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腔之鄉 文旅新村 | 泊裡·蟠龍庵

2021-02-17 微遊西海岸

相傳,明洪武二年,有王姓叔侄由江蘇海州蕩蘆村三槐堂率領族人遷徙到當時的泊裡地區。初至異鄉,他們渴望尋得一個適宜安家的地方。尋覓之中,叔侄兩人發現一片沃土,旁邊山嶺盤旋曲折,形如蟠龍,仿佛在守護這處寶地。王氏叔侄於是決定帶領族人就在此處安家。一個新的安居村落從此誕生。蟠龍庵村原有古庵一座,相傳建於明代中期,蟠龍庵村名也由此而來。

蟠龍古庵有著傳奇的歷史人文背景,聯繫著一個動人的古代傳奇故事和傳統藝術傳承——自建村起,本村村民就有熱愛藝術的傳統。當茂腔在西海岸一帶的誕生並發展,蟠龍庵村人就深深愛上了這源自地方鄉音的藝術,這裡也逐漸成為遠近聞名的茂腔之鄉。人人愛聽,家家會唱。村頭田間,無論男女老幼,無論忙農耕還是忙家務,都愛隨口來上幾句。古老的銀杏樹下,更是村民們聊戲唱戲的好場所。從村中的蟠龍古庵,到《羅衫記》起伏跌宕的傳說,茂腔的魅力滲透到了蟠龍村人的歲月流年。

說起茂腔,蟠龍庵村人總有講不完的故事。愛戲的人多,懂戲的人多,以至於本地長期在各種戲班裡流傳著「蟠龍唱戲使足勁兒」的說法,謂蟠龍庵村行家多,到這村唱戲的角兒得使出渾身解數,不能丟人。

看戲看多了,蟠龍庵村也誕生了自己的茂腔戲班。茂腔村茂腔人,雖是村莊班底,卻遠近知名。銀杏樹下的戲臺,成了本村名角的最佳舞臺。蟠龍庵前唱《羅衫記》,可謂舊時泊裡地區的一大盛事。隨著茂腔在本地區的流傳和發展,蟠龍庵村也因獨特的文化地位而遠近知名。

在西海岸新區區委和泊裡鎮鎮政府的支持下,蟠龍庵村建設了村史館&茂腔藝術館。

村史館&茂腔藝術館佔地面積約231平方米,是在原村委會舊址基礎上改造而成,收藏有100餘件文化展品,完整地展示了蟠龍庵的特色鄉村文化和茂腔藝術。

村史館&茂腔藝術館的總體風格以新中式風格為主,青磚、灰瓦、雕欄、刻柱,於細節處彰顯蟠龍庵村的歷史文化。

蟠龍村史館主調帶有濃重的新中式色彩,在設計上參考了明清時期山東房屋的建築風格。村史館改造之後,少了質樸和粗獷,多了一份精緻與雋秀。

展館共位於正院左側,共分為四個板塊:傳奇古村、產業興村、美麗鄉村和高鐵新村。


茂腔藝術館位於蟠龍村史館的右側,分為茂腔的起源與發展、茂腔的傳統劇目、茂腔的傳承譜系、茂腔的發展共四個板塊。

蟠龍古庵原址有樹齡四百餘年的古銀杏樹留存,從明代末年至今,已走過了四個多世紀的歷程。它歷盡滄桑仍枝繁葉茂,夏日綠影婆娑,秋來金葉滿地,是難得一見的古樹。

生命力旺盛的古銀杏樹下,一直是遠近地區人們祈福的地方,祈福錦囊綴滿了銀杏樹的枝幹。人們虔誠的祈禱,向古樹訴說心底的美好願景,祈願平安和樂、事事順意。

蟠龍庵村基於董家口站的交通樞紐節點位置,擁有龐大的潛在客流優勢。從上海乘高鐵而來的客人,將與自青島坐輕軌到來的遊客一起,飽覽蟠龍庵村獨具特色的村落文化景觀,並遊覽鄰近的董家口港、古鎮口,領略西海岸的魅力山海。

