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啓超逝世九十周年:《梁啓超全集》的出版嘉惠學林

2020-12-12 澎湃新聞

梁啓超是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典範,對後世學人影響深遠,可惜其於1929年1月19日英年早逝,年僅56歲。在他逝世90周年之際,2019年1月19日,「啟蒙先驅 文化巨擘——紀念梁啓超逝世九十周年暨《梁啓超全集》出版座談會」在中國人民大學逸夫會議中心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共同舉辦,來自中國社科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等科研院所的80餘位學者與會,就梁啓超對於近代中國的影響、新近出版湯志鈞父子編《梁啓超全集》的學術價值等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

會議合影

梁啓超:百科全書式的學術大師

在評述梁啓超的學術成果時,與會學者不約而同地使用了「百科全書」一詞。他在文學、史學、政治學、哲學、社會學等領域都頗有建樹,留下了很多創造性的理論命題。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賀耀敏認為,梁啓超對資本主義工業文明有著清晰的認識和理解。1897年梁啓超率先提出「以工立國」主張,並先後撰寫了《論中國之將強》《<史記·貨殖列傳>今義》等文章,積極倡導在中國開展機器大生產。他深知發展現代工業不僅需要資金、技術,而且更需要有一批資本家,主張發展經濟「以獎勵資本家為第一義,而以保護勞動者為第二義」。梁啓超1903年遊歷美國時認真研究了西方世界的工業組織託拉斯並對其大家欣賞,稱讚它實現了「以最小率之勞費,易最大率之利益」的生計學「最普遍最寶貴之公例」的「最善法門」。他從理論上探討了中國如何「增殖國富」問題,指出生利者多國富,分利者多國貧,而在他看來當時4億人口中,分利之人佔一半以上,國何不貧?所以他提出要富國,必須減少單純消耗不事勞動的「分利」之人,增加從事生產勞動的「生利」之人。他還揭露和批判了清政府出賣主權換取外債的做法,對利用外債進行了比較全面深入的分析,認為外債利用得好可以加速經濟發展,利用不好則會被債權國所控制。賀耀敏指出,在梁啓超先生的著述中,可以隨處找到大量他有關中國經濟發展的論述,這都是那個時代的思想圖譜和文化記憶。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陳其泰認為,梁啓超開拓了學術研究的新天地。近代學術與傳統學術是不同時代的產物,從內容到著作形式都有根本的不同。梁啓超1902年所寫的《論中國學術思想》,是20世紀初用新觀點、新方法、新範式撰成的典範之作。這部作品用7萬多字的篇幅,把中國整個學術演變提綱挈領地做了概括,在當時產生了非常重大的影響。胡適在「治術」這篇文章裡就談到,他正是讀了梁啓超的著作,才知道還有這樣一個學術天地,這對於他以後走上研究中國哲學的道路意義重大。

會議現場

座談會上,也有不少學者提出對於梁啓超的研究應該有所拓展。

臺北「中研院」近代史所特聘研究員黃克武指出,梁啓超足跡遍及全世界,他的思想廣泛地接受了當時最先進的各種思想,進而引導中國人走向世界。這種經歷使他所遺留的史料不止是在中國,也遍布全世界,這也使得日本、英國等國都有學者研究梁啓超思想。根據日本學者狹間直樹的研究,當時東亞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都深受梁啓超影響,他的《自由書》《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等文章被譯為多種文字。黃克武認為,研究者要關注其他國家的梁啓超著作譯本,探索其思想的世界性傳播網絡及梁啓超的「世界角色」。

中國人民大學民國史研究所教授郭雙林指出,要真正理解梁啓超就要釐清他的思想來源。具體做法就是重讀梁啓超當年讀過的書,思考他當年思考過的問題,重建梁啓超提出某種思想時的歷史語境。

會議現場

《梁啓超全集》對於學界的意義重大

新近出版的《梁啓超全集》也是本次座談會研討重點。

2018年3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20卷本、總字數1400餘萬字的《梁啓超全集》正式面世。《梁啓超全集》的編纂可以追溯到1962年,因「文革」中斷,直到1982年,全集正式由湯志鈞先生負責。然而編纂過程一波三折,因各種原因,數次更換合作方,一度擱淺,資金支持也是直到近年才有。但湯志鈞和其子湯仁澤「孤軍奮戰」,堅持編錄資料,用了36年時間,終於編成。

