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農文旅產業融合路徑

2020-08-27 攀枝花旅遊

作者:唐子晴 圖為四月二十日,建設中的米易太陽穀遊客中心。

  4月19日上午,米易太陽穀景區陽光明媚,不少遊客選擇到這裡暢遊花海。人群中幾位從攀枝花市中心專門前來賞花的遊客,擺出各種造型與花合影。

  「看到不少人在朋友圈曬照片,心裡直痒痒,特意邀上三五好友自駕來拍照,沒想到現場比照片還要漂亮。」今年第一次自駕出遊的李錦華說。

  把旅遊和度假、康養,傳統單一的旅遊旅行和農文旅高度結合,讓遊客引得來,留得住,玩得巴適,細節成了至關重要的因素。自2019年入選天府旅遊名縣候選縣以來,米易縣整合投入1.1億元,圍繞構建「一核一帶三谷」的康養產業布局,積極探索出一條具有特色的縣域農文旅產業發展路徑。

  米易縣文廣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米易已啟動實施顓頊龍洞升創4A級景區提升改造,加快推動海塔世外桃源、普威綠野花鄉、芭蕉箐枇杷水鄉3A景區升創,持續鞏固米易梯田、米易枇杷生態園3A級景區創建成果,構建米易「旅遊全景 □本報記者 唐子晴 文/圖

  豐富旅遊業態帶動產業發展

  「你堵在哪裡啦?」4月18日,攀枝花市民王靜和家人自駕到米易縣黃草村參加櫻桃節,一早出發,還是被堵在了半路。等待的間隙,王靜和朋友微信聯繫,「本來跟朋友約好在黃草村見面,現在都堵車了。」

  和王靜一樣,周末兩天,約有2萬人次選擇到黃草村採摘櫻桃。「村裡幾乎家家戶戶都有櫻桃,可選擇的範圍大,質量也很不錯。」黃草村第一書記仁俊成介紹,當地短途旅行市場迅速回暖,村裡的櫻桃引來不少「好吃嘴」。

  不只櫻桃節,米易縣結合縣內農業和文化旅遊資源特色,將荷花節、枇杷節、約德節等12場節慶活動提上日程,實現「月月有活動」,吸引更多遊客前來米易旅遊。

  「昨天,這座佔地300畝的葡萄大棚剛剛開展了一輪早熟葡萄採摘活動。我們又優化了棚裡的一些設施,今後遊客來會有更好的體驗。」4月20日,米易縣撒蓮鎮禹王宮村黨總支書記李波走進大棚,檢查幾處改進點的調整是否到位。

  從前,禹王宮村村民零散的葡萄種植無法形成規模,只能「靠天吃飯」,賣不上好價錢。現在土地流轉後,聚少成多,不僅建起大棚,還能吸引遊客前來觀光體驗。「我們希望通過農文旅融合發展,讓這裡成為遊客避寒、避暑、避霾的康養勝地。」李波說,鮮花美景、陽光康養、農事體驗,村裡的「鄉村立體旅遊」建設正在緊鑼密鼓地鋪開。

  「鮮花裡」康養度假村是禹王宮村鄉村立體旅遊圖景中的一個重點項目。項目建設現場,建築工人正有條不紊地進行施工,青瓦白牆的三層民宿已落成不少。依傍著安寧河,項目規劃的17個庭院全部以花命名,目前已經完成了5個,預計今年底就能全部投入運營。李波介紹,村裡還計劃將榨糖、烤酒等民俗體驗嵌入項目中,「不能讓遊客看看花、摘摘葡萄就走了,要通過豐富細節,讓遊客在這裡獲得更立體的旅行感受。」

  完善基礎設施滿足遊客需求

  另一個米易縣農文旅融合發展的代表性項目是顓頊龍洞,近日完成了顓頊文化廣場、生態停車場和專用車道的修建。

  「下山難」是遊客在景區遊覽過程中一個普遍痛點。原先從顓頊龍洞出洞口到停車場的路不好走,毛路,階梯多,坡度較陡,體驗完洞內探險遊的遊客們往往要走上半小時左右。負責景區基礎設施提升的項目負責人董啟國,特別介紹起正在修建的專用車道。

