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築博物館,福州三坊七巷,是這三坊

2020-12-12 行者佬張

這裡是行者老張的旅行和歷史研究所。

三坊七巷,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一,是我國現存規模較大,保護較為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也是為數不多的古建築遺存之一,被譽為「中國城市裡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國明清建築博物館」。三坊七巷保護面積達四十公頃,位於福州市老城中心,是福州老城區經歷拆遷建設後僅存下來的一部分,極為珍貴,是福州的歷史之源、文化之根,現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福州具有兩千二百多年歷史,三坊七巷成為這座古城歷史文化的代表。三坊為衣錦坊、文儒坊和光祿坊;七巷由一條中軸街肆組成,分別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和南后街,合稱「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形成於晉、唐,完善於唐末五代時期,到明清兩朝達到鼎盛,這裡自古便是貴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國走向輝煌,就相當於我們現在常說的富人區。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裡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內現存古民居約有二百七十多座,有一百六十處被列為保護建築。

三坊七巷因地靈而人傑,自古就是「閩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則徐、沈葆楨、嚴復、陳寶琛、林覺民、林旭、冰心、林紓等等,這些對當時社會乃至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皆出自於此,使得這塊熱土充滿了特殊的人文價值,充滿了濃濃的靈性和才情,成為福州的驕傲。而這些人傑當中,沈葆楨、林覺民、嚴復等九位名人故居是三坊七巷古建築的代表,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衣錦坊,為三坊中第一坊,原名叫通潮巷,據清代《榕城考古略》記載:宋朝的「陸蘊、陸藻兄弟典鄉郡居此,名祿錦,後王益祥致江東提刑任,更名衣錦。」宋時稱「祿錦」,明朝更為「衣錦」,就是說坊內有人在外出仕做了大官,後來衣錦還鄉,榮耀鄉裡,所以坊名也改為了「衣錦」。古稱「通潮」,是因為這個地方過去水網密布,福州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這個坊巷的溝渠內。

第二坊是文儒坊,從宋代就使用這個名字了,據《榕城考古略》記載: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鄭穆居此,改今名」。鄭穆任國監祭酒,是國家最高學府的重要官員,從三品。明代抗倭名將張經,清代名將福建提督、臺灣總兵甘國寶曾居住在這裡。清代飲譽全國的「民進士」之家(一家五代都中進士)陳承裘故居也在坊內。

陳承裘長子就是清宣統皇帝的老師陳寶琛。清代著名詩人、《石遺室詩話》作者陳衍的故居也在坊內,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陳寓隔壁是現代著名法學家柯凌漢教授的住宅,這條坊就因歷代文儒輩出而聞名。文儒坊內的閩山巷,俗稱「三官堂」,該巷古代建有三官堂而聞名,三官堂在宋朝至少已有七八百年的悠久歷史。

光祿坊,為第三坊,原名玉尺山,又名閩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歷史上,光祿坊內有一座法祥院,俗稱「閩山保福寺」,當時曾任過光祿卿的福州郡守程師孟時常到此吟詩遊覽,僧人就刻了「光祿吟臺」四字於石上。為了感謝僧人,他吟了一首詩:「永日清陰喜獨來,野僧題石作吟臺,無詩可比顏光祿,每憶登臨卻自回。」光祿坊的名字就從此而來的。

光祿坊也是名人聚居的地方,明末有萬曆間舉人、畫家林有臺,提學孫昌裔,以及學政許豸,其子許友、許賓,孫許遇,曾孫許鼎、許均,玄孫許良臣、許藎臣,都是詩人、書畫家。清康熙年間有林侗、林佶兄弟,林侗是考古學家。光祿坊名勝以光祿吟臺最為有名,擅池、臺、亭、石、花、木之勝,以及宋至清摩崖題刻多處。還有清代大木構造、寬敞明亮的劉家大院,明末古樸木構房的黃任故居,高牆窄道的早題巷,明代石板鋪設的老佛亭橋,都保存了明清建築的特色。

