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冰室合集》
《飲冰室合集》(集外文)
《梁啓超家書》
《梁啓超年譜長編》
《梁啓超和他的兒女們》
《追憶梁啓超》
《梁啓超與民國政治》
《梁啓超:在政治與學術之間》
講梁啓超的書事,不妨從《漢譯世界史綱》說起。這本民國最通行的世界史教本,也是梁家的家庭教育讀本。梁思成等子女曾以此做翻譯習作,父親梁啓超則負責校訂譯文。梁啓超評價韋爾斯這本「偉大」的書「對任一卑微的人生而言,這都是筆永遠的財富」。
梁啓超也曾界定過何為「偉大人物」:某個時代的政治中心,或某種學問的思想中心。他的一生詮釋著這種定義——並增加了父親這一維度。他在飲冰室中著書立說,在家書中為女子的獨立人格給養,其思想能量中那種「活著的精神」,在亂世中也在家常裡。這何嘗不是厚重又帶著親切感的財富?
【文集】
飲冰室內外
《飲冰室合集》
作者:梁啓超
版本:中華書局 2015年4月
「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與?」梁啓超的故居書齋「飲冰室」,語出《莊子·人間世》,亂世中憂國事而「內熱」,唯「飲冰」可解。1924年,梁家意式淺灰色兩層洋樓建成,「飲冰室」有了實體的依託,梁啓超後期著述均於此完成。
1929年梁啓超去世後,友人林志鈞以梁啓超自選的《飲冰室文集》和遺稿為基礎,又搜集梁啓超在各報章雜誌上發表的文章,在1932年編成《飲冰室合集》。合集分為《飲冰室文集》16冊,《飲冰室專集》24冊,共計40冊、約1400萬字,1936年由中華書局出版發行。它是梁啓超唯一授權的著述集成,「借可窺見作者思想之發展及三十年來政局及學術界轉變之跡」,至今仍有典範意義。
在這套底本考究的合集中,還收錄了梁啓超的部分譯著如《佳人奇遇》、《十五小豪傑》與《桃花扇注》,可見他在政治、學術之外的閒情意趣。首版時上海金價為77-96元/兩,而一套《飲冰室合集》定價約等於半兩黃金。
《飲冰室合集》(集外文)
作者:梁啓超
版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年1月
在《飲冰室合集》中,拘於梁啓超對文集體例的要求,以及林志鈞編纂《合集》的時間、收羅範圍有限,很多著述並沒有被收入。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夏曉虹歷經七年,遍訪北京大學圖書館、日本東京大學圖書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德國海德堡大學圖書館等中外圖書館,收集到梁啓超在《新民叢報》、《新知報》、《時務報》、《清議報》等發表的文章編輯,拾遺缺而成《飲冰室合集》(集外文)。其中,上中冊為《文集補篇》,下冊為《專集補篇》,包括約450篇文章,19篇專著。與《合集》合璧,讀者得見梁氏文集之全貌。
【書信】
酒醒了,不談了
《梁啓超家書》
作者:梁啓超
版本:中國青年出版社 2009年8月
百善孝為先的中國,盛產端正的家訓。在1898年到1928年間,梁啓超寫給子女的上百封書信中,開篇多是這樣的:「對著月想你們,也在這裡唱起來」、「我昨天做了一件極不願意做之事,去替徐志摩證婚」。
他不太看好陸小曼與徐志摩的婚姻,當了個板著臉的證婚人後,回家寫信和兒女們發抱怨。信尾也寫得隨性,酒醒了,信也到頭。他晚年病榻間思念大女兒:「覺得像是若順兒在旁邊,我想她撒一撒嬌,苦痛便減少許多。」梁啓超未超越時局也難免病痛,這些活潑而真實的家書卻以抒懷、思念擺脫了傳統家訓的說教風,甚至走到了很多當代人的前面。
寫《少年中國說》的梁啓超,兒女各自成材,然而他對子女的功名和文憑並未強求。他勉勵他們養足根本智慧,體驗出人格人生觀,保護好自由意志。將這番話擱在一家人所處的浮動時局中,再讀到梁啓超寫個扇子給遠洋的孩子們寄去,格外讓人動容。因對「大人物」的認知常失於片面,我們對其人性的理解雖遲到卻必要。
