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治共享下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武漢市江漢區老舊小區...

2020-12-10 中國建設新聞網

夕陽中,68歲的退休教師呂風林(化名)拿著小區改造方案的宣傳資料,問什麼是「全生命周期」、什麼是「十五分鐘生活圈」,工作人員耐心解釋,老人仔細聆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並不停地說,這個好,這個好,小區環境變新了,我們老百姓的心也與國家、政府貼得更近了……

這是湖北省武漢市江漢區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成果的一個縮影,生動展現了共建共治共享下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自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實施以來,江漢區注重改造過程中的共建共治共享,充分調動群眾參與力量,變「要我改」為「我要改」,真正讓廣大群眾在老舊小區改造中既是受益者,還是參與者。

《中國建設報·中國房地產》獲悉,日前,武漢市江漢區2020年老舊小區改造方案徵詢暨集中啟動儀式在萬松街武展教苑小區舉行。5年時間內,江漢區將啟動改造166個老舊小區,惠及8.8萬餘戶居民。

一張表

讓改造方案有據可依、有跡可循

熙熙攘攘的萬松園西園商業街旁,一個寫著「萬松街武展教苑小區」的窄小入口並不醒目,這裡是江漢區2020年要進行改造的39個老舊小區之一。小區裡狹窄的道路、斑駁的牆面、隨處停放的車輛與周邊繁華的商業街形成鮮明對比。

「之前這個小區也進行過改造,但是以往的改造方案涉及面比較單一,容易吃力不討好。」萬松街道主任金婕說,「家門口的工程面廣量大,很多工作如果不做早做細,後期將產生很多問題。」為此,江漢區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聯合各街道、房地產企業、設計院等多家單位,組織設計師、規劃師、工程師和施工人員走進社區,與小區居民共同商議,編制了《老舊小區改造方案評估表》(以下簡稱《評估表》),從人口集中度、空間規劃度、房屋承載度、功能完善度等6個方面為小區的空間環境和基礎設施進行評分,再根據評分結果將改造方案分為兩大類:一類主要完善小區基礎設施,改善居住環境;一類則側重於優化小區居住環境,提升居住品質。

《評估表》讓江漢區老舊小區改造方案不再空洞、單調,變得有據可依、有跡可循,為後期改造的具體實施提供了改造依據和規劃方向。

一個平臺

讓徵詢民意有了新方法

疫情防控期間,武漢居民上報個人健康情況、查詢疫情發展以及購買防疫用品和生活必需品都在網絡平臺上解決,這個服務民生的網絡平臺,就是武漢市自2018年起在全市範圍內大力推廣和普及的「武漢—微鄰裡」微信平臺。

據了解,此次在江漢區老舊小區改造徵詢民意過程中,專門在該平臺上添加了老舊小區改造小程序。在改造過程中,小程序不僅能夠及時發布與改造相關的重要資訊,還可以通過群眾評論、點讚、網上問卷調查等方式著力營造各界支持、群眾積極參與的濃厚氛圍。

江漢區本次涉及改造的39個老舊小區居民均可通過掃描二維碼,進入自己所在社區網格群,與網格員一對一進行溝通,隨時隨地充分表達自己對小區改造的意願。據統計,前期通過「武漢—微鄰裡—老舊小區改造」小程序,總計調查4277戶,其中同意改造戶數4091戶,總體滿意度達95.65%。「武漢—微鄰裡—老舊小區改造」小程序成為了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與居民溝通的重要窗口。

一份「試卷」

讓「小紙片」推動改造「大思考」

「今天由社區出卷,大家來答卷,希望通過集體的智慧,解決我們小區改造的難題。」據武漢市江漢區唐家墩街西橋社區黨委書記董守芝介紹,西橋社區共有11個小區,「月月談」活動每月針對一個小區舉辦一次,每次選取2~3個社區治理難題和居民關心的問題,由社區出題、居民解題,通過集體智慧,解決轄區熱點難題。首期「月月談」活動在武漢市無線電廠宿舍小區舉行,該小區作為即將開始改造的首批老舊小區之一,圍繞的第一個熱點話題就是「怎麼改」。

