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東鐵路第一站——滿洲裡

2020-09-05 百荷書房



作者/ 臨海憑風


儘管,炎夏已經翻篇,但是餘熱依然發酵,餘威不減。隨著近期疫情向好,來了旅遊癮,還是去看看呼倫貝爾大草原,感受那片人間的淨土,潔白的雲朵,湛藍的天空。

說走就走,八月中旬就登上了開往北方的列車,抵達中東鐵路第一站的—滿洲裡。其實對於滿洲裡我並不陌生,前兩年隨市作家協會採風團去海拉爾採風,曾經到過滿洲裡。但是來去匆匆,感到意猶未盡,因為滿洲裡有著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個有故事的地方。

修築中東鐵路的背景

中日甲午海戰之後,清朝政府為了擺脫日本割地賠款的窘境,尋求發展。在沙皇生日的時候,慈禧太后曾派朝中重臣李鴻章前去祝壽,在那裡敲定了修築中東鐵路的有關事宜。1896年6月 3 日李鴻章在彼得堡同沙皇俄國籤訂了 《中俄密約》,使沙俄取得了在我國東北修築中東鐵路的權力。這才有了如今橫亙於滿洲裡到哈爾濱、大連東北茫茫蘆葦海和荒原上的中東鐵路。

中東鐵路有了滿洲裡的中國名字

每當叫起滿洲裡這個有著魅力的名字,會讓人產生很多疑問和遐想,因為中東鐵路沿途火車站站的名字大都是內蒙古人起的。因為我寫《龍鳳溯源》一書的時候,就與中東鐵路有關,曾經去過扎蘭屯的中東鐵路博物館,並且採訪過那裡師範學院的歷史系教授,他曾說因為當年修築中東鐵路的時候,這裡還沒有漢人,這裡是「龍興之地」不允許漢人進入,所以中東頭火車站的名字都是蒙古人起的。

沙皇俄國也想起他們國家的名字,但是當時的李鴻章還是堅持了原則,如果在中國的土地上,到處都是外國人的名字,那還成什麼體統。如果俄羅斯人堅持起俄羅斯的名字,中國就不給予修築鐵路的土地,所以俄羅斯人只得讓步。正因為中東鐵路堅持了中國名字,才有了今天滿洲裡這個中國名字,在全世界叫響。

滿洲裡名字的由來


關於滿洲裡名字的由來,有著歷史原因。遠在舊石器晚期,滿洲裡地區就是古人類「扎爾諾爾人」棲息的故鄉,是中華民族古人類的搖籃之一。扎爾諾爾人是呼倫貝爾草原上最早的先民,他們用辛勤的雙手創造了滿洲裡地區早期的原始文化。

歲月如梭,時光荏苒。在歷史發展演進中,東胡、匈奴、鮮卑、吐蕃、室韋、烏古、塔塔爾蒙古等民族先後在這裡遊牧和徵戰。據說滿洲曾是一個部落的名字,滿洲很強悍,曾經兼併了很多同類。十二世紀末葉,當成吉思汗登上政治舞臺統一蒙古草原時,又打回了呼倫貝爾,滿洲裡地區就是他縱馬馳騁的戰場之一。
1644年,清王朝建立後,滿洲裡地區有巴爾虎、布裡亞特蒙古族和達斡爾族、鄂溫克族等遊牧和遊獵者在此遊牧狩獵。1727年,清政府在滿洲裡地區共設立了3個卡倫。中東鐵路修築的時候,當工程師卡西諾夫等130名俄國築路人員越過國境,踏上中國的土地,來到這裡時,便稱之為 「滿洲裡亞」,意即 「滿洲」。中國人將其轉寫成漢字時,按照自己的發音習慣,去掉了俄語中的發音很輕的尾音 「亞」 字,寫作 「滿洲裡」 名稱沿用至今。

