新京報:在北京的座談會上,《梁啓超全集》以「收錄之全、編排之當、點校之精」受到學界讚賞,你認為,全集將會為梁啓超研究起到怎樣的作用?未來搜集到更多佚文,是否還會有出「續編」的可能?

湯仁澤:梁啓超留下一千多萬字的文章函札,編纂並出版《梁啓超全集》,對了解和研究梁啓超其人及近代中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座談會上有學者說得很好:「編輯的文集資料是研究者的食糧。」《梁啓超全集》出版了,對進一步研究梁啓超及中國近代史,進一步了解梁啓超及近代社會能起到積極作用。

如新增篇章《湖南時務學堂答問》《湖南時務學堂札記》,是學生的讀書心得和先生(教習)的批語,由於論述用詞「激進」,遭到守舊派的猛烈攻擊,時務學堂被迫停辦。梁啓超曾說:「迄今將三十年,諸札冊散佚殆盡,秉三顧拳拳守此卷,幾於秦燔後壁中《尚書》矣。……嗚呼!此固吾國教育界一有價值之史料。」這些文章可用於研究時務學堂是如何教育培養學生的。再如梁啓超節抄的《松陰文鈔》,乃日本吉田松陰的遺著,由廣智書局1906年4月出版(校印叢書第二種)。梁啓超在敘言中強調說:「日本維新之業,其原因故多端,而推本其原動力,必歸諸吉田松陰,松陰可謂新日本之創造者矣。日本現世人物,其嘖嘖萬口者,如伊藤博文、桂太郎輩,皆松陰門下弟子不待論。雖謂全日本之新精神,皆松陰所感化焉可也。」研究領域更寬了。

