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埂上的絕唱之膠州茂腔、膠州大秧歌》開機儀式
青島新聞網5月23日訊(記者 任俊峰 通訊員 劉偉)今天,央視大型系列紀錄片《田埂上的絕唱之膠州茂腔、膠州大秧歌》開機儀式在山東膠州東小屯村隆重舉行。
據介紹,茂腔和秧歌是膠州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東小屯村是膠州大秧歌的發源地。紀錄片《田埂上的絕唱之膠州茂腔、膠州大秧歌》的製作將在2019年完成,並在CCTV9等專業紀錄頻道播出。
茂腔
「影片準確把握國家發展戰略、積極響應國家建設文化強國的號召,這對於膠州人民生活形態的展現、膠州地方藝術的保護、以及膠州城市文化的對外傳播等,都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膠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馬錦秀表示,膠州茂腔和秧歌於2006年雙雙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膠州文化的品牌標誌,膠州市將全力配合攝製組的工作,保障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的順利拍攝。
膠州大秧歌
「國家級非遺紀錄片的開機拍攝,是膠州地區文化建設的一大盛事,更是膠州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一大喜事。」膠州秧歌第七代傳人姜萍介紹說,為了契合時代的發展,膠州秧歌也在逐漸改進,現代膠州秧歌更加藝術化,由專業演員擔綱的演出,不僅人物造型漂亮,而且動作加入了很多舞蹈元素。「如今的膠州秧歌不僅紅遍山東,還走出國門,遠赴韓國、義大利等地進行演出交流。」
據了解,《田埂上的絕唱之膠州茂腔、膠州大秧歌》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紀錄片。它不僅呈現茂腔和秧歌的興衰往事,而且注重講述演員們舞臺背後的故事。
紀錄片總製片人馮濤是土生土長的膠州人,他的製作團隊在拍攝前走訪了各種人物,進行了深入的人物調研,了解最真實的故事,將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用真實和情感打動觀眾,展現茂腔背後的故事與歷史文化,傳達茂腔、秧歌這些傳統文化與國人血脈相連的精神聯繫。
「膠州的茂腔和秧歌文化有著深邃的歷史,與一代代膠州人民的生活有著密切聯繫,紀錄片攝製將進一步探索和展現這些傳統文化的真實性、故事性、知識性以及藝術價值。」馮濤說,影片是對鄉音、鄉容的一次藝術創作,希望通過影片對家鄉的青山綠水、城市記憶進行一次完美對話。
馬錦秀認為,攝製組通過挖掘、拍攝和宣傳膠州歷史人文,向全國觀眾展現膠州茂腔和膠州大秧歌獨特的藝術魅力,必將吸引更多資源投入到非遺保護中來,激發人們對非遺傳承的熱情。同時,也將有力促進膠州文藝事業的繁榮發展,為膠州市爭創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厚植本土特色和優勢。
相關連結:茂腔與膠州秧歌
茂腔流行於山東半島地區,距今已有近500年歷史,2006年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茂腔以女聲見長,唱腔哀婉悲切,長於抒情,具有質補率真的藝術魅力和濃鬱的地方特色,尤其受廣大婦女喜愛,被形象地稱為「拴老婆橛子」。當地民謠:「茂腔一唱,餅子貼在鍋沿上,鏽花針扎在指頭上。」其傳統劇目,以「四大京」、「八大記」最為流行。
膠州秧歌又稱地秧歌、跑秧歌,當地民間稱「扭斷腰、三道彎」,是山東省漢族民俗舞蹈,屬三大秧歌之一。相傳清朝年間,有外地而來的馬姓、趙姓兩戶人家在膠州市定居,他們用唱民俗小調加舞蹈的形式,走鄉串戶進行表演,以此來維持生計,久之便形成了膠州秧歌雛形,後經幾代民間藝人的不斷加工完善,至清鹹豐年間,形成了一種獨立完善、有著旺盛生命力的民間表演藝術形式。1860年,膠州秧歌在原有的基礎上,創立秧歌小戲;到1863年,膠州秧歌基本成型,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程式。演員共10人分為鼓子、棒槌、翠花、扇女、小嫚5個行當,表演形式有十字梅、大擺隊、正挖心、反挖心、兩扇門等。伴奏樂器除嗩吶外,還有大鑼、堂鼓、鐃鈸、小鑔、手鑼等,唱腔曲牌有30餘個。舞蹈理論界總結說,膠州大秧歌「三彎九動十八態」,是真正的「扭」秧歌,被稱為中國民族舞的「活化石」。
膠州文化底蘊深厚,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2個。5000多年前,膠州先民們在這片熱土上創造出了燦爛的三裡河文明。近年來,膠州市連續舉辦了四屆中國秧歌節,高水平承辦了中國第十屆藝術節「文華獎」參評劇目展演;先後榮獲「中國秧歌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剪紙之鄉」等稱號。
[責任編輯:楊凡、梁延菊]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