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冰室/簡介
都說近代百年看天津,之所以有此讚譽,皆因為天津這座城市裡有太多在中國歷史中極其重要的名字和歷史事件。本期,我們再次推開一幢位於河北區的建築大門,這座建築有著自己響亮的名字,它的主人,同樣是一位在中國歷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這座建築,名為飲冰室,它的主人名叫梁啓超。
梁啓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幼年時從師學習,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7歲中舉。後從師於康有為,成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宣傳家。維新變法前,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自此先後領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又與黃遵憲一起辦《時務報》,任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並著《變法通議》為變法做宣傳。戊戌變法失敗後,與康有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漸走向保守。他是近代文學革命運動的理論倡導者。辛亥革命之後一度入袁世凱政府,擔任司法總長;之後對袁世凱稱帝、張勳復闢等嚴詞抨擊,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導新文化運動,支持五四運動,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飲冰室,是梁啓超故居書齋名。書齋「飲冰室」為淺灰色兩層洋樓,首層為其書房,二樓做臥室和會客。梁啓超後期著述均於此完成。
「飲冰室」系義大利建築師白羅尼歐專為其設計,住宅為二層西式樓房,前後共有兩幢。前樓為主樓,帶地下室。一、二層各有9間居室。整體建築分為兩部分,東半部為梁氏專用,有小書房、客廳、起居室等;西半部是家屬住房。後樓為附屬建築,有廚房、鍋爐房、貯藏室、傭人住房等。前樓與後樓有走廊、天橋連接,造型別致典雅。建築面積949.50平方米。
「飲冰」一詞源於《莊子‧人間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與?」原意就是比喻自己內心之憂慮。當年,梁啓超受光緒皇帝之命,變法維新,臨危受命,面對國家內憂外患的交煎,梁啓超內心之焦灼可想而知,如何解其「內熱」?唯有「飲冰」方能得解。他正是借「飲冰」一詞,來表達自己內心之憂慮焦灼。
這座書齋的建立,意味著梁啓超曾經的虛擬「飲冰室」文化符號終於有了實體的依託。自1919年至1929年,晚年的梁啓超告別了官場,遠離了政治,除了在南開大學、清華大學等名校講學和開展一些有限的文化活動外,大部分時間在天津的飲冰室著書立說,潛心思考中國社會的走向,探討中外文化的融合。和此前以引進西方文化為主的思路不同,他在此一時期提出了「拿西洋的文明來擴充我的文明,又拿我的文明去補助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來成一種新文明」的主張。梁啓超在天津居住多年,「待客謙恭熱情,每逢寒暑假『飲冰室』又變成補習學館,有很多清華、南開的學生到這兒尋求知識」。
1929年,梁啓超不幸逝世,梁家一家人的生活狀況也迅速惡化,梁夫人王桂荃將舊樓賣給了天津富商郝蓮舫,梁家則全部搬進了新樓(飲冰室),兩座建築之間砌起了高牆,門牌號也分成了兩個。新中國成立後,新樓和舊樓全歸公產,先是有軍屬入住,後居民越來越多,院內也陸續搭建了許多臨時建築,在籌辦紀念館前的騰遷過程中,這裡一共遷走了91戶居民。
2002年10月在梁啓超原寓所修建成「天津梁啓超紀念館」,2003年4月18日正式對外開放,是天津首家以名人故居為載體的名人紀念館。
天津梁啓超紀念館主要分為梁啓超故居和「飲冰室」書齋兩個部分。修復後的梁啓超故居,分為書房、起居室、家族紀念室等十二個展室,再現了梁啓超當年居住的環境。展室分六個部分,分別是「勤學苦讀的神童」、「戊戌變法的主將」、「君主立憲的鼓吹者」、「反袁護國的組織者」、「享譽中華的學術巨擘」、「寓居津門的飲冰室主人」。故居展室裡陳列著梁啓超的書信、書籍、歷史文獻以及活動照片等。
