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區政府新聞辦昨日表示,梁啓超在京完婚住所將原址保留———
■這就是梁啓超曾暫居過的粉房社區琉璃街115號院,與胡同裡其他大雜院並無區別■攝影/本報記者 鬱驍
針對某媒體報導「位於西城區粉房社區的梁啓超故居『飲冰室』面臨拆遷」一事,西城區政府新聞辦昨日表態,位於粉房社區琉璃街115號的新會會館為梁啓超赴京趕考、完婚的暫居場所,並非其故居「飲冰室」。據悉,新會會館將原址保留並修繕開放,不會被拆除。
「飲冰室」不在新會會館
報導稱,粉房琉璃街115號的新會會館是梁啓超故居,梁啓超來京參加會試時,就住在該會館中部處4間北房,因其自號「飲冰室主人」,該室也被稱為「飲冰室」。
西城區政府新聞辦有關負責人回應說,梁啓超的故居和書齋「飲冰室」位於天津,已於2002年修復,2006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考證,梁啓超在京的住所位於東直門內南小街北溝沿23號,為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粉房社區琉璃街115號的新會會館為梁啓超早期在京活動期間的暫居場所,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故居。梁啓超1890年、1895年兩次赴京參加會試,1891年入京完婚及1898年回京參加百日維新均曾在此短暫居住。
新會會館確定原址保留
對於「梁啓超故居飲冰室面臨拆遷」的說法,西城區政府新聞辦有關負責人表示,新會會館屬於西城區正在實施的大吉危改項目用地範圍內,該會館是區級文物普查登記項目,為「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大吉危改項目總體規劃方案及專門編制的歷史風貌保護方案已於2004年通過專家論證並經市政府批准。在最終確定的規劃方案中,新會會館確定原址保留。
據介紹,建設單位目前正在積極推進會館內的居民騰退工作,待具備條件後,將組織開展全面修繕,以恢復歷史風貌並實現對社會開放。為了集中展現該區域的傳統風貌,大吉片危改項目規劃中已採納專家的意見,將建設為四合院等歷史建築的展示區。
多數會館不具文保價值
而關於「粉房社區30餘家會館在拆遷範圍」的報導,西城區政府新聞辦有關負責人解釋說,據調查考證,隨著清末廢除科舉制度,同鄉會館的文化集聚功能衰退,粉房琉璃街的會館在民國年間已逐步改作普通民居。後隨城市發展,大部分已面目全非,基本無法呈現歷史狀態。有的會館格局已不完整,成為大雜院;有的主體建築幾經翻改,歷史信息保留較少或已蕩然無存。根據文物普查,該地區除新會會館等少數會館外,大部分不具備文物保護的價值。
據記者了解,截至2009年12月31日,西城區有確切地址可考、尚有地面遺存歷史建築的會館共有101處,有保護開發利用價值的40餘處,其中27處分別屬於國家級、市級、區級文保單位和文物普查登記項目。目前被居民居住使用的達94處,會館保護利用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居民的搬遷騰退。
西城區政府新聞辦有關負責人表示,在會館的保護開發過程中,對於建築遺蹟已經消失的會館和無法再單獨重建的會館,將採取在原址新建築上刻印符號,掛牌標註,最大限度地保留歷史文化信息;對於遷建的會館,如潮州會館,按照修文物遷建原則,最大限度地保存原有建築和文化信息;對於已經開發利用的會館,增強文化魅力與吸引力;對於目前基本具備開發利用條件的會館,如中山會館,正在進行騰退修繕;對於可待開發利用的會館,如安徽會館、安溪會館,力爭在「十二五」期間完成騰退修繕工作。未來,西城區將打造會館文化集群,加強對會館、名人故居、王府、四合院等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力度。
現場探訪
門前僅存門墩被墊了下水道
粉房社區琉璃街115號院,與胡同裡其他大雜院並無區別:高大的院門早已不知去向,院內是高低錯落的陰暗平房和如同迷宮般的羊腸小道。如果時光倒退到清末,這裡曾是名流聚集的場所,高宅大院,名為新會會館。
「如果不是梁啓超在院裡住過,誰會知道這是什麼地方。」在115號院生活了一輩子的柴先生每天都會經過梁啓超在院內的暫居住房,如今這處有3個房間的平房除了高度不變外,早已不見當年的式樣,取而代之的是現代的磚瓦和玻璃。
從小就在院裡玩耍的翟先生回憶說,上世紀50年代會館還基本保持原貌,5米高的兩扇木頭門,門外有兩個石墩,門上還有一方老匾。現在,木門不見了蹤影,老匾也不知存放何處,一個門墩丟了,剩下的一個門墩被居民墊了下水道,不過雕刻精美的花紋還依稀可見。
梁啓超的暫居住房距離大門不遠,房屋有4米高,牆磚、屋瓦和玻璃都是後來更換的。屋前有一棵直徑一米的楊樹。「過去這是一個院中院,院門朝南,門外還有一個轎房,小院裡的房屋很高,灰牆灰瓦,院裡種著一棵大棗樹。」 翟先生兒時的景象早已不復存在。
115號院的老住戶柴先生對於115號院內的花園記憶深刻,進了院門是一片開闊的空地,地上鋪著方磚,走過四排高大的平房,就是一個圓形的月亮門,門後就是小花園,裡面的假山和桃花、棗樹是孩子們的樂園。
「這個院子應該好好收拾收拾,和過去差別太大了。」 柴先生說,大雜院形成於60年代後期,隨著人口增多,每家蓋起了廚房和簡易房,原本的空地、花園都被擠佔,梁啓超的暫居住房也住了人。據柴先生回憶,梁家的親屬曾想收回房產,但看到房屋改動過大,還是放棄了。
專家觀點
會館保護應重在建築本身
對粉房社區所在的大吉片在今後的開發中保護現有的會館資源的做法,學界所持觀點並不相同。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嶽昇陽認為,會館的保護應重在建築本身。對於現有保留的會館,他認為應對每間房屋進行檢查,根據建築的質量確定落架、挑頂或者勾縫等相應的修繕方案。例如梁啓超暫居住房的磚、瓦雖然已經被更換,但屋內的木構架也許被保留下來,這樣在修繕過程中就應該保留原有的木構架,並且儘量使用原有的建築材料。
嶽昇陽還認為,如果只保留少數會館,將無法顯示會館在北京文化中具有的文化特色,因此保留會館具有很現實的意義。此外,有些會館的研究尚處空白,保留會館的另一目的是有利於未來的研究工作。
著名文物保護專家羅哲文也向記者表示,政府應成立一個專家委員會,對粉房社區30餘家會館進行全面摸底,儘可能多地保留一些會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