昕餘傳媒:
我認識伍木老師三年了,可是他的名字卻是在訪問詩人寒川老師的時候聽說的,應該有十年了。讀了他對寒川老師詩歌的評鑑,感到中肯又不乏讚美,語言精練,有深度和鑑賞力。
讀過伍木老師多本關於新加坡文化和國家意識的書籍,今天,推出他關於愛國主義詩歌的評述,讓大家一窺新加坡華語詩歌蘊含的華族文化精神和理念,特別是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1965年,新加坡宣告為主權獨立的國家。邦國初造,萬象更 新,「新華文學」作為現代民族-國家框架內的概念,正式獲得合 法性。在新、馬分治之前,兩國的華文文學統稱「馬華文學」。現在則稱為:新華文學。
1965年12月,一名馬來西亞駐新加坡的步兵旅準將,堅持以他 的電單車警衛隊護送李光耀出席新加坡獨立後的首次國會會議。此 情此景促使李光耀決心建立一支屬於新加坡自己的國防力量。
1967 年,新加坡實施國民服役制度,自行負起防務責任,規定年屆18歲 的健康男性公民都必須服滿至少兩年的兵役。賀蘭寧的〈衛國者〉 一詩,以新加坡建國後的國民服役為題材,摒棄過去這個詩歌類型 。新國風:新加坡華文現代詩選 空喊口號的毛病,「在形象描繪中表露愛國情懷和剛健意氣」;它 勾畫軍訓中的幾個場面「十分自然、生動,毫無生硬懸隔之感。由 於作者豐富的聯想能力,使詩歌讀來頗有詩味」。
〈衛國者〉作為 一首描述軍訓生活的詩作,從國防建設的角度表現新加坡人的國家 認同,不只對經歷過國民服役的人產生共鳴,而且也為日後新華文 學中的軍旅詩歌樹立了典範。1967年8月9日,在新加坡建國兩年後 的國慶日慶典上,人民衛國軍踩著整齊響亮的步伐走過檢閱臺。當 時剛完成學業不久、擔任小學教師的賀蘭寧,目睹這振奮人心的一 刻,深受鼓舞,翌日寫下豪邁奔放的詩〈八月九日〉。讀者閱讀這 首詩,恍若回到歷史現場,目睹當時的盛大場面,難能可貴的是, 雖然國家獨立不久,詩人展現的國家認同卻是那麼地深沉濃烈。李 元本認為,「新加坡建立軍隊完全是為了自衛。新加坡就像一隻有 毒的小蝦,它不能吞食別人,但能螯傷想吞食它的人」
國慶遊行 的場面非常壯觀,讓過慣了殖民地生活的人民眼界大開,也激發了 他們的強烈愛國情操。賀蘭寧的〈旗〉也展現了濃厚的國家認同。 詩中的「島國」、「衛國」、「報國」和「愛國」,是詩人所蘊蓄 的國家意識的外在表現。夏莞對〈旗〉的評價頗高:「詩人認為國 旗雪白的半面象徵著純潔、象徵著洗滌腐舊的思想,而殷紅的半面 象徵著熱血、象徵著勇氣,旗上的五星和新月則呼喚著各行各業的 人們聚合在一起,戮心協力、建設家園。面對國旗,詩人心中充滿 自豪感。」。 同樣是以旗作為描述對象,無論是在情感表達或創作風 格上,我們可明顯看出,賀蘭寧在1960年代寫下的〈旗〉,要比堅 石在1950年代寫下的〈詩情〉來得精緻細膩。
