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逄觀星|非遺傳人夏美華:不磨戲,哪會演出茂腔的味道?

2020-12-11 齊魯晚報網

【小逄觀星】

磨戲,也就是磨自己

——觀茂腔老旦夏美華

大眾日報·新銳大眾記者 逄春階

超級戲迷鮑先生批評我:「你觀星觀的多是遙遠的星,其實在你周圍就有好多,你是燈下黑。」於是,老鮑就引薦了山東高密的夏美華——茂腔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如醉如痴地,聽她唱,聽她說,看她演,我越來越慚愧,早前咋就沒注意到這顆星呢?

11月28日下午,匆匆趕到高密市某小區夏美華家,錄製已經開始。我大氣也不敢喘,做了一個旁聽生。山東藝術學院的周愛華老師跟一個拍攝團隊正在做夏美華口述。周愛華他們做的,是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記錄工程的一部分。夏美華面對鏡頭,講得滔滔不絕。

年過六旬的夏美華,看上去很普通,個子不高,但目光如炬,她的樣子讓我想起坐在熱炕頭上扯閒篇的鄰家大嫂,眉飛色舞,聲情並茂。可是,夏美華讓人驚訝之處是,一入戲,則怒目圓睜,聲如洪鐘,那瞬間的爆發力,讓我想到了老天的臉。剛才還雲淡風輕,忽然就狂風大作,大雨傾盆,你正沉浸在其中呢,她卻雨住雲收,天藍如碧。動靜皆活,無處不戲。這功夫了得!

從十幾歲演老旦,一演就演了近五十年,沉得住氣,耐得住寂寞,甘坐冷板凳,終於練就一身硬功夫。現在可謂從心所欲,爐火純青。夏美華,夏美華,書寫最美的華章也。

功夫來自童子功。夏美華十三歲開始學戲,先是學了幾年京劇,後改行茂腔,她慶幸自己打了個京劇老底,即便是現在演出,行家一聽就知道她學過京劇,吐字清晰、中氣十足。站在臺上不用麥克風,一張嘴幾千人都能聽得清。夏美華為人稱道的是唱腔圓潤甜美、剛柔相濟、表演樸實而大氣的藝術風格。她的唱腔獨樹一幟。

其實,她是被迫改的行,京劇團解散,上級讓學茂腔。京劇和茂腔唱法不一樣,乍一切換,不習慣,根本發不出聲來。劇團就把以前唱茂腔的老演員請回來,他們在臺上演,年輕的夏美華就掀著舞臺邊條「偷戲」,看老前輩的眼神、動作、走位。「有時趴到臺邊上的席筒子露出個頭,偷著看怎麼演。」夏美華說。

夏美華是個戲痴。她小時候,聽著村裡的大喇叭放京劇,就挓挲著耳朵聽,一直聽完,才去幹別的,聽不完,什麼也不幹。

13歲考入劇團學戲,練習倒立,別人很快練成,而自己卻總達不到要求。父親來看望她,看她憋得難受的表情,心疼得勸她退出,但是她一聽退學,就對著父親哭,父親被她的哭說服,她又堅持著練了下去,終於邁過了坎兒。「剛學戲的時候,每天5點就起床吊嗓子,還不能在院裡大喊,怕幹擾了人家,小跑到河邊或小公園裡,喊一個小時,飯後再加上樂隊吊嗓子,再練武。有時戲要演到晚上八九點鐘,等收拾完,還得再練一個鐘頭才睡。做不好還得懲罰,戒尺就直接往手上打。」學戲那些年,夏美華經常醒來時發現自己睡在地上,晚上翻身掉下床,一點都不知道,就是累的。

「打磨戲啊,也是在打磨自己。」夏美華說。不吃苦,不受累,你磨不出戲來,苦吃不到頭,累受不到頭,也磨不出戲來,什麼是頭?「把你的十八般武藝吃幹榨盡。安陽(高密話,感嘆詞)俺的娘,磨一部戲,剝一層皮。」我說,可不可以說,就跟燒水一樣,99度,不行,100度才開,差一點點都不行。水開了,咕嚕咕嚕沸騰了,就到頭了,也就成了。

夏美華說,她膽子其實很小,年輕時去濟南比賽,看著人家那架勢,她在臺下都篩糠了,可是,一聽到報幕,登了臺,她一嗓子出去,聲震全場,就進入了狀態。「那時候,我就不是我了。我就成了《對花槍》中的薑桂枝,成了《楊八姐遊春》中的佘太君,渾身是膽……」

