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楊版資治通鑑》寫作背後的故事丨柏楊誕辰100周年

2020-12-17 新京報

2020年,是著名作家、歷史學家柏楊誕辰100周年。柏楊本生於11月1日,後來以3月7日——1968年他在臺灣被捕入獄的日子——為自己的生日。十年牢獄之災,對常人而言是難以忍受的苦痛,但柏楊在獄中完成了三部史著《中國歷史年表》《中國歷代帝王皇后親王公主世系錄》《中國人史綱》。

1983年,他開始撰寫自己最重要的著作——72卷本的《柏楊版資治通鑑》,這部作品歷時十年,出版後獲選為臺灣「最具影響力的書」,以及「最有價值和最暢銷的書」,並因創新文體、史觀、古今對照,成為當年的「出版界十二大新聞」之一。

柏楊

柏楊的一生在動蕩漂泊中度過,直到晚年才獲得平靜和自由。他曾寫詩自勉,「九天翱翔闖重雷,獨立高崗對落暉。孤鴻不知冰霜至,仍將展翅迎箭飛。」他埋首故紙堆中鑽研歷史、文化和人性,留下了諸多史學和雜文著作,《醬缸》《中國人史綱》等被兩岸讀者追捧,成為現象級的暢銷書,影響深遠。

本文摘自柏楊長子郭本城所著傳記《背影:我的父親柏楊》,講述柏楊撰寫《柏楊版資治通鑑》的過程,以及他在晚年重返大陸的經歷,經出版方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授權刊發。

作者 | 郭本城

摘編 | 徐學勤

《背影:我的父親柏楊》,郭本城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1月版

01

十年苦譯《資治通鑑》

1977年,父親從綠島獲釋回臺,6年後開始著手寫作《柏楊版資治通鑑》,其大膽的思想和作為,就是在臺灣「景美看守所」的牢房裡,種下的種子。

《資治通鑑》這書名,意思是「帝王的鏡子」。這是宋王朝第六任皇帝趙頊,對司馬光這部巨著的命名。想了解中國,我們就應該詳細閱讀這公元前403年到公元後959年,包含有1362年史跡的中國中古時代編年史。

透過《資治通鑑》,可以看出我們所處的歷史位置,和面對的禍福命運,也可看出統治階層的心態和行事軌跡,用來作為對他們的評鑑標準。《資治通鑑》是11世紀知識分子使用的文言文,對20世紀的我們來說,明顯地過度生澀艱深。從前,人們生活單純,知識分子可以把全部生命投入經史,而現今社會節奏迅速,對這佶屈聱牙的文字,誰有這種閒工夫嗑牙?

父親認為,假如再沒有現代語文本問世,這價值連城的《資治通鑑》將遭到塵封的厄運。連司馬光先生都曾感嘆曰:《通鑑》完成之後,只有王勝之借讀一次,其他的人還沒讀完一頁,就打起哈欠,昏昏欲睡了。

1983年,父親開始著手築砌這龐大的文化工程《柏楊版資治通鑑》,他希望能使更多的人,有能力閱讀這部沉睡在圖書館裡的智能寶典。而他在「臣光曰」之後,加注「柏楊曰」,同時寫出自己讀史的心得。

《柏楊版資治通鑑》

《柏楊版資治通鑑》是仿效英國《牛津詞典》分冊出版的策略,於是同年九月,第一冊《戰國時代》問世,直至十年之後的1992年底,最後一冊《小分裂》脫稿作結尾,這長達十年埋首查卷的「譯作苦旅」,終於大功告成。書在出版後第二年、第三年分別獲選為1983年度臺灣「最具影響力的書」以及「最有價值和最暢銷的書」,並因創新文體、史觀、古今對照,成為年度「出版界十二大新聞」。父親說:「翻譯是一種細胞復活工程,假如一個字就是一個細胞的話,我們終於看到《通鑑》所有細胞都已再生,再生的時間,恰恰十年。現在我們終於完成,誠惶誠恐,呈獻在愛護和信賴我們的讀者先生面前。」

父親生日,本來是11月1日,出獄以後,他就更改為3月7日,那正是1968年3月7日他入獄的日子。遠流董事長王榮文先生就定1993年3月7日為「柏楊日」。那天,在臺北誠品書店舉行慶祝酒會,為慶祝父親柏楊的生日,也為慶祝《柏楊版資治通鑑》全書問世。