相關焦點

  • 福州的三坊七巷,明清建築歷史的活化石,坊坊相連巷巷相通
    福州的三坊七巷,仿佛是一個明清建築歷史的活化石,坊坊相連,巷巷相通,房屋精緻,匠藝奇巧武夷宮。三坊七巷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是福州老城區經歷了建國後的拆遷建設後僅存下來的一部分,是福州的歷史之源、文化之根,自晉、唐形成起,便是貴族和
  • 福建有座「裡坊制度活化石」,打卡福州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是福州比較有名的地方,所以來福州的我們當然也要到這裡打個卡!三坊七巷起源於晉,完善於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街坊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裡坊制度活化石」,還有「中國明清建築博物館」之稱。
  • 福州三坊七巷,是中國都市中僅存的一塊「裡坊制度的活化石」
    福州是中國東南名城,福州的三坊七巷有著福州的歷史之源與文化之根,早已名聞海內外。從唐五代開始,福州古老的坊巷格局基本保留的非常完整,這裡被叫做中國都市中僅存的一塊「裡坊制度的活化石」。她保存著200多座古民居,是非常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築博物館」。
  • 福州三坊七巷,裡坊制度活化石
    全國著名的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位於福州市這坐具有2200多年歷史的古老城市中心,對福州人民來說,三坊七巷就是他們的家園,也是福州市的代表。坊巷內保存有200多座古建築,三坊七巷起建於晉,完善於唐五代,明清時期最鼎盛,有多處國家、省、市級文化保護單位、歷史保護建築。
  • 名人輩出的三坊七巷,中國城市「裡坊制度」活化石!
    三坊七巷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是福州老城區經歷了建國後的拆遷建設後僅存下來的一部分。是福州的歷史之源、文化之根。三坊七巷自晉、唐形成起,便是貴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國走向輝煌,也已經2000多年的歷史了!
  • 福州三坊七巷,中國裡坊制度的活化石,歷史名人輩出之地
    提到福州的三坊七巷,首先有必要了解南后街,「正陽門外琉璃廠,衣錦坊前南后街。客裡偷閒書市去,見多未見足開懷。」這是清末舉人王國瑞描述南后街的一首詩,詩中作者將南后街比為北京正陽門外琉璃廠,生動體現了南后街以前的文化風貌。
  • 福州的三坊七巷,源自唐宋的古老街區
    到福州之前就聽說這是一座歷史名城,但對於福州作為歷史名城的內涵其實並不清楚,到福州後始知三坊七巷乃福州市歷史名城的重要標誌之一,至今還保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形成坊巷。福州三坊七巷街區是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一,是福州老城區經歷了拆遷建設後僅存下來的古代坊巷建築群的一部分,為國內現存規模較大、保護較為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三坊七巷也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古建築遺存之一,故有「中國城市裡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國明清建築博物館」的美稱。
  • 三坊七巷,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裡坊制度活化石!
    三坊七巷,起於晉,成於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裡坊制度活化石。由三個坊、七條巷和一條中軸街肆組成,分別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楊橋巷、郎官巷、黃巷、安民巷等,因此自古就被稱為「三坊七巷」。
  • 福建福州著名景點三坊七巷譽為我國明清時期建築的博物館
    福建福州三坊七巷是福州唯一的一個5A級景區,從名字上看,顧名思議這個街區是三條坊和七條巷組成的,三坊指的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古庇巷」; 這個古建築群,並不是後來新修的,它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古代是當地的貴族和士大夫居住的地方
  • 福州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福州三坊七巷,國家5A級景區。20年前,估計好多福州本地人都和我這外來人一樣,做夢都沒想到南后街這破破爛爛的瓦房,竟然搖身一變,成了國家5A級景區,每到節假日,全國各地到此遊玩的遊客絡繹不絕。二十二年前,初來福州,逛南后街,大失所望,一個省會城市市中心的主要街道,竟然是一些破破爛爛的瓦房,好像大風一吹就會倒下一樣,還不如我農村老家的破房子。在福州呆的時間長了,才知道三坊七巷不一般,這些低矮的瓦房主要是明清建築,保存完好,有「中國明清建築博物館」的美稱。這裡人才輩出,是很多名人故居,如沈保楨、嚴復、林覺民、冰心、林長民等。
