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昕餘專訪:新加坡華文詩歌所體現的強烈愛國主義

2020-12-12 澎湃文化

昕餘傳媒:

我認識伍木老師三年了,可是他的名字卻是在訪問詩人寒川老師的時候聽說的,應該有十年了。讀了他對寒川老師詩歌的評鑑,感到中肯又不乏讚美,語言精練,有深度和鑑賞力。

讀過伍木老師多本關於新加坡文化和國家意識的書籍,今天,推出他關於愛國主義詩歌的評述,讓大家一窺新加坡華語詩歌蘊含的華族文化精神和理念,特別是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1965年,新加坡宣告為主權獨立的國家。邦國初造,萬象更 新,「新華文學」作為現代民族-國家框架內的概念,正式獲得合 法性。在新、馬分治之前,兩國的華文文學統稱「馬華文學」。現在則稱為:新華文學。

1965年12月,一名馬來西亞駐新加坡的步兵旅準將,堅持以他 的電單車警衛隊護送李光耀出席新加坡獨立後的首次國會會議。此 情此景促使李光耀決心建立一支屬於新加坡自己的國防力量。

1967 年,新加坡實施國民服役制度,自行負起防務責任,規定年屆18歲 的健康男性公民都必須服滿至少兩年的兵役。賀蘭寧的〈衛國者〉 一詩,以新加坡建國後的國民服役為題材,摒棄過去這個詩歌類型 。新國風:新加坡華文現代詩選 空喊口號的毛病,「在形象描繪中表露愛國情懷和剛健意氣」;它 勾畫軍訓中的幾個場面「十分自然、生動,毫無生硬懸隔之感。由 於作者豐富的聯想能力,使詩歌讀來頗有詩味」。

〈衛國者〉作為 一首描述軍訓生活的詩作,從國防建設的角度表現新加坡人的國家 認同,不只對經歷過國民服役的人產生共鳴,而且也為日後新華文 學中的軍旅詩歌樹立了典範。1967年8月9日,在新加坡建國兩年後 的國慶日慶典上,人民衛國軍踩著整齊響亮的步伐走過檢閱臺。當 時剛完成學業不久、擔任小學教師的賀蘭寧,目睹這振奮人心的一 刻,深受鼓舞,翌日寫下豪邁奔放的詩〈八月九日〉。讀者閱讀這 首詩,恍若回到歷史現場,目睹當時的盛大場面,難能可貴的是, 雖然國家獨立不久,詩人展現的國家認同卻是那麼地深沉濃烈。李 元本認為,「新加坡建立軍隊完全是為了自衛。新加坡就像一隻有 毒的小蝦,它不能吞食別人,但能螯傷想吞食它的人」

國慶遊行 的場面非常壯觀,讓過慣了殖民地生活的人民眼界大開,也激發了 他們的強烈愛國情操。賀蘭寧的〈旗〉也展現了濃厚的國家認同。 詩中的「島國」、「衛國」、「報國」和「愛國」,是詩人所蘊蓄 的國家意識的外在表現。夏莞對〈旗〉的評價頗高:「詩人認為國 旗雪白的半面象徵著純潔、象徵著洗滌腐舊的思想,而殷紅的半面 象徵著熱血、象徵著勇氣,旗上的五星和新月則呼喚著各行各業的 人們聚合在一起,戮心協力、建設家園。面對國旗,詩人心中充滿 自豪感。」。 同樣是以旗作為描述對象,無論是在情感表達或創作風 格上,我們可明顯看出,賀蘭寧在1960年代寫下的〈旗〉,要比堅 石在1950年代寫下的〈詩情〉來得精緻細膩。

1980年代初期,林方懷著滿腔熱情寫下〈石榴〉一詩。以「石 榴」入詩者,中外不乏其人,法國詩人保爾·瓦雷裡(Paul Valery) 的〈石榴〉,希臘詩人奧蒂塞烏斯·埃利蒂斯(Odysseus Elytis)的 〈瘋狂的石榴樹〉,即是二例。比起瓦雷裡的形而上思考,以及埃 利蒂斯對個人主義的禮讚,林方的〈石榴〉有明顯的愛國意識。它 分為四節,石榴孕育的種子,正如「國家」被創造,詩人依靠想像 力連綴各個片段化場景,四個部分存在潛在的遞進、呼應和指涉的 關係。在第一節中,詩人以生動活潑的語言,把飽滿圓潤的石榴比 作即將分娩的孕婦。第二節是一個「宣誓」的特寫鏡頭,緊握的拳 頭宛若飽滿的石榴。第三節寫國慶之夜,滿空的煙花飛舞,一如晶 瑩閃亮的石榴種子。最後一節,把「年輕的祖國」的地理形狀比 作「石榴」,水到渠成地升華了這首詩的思想主題。