「黨員骨幹如何在樓道治理中發揮好先鋒作用?」「黨員志願者如何引導居民參與老舊社區改造?」「小區黨組織如何引導督促居民開展垃圾分類?」3道題目公布後,引起了參會居民的熱烈討論。樓道治理、居民參與、垃圾分類,3道題目看似簡單,卻緊扣居民日常生活,直指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中的重難點問題。黨員群眾分為6組,以每組6~7人進行圍桌討論,廣泛徵集題解方法。答題結束後,40多張寫滿答案的「小紙片」被收集起來,貼在一旁的公告欄上。

以樓棟為單位建立群眾基礎,拉近居民關係,共同維護樓道環境;對垃圾分類先進者進行表揚,調動居民參與度;在小區成立改造專班,重點解決違建問題……一張張「小紙片」,寫滿了居民們對小區改造的「大思考」。「這些答案十分寶貴,我們一定會仔細梳理並認真研究大家的建議,對於可行的做法一定積極採納。」董守芝說,「月月談」活動不僅可以聯絡居民感情,同時在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提高了居民參與度,使居民從原本不關心小區建設的「局外人」,成為為小區建設貢獻力量的「主人翁」。

老舊小區改造是民生實事、民心工程。但在老百姓過去的感受中,自己發言權不大。如武展社區書記鄭紅所說,以往的改造方案是政府包幹,沒有切實考慮到群眾的建議,工作容易流於形式。現在,問計於民、讓居民共建共治共享,寫進了各地老舊小區改造的制度章程中。「可以說,政府部門實實在在認識到了,老舊小區首先是老百姓自己的小區。老百姓的需求是所有決策的起點和歸宿,也是民生實事的題中應有之義。」

在江漢區今年實施的老舊小區改造項目中,白松社區「說事評理」工作室、武展社區「聽證會」、公園社區「幸福公園議事會」等社區協商議事平臺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從項目現場勘測調研、改造方案編制、違建拆除、小區實施改造到後期的運行維護管理,鼓勵居民全程參與老舊小區綜合改造,讓居民獲得更大的參與感和幸福感。

