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12-08-23 05:30 來源: 荊楚網
進入電子報圖為:鄖西縣城張燈結彩,搭起虹橋,等待「牛郎織女」今晚相會。(本報視界網 楊洪霞 攝)
圖為:21日,鄖西縣城關鎮天河坪社區居民張世慧、黃蔦在穿針引線準備乞巧。(本報視界網 楊洪霞 攝)
湖北日報訊 記者 唐曉安 通訊員 王麗媛 孟帆 向莎莎
昨日的鄖西,洋溢著濃鬱的節日氣氛。
車下漢十高速,8萬盆鮮花從高速路口一直擺到鄖西縣城,成為該縣第三屆七夕文化節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織布乞巧,做針線乞巧,製作牛郎織女香案乞巧,家家戶戶忙「乞巧」。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天河七夕文化,陶冶著鄖西人的情操,滋潤著他們的精神世界。
女人爭巧慧,男子賽勤勞
上津鎮津城村的洪紀鳳,受母輩薰陶,剪紙妝點生活,被授予「民間藝術家」稱號。她創作的《鵲橋相會》、《夫妻趕集》、《哺乳》等10餘幅剪紙作品,廣受讚譽。
土門鎮雙廟村農民女畫家鮑立平,創作了上百幅圖畫,人稱「農民百樂圖」。
女畫家、女剪紙家、女雕刻家、女刺繡手,鄖西有一群心靈手巧的「織女」。
走進鄖西縣城的大街小巷,賞石、根雕、字畫等地方特色工藝門店,隨處可見。兼具楚韻秦風的十字繡悄然興起,彰顯愛情、吉祥、富貴、和睦主題,備受歡迎。
在鄖西,老人總要告誡女兒要像織女一樣智慧,男兒要像牛郎一樣勤勞。
鄖西是國家級貧困縣,但好男兒在外創業當上老闆的有上千名。
1986年,上津鎮農民劉合炳到北京打工,後來創建湖北遠大建築公司,參建了外交部大樓、奧運工程等,多次榮獲「魯班」獎。
20年前,夾河農民饒會均懷揣100元外出挖煤,20年來積累了數億財富。
如今,鄖西開發七夕文化,深深打動他們,上百「牛郎」回家興業。饒會均在家鄉投資5億多元,打造了兩個4A級景區。
傳千古樸誠,擔教化責任
不奢求朝朝暮暮相伴,只期望年年七夕有約;愛在鄖西浪漫地,不虛此生知一人……
在七夕文化基因裡,乞巧、忠貞是核心。今年七夕,鄖西開展「恆愛夫妻」評選、愛情簡訊徵集等活動。
觀音鎮劉伯英、胡良英老夫妻,63年來相濡以沫,共渡人生風雨。他們生育了10個兒女,因經濟拮据等原因,有6個夭折。儘管心中苦痛,但夫妻相扶相攜,如今四代同堂,和睦幸福。這對「恆愛夫妻」,令人欽佩、效仿、追求。
鄖西在浪漫和現實的契合點上傳承七夕文化,把每年農曆七月初七作為固定節日,舉辦系列活動,努力培育「勤勞、質樸、善良、執著」的鄖西人品質。
近年來,鄖西推出七夕名歌《永遠的天河》,巧妙地將七夕文化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鄖西三弦融合,創作出《織女回鄉》等膾炙人口的作品;與飲食文化結合,打造出織女涼粉、牛郎漿巴、天河豆腐、秦巴牛尾等為主的「鄖西一桌菜」,廣受推崇。
文化軟實力,推動大跨越
今年上半年,鄖西旅遊收入同比增長123%,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43.3%,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47.6%。
作為南水北調限制發展區,鄖西把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著力點,在全省率先提出「旅遊立縣」戰略,力求成功創建8個4A景區、10個以上3A景區,建設世界七夕文化名城。
湖北卓越集團投資1.2億元開發五龍河、天津晉豐公司投資上億元開發龍潭河並增資4億元建設天河4A景區、天宇公司投資8億元在鄖西建設婚博園……
目前,鄖西已成功爭創3個4A、7個2A景區,建成星級酒店7家,年接待遊客100餘萬人次。七夕文化園、影視基地、商貿古城等重頭文化項目正在籌建。
七夕文化,激發了整體經濟活力。鄖西近兩年引進億元以上大項目15個。港商李國坤說:「七夕內涵有利於培育企業精神。」
如今的鄖西縣城,天河、金釵石、石公公、石婆婆、牛郎山、織女山等,七夕要素富集。七夕廣場,世界最大的銅牛、七夕故事、穿越時空隧道,怡人情操;城區天河,彩虹橋如長虹臥波,鵲橋凌空飛渡……近兩年,鄖西實施城建項目155個,每個項目都融入七夕元素,一座七夕新城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