  2019年底,景區對這條全長1500米的下山必經之路進行拓寬、硬化,並安裝了波形防護欄。此外,旅客接駁車也同步投入使用,15分鐘就能跑完單程。耗時2個月,徹底打通了從出洞口到停車場的遊覽「最後一公裡」。

  在顓頊龍洞遊客接待中心,添加了智慧旅遊觸摸服務設備,為遊客提供包括酒店住宿、餐飲美食、醫療服務、汽車修理、諮詢投訴、訂購火車票、機票等服務,一鍵滿足遊客需求。

  「現在米易正在創建天府旅遊名縣,顓頊龍洞景區在爭創4A級景區,我們也正在加快對景區基礎設施進行提檔升級。」景區負責人李相成說,景區加裝了66個監控攝像頭,基本實現了景區監控全覆蓋。一方面為了保護自然景觀,另一方面保障遊客遊覽安全,「在景區內,如果發生突發情況,安保人員20分鐘內就可到達現場。」

  如今,米易新客運中心、旅遊集散中心已建成投入運營,米易東站正在加快建設,改造提升旅遊環線道路15公裡,新增景區停車場7000平方米,新建公路服務區1個,配套旅遊綜合服務中心2個、旅遊服務點17個,新建及改(擴)建旅遊廁所21座,50家星級鄉村酒店升級改造完成。通過不斷完善基礎設施配置,米易正在實現全縣境內「快旅漫遊」。