夏美華非常懷念三四十年前的下鄉演出,出髮帶著鋪蓋捲兒,推著獨輪車,演了一村又一村。她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個酷暑天,她跟老前輩搭戲,突然聽到老者小聲說「你唱快點,唱快點」,她還沒反應過來,戲一結束,老前輩就暈倒在了臺上。眾人趕忙抬到後臺,用涼水敷,把冰棍塞嘴裡,醒了之後還得再上臺。那些日子是苦一點,但人很單純,真的是不為名利,感到渾身是勁兒,心裡也舒坦。

茂腔是她的天、她的命、她的根、她的魂。作為非遺傳人,夏美華壓力不小,她最擔心的是,現在的孩子學戲,深不下去,吃不得苦,誘惑太多,坐不住,也就是沒有磨戲的習慣了。可是,不磨戲,哪會演出茂腔的味道?

【「小逄觀星」是中國作協會員、大眾日報逄春階老師的專欄,每周一期,關注熱點文化現象,文章可讀耐讀,這一品牌欄目已經堅持了十六個年頭,是山東省新聞名專欄。】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相關焦點

  • 溫故知新 清風徐徐:山東茂腔《西京·桂花亭》經典再塑地道上演
    茂腔《西京·桂花亭》演出劇照。膠州市茂腔秧歌藝術傳承保護中心供圖  據悉,《西京》是茂腔代表性劇目,分為《桂花亭》《探監》《裴墩賣線》《裴秀英告狀》《火焰駒》等本戲。在文化生活匱乏的年代,一部《西京》演下來需要幾天的時間。由於社會節奏的加快,以及老藝人逐漸退出舞臺,常見演出的《西京》幾乎就只剩下了《裴秀英告狀》一本。隨著時間的推移,觀眾渴望看到全本《西京》的願望也日益強烈。
  • 「文化」膠州茂腔、秧歌亮相澳門舞臺
    「膠州茂腔、秧歌應邀赴澳門參加中華文化交流賀新春演出,是我們膠州的驕傲和自豪。膠州秧歌、茂腔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膠州的一張文化名片。」市茂腔秧歌藝術傳承保護中心主任劉宗濤告訴記者,「此次到澳門演出,促進了膠州茂腔秧歌傳承藝術在澳門的傳播與交流,希望能以此次活動為契機,促進兩地經濟、文化、教育等多方往來,讓深深植入膠州土壤的文化藝術得到廣泛傳播。」2月22日—25日,「2019中華文化交流協會賀新春」活動在澳門隆重舉行。
  • 茂腔大秧歌上央視 國家級非遺紀錄片正式開拍
    紀錄片《田埂上的絕唱之膠州茂腔、膠州大秧歌》的製作將在2019年完成,並在CCTV9等專業紀錄頻道播出。膠州秧歌第七代傳人姜萍介紹說,為了契合時代的發展,膠州秧歌也在逐漸改進,現代膠州秧歌更加藝術化,由專業演員擔綱的演出,不僅人物造型漂亮,而且動作加入了很多舞蹈元素。「如今的膠州秧歌不僅紅遍山東,還走出國門,遠赴韓國、義大利等地進行演出交流。」據了解,《田埂上的絕唱之膠州茂腔、膠州大秧歌》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紀錄片。
  • 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稱為膠州之花的茂腔,有何特點和價值呢?
    茂腔,又名肘鼓子、周姑子、軸棍子、正歌子等,主要在山東省的東部沿海如青島、煙臺、日照、濰坊等地區的幾十個縣市廣泛流行,被稱為「膠州之花」。因為其表演內容多與百姓生活相關,唱詞更是採用本地方言口語化,故而易被百姓接受和喜歡,影響深遠。2006年,茂腔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茂腔也是由「周姑調」發展而來。
  • 活動回顧:化身「小獅子」跟隨非遺傳人學習醒獅,體驗舞獅樂趣