相關焦點

  • 共建共治共享,構建北京社區治理新格局
    隨著社區治理新格局的構建,這樣的追問會得到日益豐富的回答——這個「大家」,不僅包含生活在社區裡的每一個小家,還有物業公司、屬地街道、資源共享的周邊單位、參與老舊小區更新的設計師、街巷長、小巷管家、社區服務商……這個名單還在逐漸拉長。參與社區建設的路徑同樣五花八門。
  • 金華開發區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探索「黨建+數位化+網格化+ (具體工作)」新模式| 金華開發區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探索「黨建+數位化+網格化+ (具體工作)」新模式|
  • 一網共治,通海縣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玉溪市通海縣通過抓資源整合,強化基層黨組織引領作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紅色陣地」,以黨建網為基礎,構建「黨建引領、多網融合、一網共治」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在城市社區,居民小區採取單獨建、聯合建等方式設置網格黨支部,組建了191個小區黨支部,將街巷、樓宇、商戶、市場等細化設置網格,劃分了1014個網格;在農村村(居民)小組,按10—20戶的規模設置小網格,農村基層共劃分了3954個網格。
  • 社區治理 | 推進社區共建共治共享,這個小區有辦法
    社區治理 | 推進社區共建共治共享,這個小區有辦法 2020-12-14 22: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五中全會精神在基層】成都芳草街街道王府花園小區:共建共治共享...
    【五中全會精神在基層】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裡有一句話:『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社會治理,強調的是良性互動,而不是單向的、自上而下的治理。」
  • 積極推動公安城管工作深度融合 著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
    積極推動公安城管工作深度融合 著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 2020-07-28 17:51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造福人民群眾,武漢市江漢區老舊小區,改造項目集中啟動
    今天,武漢市江漢區2020年開工的39個老舊小區改造工程,在萬松街武展教苑小區進行改造方案意見徵詢暨集中啟動儀式。啟動儀式在前進街燕馬新村小區、新華街循禮西馬小區等社區還同時設立6個分會場。促進全區高質量、高品質、高效能發展老舊小區改造是造福人民群眾、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民生工程,旨在加快推動各項目開工建設。
  • 姜曉萍:社會治理須堅持共建共治共享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保持社會穩定、維護國家安全」。共建共治共享從主體、路徑、目標三個維度體現我國社會治理制度的內在邏輯和要素構成,對於實現社會治理理念科學化、結構合理化、方式精細化,彰顯我國社會治理制度的優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梅州各界人士談社會治理制度:堅持共建共治共享,努力打造梅州樣板
    我市社會各界人士紛紛表示,梅州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要堅持以建設名副其實、聲名遠揚的「平安之鄉」為統攬,以創建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合格城市為抓手,推動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在梅州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成都芳草街街道王府花園小區:共建共治共享「有溫度」的幸福小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裡有一句話:『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社會治理,強調的是良性互動,而不是單向的、自上而下的治理。」連日來,成都高新區芳草街街道王府花園小區內,王府花園黨總支書記徐彥毓經常帶領黨員群眾學習領會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 從多維度認識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特徵
    原標題:從多維度認識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特徵 維護國家安全,離不開社會的和諧穩定和長治久安,社會安全涉及社會治理、公共服務等各個方面,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黨的十九大報告高度重視社會治理問題,明確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為維護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強調「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
  • 臺江寧化街道構建共建共治共享城市治理新格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今年以來,臺江區大力開展整理「城市客廳」專項行動,廣泛發動全區幹部群眾參與社會治理,高標準、高要求推動城市精細化管理和專項整理,促進城市環境面貌大改善、大提升,用實際行動增強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 時政熱點: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如何搭建?
    時政熱點: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如何搭建?由北京人事考試網提供:更多關於國考時政,省考時政,京考時政,時政熱點的內容請關注北京人事考試網!或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北京華圖諮詢電話:400-010-1568。
  • 小程序撬動「大治理」 南灣街道「共建共治共享」平臺助力基層治理
    李云云  通訊員  秦利  侯俊峰)日前,記者從南灣街道獲悉,南灣街道依託義工組織、義工人數「雙多」優勢,創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平臺——愛心志願服務小程序,聚焦黨委政府所需、深挖社會主體所能,集成資源、集成力量,逐步推動政府、企業和社會「三方」融合共治。
  • ...地圖」,群眾安全有了「體溫計」: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之青海實踐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就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保持社會穩定、維護國家安全作出重要部署,為我們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指明了方向。近年來,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和指示精神,積極探索符合青海實際、體現時代特徵、順應群眾需求的基層社會治理新路子,探索形成了「三種類型、四個層級」的青海基層治理模式,初步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 共建• 共治 • 共享:綜合實施視角下的規劃創新
    2020年11月20日由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詳細規劃研究中心和北京城市規劃學會城市更新與規劃實施學術委員會聯合主辦的「共建 • 共治 • 共享:綜合實施視角下的規劃創新」專場準時拉開帷幕。
  • 易門縣龍泉街道:基層治理走向精細化精準化
    □ 玉溪日報全媒體記者 郭帆愛國衛生「7個專項行動」成效凸顯,老舊小區改造穩步推進,共駐共建新格局逐步形成,社區居民幸福感、滿意度不斷提升……近年來,易門縣龍泉街道始終堅持把加強黨建引領作為提升基層社會治理能力的根本,通過實行黨建引領「一網共治
  • 餘杭良渚文化村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黨建引領 凝聚社區治理大能量良渚文化村是個擁有17個小區和2萬多居民的超大型社區,如何為每一位居民創造宜居、宜業、宜遊的良好環境?10月26日,在《我和我的文化村——未來城市發展社區治理分論壇》上,良渚文化村社區和參與良渚文化村共建的各方單位、村民代表等給出了答案——以黨建為引領,推動社區基層自治。
  • 共建共治共享 推進全域治理現代化
    住宅小區是城市「微治理」的關鍵。2019年底,在街道、村社兩級綜治服務中心全覆蓋的同時,五常在街道和社區層面分別成立小區共同治理辦公室和社區分中心,作為綜治服務中心的延伸,將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開發商、業主五方協同治理作為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突破點,實現源頭治理,形成「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局面。
  •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幸福家園-江西新聞網-大江網(中國江西網)
    在帶領大家學習全會精神後,張婭開門見山地說:「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我們生活的社區就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連接著千家萬戶的生產生活。社區治理好了,百姓才能安居樂業,社區治理水平和能力也直接關係著社會治理的效能。對於社區治理,大家有好的意見建議,儘管提出來,我們共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