《梁啓超全集》由論著集、演說集、詩文集、譯文集、函電集、附錄六大類組成,按撰作或發表時間先後排列,另有索引和附錄。全集中收錄不少近年新發現、披露的梁氏佚文、信件,如2012年新公開的《南長街54號梁氏檔案》,以及湯志鈞先生在日本、美國、新加坡、港澳臺等地檢索搜羅的海外資料,如在東京國會圖書館、明治文庫發現的有關梁啓超的書札、筆談等史料。

《梁啓超全集》書影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國家清史編篡委員會主任戴逸先生給予《梁啓超全集》高度評價。戴逸指出,梁啓超對中國思想的啟蒙、對人民的教育影響極大,他的一生都在不斷探索。而國內對梁啓超素有研究、可以承擔編纂全集重任的,非湯志鈞先生莫屬。經過數十年的收集編篡,湯志鈞父子不但校閱不同版本,而且精於校注,為如何編好近代人物文集提供了一條新路子。此項編校工作量大、難度也大,可以說是目前國內外收集梁啓超文稿最多、最廣,校注最精、最細的全集。

戴逸先生

清史纂修與研究中心主任崔建飛指出,梁啓超一生勤於著述,筆鋒華麗,文辭練達,文名滿天下。他的《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近300年學術史》《清代學術概論》等名著,至今依然發揮著重要的影響。梁啓超留下1000多萬字的文章,散落於報刊、雜誌以及私人藏家手中,所以編纂並出版《梁啓超全集》,不僅對研究梁啓超其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對晚清史和中國近代史研究大有裨益。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近代史所研究員張海鵬認為,梁啓超對近代中國的貢獻是彪炳史冊的,他為政、為學獨領風騷數十年,在學術、文化上所起的作用不是簡單幾句話能概括的。所以編纂《梁啓超全集》對於學界的意義重大,為青年學者要重新審視梁啓超和他的時代,認識梁啓超在政治、學術、文化上做出的貢獻,提供了一個好機會。