《梁啓超年譜長編》
作者:梁啓超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年4月
「這是一部沒有經過刪削的長編初稿,所以是最可寶貴的史料,最值得保存,最值得印行。」胡適在臺北世界書局1958年初版的序言中稱讚道。至今尚無公認理想的梁啓超全集、傳記確是一種遺憾,而這部資料翔實的年譜讀者評價為「比傳記耐讀」。
丁文江在梁啓超去世後負責年譜的搜集、編撰工作。1932年,趙豐田開始任其助手。年譜收錄了梁啓超與其師友往還的七百餘封書信,在處理資料時,丁、趙按年份將其連綴,並以說明性或評論性的文字點明梁啓超在當時的主要活動。自1936年油印問世,年譜成為研究梁啓超和晚清民國思想文化的基本史源之一,被譽為同類體裁著述的典範,胡適、顧頡剛先後為不同版本作序。
【回憶】
保有對生活的熱情
《梁啓超和他的兒女們》
作者:吳荔明
版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年1月
新會梁氏是個百年大家族,家中人的命運也折射著時代印記。梁啓超在世時曾勸誡子女不要過早捲入國內左與右的爭鬥,然而事不遂人願,梁家二、三代都歷經政治波折。
梁思莊之女吳荔明生於抗戰之前,青年時代趕上「文革」,又因是梁啓超第三代後人,「在業務以及入黨問題上都受過一些影響」。在北京大學地理系退休後,為梁家子女立傳的任務天然地落在她身上。年輕時母親的嘮叨都聽不進去,回憶時她方才後悔,當年的浮光掠影都落成書中點滴。
梁啓超曾說「我有極通達極強健極偉大的人生觀,無論何種境遇,常常是快樂的」,兒子梁思成在「文革」後已然失掉了性靈,第三代梁憶冰倒不會看太多「文革」悲慘遭遇的回憶文章——世界上美好的東西挺多,不想一直怨下去。
《追憶梁啓超》
編者:夏曉虹
版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9年4月
梁啓超是一個複雜而多面的歷史人物,他的政治功過,一如他不留評述的墓碑,評述並非易事。他的學術生涯卻可在各黨各派人士的追憶文章中得見歷史評價與尊崇。
這些文章分為四輯:傳記、行狀、祭文、軼聞;梁氏學生撰寫的評述文章;政治經歷;晚年著述講學之情狀。曾與梁啓超有過往來的胡適、梁漱溟、梁實秋等人在行文之中,既有景仰之情,又具理性審視意識。在這些拼圖共建的歷史場景中,後人得以再睹一代大師的風範。正如梁啓超曾在《自勵詩》中寫照,「獻身甘作萬矢的,著論求為百世師;誓起民權移舊俗,更揅哲理譜新知」。
【研究】
梁啓超其人其事
《梁啓超與民國政治》
作者:張朋園
版本:上海三聯書店 2013年6月
臺灣歷史學者張朋園以《梁啓超與清季革命》與本書系統地考察了梁啓超在清末民初政治史與思想史中的地位。前者對梁啓超1894到1911年間有關政治言論的背景、動機及影響進行有系統的敘述和分析,以三十一歲為分水嶺討論梁啓超的革命思想、立憲思想。後者則討論梁啓超在民國時期的政治思想、實踐及其在民國政治中的地位,可謂梁啓超「民國部分之評傳」,也是民初政治之「別史」。作者論梁氏的志事,既無顧忌,也不偏袒,是為良史。
《梁啓超:在政治與學術之間》
作者:夏曉虹
版本:東方出版社 2014年2月
2006年,夏曉虹曾以《覺世與傳世》一書回顧了梁啓超的文學道路。文學革命是近代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副產品,也是中國文學自身新舊嬗變的歷史產物。梁啓超關於文學革命的理論倡導與建構,體現著20世紀新的文學審美意識與審美理想的萌芽。
而我們該如何認識既為政治家,又是文學家的梁啓超?其政治生涯與文學成就之間有何種深切的關聯?為解此困惑,夏曉虹歷時八年,依託新史料,對一生徜徉於政治與學術之間的梁啓超提出了綜合研究的新觀點。
□撰文/記者 孔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