鄭景祥寫的〈獨立還是糾纏不清〉隱喻新、馬兩國的歷史淵 源;〈一個名字的誕生〉追溯新加坡名字的來源,揭示國族敘事的 神話底細;〈縫合一段記憶〉反思新加坡的一頁國史。這幾首詩 連同〈殖民地現象〉構成了鄭詩獨特的歷史想像。周德成的〈我們 對著魚缸說國語〉也值得一提。此詩追溯新加坡的悠遠歷史,在名 詞與名詞之間,在詞組與詞組之間,逆轉現代詩的書寫成規,顯示 前衛實驗的氣質。這首詩讓人想起新加坡英文詩人吳信答(Goh Sin Tub)的詩〈操母語——新加坡式〉(「Speaking in Tongues — Singapore Style」),詩中反映了馬來半島「海峽土生華人」(男性稱「峇峇」, 女性稱「娘惹」)家庭用語的真實情況。兩者都是採用戲謔的方 式,以一套不同於傳統用法的詞彙梳理國族文化的複雜背景。此 外,郭永秀的〈星月傳奇〉表達國族認同;他的〈海南雞飯〉和 〈咖喱魚頭〉從新加坡的食物落筆,書寫離散華人和新加坡的人 生世象。

蔡欣的〈南方的歌〉表達南洋色彩和本土意識。梁文福的 〈地鐵旅程〉和〈島〉從個人的成長史寫新加坡的開國史,兩者互 相印證,彼此隱喻,表達國族認同和成長史的主題。陳志銳的〈親 12 新國風:新加坡華文現代詩選 愛S城〉表達對新加坡的愛國情感和本土意識。陳晞哲的〈問號南 洋〉寫離散華人與新加坡的國族史,在在充滿反諷色彩。

新加坡華語詩歌,大部分是中國大陸南來的移民,因為他們接受的是華文教育,接受中國文化的愛國主義精神。讓那個時代的詩歌與中國同時代的詩歌有相似之處。

張森林老師,致力於研究新加坡文化特別是文學和詩歌,因為他出生於新加坡,又是詩人和文學評論家,他的分析一語見底,很有代表性。

伍木(1961-),原名張森林,祖籍中國福建晉江,生於新加坡。1979年畢業於南洋初級學院,2007年獲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學士學位,2011年獲新加坡國立大學文學碩士學位。長期任職於新加坡廣告界。曾任《文學半年刊》和《新華文學》編委,《新加坡文藝》主編。曾獲金獅獎散文組優勝獎、金獅獎詩歌組佳作獎、全國宗鄉獎散文組優勝獎、東協扶輪青年文學獎(微型小說)佳作獎、東協青年微型小說獎創作大賽優勝獎、國際華文散文創作比賽優勝獎、「暢遊神州」徵文大賽一等獎。著有詩集《十滅》、《等待西安》和《伍木短詩選》;散文集《無弦月》;詩與微型小說合集《登泰山賦》;雜文集《自省與救贖》;文學評論集《至性的移情》;文學對話集《火浴的族類》;文學薪傳集《回首一瞬間》;學術論著《當代新加坡傷痕文學及中國學者的解讀(1981-2007)》和《新加坡華文詩歌中的國家意識》