相關焦點

  • 梁啓超逝世90年,他的全集如何誕生? | 湯仁澤專訪
    今年是梁啓超逝世90周年。作為深刻影響時代潮流的思想巨匠,梁啓超靠著一支「筆端常帶溫情」的健筆橫掃世界。由於各種原因,直至他去世90年後的今天,一部完整的《梁啓超全集》才終於面世。在長期缺乏資金支持的編纂歲月裡,湯氏父子是如何苦苦堅守的呢?90年前,也就是1929年1月19日,北平協和醫院傳出噩耗,一代推動潮流、引發震蕩的輿論巨子梁啓超病逝,享年56歲。
  • 已有《飲冰室合集》,為何還需要《梁啓超全集》?
    1962年1月8日,時任中宣部長、文化部黨組書記的周揚在與廣東社聯等單位的座談中說:「梁啓超的著作,解放後我們還未出版過,應挑選出版。」一個月後,吳晗召集人員討論《梁啓超集》整理、編輯工作遇到的問題。當時的不同意見是,侯外廬、左恭認為不必出全集,因為已有1936年出版的《飲冰室合集》了,相當完備,而且書也易得,不如出版選集。
  • 訪談︱湯仁澤:父親湯志鈞和我用了36年編纂《梁啓超全集》
    湯仁澤先生感嘆,剛開始編纂全集的時候,自己只是一個剛畢業的本科生,到全集出版,他已年近七十,垂垂老矣。《梁啓超全集》由論著集、演講集、詩文集、譯文集、函札集、附錄六大類組成,按撰作或發表時間先後排列,另有索引和附錄。
  • 梁啓超逝世90年:他的理想,依然是我們未竟的事業
    1月19日,在梁啓超逝世90年後,藉助《梁啓超全集》出版的契機,海峽兩岸的數十位學者齊聚北京,以「啟蒙先驅 文化巨擘」為題展開座談。本文整理了部分學者的現場發言,在此與大家分享。夏曉虹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覺世與傳世——梁啓超的文學道路》《閱讀梁啓超》《梁啓超:在政治與學術之間》,並編纂有《〈飲冰室合集〉集外文》及多種選集。
  • 梁啓超的《佳人奇遇》
    梁啓超的《佳人奇遇》1898年9月21日下午,梁啓超為了逃避戊戌政變的抓捕,跑到日本駐京公使館要求保護。第二天,梁啓超剪掉辮子改穿西服,由日本駐津領事鄭永昌陪同,乘火車前往天津。由於清政府的警覺,梁啓超原定9月27日搭乘玄海丸號赴日的計劃,已經無法實施,日本人便讓梁啓超一直躲在大島號軍艦上。由於日本政府需要另派一艘軍艦須磨號來到塘沽與大島號換防,梁啓超一直到10月12日才離開塘沽。倉促外逃的梁啓超除一身服裝外,什麼東西也未帶。大島號艦長荒川中佐得知他喜歡讀書,就拿出日本暢銷小說《佳人奇遇》給他看。
  • 江門新會舉行梁啓超誕辰144周年紀念活動(圖)
    江門新會舉行梁啓超誕辰144周年紀念活動(圖) 2017年02月24日 10:43   來源:江門日報
  • 魏宏運:梁啓超對近代中國的影響
    能在魏先生望九之年聆聽他關於梁啓超生平及思想歷程的演講,是我們師生的榮幸。   梁啓超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雖然逝世時只有五十多歲,但對今天的中國依然有著巨大的影響。在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我們還能看到周恩來抄寫的梁啓超的詩——「世界無窮願無盡,海天寥廓立多時」,可見梁啓超在當時的影響力。
  • 閱讀梁啓超:飲冰室內外,活著的精神
    梁啓超的故居書齋「飲冰室」,語出《莊子·人間世》,亂世中憂國事而「內熱」,唯「飲冰」可解。1924年,梁家意式淺灰色兩層洋樓建成,「飲冰室」有了實體的依託,梁啓超後期著述均於此完成。  1929年梁啓超去世後,友人林志鈞以梁啓超自選的《飲冰室文集》和遺稿為基礎,又搜集梁啓超在各報章雜誌上發表的文章,在1932年編成《飲冰室合集》。
  • 莎士比亞在華首譯為「舌克斯畢」 後由梁啓超定名
    今年的4月23日是第19個世界讀書日,也是英國戲劇大師莎士比亞誕辰450周年紀念日。胡適助力梁實秋翻譯全集《文化廣場》:但是直到半個世紀後,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才完成。此外,曹未風、袁昌英、孫大雨等人也曾計劃翻譯莎士比亞全集。上世紀50年代,人民文學出版社先是出版了朱生豪的《莎士比亞戲劇集》。
  • 梁啓超的「新史學」與「古史辨運動」
    20世紀伊始,梁啓超先後發表《中國史敘論》和《新史學》兩篇文章,揭開了清末「新史學」思潮的序幕。梁啓超因此被視為清末「新史學」的開山。其實,梁啓超的史學身份並不止於此。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顧頡剛之所以能夠於1923年提出「打破地域向來一統的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梁啓超「新史學」論述的影響。  四、「孔子之真相」與「孔子問題」的探討  1930年《古史辨》第二冊的出版,進一步推動了「古史辨運動」的發展。
  • 皓首窮經終成鉅帙 精編細校嘉惠學林