如今,我們仍在繼續搜集和整理梁啓超的文稿、詩詞、信札等,如有披露,一定關注。全集中難免遺漏,爭取彌補和收集到更多。

作者:徐學勤

編輯:徐悅東

相關焦點

  • 梁啓超逝世九十周年:《梁啓超全集》的出版嘉惠學林
    梁啓超是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典範,對後世學人影響深遠,可惜其於1929年1月19日英年早逝,年僅56歲。在他逝世90周年之際,2019年1月19日,「啟蒙先驅 文化巨擘——紀念梁啓超逝世九十周年暨《梁啓超全集》出版座談會」在中國人民大學逸夫會議中心召開。
  • 已有《飲冰室合集》,為何還需要《梁啓超全集》?
    《梁啓超全集》編纂團隊首席專家、年逾九旬的歷史學家湯志鈞在會上回顧了他30餘年來從事編纂工作的經歷,湯志鈞之子、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湯仁澤系統介紹了課題的緣起和進展。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承載表示,《梁啓超全集》編纂1980年代初就被提起,幾經坎坷、人員變動後今天得以繼續進行,是個「遲到的奇蹟」。
  • 訪談︱湯仁澤:父親湯志鈞和我用了36年編纂《梁啓超全集》
    【編者按】2018年8月,20卷本、總字數1400餘萬字的《梁啓超全集》正式面世。《梁啓超全集》的編纂可以追溯到1962年,因「文革」中斷,直到1982年,全集正式由湯志鈞先生負責。然而編纂過程一波三折,因各種原因,數次更換合作方,一度擱淺,資金支持也是直到近年才有。但湯志鈞和其子湯仁澤「孤軍奮戰」,堅持編錄資料,用了36年時間,終於編成。
  • 梁啓超逝世90年:他的理想,依然是我們未竟的事業
    梁啓超終生熱衷於政治,卻又是開風氣之先的學問家,他深刻影響了幾代學人的思想和著述,被一些學者尊為近代知識分子的最高峰。在梁啓超去世後的90年裡,對他的研究、評判和解讀從未終止。
  • 湯仁澤:舊書信中的《章太炎全集》早期編纂歷程
    筆者試圖通過梳理當年章門弟子的書信等材料,尋找解碼的線索,以還原當初在「不設主編或編委會」的不利條件下,他們是如何展開編纂工作的。簡報信息1980年《章太炎全集》的《出版說明》說明了編纂的困難重重:「章太炎在辛亥革命後曾手定《章氏叢書》,但先前在報刊上發表的文章每多刊落;他是弟子吳承仕、錢玄同校刊的《章氏叢書續編》,所收不多,且不取舊作;章太炎逝世後,章氏國學講習會編印《章氏叢書三編》,對《太炎文錄》初編、續編不收之作,『不敢續錄』,書札也未收入。
  • 莎士比亞在華首譯為「舌克斯畢」 後由梁啓超定名
    莎士比亞是如何成為中國人心目中的戲劇經典?中國莎士比亞研究的百年歷史中,經歷過怎樣的時代?國內的莎學研究是否應當對西方的研究範式亦步亦趨?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日前電話採訪了中國莎士比亞研究會副會長、國際莎學通訊委員會委員、四川外國語大學莎士比亞研究所所長李偉民教授,他對莎士比亞在中國走過的一百多年進行了細緻的梳理。
  • 被日本保護14年的梁啓超,為什麼卻成了日本人眼中忘恩負義的人?
    公元819年,唐代文學家柳宗元逝世2. 公元1520年,麥哲倫率領船隊穿過麥哲倫海峽3. 公元1694年,日本「俳聖」松尾芭蕉逝世4. 公元1820年,恩格斯誕辰5.公元1873年,楊乃武小白菜案6. 公元1881年,奧地利小說家史蒂芬·茨威格出生7. 公元1912年,梁啓超結束流亡生活回到北京8. 公元1920年,孫中山返回廣州重組軍政府9.
  • 魏宏運:梁啓超對近代中國的影響
    能在魏先生望九之年聆聽他關於梁啓超生平及思想歷程的演講,是我們師生的榮幸。   梁啓超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雖然逝世時只有五十多歲,但對今天的中國依然有著巨大的影響。在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我們還能看到周恩來抄寫的梁啓超的詩——「世界無窮願無盡,海天寥廓立多時」,可見梁啓超在當時的影響力。
  • 湯志鈞:他是上海中國近代史研究的重鎮
    座談會上,年屆九旬的湯老思維敏捷,談吐清晰。他給每位與會者籤名贈書,筆畫流暢,讓人很難想像湯老其實在1992年曾因腦溢血中風。湯先生的兒子湯仁澤告訴記者:「當時很多人都以為我父親的學術生命就此終止了,沒想到兩個月後他又開始寫文章了。退休後已出版著述十多部,父親主持編寫的《梁啓超全集》現已進入校對流程。」
  • 閱讀梁啓超:飲冰室內外,活著的精神
