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膠州茂腔、秧歌亮相澳門舞臺

2020-12-13 我愛金膠州

「膠州茂腔、秧歌應邀赴澳門參加中華文化交流賀新春演出,是我們膠州的驕傲和自豪。膠州秧歌、茂腔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膠州的一張文化名片。」市茂腔秧歌藝術傳承保護中心主任劉宗濤告訴記者,「此次到澳門演出,促進了膠州茂腔秧歌傳承藝術在澳門的傳播與交流,希望能以此次活動為契機,促進兩地經濟、文化、教育等多方往來,讓深深植入膠州土壤的文化藝術得到廣泛傳播。」

2月22日—25日,「2019中華文化交流協會賀新春」活動在澳門隆重舉行。劉宗濤應邀帶領膠州茂腔秧歌傳承表演藝術團一行,前往澳門參加了賀新春演出活動,為澳門觀眾獻上了「茂腔秧歌慶新春」藝術盛宴,讓澳門觀眾領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茂腔和膠州秧歌的獨特風採。

劉宗濤自豪地說,本次賀歲演出不僅安排了被譽為「膠東之花」的茂腔演唱《和風雅韻》、《逼婚記》、《桃李梅》、《西京》、《小姑賢》、《東京》,而且加入了素有「三彎九動十八態」之稱的膠州秧歌《喜洋洋》等劇目,將膠州茂腔、秧歌、戲劇身段等膠州茂腔秧歌傳承藝術傾情展示給了當地觀眾,向澳門展示了膠州傳統文化特有的藝術魅力,受到澳門觀眾的熱烈歡迎和廣泛好評。

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兼活動籌委會主席何敬麟表示,過去13年裡,每到新春佳節,中華文化交流協會都會邀請中華大地不同地區、富有特色的演藝團體來澳,與居民共度新春佳節,並讓大眾感受中華文化藝術的豐厚內涵和多元色彩。

市茂腔秧歌藝術傳承保護中心演員薛平一連為澳門觀眾表演了《和風雅韻》《桃李梅之花園告別》等多個精彩節目。「能帶著膠州茂腔和膠州秧歌到澳門,我十分開心,也十分自豪,希望通過自己的表演,能夠向澳門朋友展示膠州秧歌和膠州茂腔的魅力,讓更多澳門朋友了解、喜歡膠州茂腔和膠州秧歌,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盡一份力。」

圖/文:範忠亮 王珊

製作:黃蛺

責任編輯:傅鴻宇

副總編:劉潔

總編:姜蕙真

聯繫電話:

82288958

投稿郵箱:

