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鐵站或交通樞紐放置藝術品從不是一件新鮮事,遠至紐約地鐵站的玩味壁畫,莫斯科地鐵站的藝術宮殿,斯德哥爾摩地鐵站的城市文化記憶,近至臺灣高雄美麗島捷運站,香港網紅西九龍站,均是將公共藝術完美結合地鐵空間的傑作。
在地鐵車站這樣人流密集的公共空間裡,設置人文景觀公共藝術品不僅可以延續地上的文化,也是詮釋和宣傳城市歷史文化特色和城市風貌的「最佳窗口」。之前北京地鐵就因文化牆設計大大火了一把,七號線珠市口站還被全國評為主題類大獎、藝術類大獎、活動類大獎、功能類大獎等四大類17項並獲「2018中國最美地鐵站評選」大獎!
近期,西安的地鐵文化牆又被網友們紛紛安利。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看看西安地鐵文化牆的設計~
西安作為歷史文化古城,具有獨特的魅力和文化內涵。一直以來,西安地鐵因其「一站一景」的獨立logo設計、精美的巨幅文化牆、古今相融的車站裝修與細節設計精緻的展示了西安這座城市的歷史,今日和未來,被稱為國內最有特色的城市地鐵。
東長安街站LOGO設計中最重要的元素是以古天文學紫微垣為設計元素,紫微垣也叫紫微宮,是中國人民對遠古的星辰自然崇拜,而該站點的文化牆則命名為《漢風溢彩》。
文化牆提煉了漢畫像磚、畫像石中典型的文化元素,描繪了漢代農業、手工業、宴飲等出行場景,還原了西漢社會的文化風貌。
從文化牆中,我們可以看出每個場景設計都是通過人物形態來體現,在細節的描繪上則重點突出在景觀的呈現上。
這個站點的LOGO設計以古人夜觀星辰研究天文為設計元素,寓意航天事業的文化底蘊。文化牆的設計則命名為《追夢飛天》,畫面中以敦煌飛天為創作靈感,抽象化處理「飛天」與宇宙星空。
整體的背景色以不同明度的藍色為主色調和橘色相撞,很有層次感。
LOGO設計中採用了大唐芙蓉園地標建筑紫雲閣,體現了大唐盛世的建築特點也能夠讓遊客迅速捕捉到該地域特點。
文化牆的設計命名為《芙蓉賞燈》,以芙蓉園遊園賞燈為創作主題描繪長安城中盛裝華服的麗人結伴賞燈遊園的場景,而且畫面背景中融入芙蓉園的建築來突出該站點的文化特色。
含元殿是大明宮前朝第一正殿,唐長安城地標建築,所以LOGO設計以此為原型進行設計。
文化牆則命名為《威儀天下》,還原了含元殿即將出城的儀仗隊伍威嚴的陣容和宏大的場景,展現了唐代國力強盛。
仔細看這些儀仗軍隊的人像會發現和兵馬俑的形象特別相似~
丹鳳門是出入唐皇城主要通道,是唐王朝的國家象徵有「盛唐第一門」之稱,在LOGO設計中得以呈現,而且代表本站的文化牆設計命名為《萬國賓至》。
畫面以中心對稱的方式呈現萬國朝賀主題,將各國使臣及大唐禮賓官員向畫面中央匯聚,形成了大唐盛世對外交流的開放與包容。在人物的細節刻畫上也是栩栩如生。
該站點LOGO則是將玄武門復原圖進行設計,體現了西安隋唐文化玄武門之變,文化牆取名《九天閶闔》。
文化牆以浮雕立體的工藝將大明宮建築呈現出來,金碧輝煌的層層殿宇融合抽象雲紋體現了唐代超高的建築水平。
LOGO設計採用了「二牛抬槓」漢畫磚元素,體現了「文景之治」輕搖賦稅,注重農桑的盛世景象。
文化牆命名為《再現文景》,以漢代花紋和竹簡為背景,體現了漢代建築特色和漢代畫像磚的藝術特徵。
漢畫像磚即表面有模印,彩繪或雕刻圖像的建築用磚它形制多樣、圖案精彩、主題豐富深刻,反映了漢代的社會風情和審美風格。
古時曾為驛站,因此logo設計採用驛使騎馬飛馳的造型,體現該站點的歷史文化特徵。
站點文化牆命名為《絲路遺韻》,運用散點的描繪技法將唐代三彩馬、三彩駱駝的造型藝術,沿著絲綢之路的古道進行行走,呈現出唐代絲路繁榮的盛況。
站點logo用地標性建築和平門與和平橋為設計元素,呼應站點地域特點,而和平站位於和平門外雁塔北路與環城南路十字路口設置,所以文化牆命名為《和平長安》。