清光緒三十四年,於此置臚濱府,1913年改設臚濱縣。1934年日佔期間改設滿洲裡市。據吳鐵英 《滿洲裡名稱之由來》 (載 《地名知識》 1989年第2期) 一文說,滿洲裡這一地名之出現,與中東鐵路的修築有著直接的關係。

滿洲裡是由呼倫貝爾市代管的內蒙古自治區直轄縣級市和內蒙古自治區計劃單列市(準地級市),代管呼倫貝爾市扎裡諾爾區,是中國最大的陸運口岸城市,是國務院確定的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境內滿洲裡口岸是中國最大的陸路口岸。

滿洲裡市位於內蒙古呼倫貝爾大草原的西北部,東依大興安嶺、南瀕呼倫湖、西臨蒙古國、北接俄羅斯聯邦。全市總面積732平方公裡;總人口32萬,其中戶籍人口17萬,由蒙、漢、回、朝鮮、鄂溫克、鄂倫春、俄羅斯等20多個民族組成。滿洲裡是一座擁有百年歷史的口岸城市,融合中俄蒙三國風情,被譽為「東亞之窗」。

觀宏偉國門,遊歷滿洲裡市

到了滿洲裡首先要觀看宏偉的國門,從第一代國門開始,如今已經是第五代國門了。滿洲裡第五代國門,位於滿市西部中俄邊境處我方一側的乳白色建築。國門總長105米,高43.7米,寬46.6米,2008年建成。國門莊嚴肅穆,在國門乳白色的門體上方嵌著「中華人民共和國」七個鮮紅大字,上面懸掛的國徽閃著金光,國際鐵路在下面通過。國門景區佔地面積13平方公裡,包括41號界碑、國門、紅色國際秘密交通線遺址,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領導人,從這裡秘密進入莫斯科的通道,還有當時乘坐的馬車等等,看物思人,回憶那艱難的歲月。

還有和平之門主體雕塑和滿洲裡歷史浮雕、火車頭廣場有中東鐵路駛過的第一代蒸汽機火車頭等景點。

景區內的火車頭廣場建成於2004年6月。陳列在這裡的是一臺1940年日本製造的「亞西亞」型蒸汽機車,機車下面的鐵軌是1925年蘇聯製造的43鐵軌,這臺機車在中華大地上奔馳了半個多世紀,演繹了生命裡程的「三部曲」,留下了許許多多鮮為人知的故事。建國初毛主席就是乘坐這臺機車牽引的火車出訪蘇聯的。機車號是 「1861」,「18」代表的是滿洲裡到俄羅斯後貝加爾斯克的距離,即18裡。「61」是代表毛澤東在滿洲裡期間,曾對駕駛這輛火車頭的司機長說過六句話:一定要與蘇聯同志搞好友鄰關係,一定要注重少數民族地區的相互團結,一定要保障軍用列車的安全,一定要多學文化,一定要克服天氣寒冷帶來的困難,一定要注意身體。毛主席回國後,向全國人民發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偉大號召。從1950年到1965年,這臺機車歡快地馳騁在祖國建設的鋼鐵運輸線上,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因此,滿洲裡人民又命名它為「滿洲裡號」。

火車頭廣場上陳列的退役飛機 滿洲裡紅色展覽館,原為滿洲裡中蘇會談會晤室,建於1974年。2005年6月改建為紅色旅遊展廳。展廳包括紅色國際秘密交通線、真理之路、中共「六大」、勝利曙光、紅色溯源等五部分。展廳以詳實的歷史資料和實物為您展現了一幅上個世紀初我黨早期領導人為了追尋真理,英勇鬥爭的恢弘歷史畫卷。

41號界碑是1994年8月中俄兩國勘界結束時定在中俄邊境線上的第41號界碑。1993年以前,這個位置是中俄兩國貿易往來的客貨混用通道,隨著中俄貿易的發展,過貨量的不斷增加,1993年新建了公路口岸。滿洲裡國門與俄羅斯國門之間就有了第41號界碑,面向中方一側,界碑高1.2米,寬0.4米,厚0.25米,材質為花崗巖,莊重、威嚴而神聖。此界碑正面為漢語,背面為俄語,是祖國領土的象徵,莊嚴神聖,不可侵犯。