相關焦點

  • 大渡口區持續發展農文旅融合的鄉村旅遊產業
    農文旅融合發展是釋放農村活力、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的有益探索,也是推進鄉村振興的創新實踐。「在50平方公裡的鄉村振興區域內,我們發展的是農文旅融合的鄉村旅遊大產業。」大渡口區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說。環金鰲山片區這塊位於主城都市區中心城區內的鄉村,人文自然資源豐富。
  • 賓陽縣做好農文旅融合發展大文章
    【原標題】賓陽縣做好農文旅融合發展大文章 強根基 顯特色 樹品牌  每逢節假日、休息日,國內外的遊客會來到賓陽縣體驗別樣的「風光」,這裡不僅有古辣鎮大陸村的巨型稻田藝術畫作、武陵鎮綠留村的百畝香水蓮等景點,還有露圩鎮壯族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陳平鎮名山村的旅遊登山梅花節等特色活動,為遊客奉上農文旅融合的全新體驗。
  • 東區持續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
    非釩鈦度訊(記者 陶泓霖)近日,記者從東區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獲悉,今年以來,東區通過打造農文旅融合品牌、鼓勵適度規模化經營、提升優質農產品供給水平等舉措,持續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為東區鄉村振興發展不斷注入產業活力。
  • 【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農文旅融合,秀出一個運河名鎮
    一盤棋謀劃,融出發展加速度  9月20日至21日,蘇州市吳江區平望鎮召開鄉村振興暨農文旅工作推進會,並組團赴周邊鄉鎮考察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及美麗鄉村建設,從而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  「推進農文旅體融合,首先把農文旅放到發展全局中去謀劃和推進,實現與全鎮各項工作的融合。」
  • 江蘇:農文旅融合 田園美色咋變「搖錢樹」
    而現在,通過村企合作,走農文旅融合新路的小楊村年人均收入已達3.29萬元。歲末年初,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跟隨「文旅江蘇幫扶致富路」大型融媒體採風團走進泰州姜堰、鹽城建湖、宿遷泗洪等地,這樣的變化俯拾皆是。農文旅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建設,是在地方黨委、政府領導下,多部門協同推進的一項系統工程。記者採擷蘇中、蘇北的幾個鄉村旅遊樣本,管中窺豹,探尋農文旅融合的有效路徑。
  • 一顆天然果 品出文化味——「詩城」奉節的農文旅融合之道
    新華社重慶1月5日電題:一顆天然果 品出文化味——「詩城」奉節的農文旅融合之道新華社記者李松、王曉曈在有「中華詩城」之稱的重慶奉節縣,臍橙是有文化味道的:縣裡的一家農業企業,在自家的精品果上,貼上了二維碼標籤。
  • 南雄靈潭啟示錄:紅色為魂,農文旅融合重塑鄉村魅力
    本期是該欄目的第二篇稿件,將聚焦廣東省韶關南雄市靈潭村農文旅綜合體項目,探討鄉村旅遊發展中紅色傳承、農文旅融合的新模式。 鄉村農文旅結合有什麼新玩法?嶺南股份著力探索的「南雄模式」又為紅色傳承、農文旅融合提供了怎樣的靈感? 靈潭瑰寶,厚積待發 在南雄市珠璣鎮北部,東河與西河在靈潭村交匯,本應順地勢而下的河水卻又迴轉,聚集成潭,前人以之為靈,每年六月廿三於此處拜壇求雨,祈求神佑,靈潭村由此得名。
  • 蘇州共享農莊:農文旅融合新樣板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背景下,蘇州農村大地,一場發展共享農莊(鄉村民宿)的實踐探索正如火如荼。共享農莊堅守姓農、為農、強農、興農為初心,整合資源要素,創新共建共管共融共享聯結機制,加快落實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要求,進一步培育和發展鄉村產業發展新業態,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 米易縣委書記王飈:以農文旅融合發展為核心 把「陽光」文章做到極致
    依託得天獨厚的氣候資源優勢,自創建天府旅遊名縣以來,米易縣緊緊圍繞省委對攀枝花「建設國際陽光康養旅遊目的地,推進安寧河流域農文旅融合發展,建設陽光生態經濟走廊」的發展定位,」以農文旅融合發展為核心,不斷提升米易陽光康養旅遊產業發展的競爭力。
  • 蘇州同裡農文旅融合發展採訪活動啟動 深入挖掘發展新亮點
    10月23日,由蘇州市吳江區同裡鎮人民政府、中國江蘇網、新江蘇客戶端共同舉辦,「學習強國」江蘇學習平臺特別支持的「同裡農文旅融合發展「採訪活動正式啟動。同裡農文旅融合發展採訪活動同裡鎮宣傳委員董愛斌介紹同裡概況據同裡鎮宣傳委員董愛斌介紹,同裡作為吳江開發區的一張世界級名片,不僅在國家級開發區方陣中絕無僅有,在長三角區域也同樣稀缺難得,同裡鎮正積極統籌推進旅遊產業
  • 「農文旅」融合發展,「千年水驛」 煥新顏