司馬光是偉大的歷史學家,擁有「端明殿大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太中大夫」的官職,又有皇上聖旨加持,經費和人員十分充足,在資源不匱乏的條件下,耗時十九年才完成了《通鑑》。而父親是以一個人的能力和簡陋的條件在從事翻譯,抒發自己的史觀。

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是寫給皇帝大臣看的,父親的《柏楊版資治通鑑》是寫給今天的官員和百姓看的。他語重心長地說:「希望讀者都能從中獲取人生的經驗與借鑑。《通鑑》提供的觀點和智慧,可以讓人做個『清明的第三者』,小至市井人事,大至國情世局,都可用大時空的角度冷靜地去檢查。」

紐約大學唐德剛教授稱之為「一書定天下」。歷史本身就是最好的故事,而中國歷史更是世界所有歷史書籍中最豐富的,沒有一國的歷史,能像中國追溯到四千年之前。可惜的是,中國有這麼悠久、豐富的歷史,自己卻看不懂,那是多大的悲劇和遺憾。

從這套書,我們可以看得懂,也透過種種事跡,去學習判斷、批評我們的民族、生活,並幫助我們展望未來。我們要在這些歷史故事中,看到千古以來人性的善良與邪惡。

在父親開始著手譯作時,我還沒結婚,到他72冊全部完成時,我兒中中都已上了小學。而我從第一冊開始,就和所有的同事、朋友,以看歷史故事的輕鬆心情開始閱讀,十年之後,當我們看完最後一冊時,全公司都成為研究中國歷史的研究員了。

回顧那段日子,我們登「攬翠樓」柏楊居探望父親時,他除了睡覺,就是埋首在四周堆積如山的參考數據裡面,一個字一個字地翻譯著,因為他強調,不但要忠於原文,還要譯出一部可以代替古文的《資治通鑑》,更要發揮神韻,使它簡單清楚,不依靠任何工具書都能暢讀。

父親從64歲譯到73歲,雖然沒有1968年在調查局黑牢裡那種「甲盡血出,和灰成字」的悲悽,但是《通鑑》十年,是另一個「十年牢獄」。他案牘勞形、翻書閱卷、一筆一刻、一字一格,能譯出這一千萬字,真夠壯烈,幸未成仁。《柏楊版資治通鑑》每冊首刷一萬本,在臺灣只有兩千萬人口,這種成績值得欣慰,這也都是現代語文的偉大功績。

我認真地讀到最後一冊的最後一頁,才知道《柏楊版資治通鑑》的「家族成員」,竟然多達四十多人,這組專屬的工作人員各司其職地努力耕耘,加強了豐收的成果,我們誠摯地表達欽佩和感謝。同年《中國人史綱》也被列為社會影響力最大的十部書之一。父親高興,我們也都與有榮焉,他一生歲月之中,沒有幾次能有這樣的鼓舞和欣喜。

《中國人史綱》,柏楊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11月版

02

回到匆匆離開四十年的故土

父親翻譯《資治通鑑》期間,寫信到大陸尋找失散四十年的兩位女兒:艾紹荷之女冬冬,和崔秀英之女毛毛。歷經幾番周折,終於尋女成功。三年後,父親跟張阿姨從臺北飛到香港,大姐冬冬從輝縣、二姐毛毛從西安,也分別抵達香港,隨即上演一段熱淚滿盈、緊緊擁抱的感人情節,團圓的喜悅無以言傳。回臺之後在餐桌上,父親還在細細回味這匆促又溫情的七天。我和弟弟垣垣、么妹佳佳,都幸運能有兩位心地善良、頗為大器的姐姐。

父女七天短暫的相聚,於1987年7月14日依依不捨地離別,父親忽然扶在欄杆上失聲痛哭。就在這一天,還有一件改變世界的大事發生:準許臺灣民眾前往大陸探親。同時大陸也宣布改革開放,歡迎在臺灣民眾回鄉探親。這是兩岸恢復往來的起步。父親感嘆地說:「滄海桑田,一個夢幻,接著一個夢幻。」