「飲冰室」書齋是梁啓超晚年開展學術研究和寫作的地方。樓內居室九間,均恢復了當年的場景。一進門是大過廳,左邊牆上掛著一米高的蔡鍔畫像。再進去是書房和休閒娛樂室。書房裡擺滿了書櫃,客廳裡陳列著菲律賓客人贈送給梁啓超的蜥蜴標本以及鴕鳥蛋等複製品。二樓是梁啓超的臥室、餐廳等。
隨著紀念館落成,這座飽經風霜的小樓終於被重新激活。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被評定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開館十餘年來,梁啓超紀念館已成為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知名度的名人故居紀念館,成為河北區乃至天津對外宣傳的重要窗口和青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陣地之一,成為河北區文化旅遊的新亮點,為文化河北建設做出自己獨特的貢獻。2019年2月27日,紀念館憑藉良好的服務入選第五批全國學雷鋒活動示範點名單。
名人紀念館,不同於自然風景區,其思想的啟迪和精神傳承的力量遠超一座建築的本身。「飲冰室」作為近代著名的書齋之一,梁啓超在這裡留下的文字墨香,內容豐富且主題廣闊,既關心國事,也關心家事。這裡既有一位嚴肅的為民族危亡思考的思想家,也有一位慈祥而智慧的父親。
您知道麼,梁啓超9個孩子,個個棟梁,下一期,讓我們聚焦梁家的家風家訓,看一看這座故居裡生活的孩子們,走近梁啓超這位慈祥而智慧的父親。
梁啓超作為近代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教育家,成就卓越、有目共睹。而他作為一名父親,也頗為成功,甚至創造了一個現代家教奇蹟。
梁啓超有九個子女,個個成才。長子梁思成是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次子梁思永是著名的考古學家、三子梁思忠是畢業於西點軍校的軍官(後英年早逝)、四子梁思達是畢業於南開大學的經濟學研究者、五子梁思禮是著名火箭控制系統專家。長女梁思順為詩詞研究專家、次女梁思莊為著名圖書館學家、三女梁思懿為社會活動家、四女梁思寧是新四軍早期革命者,九個孩子在各個領域頗有建樹,這樣的教育成就,就算放在社會安定,教育資源豐富,物質條件更好的今天都實屬不易。這背後蘊含著梁啓超哪些教育智慧呢?讓我們首先從他給孩子們的家書說起。
梁啓超教育孩子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與孩子做朋友,在一百年前的那個長辮子、三寸金蓮、長袍馬褂的時代,社會中充斥著呆滯的眼神。而那時的梁先生在給兒女的信中稱呼自己的孩子「寶貝」、「baby」,感情真摯,熱烈,頗有西方人表達情感時的奔放,這也一下讓家庭的氛圍親近和溫馨了許多,這一點尤其在當時與封建家庭的氛圍形成了鮮明對比。
梁先生給兒女們的信比孩子給他的信多很多,可見他對待子女的態度,孩子們的學習生活,交友,戀愛等等問題梁先生都一一交流,絲毫沒有封建大家庭家長的作風。
梁啓超用曾國藩的名言來教育孩子,「莫問收穫,但問耕耘。」在做事情的時候,不要去想它的結果,如果一心一意做事,就不怕不成事。梁啓超反對填鴨式的教育,他在給孩子的書信中說的最多的是安慰、勸解、鼓勵的話,很少給孩子們提出什麼具體的學習的目標。他曾在書信中直言「學習不必太求猛進,像裝罐頭樣子,塞得越多越急,不見得便會受益。」
梁啓超雖身處亂世,又時時為民族危亡探索發聲,但難能可貴的是保持了一個孩子般的心。做家長要有趣味,養出的孩子才能有趣味,這也是他的教育哲學之一。梁啓超的兒子梁思成與林徽因結婚後,去歐洲度蜜月。他們的蜜月之旅浪漫而溫馨,梁林二人皆是建築大家,所以他們每去一個地方,都是有目的的考察。歐洲的經典建築,讓他們體會到了建築藝術的博大精深,這是一次空間的穿越,更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學術遊歷。而這些旅行遊記,也有梁啓超啟發的功勞,在1928年5月24日,他在給梁思成、林徽因的信中寫道:「能做成一部「審美的」遊記也算得中國空前的著述。況且你們是蜜月快遊,可以把許多溫馨芳潔的愛感,進溢在字裡行間,用點心去做,可以極有價值的作品。」果然,後來兩位新人的蜜月遊可謂甜蜜中還融合了建築藝術,遊記所記敘的感情更為深刻。這可能和普通父母會掛念提醒在外注意安全,有著諸多不同。他注重與孩子們精神層面的交流。