    水運蕭條後,木洞老街喧囂歸於沉寂,缺少產業支撐,守著千年老街、山巒疊翠、江流宛轉,陷入沉思。 要發展,就要創新,幾經思索後,木洞走了一條「守舊」之路。河街修舊如舊,古鎮原址復原;挖掘傳承千年的木洞山歌;發展古法傳承的木洞豆花、榨菜、蜜棗、油酥鴨等木土特產。宣講發揚鄒容、楊滄白、丁雪松、黃啟璪、李華飛等木洞名人薈萃的文化底蘊。
  • 鹽邊縣:農文旅融合共致富
    【記者:欒溪 熊為新 張啟棟】 室內鹽邊縣是典型的二半山區,貧困村和貧困人口佔全市半數以上,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鹽邊縣積極用好政策的繡花針,因地制宜,著力補齊貧困落後的短板,在實現全縣脫貧的同時,還通過農文旅融合發展找到了鄉村振興,產業振興的致富道路。
  • 悠悠終南山下,南堡寨村展開農文旅融合新畫卷
    把這些農民重新召回土地的,是一個名為「長安唐村·中國農業公園」的農文旅項目。在打造省級農業改革示範區的積極努力中,南堡寨村多方面探索鄉村振興的有效實踐,開闢農文旅融合發展的輝煌之路。農業農村部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長安區委區政府和天朗控股集團聯手,打造鄉村連片區綜合治理與產業發展區。以滈河生態景觀治理為基底,以盛唐山水田園文化和柳青精神為內涵,以區域豐厚的人文歷史和山水田園資源為依託,以三產融合為引領,以農文旅融合為帶動,總規劃面積約38平方公裡的「長安唐村·中國農業公園」應運而生。
  • 【調查報告】農文旅一體發展助推鄉村振興啟示及意義
    而農文旅一體發展是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之一。本文主要從區位優勢、農業基礎、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等方面分析了川洞村農文旅一體發展的現有基礎,並闡述農文旅一體發展的可行性和現實意義,進而從提高發展意識、加快發展要素融合、突出創新驅動、建立健全制度機制等方面提出了下步建議。
  • 加快農文旅融合發展 常州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
    近年來,牟家村在村黨委書記、「中國好人」袁洪度的帶領下,充分挖掘農村產業發展潛力,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深入實施生態環境整治工程,被評為「全國文明村」「江蘇省最美鄉村」。當前,牟家村又瞄準「都市桃源、體驗小鎮」目標,率先踏上農文旅融合發展之路,努力打造全市美麗鄉村精品示範村。「紅綠」景觀,景美人和。
  • 還有2019年度區農文旅產業融合示範園等你來看!
    最近這個稻香小鎮入選區農文旅產業融合示範園啦和它一起入選的還有另外5家快和小餘兒一起看看吧!經業主自主申報、所屬鎮(街道)初審,組織相關領域和部門專家開展創建方案評審,踏看部分單位現場,全面綜合評審後,2019年度區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創建單位正式出爐。
  • 麗江玉湖村:農文旅融合 鄉村振興「再出發」
    據了解,玉湖村將結合民族文化體驗、騎馬觀光旅遊、迷笛音樂節、高端民宿集群等,豐富產品業態,實現特色產業全面升級,推動玉湖村鄉村振興「再出發」。  玉湖村是麗江市納西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自然資源豐富,傳統文化底蘊豐厚,當地還保留有納西族的許多傳說,以及傳統的生產方式、生活習俗。玉湖村先後被評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國傳統村落」「雲南省美麗村莊」等。
  • 「十四五」文旅產業發展方向、路徑與策略分析(下)
    另一方面,旅遊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提出的加快度假產品開發,提升發展鄉村旅遊、紅色旅遊、自駕旅居車旅遊、海洋及濱水旅遊、冰雪旅遊、低空旅遊,推動旅遊與城鎮化、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現代服務業等領域的融合發展,促進旅遊信息化,大力發展智慧旅遊等產業發展路徑依舊有效,且需要在「十四五」期間持續推進。
  • 跑出「小鎮大為」加速度 農文旅融合的鄉村振興董浜模式
    新項目籤約現場擴大「朋友圈」,新項目探索農文旅發展新路子11月28日下午,董浜鎮舉行智林村特色田園項目合作籤約儀式。2020年,為發揮本地優美的鄉村風貌及特色農業優勢,推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董浜鎮將智林村鍾家巷區域列入2020年蘇州特色田園鄉村建設項目。項目規劃面積約82.3公頃,涉及鍾家巷、蒲場、荷花浜等七個自然村組團,目前均已完成「千村美居」工程提升。
  • 農文旅融合,讓田園美色變成搖錢樹!蘇中蘇北鄉村旅遊致富樣本調查
    而現在,通過村企合作,走農文旅融合新路的小楊村人均收入已達3.29萬元。  歲末年初,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跟隨「文旅江蘇幫扶致富路」大型融媒體採風團走進泰州姜堰、鹽城建湖、宿遷泗洪等地,這樣的變化俯拾皆是。  農文旅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建設,是在地方黨委、政府領導下,多部門協同推進的一項系統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