1988年9月,父親飛抵上海,這離1949年2月,他跟隨吳文義先生來臺,已經40年了。上海是他最後離開大陸的城市,也是回到大陸的第一個城市。面對眼前的光景,心底不禁感慨萬千。

父親第二站到了北京,在接受日本《讀賣新聞》和中國《人民日報》,以及各媒體採訪時,父親讚許大陸的改革政策,而對自己著作在大陸年產千萬元的「盜版」,他承認,很高興大陸讀者喜愛自己的作品,但政府需要制定法律並長期倡導,培養人民守法的觀念。

這次大陸之行,原安排有一場演講,最後卻又更改為座談會。這次座談的主題,除了中國「醬缸文化」的問題、「四個現代化」的問題。父親的觀點十分清晰明確,讓與會師生都能得到最深入的認識,也都得到最精闢的見解。接著,父親又要去河南故鄉,也是我在二十四年後才踏上的河南輝縣,對我們父子兩人的意義,卻幾乎相同。他去,是回到了匆匆離開四十年的故土,為他的父親郭學忠先生立下一碑;而我去,是五十年來第一遭,是將我的父親柏楊的骨灰下葬,以及兩年後,家族聚集在「柏楊」墓園裡,鞠躬獻花與追思憑悼。

父親在我爺爺碑前跪下叩頭,不斷飲泣。我這兩位姐姐的母親——艾紹荷和崔秀英,已先後去世,我的大姑姑郭育英女士,也在一年前的1987年,父親在香港與兩位女兒會面之後的次月,與世長辭,只留下不識字的女兒竇方愛。

父親心痛地說:「往日種種,遺恨留到黃泉。」不禁萬分唏噓。他還特地回到1933年讀書的母校輝縣縣立小學,看到架上陳列著全套的《柏楊版資治通鑑》,昔日老師克非和侯萬尊,以及鄧克保的影子,都一一浮現。隔天又回到1936年曾經開除他的百泉初中,甚為懷念已經逝世的梁錫山校長。在圖書館又看到自己所有的著作,他覺得十分感動。

晚年柏楊與妻子張香華。

在輝縣市區,父親終於親眼看到了傳聞已久、由雕塑家李學先生為自己雕塑的丈高半胸雕像。

父親離開輝縣之後,又到西安探望我的二姐毛毛,不久就因為水土不服,加上嚴重感冒,只得結束這一個月的旅行,提前返回臺灣。返臺之後,他把這次返鄉之旅的各種見聞,寫了一本十二萬字、卻又引起兩岸爭議的散文報導《家園》,於1989年的5月出版。然而在同年年底,就進入了日本暢銷書的排行榜。

此行,父親的心願都了了,了無遺憾了。父親在《中國人史綱》第一章,有這樣一段像詩一樣的文字:

「中國版圖像一片和平寧靜的海棠葉,臺灣島和海南島,像鑲在葉柄下方的兩顆巨大珍珠,南中國海諸島,則是無數散落在碧綠海水中的小的珍珠群。」

這就是父親心中永遠的家園。看他這段敘述,就知道他的家園,在他心裡、在他眼底、在他筆下,是美得這麼高貴。對自己所招來是侮辱謾罵,或是讚賞美譽,他都能欣然接受,因為他認為,如果自己都沒度量接受批評,怎麼批評中華文化?自己也在醬缸裡攪和,跟別人一樣醬臭滿身,連自己都分辨不清,又如何告誡別人身上的異味?

也正是如此,我們才能謙卑地評論傲慢、誠實地譴責欺騙,當然還要把豐餘的分享缺乏,讓熱情來感動消沉,讓中國人的靈魂甦醒,讓中國人都有自豪的素質,能夠躍升而起,成為世界最高貴、最有尊嚴之泱泱大國的優秀民族。