    合集分為《飲冰室文集》16冊,《飲冰室專集》24冊,共計40冊、約1400萬字,1936年由中華書局出版發行。它是梁啓超唯一授權的著述集成,「借可窺見作者思想之發展及三十年來政局及學術界轉變之跡」,至今仍有典範意義。  在這套底本考究的合集中,還收錄了梁啓超的部分譯著如《佳人奇遇》、《十五小豪傑》與《桃花扇注》,可見他在政治、學術之外的閒情意趣。
  • 走進天才學人梁啓超故居
    新通圖攝影師 關煜柔美麗富饒的廣東新會,誕生了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啟蒙思想家、政治活動家、教育家、文學家和學術大師,有「中國近代百科全書式的天才學人」之稱的梁啓超。梁啓超,字卓如, 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茶坑村人,為清末戊戌維新運動主要倡導者與領導者之一,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梁啓超幼讀經史,12歲中秀才,17歲中舉人,以其才思敏捷被譽為「神童」。1891年起,他在廣州萬木草堂師從康有為,積極幫助康有為完成《孔子改制考》等著述。後來,他又跟隨康有為發動了震動中外的「公車上書」。
  • 梁思禮:他是梁啓超的老白鼻,畢生致力於工業救國可上九天攬月
    梁啓超1924年8月24日,伴隨著響亮的啼哭聲,梁思禮呱呱墜地,其母親為梁啓超的第二夫人王桂荃。梁思禮出生時,梁啓超已經51歲了。在1927年1月2日給孩子們的信中,梁啓超寫道:「老白鼻一天一天越得人愛,非常聰明,又非常聽話,每天總逗我笑幾場……」梁啓超在給海外孩子們的信中還多次提到「老白鼻」,經常花費許多筆墨來講述「老白鼻"的事,對這個小兒子的疼愛之情溢於言表。
  • 梁啓超的日文水平到底怎麼樣?
    有人學習英語,如曾紀澤;有人學習德語,如蔡元培;有人學習日語,如梁啓超。學習英文自不必說,當時英國最強大。學習德文也不難理解,袁世凱練兵就是整體學習德國,軍官就要學習德文。梁啓超為何要學習日文呢?他的日文水平到底如何?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後,梁啓超逃往日本。直至1912年回國,梁啓超在日本度過了14年的逃亡歲月。
  • 1月9日:中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在北京逝世
    新華社北京1月8日電 歷史上的今天  1月9日  1896年1月9日,中國著名橋梁專家、中科院院士茅以升誕辰。茅以升是江蘇鎮江人,中國近代橋梁工程 奠基人之一,20世紀30年代,在錢塘江上建造了第一 座由中國人自己設計建設的公路鐵路兩用大橋,結束了中 國江河上的鋼鐵大橋由外國人建造的歷史。
  • 《曾文正公全集》被稱為「千古第一完人」的生命就在這裡
    二、後世的精神偶像在中國的歷史進程中,有許多偉大的人物因為他的文學、政治和武功而影響了他的歷史進程1、梁啓超:我打電話給《曾文正集》,我們一天之內必須回復三次現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梁啓超敬仰曾國藩,他曾經發誓說:「如果我們黨不想要澄清天下,
  • 奧特曼原版引進全集來了!
    到最後你問小孩這個電視到底講了個什麼故事,他可能只記得一個又一個相互之間沒有聯繫的場景而已。日本圓谷公司將奧特曼系列作品並沒有瞄準,哪個年齡層的目標群。而是全體觀眾。所以現在很多大學生和成人也是奧特曼迷,不足為奇。
  • 柯南·道爾逝世90周年:他曾因寫死福爾摩斯而被粉絲圍攻
    柯南·道爾逝世90周年:他曾因寫死福爾摩斯而被粉絲圍攻 2020-07-07 18: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專訪|查曙明:海子詩歌手稿亟需新技術手段保護
    今年是詩人海子逝世30周年,海子的弟弟查曙明在3月份時撰寫長文《回憶我的哥哥海子》,講述海子的成長經歷及其逝世前後的情況,引起廣泛關注。近日,在第三屆國際詩酒文化大會·瀘州老窖文化藝術周期間,澎湃新聞記者對查曙明進行專訪,他重點談及了海子與家人的關係、海子的遺作、海子詩歌的研究和宣傳等問題。查曙明 圖片由主辦方提供澎湃新聞:前段時間,你寫的長文《回憶我的哥哥海子》在朋友圈中刷屏了。請談談你寫這篇文章的背景。
  • 梁啓超為徐志摩做的古今中外都沒有的訓婚詞,志摩陸小曼林徽因的...
    1926年10月,梁啓超為愛徒徐志摩與陸小曼的婚禮致辭,他本不願去的,因為徐志摩的新婦原是王受慶的夫人,與志摩戀愛上,才和受慶離婚,實在是不道德之極。徐志摩和陸小曼屢次央求梁啓超,他都推辭不去,後來徐志摩找胡適說項,好,他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