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嶺千戶瑤寨,不僅擁有神秘的過去,還依然保留著他們的傳統風俗習慣。
當有空閒時間,總喜歡遊走古老鄉村,拍攝那些擁擠老建築,並滿懷興致地捕捉那裡的生活場景。
2019年,已第二次走進廣東連南油嶺千戶瑤寨。它讓人深感好奇,不僅因為擁有神秘的過去,而且還保留著某些的傳統習俗。
耍歌堂是連南排瑤為紀念祖先、追憶歷史、慶祝豐收、酬謝還願與娛樂活動集體於一體的民間盛會。據記載,在明洪武年間(1368-1398)排瑤鼎盛時期已有完整的耍歌堂,至今也有六百多年的歷史。
歌堂坪
要歌堂有大小之分:大歌堂歷時三天,每三年或五年舉辦一次;小歌堂歷時一天,每兩年或三年舉辦一次,會期在農曆十月十六盤古王婆生日這一天。
要歌堂的地點一般選在較為平坦的半山坡上,又叫歌堂坪。
耍歌堂之日,家家戶戶早起,男女老少打扮一新,隨著九響土銃聲,鑼鼓齊鳴、牛角嘟嘟,眾人齊聚。
排練的瑤寨女子
油嶺千戶瑤寨擁有兩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瑤族耍歌堂和瑤族長鼓舞,擁有一個國家級授予的民間歌王和一個省級授予的民間鼓王,令世人矚目。
1998年,油嶺村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稱號。2006年5月,連南瑤族耍歌堂被國家列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遠遠眺望,一座處在半山的瑤寨特別引人注目。陽光柔和地照在斑駁的牆和剝落的灰泥上,它的光輝均勻地散布到所有的角落。層層疊疊的吊腳樓擠滿整座山崗,經歷了幾百年風雨衝刷後仍然站立在這裡。
留存下來的,是瑤寨興盛時期的整體面貌的一個總結。最多時有房屋近900幢,佔地近400畝,1000多戶,7000多人,故有「千戶瑤寨」之稱。
油嶺千戶瑤寨
瑤寨普遍的建築風格——青磚木瓦、斜翹的屋頂。底層用石頭砌成,木樁加固支撐頂層。上層是用木頭和柵欄圍起一個視野寬廣的廊道。
陽光照射在搖搖欲墜的吊腳樓上,過去的主人很可能曾坐在搖椅上,心滿意足地看著前面的景色,而現在這裡只剩下一片荒涼。
瑤寨吊腳樓
老寨的人口已開始向山下轉移。這片無人照管被拋棄的領地,石頭磊起的柱子在荒廢的前門廊處孤獨地佇立著,荒涼景象就像被毀後的遺址。
被拋棄的地
寨裡老人們大都穿著瑤族傳統服飾,婦女用白色的纏腰帶綁住藍色的襟衣。
白纏腰帶綁住藍色襟衣的瑤族婦女
老一輩瑤胞還保留著農耕時期的手工工藝,這位大娘為自己織制的布進行染色。
為自己織的布染色瑤族婦女
瑤族男人則戴著紅盤頭巾———據說:這紅頭巾放下來有一丈多長,能驅鬼闢邪。這裡依然保留著瑤族的傳統民族風俗習慣。
戴著紅盤頭巾的瑤族男人
瑤寨的石板路狹窄而沿著地勢攀升,歲月伴隨碾壓下閃著亮光。堅硬連綿的石板路彎彎曲曲,伸延至各家各戶,陽光下猶如黑蛇一般遊入瑤寨之中。
閃著亮光的石板路
深秋時節,寨裡空空蕩蕩。目睹;一種樸素的,同時,揮之不去的熟悉感。目光緩緩移動,木結構的吊腳樓一直延伸。但許多的老舊建築亟須修復。
亟須修復的瑤寨
千戶瑤寨開始打響自己的名聲,崗頂上修築了廟宇,色彩都是以大紅色為主。這是標示著旅遊開發的符號,力圖扭轉當前的困局。
新修建的廟宇
資本的介入確實令人興奮。站在新建的觀景臺上,透過朦朧霧色俯瞰山下全景:喀斯特盆地中的房屋群,一座座慄色的峰叢側影。
觀景臺俯瞰山下
一座真正的、原始的、非常的典雅美麗,沒有比它更純粹的古老瑤寨。逃到寨裡去,是醫治煩躁情緒的一劑解藥。
油嶺——一座被釘在山崗上的千年瑤寨
被釘在山崗上的千年瑤寨
沿著清連高速行駛,至三排/九陂出口駛出。沿S261行駛10公裡,左後方轉彎行駛5.2公裡後,向右前方轉彎行駛約4公裡到達油嶺瑤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