作者 | 郭本城

編輯 | 徐悅東

導語校對 | 何燕

相關焦點

  • 紀念柏楊先生百年誕辰,《柏楊版資治通鑑》出版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2020年3月7日,是柏楊先生百年誕辰,人民文學出版社隆重推出了《柏楊版資治通鑑》。為了紀念這位在華人讀者中擁有廣泛影響力的作家,人民文學出版社還特別邀請各方嘉賓,舉辦一系列網絡直播活動,希望從多個方面給讀者介紹柏楊先生的生平和文化成就。
  • 作家柏楊百年誕辰,夫人揭秘先生書房命名為「297」緣由
    作家柏楊百年誕辰,夫人揭秘先生書房命名為「297」緣由 澎湃新聞記者 嶽懷讓 2020-03-07 14:29 來源:
  • 臺灣作家柏楊逝世十周年 親朋好友齊聚紀念
    新華社臺北4月29日電(記者石龍洪、陳鍵興)「刀筆如削氣如虹」「不畏強權為蒼生」……4月29日是臺灣作家柏楊逝世十周年紀念日,臺灣文學界、出版界及其親朋好友齊聚臺北,紀念緬懷這位作家的一生。柏楊原名郭定生,祖籍河南輝縣,1920年生於河南開封,1949年前往臺灣。他的作品內容深刻,文筆犀利,涉獵廣博,在海內外擁有眾多讀者和較大影響力。當日,「十年回首憶柏楊」紀念特展、柏楊精神的跨世代對話講座在此間舉辦,展出柏楊經典創作軌跡,包含十年小說、十年雜文、十年牢獄、十年歷史等部分。
  • 臺作家柏楊捐贈文獻文物正式入藏中國現代文學館
    中新社北京二月六日電(記者 耿軍)臺灣作家柏楊捐贈的五十六箱、共計一萬一千七百四十五件文獻文物今天正式入藏中國現代文學館。「柏楊研究中心」籌備小組亦在中國現代文學館正式成立。  「柏楊捐贈文獻文物入藏新聞發布會」今天上午在中國現代文學館多功能廳舉行。
  • 金庸柏楊等名家為「遠流出版社」三十周年慶捧場
    中新社臺北九月二十日電(記者 邢利宇 趙江濤 )「遠流出版社」今天下午在此間舉行茶會慶祝其成立三十周年席間名流雲集,其中以金庸、柏楊等享譽華文世界的大牌作家最為搶眼。今天也是金庸「大俠」從香港來臺灣的第二天,更在此間颳起一陣「武俠風」。  金庸在茶會簡短致辭中指出,漢字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遺產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無限交流無限友好的基礎,出版業則是文化傳播的重要使者。金庸以此祝願遠流文化出版公司永遠存在。
  • 揭秘|和柏楊有關的文壇二三事
    文/彥火[香港]我所認識的柏楊柏楊夫人張香華女士來電,表示今年是柏楊誕辰100周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柏楊版資治通鑑》三十六卷作為紀念。希望我錄一段視頻給她,內容談與柏楊的交往,在紀念會上播出。所以柏楊不光是文學家,也是史學家!我是1984年秋在美國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認識柏楊、張香華伉儷,此後成了忘年交。1985年我在美國紐約大學留學期間,柏楊寄了全套白話《資治通鑑》給我,成為留學期間的良伴和精神食糧。我是非常感謝的。
  • 專訪|李凱:柏楊是當代作家說史,司馬光是古代史家教育帝王
    2020年3月7日是作家柏楊百年誕辰。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一套36卷本的白話版《柏楊版資治通鑑》,是為紀念。從20世紀50年代起至2008年4月29日逝世,這位身居中國臺灣的作家筆耕半個世紀,為讀者留下了作品計百餘部,可謂成就非凡。實究起來,3月7日並非是柏楊的真實生辰。
  • [視頻]臺灣作家柏楊生前遺願:骨灰灑在綠島海面
    進入[新聞60分]>>    CCTV.com消息(新聞60分):知名作家柏楊29日凌晨在臺灣病逝,享壽八十九歲。當地媒體報導,柏楊的遺體將被火化,遵照他生前的遺願,骨灰將灑在綠島附近海面。
  • 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
    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全72冊) 柏楊誕辰一百周年紀念,電子書首次發售,用現代人視角看透歷史成敗因果。 【 編輯推薦 】 ◆《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讀的歷史經典。 ◆以史為鑑,知興替,明得失。柏楊耗時十年,將《資治通鑑》譯成現代語言,讓一部原本只供帝王將相閱讀的史書,飛入尋常百姓家。
