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農業廳領導在漢濱區茶園調研。
省農業廳領導在瀋陽推介陝茶。
紫陽縣向陽鎮瓦房茶園對歌。
寧強千山玉皇觀茶園。
陝西綠嬌子茶業公司的清潔化生產線。
重走絲綢之路的陝西涇盛裕茯茶駝隊。
5月18日至21日,首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在杭州市國際博覽中心舉辦,省農業廳組織了鹹陽、漢中、安康、商洛市的23家知名茶葉企業參展。產品涵蓋了綠茶、茯茶、紅茶及相關衍生產品等多個品類,集中展示了陝茶發展的成就。會上,「漢中仙毫」獲得「中國優秀茶葉區域公用品牌」,為今後陝茶「走出去」打下良好基礎。
事實上,以「香高、味濃、耐泡、無汙染」聞名的陝茶,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專家及消費者認可。自2012年我省理順茶葉管理體制之後,省農業廳將茶產業列為農業五大支柱產業之一,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立足資源稟賦,擴大生產基地規模,狠抓標準化生產,提升質量水平,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打造知名品牌,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陝茶的知名度、影響力及市場佔有率不斷提升。
政策扶持篇
政策引領。茶產業是陝西區域特色產業、是農業五大主導產業之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茶產業發展,把茶產業作為繼陝西蘋果之後又一特色優勢產業來抓,從資金及政策方面進行扶持。省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快全省茶產業發展的意見》,省農業廳制定了《陝西省茶產業發展規劃(2013—2020)》和《陝西茶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等政策性文件引領茶產業發展。今年省農業廳又提出了「轉型升級引領行動」,著力供給側結構改革,優化產業結構,補齊產業短板,提升產業競爭力。
資金扶持。2013年省財政設立茶產業發展專項,至今累計投入3.5億元專項扶持資金髮展茶產業。漢中、安康、商洛和鹹陽等涉茶市縣也累計投入近3億元支持茶產業發展。通過不斷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促進茶產業快速發展。
產業發展篇
產業規模不斷壯大。2016年全省茶園面積231.7萬畝,茶葉產量10.1萬噸,茶葉產值137億元,比2013年的162萬畝、5萬噸、56.6億元分別增漲43%、102%和142%。通過推廣「一園三季多茶」模式,改變以往只生產綠茶和少量紅茶的生產現狀,充分利用茶葉資源,優化產品結構,基本形成了以綠茶為主,紅茶、黑茶等多茶類發展的格局。
經營主體快速發展。全省現有茶葉加工企業1472個,工商註冊茶企743個,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個、省級龍頭企業27個、市級龍頭企業72個。通過QS市場準入認證企業370多個,通過國際質量、環境管理體系認證企業93個。陝西蒼山秦茶集團有限公司、陝西省紫陽富硒茶業有限公司等4家企業躋身全國茶葉百強企業。
品牌建設成效顯著。目前全省茶葉註冊商標296個。擁有國家馳名商標4個,陝西省著名商標49個,中國馳名商標4個,茶葉地理標誌18個,區域公共品牌21個。2016年「漢中仙毫」和「紫陽富硒茶」在「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榜單上分列第20位和第25位,成為全國知名的區域公共品牌。「涇陽茯磚茶」、「漢中仙毫」和「紫陽富硒茶」等成為國內知名的區域公共品牌。「涇陽磚茶製作工藝」入列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轉型升級篇
強化科技支撐。我省主推以陝茶1號為代表的六大主導品種,開展古茶樹資源調查利用,加大本地適生品種選育,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茶葉品種。在全省推廣茶樹無性系良種繁育,無性系良種茶園建設,茶園病蟲害綠色防控和茶葉清潔化生產四大核心技術。重視開展技術培訓工作。重點開展了無性系茶苗培育、春夏茶園管理、紅綠茶加工技術和黑毛茶加工技術等內容的指導和培訓,提高了茶產業從業人員的基本技能。通過修剪、改土、改植換種等措施對低產茶園進行改造,2016年完成低產茶園改造任務6萬畝,在茶樹育苗、栽種、管理、採摘、加工、包裝、貯運等一系列環節推行標準化生產,創建國家級茶葉標準園15個,認定省級標準化示範園160個。
積極開拓市場。為鼓勵企業走出去,擴大陝茶影響力,2016年省農業廳制定了《陝西省茶企走出去獎勵實施辦法(試行)》,設立自營出口獎、品牌創建獎和名優茶品獎,拿出560萬元對16家獲獎企業和單位進行了表彰獎勵。按照「先市場,後生產」的理念,組織陝茶企業抱團闖市場。幾年來,陝茶宣傳足跡遍布北京、濟南、蘭州、福州、烏魯木齊、貴州、上海、香港以及俄羅斯、荷蘭等地,陝茶知名度大幅提升。2014年9月,「涇陽茯磚茶—絲綢之路文化之旅」活動拉開重走絲綢之路序幕,歷時1年多時間,從涇陽縣至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州的陝西村,沿途宣傳涇陽茯磚茶,極大地提升了陝茶影響力。
