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一千七百八十畝旱地改水田,畝均增收一千多元 「旱改水」改出...

2020-12-06 荊楚網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祝華 通訊員 操勝利 鄒輝

11月12日,老河口市孟樓鎮大營村四組,一塊塊方正的水田裡,稻茬金黃,十幾臺播種機轟鳴著播種小麥。

「以前大家看不上的緩坡地,改成水田後,旱澇保收,產量增加,趁天氣晴好趕快把小麥播種了。」大營村種植大戶周克鄉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近年來,在省自然資源廳統一組織下,襄陽將1780畝旱地改造成水田,既提升地力、保障糧食安全,還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為何改?緩坡旱地耕作

條件差、產量低

老河口市是實施旱改水地區之一,當地地處丘陵地區,緩坡旱地多。老河口市土地開發整理中心主任宋玉鑫介紹,緩坡耕地難以蓄水保水,加上當地屬鄂北「旱包子」地區,又無配套灌溉設施,旱地耕種產量低、效益差,慢慢地一些坡度較大的旱地就被拋荒了。

「旱地一遇大旱幾乎顆粒無收。」周克鄉說,以前他家有五六畝旱地,一直種玉米、芝麻等,年景好時一年畝均收入五六百元。

「四組的1200多畝坡地,地勢中間高兩邊低,夏季種玉米,一畝收成600多斤,2013年至2014年當地遭遇嚴重乾旱,玉米幾乎沒收成。」竹林橋鎮陳家營村村支書範國起說。

襄陽市襄州區黃龍鎮陳橋村情況較為類似。村支書周坤介紹,村裡有320多畝緩坡地,高度差幾米,收成不到水田的一半。「種一瓢收一鬥,還比水田更易長草,大多村民都隨意種種。」陳橋村七組村民方世國說。

如何改?平整土地,修建排灌設施

為提升耕地質量,經前期摸排,綜合考慮水源、村民意願等因素,2017年以來襄陽市老河口市、襄州區等地多片緩坡旱地被改造成水田。

孟樓鎮大周營村項目面積3200畝,建設內容包括土地平整、修建排灌設施和田間道路3項工程。土地平整先要剝離耕作層熟土,根據地形將坡地平整成大小不一的「方塊田」,然後碾壓防止滲水,再將熟土覆蓋在地表,並用生物有機肥提升土壤肥力。

為了灌溉,新修了兩座泵站、鋪設兩條PE主管道,從3公裡外的古城水庫引水,支管道鋪向田間地頭,每個地塊都留有出水口。在襄州區黃龍鎮陳橋村項目點,記者看到,320多畝坡地被整成5畝至15畝大小的水田,田裡水稻已經收割,新種的麥苗有兩寸多高。為保障灌溉,老泵站整修一新,還修建了一座新泵站,種稻時兩座泵站同時從滾子河支流抽水,「僅新泵站一小時就能抽500多立方米的水。」

「『旱改水』沒有攤大餅,只在適合的地方進行。」襄陽市土地開發整理中心主任唐春生介紹,旱改水立項首先看水源是否充足,其次要看田塊能否穩定保水,大周營村和陳家營村項目,周邊分別有古城水庫和西排子河水庫,水源比較充足,且都是黏性土壤,平整後能穩定蓄水,改成水田後,採取薄、淺、溼、曬的灌溉方式,確保水資源不被浪費。

效益幾何?旱澇保收,畝均增產千餘斤

「今年增收近1.8萬元。」方世國說,他家14畝坡地被改成了水田,以前坡地夏季種玉米畝產700多斤,收入700多元,今年種水稻畝產1300多斤,收入1800元,畝均增收1300元。更重要的是水田旱澇保收。現在種地增產又增收,村民勁頭更足了。

在竹林橋鎮陳家營村,來自監利的老闆熊東垓承包改造後的水田680畝,今年水稻畝產達1400多斤,年均利潤五六十萬元。

「以前流轉沒人要,改成水田後流轉每畝費用600多元。」旱改水後,周克鄉看到了發展前景,將大營村3200畝水田全部流轉,每年水稻、小麥輪作,以前麥子畝產600斤,現在畝產800斤,夏季從種玉米變種水稻,畝產從600斤增長到1200斤,今年水稻畝均毛收入達1500元。此外,利用機械化耕作,耕作成本下降了30%。