    7月25日,洋洋帶領孩子們來到了坐落在黃埔區雲埔街道荔枝山腳,擁有600多年歷史的小坑村,跟隨廣東醒獅非遺傳人龔桂冬老師一起學習醒獅。民間舞獅活動雖然由來已久,但關於這門藝術的起源卻是眾說紛紜,行家們遍翻群書也只能從各種記載中悟出一些頭緒,其中又包括種種傳說。這次龔老師給我們帶來了一堂生動的舞獅小課堂,讓我們明明白白了解了舞獅起源與舞獅傳統。
  • 茂腔之鄉 文旅新村 | 泊裡·蟠龍庵
    當茂腔在西海岸一帶的誕生並發展,蟠龍庵村人就深深愛上了這源自地方鄉音的藝術,這裡也逐漸成為遠近聞名的茂腔之鄉。人人愛聽,家家會唱。村頭田間,無論男女老幼,無論忙農耕還是忙家務,都愛隨口來上幾句。古老的銀杏樹下,更是村民們聊戲唱戲的好場所。從村中的蟠龍古庵,到《羅衫記》起伏跌宕的傳說,茂腔的魅力滲透到了蟠龍村人的歲月流年。說起茂腔,蟠龍庵村人總有講不完的故事。
  • 小逄觀星|孔孚是一潭看不到底的清水,越讀越覺得深邃
    【小逄觀星】為詩人做點兒事,不累大眾日報·新銳大眾記者 逄春階向詩人致敬的腳步,疫情都擋不住!最近,5卷本《孔孚詩文書論集》問世了。魯迅翻譯了廚川白村的《苦悶的象徵》,引言中有一句:「非有天馬行空似的大精神即無大藝術的產生。」讀孔孚詩,常想起這句話。要問我最喜歡的是哪首,是《飛雪中遠眺華不注》:「它是孤獨的/在鉛色的穹廬之下//幾十億年/仍是一個骨朵//雪落著/看,它在使勁兒開!」孔孚先生教我「用減」。不囉嗦,打住。
  • 日照文藝獎獲獎優秀劇目專場演出舉辦
    原標題:日照文藝獎獲獎優秀劇目專場演出舉辦   12月4日下午,「文藝成果惠人民脫貧攻堅顯擔當」日照文藝獎獲獎優秀劇目《花石村的笑聲》專場演出在日照廣播電視臺演播大廳上演
  • 小逄觀星|向老作家王蒙學習,「攻讀」一點費勁的書
    「小逄觀星」是中國作協會員、大眾日報逄春階老師的專欄,每周一期,關注熱點文化現象,文章可讀耐讀,這一品牌欄目已經堅持了十六個年頭,是山東省新聞名專欄。【小逄觀星】王蒙的「攻讀」觀大眾日報·新銳大眾記者 逄春階王蒙創作力之旺盛,在中國作家裡無人能敵。
  • 元旦打張文藝卡,閱讀、聽琴、賞戲、看演出,各大文博場館節日活動多
    當天市圖將在自然多維閱讀空間推出ALVA裸眼4D百科全書互動體驗活動,用AR技術叩開新一年的大門,小朋友們可以通過手機在「ALVA4D百科全書」大屏端抓捕場景中的動物,了解抓捕的內容,通過全息成像,全方位、立體化的方式,展現白堊紀與侏羅紀兩大地質時期恐龍的生活,讓孩子們在玩耍中體驗科技的進步和學習的樂趣,用全新的視頻閱讀方式,讓知識「活」起來。
  • 爭當非遺傳人!實驗區這三所學校成嵐臺傳統燈籠非遺傳承基地
    創作手繪燈籠 爭當非遺傳人非遺進校園,能吸引孩子嗎?此次傳承儀式,給出了答案。在三所學校現場手繪時,記者看到,這裡展示的手繪燈籠圖案各不同。現場,學生們化身為「非遺小傳人」,手繪燈籠。澳前中心小學學生們在傘燈上進行國畫創作,只見他們先用鉛筆在傘燈上打底稿,再用狼毫小筆勾線,然後暈染底色再染表色,根據刻畫這幅畫的畫面調整顏色;城關小學學生們在燈籠上創作花卉圖案,再利用各種貝殼海螺進行裝飾;嵐城中心小學學生們則將京劇臉譜、京劇人物、剪紙等中華傳統工藝作為元素,融入手繪燈籠創作中,一旁還擺放著學校編制的校本教材……
  • 小逄觀星|為白衣戰士歌唱:你的愛最純,你的情最真
    「小逄觀星」是中國作協會員、大眾日報逄春階老師的專欄,每周一期,關注熱點文化現象,文章可讀耐讀,這一品牌欄目已經堅持了十六個年頭,是山東省新聞名專欄。【小逄觀星】「你的愛最純,你的情最真」大眾日報·新銳大眾記者 逄春階「你的愛最純,你的情最真,/你把最寶貴的年華,/都獻給了需要救助的人!/你的心最美,你的話最親,/你把最幸福的時光,/都獻給了需要關懷的人!
