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火! 茂腔大秧歌上央視 國家級非遺紀錄片正式開拍

2020-12-17 齊魯網

《田埂上的絕唱之膠州茂腔、膠州大秧歌》開機儀式

青島新聞網5月23日訊(記者 任俊峰 通訊員 劉偉)今天,央視大型系列紀錄片《田埂上的絕唱之膠州茂腔、膠州大秧歌》開機儀式在山東膠州東小屯村隆重舉行。

據介紹,茂腔和秧歌是膠州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東小屯村是膠州大秧歌的發源地。紀錄片《田埂上的絕唱之膠州茂腔、膠州大秧歌》的製作將在2019年完成,並在CCTV9等專業紀錄頻道播出。

茂腔

「影片準確把握國家發展戰略、積極響應國家建設文化強國的號召,這對於膠州人民生活形態的展現、膠州地方藝術的保護、以及膠州城市文化的對外傳播等,都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膠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馬錦秀表示,膠州茂腔和秧歌於2006年雙雙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膠州文化的品牌標誌,膠州市將全力配合攝製組的工作,保障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的順利拍攝。

膠州大秧歌

「國家級非遺紀錄片的開機拍攝,是膠州地區文化建設的一大盛事,更是膠州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一大喜事。」膠州秧歌第七代傳人姜萍介紹說,為了契合時代的發展,膠州秧歌也在逐漸改進,現代膠州秧歌更加藝術化,由專業演員擔綱的演出,不僅人物造型漂亮,而且動作加入了很多舞蹈元素。「如今的膠州秧歌不僅紅遍山東,還走出國門,遠赴韓國、義大利等地進行演出交流。」

據了解,《田埂上的絕唱之膠州茂腔、膠州大秧歌》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紀錄片。它不僅呈現茂腔和秧歌的興衰往事,而且注重講述演員們舞臺背後的故事。

紀錄片總製片人馮濤是土生土長的膠州人,他的製作團隊在拍攝前走訪了各種人物,進行了深入的人物調研,了解最真實的故事,將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用真實和情感打動觀眾,展現茂腔背後的故事與歷史文化,傳達茂腔、秧歌這些傳統文化與國人血脈相連的精神聯繫。

「膠州的茂腔和秧歌文化有著深邃的歷史,與一代代膠州人民的生活有著密切聯繫,紀錄片攝製將進一步探索和展現這些傳統文化的真實性、故事性、知識性以及藝術價值。」馮濤說,影片是對鄉音、鄉容的一次藝術創作,希望通過影片對家鄉的青山綠水、城市記憶進行一次完美對話。

馬錦秀認為,攝製組通過挖掘、拍攝和宣傳膠州歷史人文,向全國觀眾展現膠州茂腔和膠州大秧歌獨特的藝術魅力,必將吸引更多資源投入到非遺保護中來,激發人們對非遺傳承的熱情。同時,也將有力促進膠州文藝事業的繁榮發展,為膠州市爭創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厚植本土特色和優勢。

相關連結:茂腔與膠州秧歌

茂腔流行於山東半島地區,距今已有近500年歷史,2006年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茂腔以女聲見長,唱腔哀婉悲切,長於抒情,具有質補率真的藝術魅力和濃鬱的地方特色,尤其受廣大婦女喜愛,被形象地稱為「拴老婆橛子」。當地民謠:「茂腔一唱,餅子貼在鍋沿上,鏽花針扎在指頭上。」其傳統劇目,以「四大京」、「八大記」最為流行。

膠州秧歌又稱地秧歌、跑秧歌,當地民間稱「扭斷腰、三道彎」,是山東省漢族民俗舞蹈,屬三大秧歌之一。相傳清朝年間,有外地而來的馬姓、趙姓兩戶人家在膠州市定居,他們用唱民俗小調加舞蹈的形式,走鄉串戶進行表演,以此來維持生計,久之便形成了膠州秧歌雛形,後經幾代民間藝人的不斷加工完善,至清鹹豐年間,形成了一種獨立完善、有著旺盛生命力的民間表演藝術形式。1860年,膠州秧歌在原有的基礎上,創立秧歌小戲;到1863年,膠州秧歌基本成型,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程式。演員共10人分為鼓子、棒槌、翠花、扇女、小嫚5個行當,表演形式有十字梅、大擺隊、正挖心、反挖心、兩扇門等。伴奏樂器除嗩吶外,還有大鑼、堂鼓、鐃鈸、小鑔、手鑼等,唱腔曲牌有30餘個。舞蹈理論界總結說,膠州大秧歌「三彎九動十八態」,是真正的「扭」秧歌,被稱為中國民族舞的「活化石」。

膠州文化底蘊深厚,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2個。5000多年前,膠州先民們在這片熱土上創造出了燦爛的三裡河文明。近年來,膠州市連續舉辦了四屆中國秧歌節,高水平承辦了中國第十屆藝術節「文華獎」參評劇目展演;先後榮獲「中國秧歌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剪紙之鄉」等稱號。