  • 你好,三坊七巷
    無論來到哪座城市,最喜歡的還是當地特色小街。在每個城市基本都有一個地方,把年代久遠的東西翻新,用作商業美食街,像北京南鑼鼓巷,武漢的戶部巷,成都錦裡,包括這次的福州三坊七巷。 福州三坊七巷起於晉,成於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裡坊制度活化石。
  • 漫步三坊七巷:中國裡坊制度的活化石,走進古福州城的喧囂
    回憶后街之屋,入門穿廊,過前後廳,又三四折,有小廳,廳旁一室,為吾與汝雙棲之所。」說起「三坊七巷」,眾多老福州人津津樂道,有著說不完的舊時故事。而對於林覺民來說,這裡承載著他與妻子的諸多美好回憶,在捨生取義的那一刻,或許老宅子裡發生的點點滴滴往事,正是他割捨不下的眷戀吧。
  • 【原創】明清古街三坊七巷
    中午,我和老伴休息一陣子,下午乘公交到國家5A風景名勝區三坊七巷遊覽。好比「豐」字,中軸南后街,西三坊: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東七巷: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由於楊橋巷、吉庇巷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現只有二坊五巷。這種古代城市裡坊格局始於晉成於唐到明清鼎盛。在這個居民區坊巷相連,石板鋪地,粉牆黛瓦,房屋精緻,被譽為裡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築博物館。400多名人在此居住過,保留著豐富的文物古蹟。
  • 福州驕傲,「三坊七巷」遍布全國
    ——全國政協委員、泰禾集團董事長黃其森黃其森的故鄉,就是我們熱愛著的擁有2200多年歷史文化的福州。城中的三坊七巷,人傑地靈,是福州的歷史之源、文化之根,被譽為「中國城市裡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國明清建築博物館」。正是這裡,滋養著黃其森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情結,立志將家鄉的坊巷建築文化精髓,注入泰禾的產品。
  • 福州三坊七巷煥新顏,千年巷陌的燈火闌珊
    在福州有這樣一句話,沒去過「三坊七巷」,就等於沒到過福州城。三坊七巷,位於福州市中心軸線上,為國內現存規模較大、保護較為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作為閩都文化的重要代表,三坊七巷巧妙地融合了傳統與現代、樸素與華麗、靜謐與喧囂。
  • 中國都市中僅存的一塊裡坊制度活化石,濃縮了福州的人文薈萃
    每個小城市都會獨屬於這個城市的印記,現今各個城市留有一條古街仿佛也是標配,是一個地方的特色。來到一個城市,必須要做的事就是要去一個城市的標誌性的古建築遊覽。雖然全國上下的古街很多,但三坊七巷在福州的地位卻是舉足輕重。
  • 福州三坊七巷,這座2200多年的古老城市,讓人回味無窮
    福州這座古老城市已有2200多年歷史,這裡坐落著聞名的三坊七巷,這是一條歷史文化老街。佔地約40公頃,由三個坊、七條巷和一條中軸街肆組成,分別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和南后街,因此自古就被稱為「三坊七巷」。
  • 三坊七巷位列全省景區第一!身為福州人,你真的了解三坊七巷嗎?
    身為福州人,你真的好好了解三坊七巷嗎?真的用心逛過三坊七巷嗎?先跟著烏山君,把手機橫過來,一分鐘逛一遍三坊七巷!三坊七巷,一直是千年古城閩都最有文化氣息的地方,至今保留了大量名人故居和明清時代的建築。這裡深宅雲集、大院比肩,鼎盛時多達千餘座。
  • 它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裡坊制度活化石」,林則徐、冰心出自於此
    三坊七巷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位於福州中心城區(老城區)。三坊七巷佔地約40公頃,由三個坊、七條巷和一條中軸街肆組成。三坊七巷起於晉,完善於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裡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內保存有200餘座古建築。
  • 如何正確✔玩轉福州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為國內現存規模最大、保護最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是「中國城市裡坊制度活化石」。向西三片稱「坊」,向東七條稱「巷」,自北而南依次為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三坊」,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七巷」中間一條街為南后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