提高綜合產值。我省充分利用夏秋茶資源,加快茶葉深加工產品開發。在陝南開展黑毛茶加工技術培訓,引導茯茶企業採購陝南原料,支持鹹陽茯茶產業園區建設,促進多形式營銷模式,促進具有地域優勢的茯茶產業繁榮興盛。依託南水北調優質水源的涵養地的優質水源,結合陝西優質的茶葉資源,應用高新技術生產質量好、附加值高的茶多酚、茶飲料等深加工產品。推進三產融合發展,培養茶藝師、評茶員等技能型人才,將茶產業和旅遊業相結合,為遊客提供休閒養生的良好環境,不斷拓展茶產業鏈和增值渠道。
成就亮點篇
出口形勢良好。2016年我省茶葉出口46批次,共計324噸,同比增加568%,金額1061萬美元,同比增加599%,出口增長勢頭強勁。2016年,我省共7家茶企出口茶葉,其中綠茶佔比63%,紅茶佔比36%。近年來,在政策鼓勵茶企擴大出口的大好形勢下,我省茶葉出口量價顯著提升,西鄉縣、平利縣已成為陝茶出口主力軍。我省茶葉出口主要涉及香港、澳門等地區及美國、馬來西亞、印度、越南、澳大利亞、韓國等國家。
增收效果明顯。在陝南茶鄉,茶農們靠茶葉提升了生活品質。2016年,漢中市茶農僅種茶一項,人均收入9398元,戶均收入3.8萬餘元。目前全省有茶葉專業合作社288個,種茶家庭農場4968個,引領全省茶農超過100萬人,茶產業從業人員超過200萬人,茶產業已成為農村勞動力就業的一條重要途徑。
「漢中仙毫」的品牌成長之路
陝西是茶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自古就是茶馬互市的重要集散地。陝南地區的自然地理優勢和生長環境,使陝西茶葉具有「香高、味濃、耐泡、無汙染」的特點。
「酒香也怕巷子深」。為了讓陝西茶葉品牌更具市場影響力,省農業廳從2012年起,通過一系列的政策引導,逐步整合區域內眾多茶葉品牌。著力推廣「陝西茶葉」大品牌,做大做強「安康富硒茶」、「漢中仙毫」和「鹹陽茯茶」等區域公用品牌。同時,將區域公用品牌與企業品牌宣傳相結合,加大龍頭企業扶持力度,發揮大企業大品牌的引領作用。
以我省產茶大市漢中為例,該市的茶葉品牌整合過程分為兩步實現。第一步,將原來20多個茶葉品牌初步整合到「午子仙毫、定軍茗眉、寧強雀舌」三大品牌,分縣劃片使用。第二步,及時向國家質檢總局申報「漢中仙毫」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將全市名茶統一命名為「漢中仙毫」,並作為全市茶葉的公共品牌和「金字招牌」,全力打響。
茶葉品牌整合是我省茶產業發展的重大舉措,各級政府高度重視。2013年省財政設立茶產業發展專項,當年即投入5000萬元,從2014年起每年投入1億元專項扶持資金髮展茶產業。漢中市政府每年安排700-1000萬元專款,扶持發展茶產業,漢中市各產茶縣每年安排的專項資金也在200-2000萬元。
「漢中仙毫」品牌屬於公共品牌,2013年由漢中市茶業協會申報,被國家工商總局成功註冊為地理標誌集體商標。在具體實施中,漢中既向全市廣大茶葉企業開放,使他們公平地享受公共品牌帶來的好處,又規定了嚴格的進入門檻,把那些不符合條件的企業拒之門外。並在生產、產品、包裝等環節都制定了嚴格的標準。
通過市場整治和宣傳,漢中市茶葉產銷市場得到規範化運作,基本達到了「四統一」,即:統一品牌,統一標準,統一工藝,統一包裝。為了維護茶葉市場和產品質量,漢中市每年還組織市縣農業局、工商局、技術質量監督局等相關職能部門,不定期對茶葉經營市場進行專項檢查,共同維護品牌聲譽。
經過整合後,漢中市多次組團參加各種博覽會,組織企業抱團入駐北京馬連道茶城,積極鼓勵茶企在省內外開設茶葉專賣店,積極拓展全國茶葉市場,舉全市之力做靚這一區域公共品牌。漢中市以西北市場為重點,北京、天津、濟南、上海、廣州、深圳、瀋陽等大中城市為輻射點,採取開設直銷窗口和代銷店的形式全力拓展銷售市場,目前在市外開店368家。「漢中仙毫」品牌知名度不斷提高。
經過多年發展,「漢中仙毫」已成為漢中乃至陝西最具地方特色的「金名片」。2011年「漢中仙毫」榮獲「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最具發展力品牌」和「消費者最喜愛的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2012年,「漢中仙毫」獲得陝西省名牌產品稱號。2013年4月,在第31屆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漢中仙毫」獲得綠茶類唯一金獎。2015年,「漢中仙毫」被評為陝西省著名商標。2016年,「漢中仙毫」品牌價值達18.99億元,躋身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前二十強。曾被當作國禮茶送給中亞八個國家元首。在2016年的第13屆中國(北京)國際茶業博覽會上,全國綠茶類金獎總數35枚,「漢中仙毫」就榮獲了29枚金獎。
如今,陝西茶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正在加快,今後陝西將打造出更多在全國有影響力的知名品牌,用品牌的力量來振興陝茶。
編輯: 石永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