文化牆以城市生活為創作主題,將和平門內融入古典建築與現代城市建築。而水晶拼接出的都市麗人和傳統古建築相呼應,體現了城市的快與慢、時尚與傳承的概念。
站點的LOGO設計是以北客站廳為設計元素很直觀地體現了站點特徵,而文化牆的設計有兩個版本,一個是命名為《舞動陝西》以黃河為元素結合陝北安塞腰鼓歡快的畫面去呈現。
還有一個版本是命名為《大美西安》以華山、秦嶺、太白為背景,呈現了陝西大山俊美、雲霧繚繞,各色樹木鬱鬱蔥蔥的景色。
LOGO設計中以最典型的雁塔作為核心視覺元素,精確的表達了該站點文化。
地鐵文化牆命名為《雁塔秀色》,畫面中將描繪了以雁塔為核心的景區,將雁塔禪院、芙蓉園景等文化元素運用起來,呈現出詩情畫意的四季美景。
另一塊文化牆是以玄奘西行至印度取經作為主要表現內容,結合大雁塔、泰姬陵等地標性建築為畫面核心點展示。
這個站點是目前新建的線路,位於4號線和5號線之間,所以在文化牆的設計上命名為《時代華彩》
畫面中以現代建築為背景用抽象畫的表現形式,將城牆、紫雲閣、樹木、現代人物等元素來突出古代與現代繁榮的景象。
五路口站位於西安市新城區五路口十字而得名,文化牆的命名為《革命薪火》。
這是因為該站點附近的革命公園,是為紀念北伐戰爭前夕陝西國民軍堅守西安的軍民而建。所以畫面從1926年西安圍城的歷史事實出發,採用分組構圖的形式描繪了軍民齊心、堅守家園的主題。
行政中心站是二號線比較有特色的車站之一,採用了天窗結構設計且站廳與站臺相通,所以文化牆的設計起名為《高風亮節》。
文化牆以水紋為背景,竹子布滿整個畫面,竹子的細節刻畫非常生動搭配白色的水紋牆面,體現了高風亮節的優秀品性。
這個站點位於西安未央區,廣安路與廣運潭大道交叉口西側,文化牆的主題為《絲路禮花》。
畫面中以哈薩克斯坦可汗之帳,巴伊捷列克塔等地標性建築為核心,畫面上部綻放的禮花和下部鬱金香、牡丹相映爭豔展現出中哈兩國友好合作。
這個站點位於西安市未央區東北二環立交南側,文化牆命名為《雪域佛國》,畫面以裝飾性的手法體現了「雪的故鄉」喜馬拉雅山脈,扶搖直上的高度形成了很強的視覺衝擊。
該站點的文化牆命名為《互通有無》,將胡人貿易為畫面主要呈現內容,展示了阿拉伯、粟特商人在絲路經濟中的推動作用。
畫面中穿插了清真寺古羅馬金幣、貿易器物等元素,呈現了各國經濟繁榮富強的畫面。
該站點的名稱為《絲路樂事》,以流行民間的西域百戲為主要表現內容,畫面中描繪了馬術、噴火、頂缸表演等,體現了盛唐娛樂文化。
這個站點位於建工路與東二環交叉口東北側,文化牆的設計主題為「絲路酒歌」,畫面整體以釀造葡萄酒為主題,選取了拉合爾城堡作為國家元素,以裝飾性的葡萄圖案結合巴基斯坦人民歡慶豐收載歌載舞的形象,融入現代樂曲元素敘述葡萄酒東傳的淵源。
車站標識為隋長樂宮望春亭復原圖。這一站的文化牆以「長樂別亭」為主題,通過將柳枝、滻水、亭子等多個元素的描繪融合以現代城市的高速發展,表達出人們對建設現代城市花園的理想。
因臨近著名的半坡遺址而得名,車站標識,當然也是我國第一個古蹟遺址博物館——半坡博物館的正門。
因為在半坡遺址,所以半坡為主要元素,文化牆主題為「半坡之源」,結合了半坡人的原始生活形態,用從半坡出土的重要文物作為點綴修飾,加強了對半坡遺址和半坡旅遊區的宣傳,也體現出西安歷史的悠久。
以上只是西安地鐵的部分特色文化牆,西安地鐵文化牆被稱之為「1秒鐘藝術」,已經成為西安這座偉大古都新的一張文化名片,深受市民遊客點讚。這也證明了,當地鐵站被賦予當地的文化特色並經創意設計改造之後,也可以成為城市中的旅遊景點之一。
文章素材來源LOGO大師、陝西新聞廣播,由睿途旅創整理編輯,轉載請註明出處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