[責任編輯:楊凡、梁延菊]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夥伴。

相關焦點

  • 要火! 茂腔大秧歌上央視 國家級非遺紀錄片正式開拍
    《田埂上的絕唱之膠州茂腔、膠州大秧歌》開機儀式青島新聞網5月23日訊(記者 任俊峰 通訊員 劉偉)今天,央視大型系列紀錄片《田埂上的絕唱之膠州茂腔、膠州大秧歌》開機儀式在山東膠州東小屯村隆重舉行。據介紹,茂腔和秧歌是膠州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東小屯村是膠州大秧歌的發源地。紀錄片《田埂上的絕唱之膠州茂腔、膠州大秧歌》的製作將在2019年完成,並在CCTV9等專業紀錄頻道播出。
  • 以3D形式呈現冀東地區非遺技藝傳承的系列專題紀錄片正式開拍
    河青新聞網訊 9月8日,河北日報報業集團唐山分社「冀東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展示中心」系列專題紀錄片正式開拍,紀錄片將以3D形式呈現冀東地區非遺技藝傳承,喚醒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記憶。
  • 央視《地理中國》走進池州 《池州探奇》紀錄片正式開拍
    中國旅遊新聞網訊 (紀良發) 9月14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地理中國》欄目組來池州拍攝《池州探奇》(暫定名)系列紀錄片座談會召開。與會專家學者共同研討拍攝計劃,細化、完善拍攝方案,期待用更加獨特的視角展示池州之美,讓全國觀眾耳目一新。
  • 紀錄片《百年巨匠·紫砂篇》9月開拍
    紀錄片《百年巨匠·紫砂篇》9月開拍   現代快報記者昨天從宜興市陶瓷行業協會獲悉,今年9月,首部全景展示紫砂工藝的歷史
  • 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第四季在將臺堡鎮正式開拍
    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第四季於2017年10月12日在將臺堡正式開拍!    百集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是由中共中央宣傳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文物局聯合組織實施,由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攝製的大型紀錄片。
  • 諸城市舉辦「迎國慶·慶中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茂腔展演」活動
    10月2日晚上7點20分,諸城市市民文化活動中心廣場上,由中共諸城市委宣傳部、諸城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諸城市文化館、諸城市非遺保護中心承辦,山東領藝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協辦的「迎國慶·慶中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茂腔展演」活動開幕式暨舜龍藝術團茂腔專場在這裡拉開帷幕。
  • 茂腔守衛者王本宏:唱了三十多年老生如今是非遺傳承人 還以個人名義建了茂腔藝術博物館
    在西海岸新區有這樣一位老先生,他是新區的茂腔區級傳承人,他還親手建成了山東首家以個人名義開設的茂腔藝術博物館,他年過花甲,卻依然活躍在大大小小的茂腔舞臺上,這個人就是王本宏。與茂腔結緣只為找個好出路和王本宏的正式見面是在一間並不大的辦公室裡,簡單的打了聲招呼,沒有過多的寒暄。利落的短髮,簡單的服飾,看起來樸素,卻也精氣神十足。在接下來的採訪中記者發現,王本宏的樸實不僅表現在他的外表上,語言更是樸實無華,句句都是大實話。記者的第一個問題是他是如何與茂腔結緣的。
  • 諸城茂腔展演來了
    10月2日晚,迎國慶·慶中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茂腔展演在市群眾文化活動中心廣場舉行啟動儀式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於福臣、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書記王志偉、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成員孫志強、市文化和旅遊局二級主任科員隋樹江、市文化館館長陳志偉、市非遺保護中心主任陳柏林,市文旅局、文化館、非遺保護中心人員以及茂腔藝術工作者、愛好者參加了啟動儀式。
  • 武隆天坑寨子又要上央視了 本周將播出紀錄片《「仙鬼」奇坑》
    ,拍攝並製作了《「仙鬼」奇坑》紀錄片。苗族高山流水迎賓 天坑寨子景區供圖 華龍網發    據了解,該紀錄片分為《「仙鬼」奇坑》上、下兩集,將分別於2017年5月25日、26日在CCTV10(崖口吊腳樓群航拍 天坑寨子景區供圖 華龍網發    作為自然與文化的雙遺產旅遊勝地,「武隆天坑寨子民俗風情旅遊區」聚集了眾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 央視開拍信陽美食紀錄片 開篇之作是鐵鋪傳統豆腐
    昨日,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美食中國》欄目攝製組正在羅山縣鐵鋪鎮拍攝傳統豆腐製作過程。今年7月30日,《美食中國》欄目的編導蒞臨我市召開座談會,就信陽的美食文化進行搜集挖掘。今年中秋節前夕,《美食中國》欄目攝製組趕赴信陽,不顧節假日休息,迅速投入到五部信陽美食紀錄片的緊張拍攝中。我市山清水秀,生態良好,豐富的食材和獨特的飲食文化,孕育出了一張嶄新的城市名片——信陽養生菜。