在我國境內,看對面不遠的俄羅斯國門,邊防哨所。對面俄羅斯邊陲小鎮貝加爾斯克小鎮上的房屋,走動的人們。還可以投幣用望眼鏡觀看那邊人們在幹什麼?十分的清楚,猶如就在跟前。

還參觀了賣俄羅斯商品的市場,遊歷了滿洲裡市區,感到這個邊陲小城不大,但是很乾淨和肅靜,看了滿洲裡公園,有葉劍英雕像。

2020、8、18


百荷書房作品版權作者所有,抄襲必究,禁止轉載。歡迎分享轉發,歡迎關注,歡迎留言討論,我們一起學習。

相關焦點

  • 探訪中東鐵路①|滿洲裡:想像中的俄式城市
    沿著中東鐵路線,我們自西向東進發。入境第一站,是滿洲裡。接著到達海拉爾。東北對我來說,是一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這裡是我的故鄉。我人生前18年都生活在這裡,但對這片土地卻缺乏足夠了解。大學離開家鄉,在外十年後,我才得以從外部重新看待故土。我期待重新探訪故鄉,了解這片土地上曾發生的事情,以及這些與我自身的連接。
  • 中東鐵路尋跡跨境自駕遊(11)滿洲裡,從草原小鎮到歐亞陸橋
    從我的家鄉牙克石向西270公裡,便來到了中東鐵路西線——濱洲線的最後一站滿洲裡,這裡也是從俄羅斯赤塔進入中國的第一站。1901年10月,俄國人將西部線進入中國的第一站定名為「滿洲裡」。「滿洲」指滿清政府統治下的東北地區,俄語「滿洲」發音為「滿洲裡亞」,譯成漢語成了「滿洲裡」。一個新的地名出現在中國的版圖上,古老的「霍勒金布拉格」則遮蔽在歷史的煙塵中。
  • 異域風情的滿洲裡,中東鐵路的西端,套娃和洋蔥頭的童話世界
    這裡原本是呼倫貝爾遼闊草原上一個叫做霍勒津布拉格的牧場,像大東北無數大小城鎮一樣,因為一條鐵路的開通而改變了命運。1903年,歷時六年的中東鐵路終於修建完成,在俄國人將中東鐵路與西伯利亞大鐵路連接時,在中俄兩國邊界產生了兩個節點,東邊的為綏芬河站,西邊的則被命名為「滿洲利亞」站。
  • 哈爾濱中東鐵路印象館
    胡適、蕭紅、蕭軍、朱自清、周恩來等大批名人志士以哈爾濱為落腳點或向西經滿洲裡、或向東經海參崴赴蘇聯和歐洲……。胡適先生曾坐滿洲火車來到哈爾濱,給他留下很深的印象是,「到了哈爾濱,在此我得到了一個很大的發現,我發現了東西文明的交界點」。中東鐵路把東方文化帶向了世界,把西方文明引進了中國。
  • 中東鐵路尋跡跨境自駕遊(6)走進橫道河子的不老時光
    橫道河子,是我「中東鐵路尋跡跨境自駕遊」濱綏線的第二站。從一面坡到橫道河子115公裡,開車一個多小時就到了。曾經兩次來過橫道河子。2011年的春天,第一次走進「中國歷史文化小鎮」橫道河子給了我好大的驚喜,那手風琴般展開的機車庫與小鎮保留完好的建築,引起了我對中東鐵路歷史的關注和學習。
  • 「滿洲裡」和「臚濱縣」不是一回事
    關於滿洲裡與臚濱縣,多年來眾說不一。1979年出版的三卷本《辭海》「滿洲裡」辭條中說:「滿洲裡……清末設臚濱府,1913年改縣,1934年設滿洲裡市」。這種解釋顯然也不確切。「滿洲裡」地名出現於1901年。在此以前滿洲裡一帶地方被稱為「布魯給雅寶拉格」,漢語意為「噴泉」。是以今滿洲裡小北屯附近的泉水而得名。