各位小夥伴們:如果您對青西君有什麼好的建議,或者有新的內容、資訊希望青西君收錄,歡迎在文章下方留言評論。

1.本公眾號的採編或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並請註明出處

2.本微信號所轉載的文/圖/音視頻等,如無特別說明,均來自網絡,版權歸屬於原作者及原版權所有者,僅作分享。

3.本微信號所轉載內容若原作者及原版權所有者不願意在此刊登,請及時通知我們予以刪除。

相關焦點

  • 青島100個故事連環話|茂腔:戲曲之花,開在文學之巔
    茂腔就是山東地方小戲的代表,根據「中國非遺數字博物館」記載,茂腔是流行於青島、濰坊、日照等地的地方戲曲,最初為民間哼唱的小調,稱為「周姑調」,傳說系因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又稱「肘子鼓」,據說是因民間藝人肘懸小鼓拍擊節奏演唱而得名。「肘子鼓」發展出一系列地方小戲,茂腔在其中影響力較大,被譽為「膠東之花」。
  • 學剪紙唱茂腔超模探訪非遺文化鎮
    8月22日,「魅力中國 東方時尚·2014OMC世界比基尼模特大賽全球總決賽」的48位選手來到青島市隱珠文化藝術中心,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探訪之旅黃島地處黃海之濱、琅琊郡都,秀麗的山海美景和數千年琅琊文化的沉澱,賦予了生活在這裡的勞動人民獨特的藝術氣質,孕育了一批具有濃鬱地域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了剪紙,還有年畫、茂腔、泊裡紅席等,琳琅滿目。
  • 龍鄉水裡·貴秀杯「2020貴州文旅品牌評選」頒獎盛典圓滿完成
    ——龍鄉水裡·貴秀杯「2020貴州文旅品牌評選」頒獎盛典在貴州龍裡水鄉旅遊生態城圓滿完成。貴州旅行社互助營銷同盟助力脫貧攻堅,倡導發起了貴州旅遊風物之旅線路和目的地推廣。活動自10月16日活動啟動以來,引發了貴州文旅行業的廣泛關注,各參評單位積極響應號召投票,你追我趕,力爭十佳。最終網絡累計投票27萬+,訪問量更是高達220萬。
  • 諸城茂腔:茂腔藝術薰陶各階層
    茂腔為很多人的童年及青年時代帶來了藝術享受和文化薰陶,諸城人民對它異常喜愛,流傳著一些讓人忍俊不禁的小故事。茂腔在諸城被稱為「拴老婆橛子」,說的是人民群眾對它的喜愛就像被「拴」住了一樣。茂腔的愛好者中,不乏一些政治家、藝術家。
  • 龍頭庵鄉—黃溪口鎮連線公路復修工程如期完工
    日前,龍頭庵鄉—黃溪口鎮連線公路正式通車後,龍頭庵鄉一位村民高興地說。據悉,龍頭庵鄉—黃溪口鎮連線公路是黃溪口鎮到龍頭庵鄉、上蒲溪瑤族鄉的主要交通要道,因歷史原因造成公路坑窪不平,逢雨時期,道路泥濘不堪,沿路群眾出行困難。今年9月,經縣委、縣政府批准,黃—龍連線公路硬化復修如期施工。
  • 原以為薛蟠的「蟠」是條龍,沒想到是個蟲——角落裡的小潮蟲
    蟠,在漢代楊雄訓詁學著作《方言》中說:未升天龍謂之蟠龍。蟠是特指,龍是統稱。薛蟠,字文龍,這個命名方式即屬於「辨物統類」。蟠龍,也就是我們通常理解的「盤龍」,龍還盤著,沒有上飛沖天。但那也是龍,所以他字「文龍」,「文龍」就是帶有鱗紋的龍。如深入一些,可以在《太平御覽》中找到一個有關「蟠龍」更詳細的解釋:蟠龍,身長四丈,赤黑色,赤帶如錦文。
  • 茂腔大秧歌上央視 國家級非遺紀錄片正式開拍
    《田埂上的絕唱之膠州茂腔、膠州大秧歌》開機儀式青島新聞網5月23日訊(記者 任俊峰 通訊員 劉偉)今天,央視大型系列紀錄片《田埂上的絕唱之膠州茂腔、膠州大秧歌》開機儀式在山東膠州東小屯村隆重舉行。紀錄片《田埂上的絕唱之膠州茂腔、膠州大秧歌》的製作將在2019年完成,並在CCTV9等專業紀錄頻道播出。