woaijinjiaozhou@163.com

膠州最具公信力微信平臺

相關焦點

  • 茂腔大秧歌上央視 國家級非遺紀錄片正式開拍
    膠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馬錦秀表示,膠州茂腔和秧歌於2006年雙雙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膠州文化的品牌標誌,膠州市將全力配合攝製組的工作,保障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的順利拍攝。膠州秧歌第七代傳人姜萍介紹說,為了契合時代的發展,膠州秧歌也在逐漸改進,現代膠州秧歌更加藝術化,由專業演員擔綱的演出,不僅人物造型漂亮,而且動作加入了很多舞蹈元素。「如今的膠州秧歌不僅紅遍山東,還走出國門,遠赴韓國、義大利等地進行演出交流。」據了解,《田埂上的絕唱之膠州茂腔、膠州大秧歌》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紀錄片。
  • 「文明實踐 花開膠州」50名全國兒童舞蹈專家採風!奔著咱們的秧歌...
    演出在市茂腔秧歌藝術傳承保護中心帶來的舞蹈《喜洋洋》中拉開帷幕,將膠州秧歌「三彎九動十八態」的獨特魅力淋漓盡致展現;秧歌舞蹈《快樂的小掃帚》融入了孩子們一起快快樂樂打掃衛生時的場景,展現出當代小學生保護環境、講究衛生、熱愛勞動的精神風貌;《布老虎富了俺們村》將膠州秧歌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布老虎相結合,運用秧歌扭、擰、伸、韌、
  • 茂腔大秧歌上央視 國家級非遺紀錄片正式開拍
    膠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馬錦秀表示,膠州茂腔和秧歌於2006年雙雙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膠州文化的品牌標誌,膠州市將全力配合攝製組的工作,保障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的順利拍攝。膠州秧歌第七代傳人姜萍介紹說,為了契合時代的發展,膠州秧歌也在逐漸改進,現代膠州秧歌更加藝術化,由專業演員擔綱的演出,不僅人物造型漂亮,而且動作加入了很多舞蹈元素。「如今的膠州秧歌不僅紅遍山東,還走出國門,遠赴韓國、義大利等地進行演出交流。」據了解,《田埂上的絕唱之膠州茂腔、膠州大秧歌》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紀錄片。
  • 溫故知新 清風徐徐:山東茂腔《西京·桂花亭》經典再塑地道上演
    膠州市茂腔秧歌藝術傳承保護中心供圖  中國青年網北京3月21日電(記者 姜寧 通訊員 李永傑)日前,由膠州市茂腔秧歌藝術傳承保護中心(以下簡稱「膠州茂腔傳承中心」)復排推出的山東茂腔《西京·桂花亭》,在青島多地正式與觀眾見面,贏得業內外一致好評。
  • 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稱為膠州之花的茂腔,有何特點和價值呢?
    茂腔,又名肘鼓子、周姑子、軸棍子、正歌子等,主要在山東省的東部沿海如青島、煙臺、日照、濰坊等地區的幾十個縣市廣泛流行,被稱為「膠州之花」。因為其表演內容多與百姓生活相關,唱詞更是採用本地方言口語化,故而易被百姓接受和喜歡,影響深遠。2006年,茂腔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茂腔也是由「周姑調」發展而來。
  • 溫故知新 清風徐徐:山東茂腔《西京·桂花亭》經典再塑地道上演
    膠州市茂腔秧歌藝術傳承保護中心供圖  中國青年網北京3月21日電(記者 姜寧 通訊員 李永傑)日前,由膠州市茂腔秧歌藝術傳承保護中心(以下簡稱「膠州茂腔傳承中心」)復排推出的山東茂腔《西京·桂花亭》,在青島多地正式與觀眾見面,贏得業內外一致好評。
  • 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稱為膠州之花的茂腔,有何特點和價值呢?
    茂腔,又名肘鼓子、周姑子、軸棍子、正歌子等,主要在山東省的東部沿海如青島、煙臺、日照、濰坊等地區的幾十個縣市廣泛流行,被稱為「膠州之花」。因為其表演內容多與百姓生活相關,唱詞更是採用本地方言口語化,故而易被百姓接受和喜歡,影響深遠。2006年,茂腔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茂腔也是由「周姑調」發展而來。
  • 「源源講故事」「我這一輩子,把膠州秧歌扭明白、學明白,就很好了!」
    膠州秧歌,一直是我們膠州最靚麗的一張文化名片,以其「三彎九動十八態」的藝術魅力深受觀眾朋友們的喜愛。提起膠州秧歌,我想,我們應該感謝一個人。21歲正值芳華,她來到膠縣文化館,和全國著名的專家學者一起,下鄉採訪、調研,參與了國家級書刊《民間舞集成》的編撰;結婚生子後,她依然為膠州秧歌四處奔忙,舍下孩子,兩次外出求學,為的,就是讓膠州秧歌更好的傳承和發揚下去。她的故事,太豐富,很精彩。今天,我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帶您走近膠州秧歌第七代傳承人、原市文化館副館長、副研究館員,中國舞蹈家協會會員——呂文斌老師。
  • 「源源講故事」「我這一輩子,把膠州秧歌扭明白、學明白,就很好了!」
    膠州秧歌,一直是我們膠州最靚麗的一張文化名片,以其「三彎九動十八態」的藝術魅力深受觀眾朋友們的喜愛。提起膠州秧歌,我想,我們應該感謝一個人。21歲正值芳華,她來到膠縣文化館,和全國著名的專家學者一起,下鄉採訪、調研,參與了國家級書刊《民間舞集成》的編撰;結婚生子後,她依然為膠州秧歌四處奔忙,舍下孩子,兩次外出求學,為的,就是讓膠州秧歌更好的傳承和發揚下去。她的故事,太豐富,很精彩。今天,我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帶您走近膠州秧歌第七代傳承人、原市文化館副館長、副研究館員,中國舞蹈家協會會員——呂文斌老師。