  • 遊中東鐵路 賞俄式風情
    線路安排:滿洲裡—海拉爾—扎蘭屯—齊齊哈爾昂昂溪—哈爾濱—尚志—橫道河子—牡丹江—綏芬河行程體驗:中東鐵路是上個世紀1896年沙皇俄國為併吞中國東北三省,經清政府許可修建的中國第一條幹線鐵路。1897年,中東鐵路於哈爾濱開工,向東、西、南展開,成丁字形向滿洲裡、綏芬河和大連方向展開,鐵路沿途留下許多俄羅斯風情老建築。此次旅途由齊齊哈爾的昂昂溪站舊址開始,童話般的中東鐵路昂昂溪站精巧、優美,出站後以火車站附近的羅西亞大街為中心有大量俄式建築,涵蓋餐廳、酒吧等各項服務設施。
  • 百年中東鐵路-碾子山火車站
    19世紀末,根據沙皇俄國與清朝政府籤訂條約敷設的中東鐵路(亦稱東清鐵路),西部線東起哈爾濱站,西至滿洲裡站,全長941.7公裡。1898年6月9日正式開工,並在此修建了一個五等小站,以山命名為碾子山站。 碾子山火車站於1901年4月開站。
  • 一路向東,自駕五千公裡探秘「中東鐵路」百年遺蹟(上)
    修築於1897年的中東鐵路,完整地體現了20世紀早期工業化、近代化進程,如今也正被時間和速度淡忘。2015年6月18日,攝影師王建新驅車5800公裡,從北京-滿洲裡-哈爾濱-綏芬河-北京,沿著鐵路一路向東,一尋中東鐵路今日的容顏。「中東鐵路」是「中國東清鐵路」的簡稱,是1896年沙皇俄國與清政府籤訂的《中俄密約》的產物。
  • 尋跡百年中東鐵路,不必出國就可以打卡俄式風情
    ,經清政府許可修建的中國第一條幹線鐵路。1897年,中東鐵路於哈爾濱開工,向東、西、南展開,成丁字形向滿洲裡、綏芬河和大連方向展開,鐵路沿途留下許多俄羅斯風情老建築。此次旅途由齊齊哈爾的昂昂溪站舊址開始,童話般的中東鐵路昂昂溪站精巧、優美,出站後以火車站附近的羅西亞大街為中心有大量俄式建築,涵蓋餐廳、酒吧等各項服務設施。
  • 中東鐵路的滾滾車輪帶來了一座東方小巴黎
    一提起中東鐵路不少人還以為是當今世界最敏感的地區之一——中東,其實中東鐵路就在我們身邊,它是以哈爾濱為中心,西至滿洲裡,東至綏芬河,南至大連,路線呈丁字型,全長約2400公裡。初名「東清鐵路」,民國後改稱「中國東方鐵路」,簡稱「中東鐵路」。
  • 邊境小城滿洲裡,從草原小鎮到歐亞陸橋
    從我的家鄉牙克石向西270公裡,便來到了中東鐵路西線——濱洲線的最後一站滿洲裡,這裡也是從俄羅斯赤塔進入中國的第一站。1898年初,沙俄築路隊完成了中東路西線端點與俄羅斯西伯利亞大鐵路交匯路段的勘測工作,進入中國的銜接點叫「霍勒金布拉格」,漢語為「旺盛的泉水」。1901年10月,俄國人將西部線進入中國的第一站定名為「滿洲裡」。
  • 走進哈爾濱鐵路博物館——沙皇俄國吞併中國史證