  • 邯鄲文旅 講述丨鳳城龍鄉 綠色曲周
    來源邯鄲文旅 歡迎大家收聽由邯鄲市導遊管理服務中心推薦的「有內涵、不簡單-我的家鄉是邯鄲」系列講述節目有內涵不簡單——曲周來自邯鄲文旅00:0008:14(輕點音頻播放)鳳城龍鄉 綠色曲周曲周龍燈,一燈照五洲,讓曲周素有「龍鄉」的美譽。曲周龍燈起源於宋代,是人們為求龍王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而形成的一種獨特的傳統民間舞蹈。1982年,曲周龍燈被確認為漢民族龍燈代表,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曲周龍燈用竹子製作而成,造型獨特,威武壯觀,整體長度在15—25米之間。
  • 原以為薛蟠的「蟠」是條龍,沒想到竟是個蟲,就是角落裡的小潮蟲
    蟠,在漢代楊雄訓詁學著作《方言》中說:未升天龍謂之蟠龍。蟠是特指,龍是統稱。薛蟠,字文龍,這個命名方式即屬於「辨物統類」。蟠龍,也就是我們通常理解的「盤龍」,龍還盤著,沒有上飛沖天。但那也是龍,所以他字「文龍」,「文龍」就是帶有鱗紋的龍。
  • 「文化」膠州茂腔、秧歌亮相澳門舞臺
    「膠州茂腔、秧歌應邀赴澳門參加中華文化交流賀新春演出,是我們膠州的驕傲和自豪。膠州秧歌、茂腔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膠州的一張文化名片。」劉宗濤應邀帶領膠州茂腔秧歌傳承表演藝術團一行,前往澳門參加了賀新春演出活動,為澳門觀眾獻上了「茂腔秧歌慶新春」藝術盛宴,讓澳門觀眾領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茂腔和膠州秧歌的獨特風採。
  • ¥.024.子房庵上水泉
    ¥.024.仲宮子房庵上水泉 並藥路上有張良洞。張良,安徽亳縣人,圯橋「拾鞋得兵書」,助劉邦奪得天下,封留侯。「孺子可教」、「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功成身退」,是對漢初這位謀略家的描述。前年深秋,遊銅璧山子房洞,白虎泉畔古楝樹,漫山黃葉。傳,張良在此修煉成仙,後葬於東側石匣村。今天,我們去石匣村看看。 (1)石匣村,子房庵。
  • 茂腔大秧歌上央視 國家級非遺紀錄片正式開拍
    《田埂上的絕唱之膠州茂腔、膠州大秧歌》開機儀式青島新聞網5月23日訊(記者 任俊峰 通訊員 劉偉)今天,央視大型系列紀錄片《田埂上的絕唱之膠州茂腔、膠州大秧歌》開機儀式在山東膠州東小屯村隆重舉行。紀錄片《田埂上的絕唱之膠州茂腔、膠州大秧歌》的製作將在2019年完成,並在CCTV9等專業紀錄頻道播出。
  • 9天16場,諸城茂腔展演讓戲迷們過把癮
    伴隨國慶假期的結束,諸城市迎國慶·慶中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茂腔展演在10月8日晚圓滿落幕。九天的時間,13部茂腔戲集中展演16場,眾多群眾耳熟能詳、承載著諸城地方獨特文化記憶的經典劇目精彩呈現,讓群眾體驗到了一場場經典、獨特的茂腔藝術盛宴。
  • 揭陽埔田庵後圍龍屋,嘆為觀止!
    庵後村位於揭陽市揭東區埔田鎮境內,這個鄉村四處可見竹林,簇簇竹林將整個村莊包圍起來,庵後為高姓村落,有著四百多年的歷史。 據了解相關資料,高氏族人乃是南宋詩人高登的後裔,其始祖來自福建漳浦,於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6)首先遷至揭陽縣之霖田都德橋村庵後草創家園(即今之揭東縣霖磐鎮德中村),那裡原有陳氏一族居住