  • 學剪紙唱茂腔超模探訪非遺文化鎮
    拜師非遺藝人 民間藝術受追捧在大賽主辦方《紡織服裝周刊》雜誌社、總冠名方東方時尚中心(OMC)的特別安排下,當天上午,46個國家的48位選手親臨隱珠文化藝術中心,一睹青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容」,大開眼界。據隱珠文化藝術中心薛女士介紹,隱珠民間剪紙隊伍近百人,其中年齡最大的民間剪紙藝人已經80多歲。
  • 央視首播《阿昌人家》,非遺主題旅遊線路關璋新村引起社會關注
    關璋新村夕陽美景 張自高 攝2020年9月8日晚,由雲南省菸草專賣局(公司)、昆明尤尚尤美文化傳播公司等單位聯合攝製的脫貧攻堅紀錄片《阿昌人家》上集「新關璋村的故事」在央視一臺《中華民族》欄目播出。能歌善舞的阿昌同胞 石祖清 攝大型專題紀錄片《阿昌人家》是「雲南省百項少數民族文化精品」工程之一,於2019年夏天在雲南開拍。
  • 日照五蓮茂腔:口口相傳的代際接力
    數十年間,一代代茂腔演員口口相傳,這項璀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放異彩,在這次非遺尋訪中,我們得以見到這一傳統戲劇的梨園風景和新一代的活力傳承。  她挑開一角幕布,看到禮堂的觀眾「擠破門窗」穿著秦香蓮戲服的王緒華靜靜等候在大幕之後,耳聽得前場人聲鼎沸,其他演員還在準備著,她輕輕撩起一角幕布——上千人的大禮堂幾乎要擠破門窗!
  • 廣圖展映「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優秀紀錄片
    本次活動從前三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共95個優秀項目中,選出了三部來播映,這三部各具特色的反映非遺傳承人技藝特色與人生故事的紀錄片是「文琰森——獅舞(松崗七星獅舞)」「季克良——茅臺酒釀製技藝」「劉永安—
  • 這個鎮走出3個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還讓重慶言子上央視
    1月14日,走馬鎮民間故事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正式實施。這些故事就像玉器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浸染上濃濃的歷史味道,散發出悠悠濃香。2009年,魏顯德老人離世,他的故事就算是看看文字,都很有魅力:天上明晃晃——地下水凼凼天上鷂子飛——地下尿一堆左邊一枝花——莫去挨到它左邊一堵巖——右邊亮起來左邊有道拐——謹防巖下摔前面獨木橋——滑竿莫要搖兩個擱——橋上過抬頭望——把坡上滑得很——踩得穩
  • 國家圖書館上線展映48部非遺紀錄片
    原標題:國家圖書館上線展映48部非遺紀錄片   日前,隨著48部非遺紀錄片在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的非遺展映專區正式上線,第三屆「年華易老,技·憶永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成果展映月
  • 小逄觀星|非遺傳人夏美華:不磨戲,哪會演出茂腔的味道?
    於是,老鮑就引薦了山東高密的夏美華——茂腔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如醉如痴地,聽她唱,聽她說,看她演,我越來越慚愧,早前咋就沒注意到這顆星呢?11月28日下午,匆匆趕到高密市某小區夏美華家,錄製已經開始。我大氣也不敢喘,做了一個旁聽生。山東藝術學院的周愛華老師跟一個拍攝團隊正在做夏美華口述。周愛華他們做的,是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記錄工程的一部分。
  • 國家級非遺項目海城喇叭戲將亮相央視舞臺
    由市演藝集團復排的海城喇叭戲傳統劇目《王婆罵雞》,將於9月5日參加央視戲曲頻道《一鳴驚人》欄目錄製。與此同時,以遼寧好人·時代楷模劉娟為原型創作的新編海城喇叭戲現代戲《杜鵑花開》將於9月上演。海城喇叭戲是我市國家級非遺項目,作品《王婆罵雞》是海城喇叭戲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劇目之一,由海城喇叭戲國家級傳承人肖傑和年輕演員杜曉玲主演
  • 山東《都市天地》|茂腔守衛者王本宏
    茂腔守衛者王本宏:唱了三十多年老生如今是非遺傳承人 還以個人名義建了茂腔藝術博物館在西海岸新區有這樣一位老先生,他是新區的茂腔區級傳承人,他還親手建成了山東首家以個人名義開設的茂腔藝術博物館,他年過花甲,卻依然活躍在大大小小的茂腔舞臺上
  • 主題紀錄片《行在中國》鄭州篇正式開拍
    8月3號,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亞洲非洲地區節目中心、土耳其NTV電視臺出品,鄭州人民廣播電臺協助拍攝的主題紀錄片《行在中國》鄭州篇正式開拍。本次採訪拍攝將圍繞鄭州的現代化城市面貌、華夏文明的起源和中國武術文化等主題進行,主要拍攝地點有鄭州東站、中歐班列(鄭州)、黃河文化公園、宇通新能源廠區、建業電影小鎮、登封嵩山景區等,製作的《行在中國·鄭州》紀錄片將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海外合作媒體平臺上播出,向土耳其等絲路沿線國家展現我國的最新發展成績和社會面貌,全面介紹鄭州在人文、歷史和經濟發展等領域取得的突出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