    其實這些開始的起因都與 中東 鐵路有關,正是 中東 鐵路的修建,引來 俄羅斯 人和文化的入侵,』設立在原 中東鐵路俱樂部的 哈爾濱 鐵路博物館讓人知道了這個過程,這裡充分展示了原 俄羅斯 的入侵歷史。1931年9月18日, 日本 關東 軍借南滿鐵路發動「九一八事變」,並迅速攻佔 東北 全境,扶植偽滿洲國政權。這個時候, 中東 鐵路的路權依然掌握在蘇聯手裡, 日本 人覺得「 中東 鐵路」這個名字不妥,就要求蘇聯改稱其為「北滿鐵路」,後來蘇聯乾脆把鐵路以1.4億日元的價格賣給了 日本 。
  • 遺失的教堂——中東鐵路沿線東正教教堂舊址(多圖)
    為滿足中東鐵路附屬地東正教徒的精神需要,俄羅斯在中國東北修建了一些教堂,俄國東正教開始在中國東北迅速傳播。1898年7月20日,司祭茹拉夫斯基在香坊田家燒鍋附近用葦席搭成簡易教堂,首次舉行東正教禮拜儀式。1899年3月,哈爾濱第一座東正教堂「聖尼古拉教堂」在香坊軍政街(現香順街)建成,為原木結構教堂。1926年重建,1957年關閉,現已拆除。
  • 中東鐵路尋跡跨境自駕遊(6)走進橫道河子的不老時光
    橫道河子,是我「中東鐵路尋跡跨境自駕遊」濱綏線的第二站。從一面坡到橫道河子115公裡,開車一個多小時就到了。曾經兩次來過橫道河子。2011年的春天,第一次走進「中國歷史文化小鎮」橫道河子給了我好大的驚喜,那手風琴般展開的機車庫與小鎮保留完好的建築,引起了我對中東鐵路歷史的關注和學習。2015年初我去雪村路過這裡,冬天的橫道河子小鎮簡直就是一幅掛在路邊的水墨畫,讓我特別期待走進它。今天夏天這個願望如願以償。
  • 呼倫貝爾中東鐵路沿線俄式建築群
    > 建於1905年的扎蘭屯六國飯店舊址 沙俄扎蘭屯中東鐵路俱樂部舊址 扎蘭屯中東鐵路俱樂部舊址 以下為滿洲裡 中東鐵路沿線水塔
  • 中東鐵路南支線站名典故
    1898年春天,中東鐵路公司以建設「鐵路附屬地」為名,強取了這裡的土地,並以原「喇嘛臺」(現南崗區博物館廣場)為中心對秦家崗進行規劃設計,並冠以新地名「諾威高爾特」,漢語意為新市街。在一張哈爾濱車站老照片上,站內樓角高懸站名:秦家崗。
  • 「西伯利亞」伸過來的兩根冰冷鐵軌一一中東鐵路
    「中東鐵路」簡單地說就是以「哈爾濱」為中心,現在的「滿洲裡一哈爾濱一綏芬河」線,為「東西線」也稱濱洲線、濱綏線的幹線,總長1480公裡,稱北幹線。「哈爾濱一長春一旅順」為南支線,總長940公裡,也稱南滿線,中東鐵路全長2400多公裡,成「丁」形鐵路。
  • 哈爾濱鐵路博物館:回到蒸汽機年代
    這座建築不僅是百餘年前鐵路職工休閒娛樂的場所,更是見證了鐵路之城哈爾濱發生的重大事件。中東鐵路俱樂部裡曾上演過一幕幕真實的歷史活劇,伴隨鐵軌的鏗鏘,中東鐵路交響樂團第一次將交響樂和芭蕾舞從西方引進中國就是在這裡演奏的。這裡還是重要的大型會議場所,1952年12月31日,中蘇共管的中長鐵路全部移交我國。
  • 哈爾濱中東鐵路公園
    1896年,沙俄與清政府籤訂《中俄密約》擭取了在我國東北修築中東鐵路的特權。中東鐵路於1898年破土動工,1909年全線竣工。哈爾濱地處中東鐵路幹線支線交匯點,隨著中東鐵路通車運營,逐漸發展成為東北最大的水陸交通樞紐和商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