  • 溫故知新 清風徐徐:山東茂腔《西京·桂花亭》經典再塑地道上演
    該劇系茂腔看家戲「四大京」《西京》中的重要一場,匯聚多家茂腔劇團之長,吸取民間優秀藝人養分,順應廣大戲迷票友呼聲,為茂腔觀眾獻上了一場地道過癮的戲曲盛宴。在審閱唱詞的時候,僅把個別口傳訛誤的字詞加以修正,不同版本中同一唱段的不同詞句,根據需要擇優取之。例如李彥貴出門賣書的唱詞,有的版本用「在堂前辭別了嫂嫂秀英」(也有寫作「在堂前辭別了萱花椿樹」)以寫實開始,有的則用「人生世上如浮雲」,感嘆世事無常。這些不同處理沒有對與錯,完全留給主創團隊靈活決定。  茂腔《西京》是一部傳奇式的巨作,可謂大俗大雅。
  • 走進「炮龍之鄉」,探秘「世外桃源」
    近年來,賓陽縣立足自然生態和休閒農業發展優勢,高度重視旅遊業發展,以「炮龍之旅」人文旅遊項目開發為突破口,走一條「民俗文化為主、自然景觀為輔」的旅遊發展路線,迅速提升了賓陽旅遊形象和旅遊吸引力
  • 諸城市舉辦「迎國慶·慶中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茂腔展演」活動
    由中共諸城市委宣傳部、諸城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諸城市文化館、諸城市非遺保護中心承辦,山東領藝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協辦的「迎國慶·慶中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茂腔展演」活動開幕式暨舜龍藝術團茂腔專場在這裡拉開帷幕。
  • 泊裡農民畫:丹青之舞繪就乾坤萬象
    泊裡農民畫興起於上世紀60年代,經過農民畫家不斷創新和升華,逐漸探索出一種構想奇特、誇張大膽、意境歡快、神態生動的繪畫藝術,引起了藝術界的關注。已過花甲之年的他早年間就酷愛繪畫創作,上世紀七十年代,他被抽調到人民公社參加展覽館籌建,接觸到了這種在木板上作畫的藝術形式。於是,繪畫之餘,他開始嘗試用烙鐵繪製作品。初學時期,由於筆法不熟,畫出的線條彎彎曲曲、毫無流暢,一個不小心,通著電的電烙鐵不是燙著手,就是燙破衣裳。漸漸地,他摸索出了烙畫的訣竅,後來又將電烙鐵進行了多次改造和升級,烙起畫來更加得心應手,繪畫技藝也越來越嫻熟。
  • 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稱為膠州之花的茂腔,有何特點和價值呢?
    茂腔,又名肘鼓子、周姑子、軸棍子、正歌子等,主要在山東省的東部沿海如青島、煙臺、日照、濰坊等地區的幾十個縣市廣泛流行,被稱為「膠州之花」。因為其表演內容多與百姓生活相關,唱詞更是採用本地方言口語化,故而易被百姓接受和喜歡,影響深遠。2006年,茂腔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茂腔也是由「周姑調」發展而來。
  • 新歲喜訊 | 駿怡酒店斬獲2019「龍雀獎」--年度最佳文旅投資住宿品牌
    來自文旅主管部門、旅投集團、文旅上市公司、文旅資本、文旅運營方、文旅內容等數百位學、業界嘉賓共同見證了此文旅行業盛事。駿怡酒店憑藉優異表現榮獲2019「龍雀獎」--年度最佳文旅投資住宿品牌。「龍雀獎」是文旅行業十分具影響力的專業獎項之一,旨在表彰該年度在行業內表現出眾的機構及個人。2019第四屆「龍雀獎」延承執惠「助力文旅大消費產業升級」的使命,獎項數量、參評規模再創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