  • 膠州火了!央視《音樂公開課》錄製膠州專場,春節期間播出
    據悉,節目組從12月26日至29日在膠州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廣場、沽河寶塔大舞臺、中國秧歌城、少海婚慶禮堂、膠州市總工會等地取景、拍攝,本期節目將於2020年春節期間在央視音樂頻道、央視三套綜藝頻道播出。眾多央視名嘴來到膠州。
  • 膠州城市介紹
    膠州城市介紹 膠州距離青島港35公裡,黃島前灣港30公裡,距離流亭國際機場25公裡。境內有全國第三個鐵路貨櫃編組站,是進出半島的咽喉,重要的交通樞紐。    膠州物產豐富,文化燦爛。膠州大白菜即魯迅先生所說的膠菜名揚海內外。4500多年前,先民就在這裡創造了燦爛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三裡河文化。唐宋時期膠州(板橋鎮)又是全國五大商埠之一,北方唯一通商口岸。膠州是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畫家高鳳翰的故鄉。
  • 央視《音樂公開課》走進膠州錄製節目
    據悉,節目組從12月26日至29日在膠州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廣場、沽河寶塔大舞臺、中國秧歌城、少海婚慶禮堂、膠州市總工會等地取景、拍攝,本期節目將於2020年春節期間在央視音樂頻道、央視三套綜藝頻道播出。 「鑼鼓敲起來,張燈又結彩,喜氣洋洋,撲面而來……」石頭、雲朵、吳彥凝等歌手嘉賓和膠州當地音樂愛好者共同合唱的《中國喜事》拉開了錄製的序幕。
  • 山東三大秧歌——膠州大秧歌
    膠州秧歌也叫「大秧歌」、「秧溝戲」,是山東三大秧歌之一,2006年被國家列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關於膠州秧歌的起源,相傳明末清初,東小屯村馬姓趙姓兩戶人家於1764年逃荒關東,沿途乞討賣唱,逐漸形成一種邊舞邊唱的形式,至今有三百多年的歷史。逃荒路上,老頭背腰鼓,兒子舞打狗棍,老婆背翠花包,兒媳、孫女則邊舞邊唱,沿路行乞,12年後兩家人返回膠州,這種表演形式便是膠州秧歌的雛形。
  • 膠州秧歌今「舞」進圖書館
    膠州秧歌今「舞」進圖書館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7.10.20 星期五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李 魏    本報訊 下午2點,中國舞蹈家協會會員、青島市舞蹈家協會顧問
  • CCTV《音樂公開課》在膠州錄製 全國僅選址5處
    當天,他們來到少海婚慶禮堂和膠州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嘉賓吳彥凝與膠州市膠北秧歌藝術團、職教中心的學生一起表演了《幸福來》,現場一片歡歌笑語,熱鬧非凡。節目組還對正在婚慶禮堂舉行的中式婚禮進行錄製,了解了膠州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項目。吳彥凝為新人證婚並獻上祝福,祝福新人幸福美滿,祝願膠州越來越好。
  • 共享非遺成果,膠州22個特色傳統手工技藝項目齊聚一堂
    1月28日,由膠州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市文化館承辦的「非遺助力脫貧,推動鄉村振興」2019年「百工賀歲」膠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成果展在市文化館舉辦,向廣大市民展示膠州市非遺保護工作的豐碩成果,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進一步豐富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和城鄉群眾春節文化生活,為市民帶來濃濃年味。
  • 膠州非遺「驚豔」國際友人——11名不同膚色的「老外」獲得別樣體驗
    膠州秧歌、八角鼓的傳承人分解展示了膠州秧歌「三彎九動十八態」的律動之美和八角鼓唱腔的獨特韻味。我太喜歡了...」來自俄羅斯的亞楠用並不流利的中文表達了自己對膠州秧歌和剪紙等非遺文化的喜愛。最熱鬧的環節當屬膠州秧歌少兒藝術團的孩子們帶來的秧歌舞蹈《秧歌鄉的孩子》。
  • 日照五蓮茂腔:口口相傳的代際接力
    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謝巖五蓮茂腔起源於明末清初的民間小調、秧歌。明代末,敲狗皮鼓或牛皮鼓演唱的「姑娘腔」傳入五蓮,與本地花鼓秧歌相結合,演變為「本肘鼓」,以方言為曲調,以肘鼓、手鑼伴奏。乾隆年間,「本肘鼓」已廣泛流傳於五蓮民間。
  • (原創)山東膠州澳門路社區組織志願者隊伍服務居民
          張學龍  許煥義 李敏先近年來,山東省膠州市三裡河街道辦事處澳門路社區多次組織社區藝術團、圖片為一次中秋節前夕澳門路社區藝術團來到膠州市福康敬老院慰問老人,給老人們送祝福並給他們送來了由膠州匯洋堯王酒業公司提供的酒、水果、糕點等大宗禮品。慰問中藝術團給老人們演出了膠州大秧歌、青春踢踏舞蹈以及膠州茂腔等10多塊節目。藝術團員們還和許多老人一起跳起了交誼舞。
  • 「澳門銀河」豪華綜合度假城耀目亮相北京澳門周
    、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及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於9月26日- 9月29日在北京王府井大街聯合主辦「北京澳門周」系列推廣活動,藉此向內地推廣澳門的旅遊、商貿、文化、體育、休閒娛樂及美食等領域的特點和優勢。「澳門銀河™」豪華綜合度假城積極大力支持政府部門是次推廣活動,攜多元化的旅行產品和安心放心的出行承諾耀目亮相,期待內地賓客再次重臨「澳門銀河」豪華綜合度假城,盡情開啟一站式的美食、休閒娛樂、購物綜合度假無限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