旱地改水田,耕地質量明顯改善,糧食產量穩中有升,農民收益提升,是綜合效益突出的一項重要舉措。

相關焦點

  • 襄陽一千七百八十畝旱地改水田,畝均增收一千多元
    近年來,在省自然資源廳統一組織下,襄陽將1780畝旱地改造成水田,既提升地力、保障糧食安全,還促進農民增產增收。為何改?緩坡旱地耕作條件差、產量低老河口市是實施旱改水地區之一,當地地處丘陵地區,緩坡旱地多。
  • 隆昌「旱改水」改出「魚米鄉」
    正值秋收時節,由旱地改造的水田收成如何?為什麼要改?緩坡旱地耕作條件差,撂荒問題普遍隆昌市金鵝街道光華村是一個典型的丘區村,一半耕地都在緩坡丘陵上。光華村村民魏萬祥是村裡的貧困戶,他家裡只有兩畝多旱地,人均耕地只有半畝,「種玉米、紅薯,趕上好收成,一畝最多也就賣500塊錢。」他很羨慕村裡平壩地上的村民,「他們種稻穀,每畝收入1000多斤,就有1000多塊的收入。」如果發展稻田養魚、養蝦,每畝的收入還能翻倍。王方全說,村裡旱地撂荒的比較多,之前村裡曾經想把淺丘上的旱地流轉出去,前前後後有幾批人過來考察,但是都沒有繼續下去。
  • 內蒙古9塊農業用地(水田,旱地,魚塘,草地)土地出租或轉讓
    內蒙古包頭固陽縣1200畝水田土地出租水田位於內蒙古包頭固陽縣,水田面積1200畝,緊靠包固一級公路,距昆區70公裡左右,約一小時車程。水田土地平整開闊,水田可供大型機械業作,水電齊全,交通便利,農業設施完備。
  • 儋州復耕複種撂荒地9422.3畝 完成任務量的125.6%
    海南日報記者 劉襲 特約記者 李珂通訊員 鄒玉生12月16日,走進儋州市白馬井鎮山花村委會,看到曾經撂荒多年的1664畝旱地,現在變成了優良水田。山花村黨支部副書記李達才說:「旱地變水田,提高土地產能後,除了種花生,村民還能種高效農作物,好土地才能留住年輕村民務農。」
  • 旱地變水田,水田變風景,梅林這片「沉睡」土地「醒」了!
    初夏時節,記者走進五華縣梅林鎮梅東村、琴口村等一角看到,此前還是「半荒半種」的大片旱地,如今搖身一變,成為綠油油的稻田,其間排灌溝縱橫交錯、機耕路四通八達,耕作和交通十分便利。據了解,這是五華縣積極開展墾造水田工作帶來的成效變化。
  • 旱地裡長出金條條
    3月5日清晨,安徽省天長市新街鎮豐陽村的20多位村民早早就在南坡崗子上的旱地裡忙碌起來。雖然迎面的北風還讓人覺得有些涼意,但大伙兒心裡卻暖暖的。「這大冷天的,你們在忙乎啥?」經過了解,鎮紀委發現村南頭的200多畝崗子地地勢偏高、具有北方沙土性質,地裡存不住水,即使靠泵站提水,水到田裡也只剩下三分,只能種植旱糧作物,產出效益低下。「能否找到一種既耐旱好種,效益又好的經濟作物,讓旱田創出高效益?」去年春節剛過,李振龍就帶著村幹部來到市農業科技中心,請專家們出主意。
  • 黑龍江省泰來縣2.8億元「旱改水」成效顯著
    人民網哈爾濱11月24日電(楊海全、通訊員李勇)隆冬將至,但在黑龍江省嫩泰高速公路的兩側,插滿紅旗的小方塊,有序推進的推土機,整個工地仍然熱火朝天,這是泰來縣土地整治項目「旱改水」工程實施現場的真實寫照。
  • 安徽安慶:稻蝦綜合種養畝均純收入高1350元
    2016年,安慶市開始探索稻蝦綜合種養模式,當年便實現畝均「千斤稻、千元蝦」的目標,同時農藥化肥使用量畝均減少50%以上。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稻蝦綜合種養面積達到14.3萬畝,實現產值近5億元——截至今年,安慶市稻漁綜合種養已發展至「水稻+龍蝦、水稻+泥鰍、水稻+甲魚、水稻+草魚、水稻+鴨子」五種模式。根據市農委漁業部門統計測算,五種模式中,稻蝦綜合種養產出最高,又有利於農業面源汙染管控,成為今後全市水稻種植結構調整、穩糧增收的好渠道。