    皓首窮經終成鉅帙 精編細校嘉惠學林   ——《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匯校匯評》讀後感言   馮其庸先生主編的《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匯校匯評》已經於2008年4月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這是一部卷帙浩繁的《紅樓夢》抄本薈萃的巨著,也是《紅樓夢》抄本研究歷史上劃時代的盛事
  • 又是「梁啓超故居」?
    原標題:又是「梁啓超故居」?  司馬心  又是「梁啓超故居」,是因為這幾天的眾多網站,做出赫然大標題——「梁啓超故居成了大雜院」。這當然要令人扼腕,天下之大,難道容不下一個維新派領袖的「故居」?於是輿論再一次沸反,網上再一波拍案。
  • 走進天才學人梁啓超故居
    1896年8月,黃遵憲在上海辦起以變法圖存為宗旨的《時務報》,梁啓超任主筆,發表《變法通議》等文章,編輯《西政叢書》,積極宣傳維新變法理論。他的文章以通俗流暢、感情洋溢、寓理深刻而深受讀者喜愛,對擴大維新思想的影響起了極其重要的鼓吹作用。1898年入京,參與康有為等人發動的「戊戍變法維新運動」,梁啓超也因此名揚四海,時人把他與康有為並稱為「康梁」。
  • 梁啓超為徐志摩做的古今中外都沒有的訓婚詞,志摩陸小曼林徽因的...
    梁啓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領袖之一 ,中國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梁啓超共有14個子女,除了5位早夭外,其餘九位全部成才,都是各自專業領域的一流專家。
  • 她是梁啓超妻子的陪嫁丫鬟,為梁啓超生了六個孩子,但卻結局悽慘
    梁啓超是中國近代十分有影響力的思想家、文學家和政治家,很多的朋友對於梁啓超的了解,可能僅限於在歷史課本上了解到的他是戊戌變法主要的發起者,但實際上,他本人的成就遠遠不止這個。關於梁啓超在學術和歷史地位上的事情,好玩君在這裡就不多做介紹了,今天好玩君要說的,是梁啓超先生的私人生活,他的一些不為人知的情感故事。
  • 梁啓超的日文水平到底怎麼樣?
    有人學習英語,如曾紀澤;有人學習德語,如蔡元培;有人學習日語,如梁啓超。學習英文自不必說,當時英國最強大。學習德文也不難理解,袁世凱練兵就是整體學習德國,軍官就要學習德文。梁啓超為何要學習日文呢?他的日文水平到底如何?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後,梁啓超逃往日本。直至1912年回國,梁啓超在日本度過了14年的逃亡歲月。
  • 清華學者希望梁啓超檔案留在清華或飲冰室
    七大板塊全面展示梁啓超人生軌跡  除了上拍這批檔案,北京匡時還和清華大學、中華書局對這批塵封百年的珍貴文物進行主題為「梁啓超與現代中國」的出版與展覽活動。昨日「南長街54號藏梁氏重要檔案」特展走進清華。
  • 梁啓超國際學術研討會將在天津「飲冰室」舉行
    中新社天津三月三十日電 (記者 孫志民)記者今天從南開大學獲悉,「梁啓超與近代中國社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將於八月下旬在天津舉行。屆時,梁啓超故居「飲冰室」將接待來自海內外的專家、學者。  梁啓超(一八七三——一九二九)是中國近代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是享譽海內外的百科全書式的學術大師。
  • 飲冰室主人梁啓超
    梁啓超主要的身份有兩個:第一是學者,他翻譯西書辦理報刊和學堂開化民智,傳播西方先進思想和制度,發起「史學革命」;第二是政治家,領導「公車上書」和戊戌變法,積極推行君主立憲的改良運動。梁啓超育有子女十人,除了三子思忠英年早逝,其他個子女個個都有所建樹——長女梁思順是詩詞研究專家,長子梁思成致力於中國古建築研究和保存,次子梁思永是著名考古學家,次女梁思莊一生從事中國圖書館事業,四子梁思達專注中國經濟學研究,三女梁思懿和妹妹梁思寧主要從事社會活動,五子梁思禮是著名的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是國家航天事業的開拓者。
  • 被日本保護14年的梁啓超,為什麼卻成了日本人眼中忘恩負義的人?
    公元819年,唐代文學家柳宗元逝世2. 公元1520年,麥哲倫率領船隊穿過麥哲倫海峽3. 公元1694年,日本「俳聖」松尾芭蕉逝世4. 公元1820年,恩格斯誕辰5.公元1968年,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徐特立逝世梁啓超被公認為是清朝最優秀的學者,中國歷史上一位百科全書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臺後仍在學術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我們今天所說的「經濟」,「組織」,「幹部」等,皆始於梁啓超先生,同時,他還是中國第一個在文章中使用「中華民族」一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