  • 聽柏楊談以史為鑑
    柏楊請我在客廳坐下後,親切地對我說:「謝謝你在《新民晚報》介紹我的書《醜陋的中國人》。」我趕緊說:「大陸讀者都很喜歡您的著作,尤其您的《柏楊版資治通鑑》在大陸初版就印了16萬冊。」我見柏楊先生開心地一笑,又說:「我這次赴臺訪問臺灣十大文化名人,第一位就是您,讀者想了解您怎麼會花10年時間將這部400萬字的《資治通鑑》改寫為白話版?」
  • 關幼波教授誕辰100周年紀念會在京舉行
    關幼波教授誕辰100周年紀念會在京舉行     5月18日,由北京中醫醫院主辦的「關幼波教授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暨中醫肝病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 柏楊葬禮將於14日舉行 骨灰拋撒綠島海面
    據「中央社」報導,柏楊二月二十四日因肺炎並呼吸衰竭住進加護病房,三月十九日轉入普通病房,後來又因胃部問題進行「胃造廔」手術,再次住進加護病房,四月十二日才轉普通病房,以氧氣及呼吸輔助器治療。柏楊,1920年出生於河南,畢業於東北大學,曾任自立晚報副總編輯及公立藝專教授。柏楊著作等身,知名作品包括《醜陋的中國人》、《中國人史綱》、《柏楊版資治通鑑》等。資料圖為柏楊和他的漫畫形象。
  • 亞瑟士慶祝創始人誕辰100周年 推出KO100系列
    2018年5月16日, ASICS亞瑟士推出KO100周年限量系列的服飾和鞋款,紀念其創始人鬼塚喜八郎(Kihachiro Onitsuka)先生誕辰100周年。  此次KO100周年限量系列產品是我們實現他的理想和紀念他誕辰100歲周年的方式。 我們也想提醒人們,現代生活日益繁忙,我們更要像鬼塚先生希望的那樣注意強健身心——無論是個人還是整個社會都應如此。」
  • 86歲老作家憶柏楊二三事:手稿、骨灰終回大陸
    左起:周明、張香華、柏楊。出版社供圖中新網北京3月13日電 (記者 應妮)今年是著名作家柏楊誕辰一百周年,86歲的老作家周明日前在網絡直播中回憶與柏楊夫婦交往點滴。在他的提議下,柏楊部分骨灰得以返回大陸。
  • 柏楊生平:十年小說十年坐牢十年雜文十年著史
    知名作家柏楊今天(29日)凌晨一時十二分,病逝臺灣新店耕莘醫院,享壽八十九歲。  以下是柏楊生平:   柏楊,臺灣著名作家,人文大師。據柏楊自己推算,1920出生於河南輝縣。1949年去臺灣。自1950年代用郭衣洞之名開始創作,1960年用筆名柏楊寫雜文,揭露中國文化的病態與臺灣社會的黑暗面。定居臺北。
  • 紀念沈亞威100周年誕辰作品音樂會在寧舉行
    12月18日晚上,紀念沈亞威100周年誕辰作品音樂會在江蘇大劇院音樂廳舉行。本次音樂會由中國文聯、中國音協、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文聯共同主辦,省音協、省演藝集團承辦。 沈亞威,浙江南潯鎮人,著名軍旅作曲家,曾任南京軍區政治部前線歌舞團團長,南京軍區政治部文化部部長、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文聯副主席等職。
  • 紀念程十髮先生誕辰100周年,松江這裡「山花爛漫」
    展覽名稱 紀念程十髮先生誕辰100周年系列 山花爛漫——程十髮用印展100周年,為致敬程十髮先生,深入推進程十髮藝術研究,程十髮藝術館自今年開始,既著手策劃舉辦紀念程十髮誕辰100周年系列展覽並梳理出版程十髮藝術研究相關書畫文獻。
  • 告慰柏楊 中國人擊碎醬缸從包容反對聲音做起
    告慰柏楊 中國人擊碎醬缸從包容反對聲音做起 2008年05月07日 12:12 來源:新華網     知名作家柏楊四月二十九日凌晨一時十二分,病逝於臺灣新店耕莘醫院,享壽八十九歲。
  • 紀念關幼波誕辰100周年
    「關幼波教授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暨中醫肝病學術研討會」日前召開。在北京中醫醫院主辦的這次會議上,與會者對這位國家級名老中醫深切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