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祝華 通訊員 操勝利 鄒輝
11月12日,老河口市孟樓鎮大營村四組,一塊塊方正的水田裡,稻茬金黃,十幾臺播種機轟鳴著播種小麥。
「以前大家看不上的緩坡地,改成水田後,旱澇保收,產量增加,趁天氣晴好趕快把小麥播種了。」大營村種植大戶周克鄉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近年來,在省自然資源廳統一組織下,襄陽將1780畝旱地改造成水田,既提升地力、保障糧食安全,還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為何改?緩坡旱地耕作
條件差、產量低
老河口市是實施旱改水地區之一,當地地處丘陵地區,緩坡旱地多。老河口市土地開發整理中心主任宋玉鑫介紹,緩坡耕地難以蓄水保水,加上當地屬鄂北「旱包子」地區,又無配套灌溉設施,旱地耕種產量低、效益差,慢慢地一些坡度較大的旱地就被拋荒了。
「旱地一遇大旱幾乎顆粒無收。」周克鄉說,以前他家有五六畝旱地,一直種玉米、芝麻等,年景好時一年畝均收入五六百元。
「四組的1200多畝坡地,地勢中間高兩邊低,夏季種玉米,一畝收成600多斤,2013年至2014年當地遭遇嚴重乾旱,玉米幾乎沒收成。」竹林橋鎮陳家營村村支書範國起說。
襄陽市襄州區黃龍鎮陳橋村情況較為類似。村支書周坤介紹,村裡有320多畝緩坡地,高度差幾米,收成不到水田的一半。「種一瓢收一鬥,還比水田更易長草,大多村民都隨意種種。」陳橋村七組村民方世國說。
如何改?平整土地,修建排灌設施
為提升耕地質量,經前期摸排,綜合考慮水源、村民意願等因素,2017年以來襄陽市老河口市、襄州區等地多片緩坡旱地被改造成水田。
孟樓鎮大周營村項目面積3200畝,建設內容包括土地平整、修建排灌設施和田間道路3項工程。土地平整先要剝離耕作層熟土,根據地形將坡地平整成大小不一的「方塊田」,然後碾壓防止滲水,再將熟土覆蓋在地表,並用生物有機肥提升土壤肥力。
為了灌溉,新修了兩座泵站、鋪設兩條PE主管道,從3公裡外的古城水庫引水,支管道鋪向田間地頭,每個地塊都留有出水口。在襄州區黃龍鎮陳橋村項目點,記者看到,320多畝坡地被整成5畝至15畝大小的水田,田裡水稻已經收割,新種的麥苗有兩寸多高。為保障灌溉,老泵站整修一新,還修建了一座新泵站,種稻時兩座泵站同時從滾子河支流抽水,「僅新泵站一小時就能抽500多立方米的水。」
「『旱改水』沒有攤大餅,只在適合的地方進行。」襄陽市土地開發整理中心主任唐春生介紹,旱改水立項首先看水源是否充足,其次要看田塊能否穩定保水,大周營村和陳家營村項目,周邊分別有古城水庫和西排子河水庫,水源比較充足,且都是黏性土壤,平整後能穩定蓄水,改成水田後,採取薄、淺、溼、曬的灌溉方式,確保水資源不被浪費。
效益幾何?旱澇保收,畝均增產千餘斤
「今年增收近1.8萬元。」方世國說,他家14畝坡地被改成了水田,以前坡地夏季種玉米畝產700多斤,收入700多元,今年種水稻畝產1300多斤,收入1800元,畝均增收1300元。更重要的是水田旱澇保收。現在種地增產又增收,村民勁頭更足了。
在竹林橋鎮陳家營村,來自監利的老闆熊東垓承包改造後的水田680畝,今年水稻畝產達1400多斤,年均利潤五六十萬元。
「以前流轉沒人要,改成水田後流轉每畝費用600多元。」旱改水後,周克鄉看到了發展前景,將大營村3200畝水田全部流轉,每年水稻、小麥輪作,以前麥子畝產600斤,現在畝產800斤,夏季從種玉米變種水稻,畝產從600斤增長到1200斤,今年水稻畝均毛收入達1500元。此外,利用機械化耕作,耕作成本下降了30%。
旱地改水田,耕地質量明顯改善,糧食產量穩中有升,農民收益提升,是綜合效益突出的一項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