  • 德州市慶雲縣嚴務鄉:巧把旱地變水田 創新求變謀發展
    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1日訊今年以來,慶雲縣嚴務鄉立足自身資源優勢,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為基礎,全力打造特色種植、農產品深加工和農旅觀光三大產業,通過土地流轉,巧把旱地改造成農田,實現農產品種植結構變革,以水稻種植和品牌打造探索提升農產品價值、農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 《今日關注》村集體經濟增收哪家強?邳州這七鎮招數多!
    鄒莊鎮深挖銀杏林下資源,發展喜陰經濟作物種植,提高土壤肥度、提升土地利用率,推動村集體和農戶雙增收。韓家村村集體農業發展公司利用銀杏林下資源種植松茸120餘畝,探索銀杏林下立體種植新模式。按照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實現訂單收購。種植松茸畝均純收益9000元,村集體每畝收益5400元(年增收56萬元),農戶畝均收益1800元。
  • 東橋鎮:發展現代示範農業 保糧安全助農增收
    伴隨著陣陣馬達轟鳴聲,農機手熟練地駕駛著水稻插秧機在水田裡來回穿梭,一株株嫩綠的秧苗從插秧機苗盤上依次滑落,均勻插入水中,播撒希望。「以前一畝地兩個人要一天,現在只要20分鐘就照了,我今年有200多畝地都是機插秧,不然像往年這麼多地,根本幹不完。」東橋鎮何山村種植大戶鄭義感慨道。
  • 三晉大地脫貧攻堅戰|山西山陰:旱地穀子富農家
    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山陰縣堅持「區域化布局、組織化推動、標準化生產、示範化帶動、品牌化經營」發展思路,把種植有機旱地穀子作為調整種植結構的突破口,傾力推動山陰富硒穀子產業向強、優、精、細方向發展,走出了一條山坡區農民脫貧致富的新路徑。2019年,全縣推廣旱地穀子種植7萬畝,帶動1036戶貧困戶發展種植穀子5967畝,戶均增收1200元。
  • 合川區供銷社在錢塘鎮大油村開展300畝旱地糧菜油輪作託管試點工作
    合川區供銷合作社堅持從「三農」工作大局出發,牢記為農服務根本宗旨,加快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進程,切實把供銷合作社打造為黨和政府抓得住、用得上的為農服務主力軍和「國家隊」,供銷合作社在推行水稻生產全程託管示範成功的基礎上,今年秋,已開始向旱地探索糧菜油輪做託管試點。
  • 讓群眾在產業鏈上增收——臨夏州以「糧改飼」助推農牧產業協同...
    數據顯示,臨夏州玉米種植面積由2004年的40萬畝增加到2018年的137萬畝,佔糧食播種面積的69.2%。  增產顯著改善了農民生活,但近年玉米供過於求,種植效益持續走低,玉米種植增產不增收,種多了效益不高,不種又覺得可惜。  對此,廣河縣三甲集鎮頭家村村民馬忠明深有體會,他說:「過去種玉米賣玉米,除去種子、化肥和人工成本,賺不到什麼錢。」
  • 稻田養龍蝦 畝入六千元
    為了進一步提高稻田的產出效益,今年,石嶺村李長生等10戶村民在藍田街道農水中心技術人員的指導下,試水稻田養殖小龍蝦,探索「稻蝦共作」增收新模式,10戶農民共試養龍蝦田塊50畝。據李長生介紹,「稻蝦共作」模式並不複雜,只需在稻田四周開挖一條寬2至2.5米,深0.8至1米的溝就可以了。每年1月開始放苗,3月底、4月初插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