關於學習,梁啓超深知追求學問不僅僅是獲得知識的過程,更是練達心智的過程。他在1927年8月29日在給梁思成的信中寫道:「凡做學問總要『猛火熬』和『慢火燉』兩種工作循環交互著用去。在慢火燉的時候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實有諸己。思成你已經熬過三年了,這一年正該用火燉的功夫。」他用形象的比喻讓孩子們懂得學習新知識與消化這些知識的關係。知識只有自己能用到才是知識,如果用不到,那僅是前人在課本上印下的文字,不是自己的。而慢慢燉爛,才真正是入味其中。
除了學習,關於做人的品格,梁啓超也在字裡行間將家風傳遞給了孩子們。1923年11月5日 《致梁思順》的信中,就寫出了自己關於責任的思考。「天下事業無所謂大小,只要在自己的責任內,儘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這句話簡單而直白,平和而有力,不僅樸實更為務實。這或許比講一番大道理或事後諸葛亮的苛責更能讓孩子領悟其中。
梁啓超生活的年代,時局動蕩,國力衰弱,培養莘莘學子,不僅為了生計,更帶有濃濃的愛國情、報國志。學習本就是件需要自律與恆心的事,而亂世求學更難免遭遇大大小小的坎坷。
正是源於梁啓超與孩子們的平和相處,順暢溝通,才能及時了解孩子們的境況,再分別給予不同的指點。他在1928年5月13日 《致梁思順》的信中寫道:「我有極通達、極健強、極偉大的人生觀,無論何種境遇,常常是樂觀的。」這句話從梁啓超口中說出,絕不是簡單的勵志金句,更是自己半生跌宕起伏的概括與人生經驗的分享。既體現了萬丈豪氣,又給孩子極大的鼓舞。相信能讓梁家的孩子們受益終生,無論何時想起父親這樣的話都能釋重前行,勇敢而堅定。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梁啓超對孩子們的姿態,表達關懷的方式,流露出的情感,以及分享的那些人生智慧,直到今天依然有著極高的借鑑意義。
「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千萬家」。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在以往很長一段時間,後人對梁啓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學術與改革救國的大命題上,鮮有關注家庭教育的小課題。如今關於梁啓超家書、家風,梁啓超家庭教育的成就也已越來越受到關注。
2019年1月17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到天津梁啓超紀念館視察。他一個展室一個展室地走,仔細地觀看每一塊展牌和展品,不時還會詢問一些和展覽有關的問題。最後,他駐足在第八展室:滿門俊秀──這間展室介紹的是梁啓超的家庭和子女的情況,梁啓超共有9個子女,『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9個子女中有3個是院士、7個留學海外,皆學有所成,卻無一例外地回國報效,這種愛國的情懷就是梁啓超家風的主旋律。總書記對此非常讚賞,還親切地詢問梁家後人的一些情況。
視察期間,總書記叮囑道,要愛惜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這不僅給在場的工作人員極大鼓舞,更為梁啓超紀念館的未來指明了方向。
我們能感受到,飲冰室裡其實有著火一般的熱情,在新時代,它已經成為了啟迪思想,傳遞愛國主義精神,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一座老建築,因那裡的人和故事而不再平凡。飲冰室,既是歷史的見證,思想的高地,更是河北區乃至天津市一顆耀眼的恆星,在保護與發展中愈發熠熠生輝。
(來源:「津彩河北」微信公眾號)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津彩河北 網絡書香】走進飲冰室》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