1980年代初期,林方懷著滿腔熱情寫下〈石榴〉一詩。以「石 榴」入詩者,中外不乏其人,法國詩人保爾·瓦雷裡(Paul Valery) 的〈石榴〉,希臘詩人奧蒂塞烏斯·埃利蒂斯(Odysseus Elytis)的 〈瘋狂的石榴樹〉,即是二例。比起瓦雷裡的形而上思考,以及埃 利蒂斯對個人主義的禮讚,林方的〈石榴〉有明顯的愛國意識。它 分為四節,石榴孕育的種子,正如「國家」被創造,詩人依靠想像 力連綴各個片段化場景,四個部分存在潛在的遞進、呼應和指涉的 關係。在第一節中,詩人以生動活潑的語言,把飽滿圓潤的石榴比 作即將分娩的孕婦。第二節是一個「宣誓」的特寫鏡頭,緊握的拳 頭宛若飽滿的石榴。第三節寫國慶之夜,滿空的煙花飛舞,一如晶 瑩閃亮的石榴種子。最後一節,把「年輕的祖國」的地理形狀比 作「石榴」,水到渠成地升華了這首詩的思想主題。
鄭景祥寫的〈獨立還是糾纏不清〉隱喻新、馬兩國的歷史淵 源;〈一個名字的誕生〉追溯新加坡名字的來源,揭示國族敘事的 神話底細;〈縫合一段記憶〉反思新加坡的一頁國史。這幾首詩 連同〈殖民地現象〉構成了鄭詩獨特的歷史想像。周德成的〈我們 對著魚缸說國語〉也值得一提。此詩追溯新加坡的悠遠歷史,在名 詞與名詞之間,在詞組與詞組之間,逆轉現代詩的書寫成規,顯示 前衛實驗的氣質。這首詩讓人想起新加坡英文詩人吳信答(Goh Sin Tub)的詩〈操母語——新加坡式〉(「Speaking in Tongues — Singapore Style」),詩中反映了馬來半島「海峽土生華人」(男性稱「峇峇」, 女性稱「娘惹」)家庭用語的真實情況。兩者都是採用戲謔的方 式,以一套不同於傳統用法的詞彙梳理國族文化的複雜背景。此 外,郭永秀的〈星月傳奇〉表達國族認同;他的〈海南雞飯〉和 〈咖喱魚頭〉從新加坡的食物落筆,書寫離散華人和新加坡的人 生世象。
蔡欣的〈南方的歌〉表達南洋色彩和本土意識。梁文福的 〈地鐵旅程〉和〈島〉從個人的成長史寫新加坡的開國史,兩者互 相印證,彼此隱喻,表達國族認同和成長史的主題。陳志銳的〈親 12 新國風:新加坡華文現代詩選 愛S城〉表達對新加坡的愛國情感和本土意識。陳晞哲的〈問號南 洋〉寫離散華人與新加坡的國族史,在在充滿反諷色彩。
新加坡華語詩歌,大部分是中國大陸南來的移民,因為他們接受的是華文教育,接受中國文化的愛國主義精神。讓那個時代的詩歌與中國同時代的詩歌有相似之處。
張森林老師,致力於研究新加坡文化特別是文學和詩歌,因為他出生於新加坡,又是詩人和文學評論家,他的分析一語見底,很有代表性。
伍木(1961-),原名張森林,祖籍中國福建晉江,生於新加坡。1979年畢業於南洋初級學院,2007年獲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學士學位,2011年獲新加坡國立大學文學碩士學位。長期任職於新加坡廣告界。曾任《文學半年刊》和《新華文學》編委,《新加坡文藝》主編。曾獲金獅獎散文組優勝獎、金獅獎詩歌組佳作獎、全國宗鄉獎散文組優勝獎、東協扶輪青年文學獎(微型小說)佳作獎、東協青年微型小說獎創作大賽優勝獎、國際華文散文創作比賽優勝獎、「暢遊神州」徵文大賽一等獎。著有詩集《十滅》、《等待西安》和《伍木短詩選》;散文集《無弦月》;詩與微型小說合集《登泰山賦》;雜文集《自省與救贖》;文學評論集《至性的移情》;文學對話集《火浴的族類》;文學薪傳集《回首一瞬間》;學術論著《當代新加坡傷痕文學及中國學者的解讀(1981-2007)》和《新加坡華文詩歌中的國家意識》
供稿:昕餘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