  • 小逄觀星|靠近英雄,護理英雄,護士萬紅「傻」得讓人心疼
    【小逄觀星】誰還記得「護士萬紅」?大眾日報·新銳大眾記者 逄春階庚子之春某日,我在家整理舊雜誌,看到了2015年《收穫》第二期,頭題小說叫《護士萬紅》。【「小逄觀星」是中國作協會員、大眾日報逄春階老師的專欄,每周一期,關注熱點文化現象,文章可讀耐讀,這一品牌欄目已經堅持了十六個年頭,是山東省新聞名專欄。】
  • 小逄觀星|他把鏡頭對準普通人,100張照片定格山東人抗疫瞬間
    【小逄觀星】拒絕遺忘,定格瞬間 ——觀攝影家錢捍大眾日報·新銳大眾記者 逄春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可我們開始遺忘了。【「小逄觀星」是中國作協會員、大眾日報逄春階老師的專欄,每周一期,關注熱點文化現象,文章可讀耐讀,這一品牌欄目已經堅持了十六個年頭,是山東省新聞名專欄。】
  • 小逄觀星|人生總有不期而遇的溫暖,這張來自武漢的照片就是光源
    「小逄觀星」是中國作協會員、大眾日報逄春階老師的專欄,每周一期,關注熱點文化現象,文章可讀耐讀,這一品牌欄目已經堅持了十六個年頭,是山東省新聞名專欄。【小逄觀星】渴望見到這樣的油畫大眾日報·新銳大眾記者 逄春階87歲的老先生已住院近一個月了,他曾是音樂學院教授,還是愛樂樂團的小提琴手。在病房裡,他幾乎沒見過太陽。
  • 唐劇《桃李梅》長春演出載譽歸來
    唐劇《桃李梅》長春演出載譽歸來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 (記者 趙雅靜)日前,「花開桃李梅」十地方戲曲劇種《桃李梅》同城匯演於6月29日在長春東方大劇院圓滿落幕。匯演期間,唐山演藝集團唐劇團演出的《桃李梅》唱響長春城,備受好評,成為本次同城匯演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據了解,《桃李梅》是吉劇代表性保留劇目,自1960年首演至今,先後被豫劇、評劇、唐劇、黃梅戲等幾十個戲曲劇種移植過,2012年成功入選文化部「第二屆優秀保留劇目」。
  • 廣州市象形點心非遺傳人王金鏡:努力讓象形點心好看又好吃
    廣州市象形點心非遺傳人王金鏡,至今仍活躍於餐飲一線,致力於傳承粵點精華、創新粵點品質。此廣州酒家非我們所熟悉的「廣州酒家」,它所指的是「來自廣州的酒家」,酒家的廚師團隊是市政府從各優秀餐飲企業中抽調優秀廚師組成的,一共8人。泮溪酒家有2位師傅入選,一位粵菜師傅以及一位粵點師傅,王金鏡就是那位點心師傅,他擔任福岡這家「廣州酒家」的點心師長,一待就是3年。
  • 韓國麗水世博會勁刮山東風 非遺傳人現場獻技(圖)
    山東周一亮相就吸引了各國遊客的濃厚興趣,中國館內的眾多山東元素體現出濃鬱的「山東味道」,「山東風潮」正在世博園內流行。  山東是齊魯故地、孔子故裡,也是中國海洋文化和經濟發展的關鍵區域。「孔子與和諧思想」、「管子與海洋生態」、「夙沙氏與海洋化工」三件「省寶」融會山東深厚的人文歷史、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廣闊的經濟發展前景,展現了「文化山東」、「生態山東」和「科技山東」的勃勃生機。
  • 老字號入駐南長街傳達無錫老味道
    &nbsp&nbsp&nbsp&nbsp作為無錫重要旅遊集散地的南長街聚集了越來越多的無錫元素,最近,老字號麵館新萬鑫的開業,向來錫旅遊的遊客傳達出這個城市的另一種老味道。&nbsp&nbsp&nbsp&nbsp「銀絲面老靈咯,正宗無錫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