供稿:昕餘傳媒

相關焦點

  • 新加坡詩人韓昕餘獲「一帶一路」詩歌傳播大使稱號
    2017年4月2日,「中國—新加坡『一帶一路』詩歌論壇」在雲南大姚灣碧鄉傣族傈僳地區拉開序幕,來自全國100多名詩人出席,新加坡詩人韓新餘女士、人人文學網、中國書畫網總編王博生先生,鳳凰網陝西頻道主編王芳聞女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37度詩刊》總編輯帕男先生,大姚縣委宣傳部長副部長薛成先生相繼發表演講,從不同的角度和主題暢談一帶一路的內涵和外延及憧憬
  • 新加坡女詩人韓昕餘第三次受邀太平洋國際詩歌節
    新加坡女詩人韓昕餘第三次受邀太平洋國際詩歌節太平洋國際詩歌節,是由臺灣著名詩人、翻譯家、學者陳黎先生策劃發起的國家性詩歌節。新加坡著名女詩人韓昕餘第三次受邀出席太平洋國際詩歌節。花蓮縣文化局長陳淑美致辭中指出:「美的探險 詩意生活」市第十三屆太平洋國際詩歌節主題,而生命即是探索生活之美進而行塑詩意人生的一場美妙經歷,詩人透過優美的文字將生命軌跡凝練成一首首美麗樂章在你我朗讀之際迸發出相知相惜的文學火花。
  • 韓昕餘專訪 請看 新加坡華人新年開工宴「吃螃蟹·撈魚生」
    【韓昕餘專訪】請看 新加坡華人新年開工宴「吃螃蟹·撈魚生」新加坡有75%以上的華人,因此保持了過春節的習俗。新加坡華人過春節,細說起來比中國大陸過春節更加講究,初一到十五,被安排得滿滿的,每一天都有一個說法,年初一,年初二,年初五,年初七,各有不同說法。春節最熱鬧的是年夜飯撈魚生,風生水起,預示來年發大財。
  • 韓昕餘專訪 ·抗衰老福音、新加坡朱諾國際強勢進入幹細胞領域
    新加坡朱諾化妝品強勢進入幹細胞研究和應用 朱諾核心人員與與馬來西亞著名幹細胞研究翹楚Prof Dr Chua Kien Hui Thomas Chua教授合影新加坡Juno Cosmetics international Pte.Ltd 是一件新興的化妝品公司
  • 「黃鶴樓杯」世界華文詩歌大獎賽正式啟動
    「黃鶴樓杯」世界華文詩歌大獎賽正式啟動 鳳凰網文化訊 由中國詩歌學會與黃鶴樓科技園聯合主辦的「黃鶴樓杯」世界華文詩歌大獎賽今天正式啟動,並向海內外詩人與詩歌愛好者徵稿。「黃鶴樓杯」世界華文詩歌大獎賽由詩人吉狄馬加、張同吾、桑恆昌、李小雨、祁人、閻志等出任組委會成員,邀請知名詩人、詩評家擔任評委。參賽作品要求以「黃鶴樓」為主題進行新詩創作,8月中旬評獎揭曉。「黃鶴樓」位於湖北省武漢市,為天下三大名樓之一,體現了中華民族喜好登高的民風民俗、親近自然的空間意識、崇尚宇宙的哲學觀念。
  • 融合發展開新局(海外華文文學·東南亞篇)
    經過幾代作家不懈努力,東南亞華文文學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經驗與資本,呈現出「文化認同」與「本土意識」、「現實主義傳統」與「現代性追求」相互補充、融合的發展趨勢。東南亞華文文學的復興東南亞華文文學的復興,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兩國表現尤為突出。
  • 新加坡博物館重大展覽將有包括華文4種語言說明
    新加坡博物館重大展覽將有包括華文4種語言說明 2014-05-19 16:20:44(新加坡《聯合早報》援引《新明日報》)   中新網5月19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新加坡博物館日後舉辦的所有重大展覽,都將有包括華文在內的4種官方語文說明。
  • 新加坡雙語政策「紅利」減弱 華文傳播喜憂參半
    (新加坡《聯合早報》/莊耿聞攝)   新加坡華文傳播喜憂參半(僑界關注)   近日,新加坡第五屆「與聲劇來」廣播劇創作比賽在新加坡國家圖書館大廈舉行頒獎典禮,這次比賽不僅參賽人數創新高,同時出現了非華族的獲獎者。華語學習帶動了華文的跨族群傳播。
  • 第六屆東南亞華文詩人大會在汶萊開幕
    新華網斯裡巴加灣市8月20電(記者劉衛國)由汶萊華文作家協會首次主辦的第六屆東南亞華文詩人大會,20日在汶萊首都斯裡巴加灣市開幕。
  • 唐人街「牛車水」:濃縮的新加坡華文文學歷史
    中國僑網9月6日電 日前,新加坡《聯合早報》刊載了文章,介紹了早年間在新加坡唐人街「牛車水」生活過的知名華人作家。他們出生於半個世紀至一個多世紀之前,現在大多已經去世,為新加坡華文文學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 「中日翻譯華文教育論壇」在日本東京舉行
    這就提出了一個在翻譯中如何做到「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孔子語)的問題,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精準性的問題。對此金會長還提出了「加強華文教育與提高翻譯水平」這之間的關係問題。華文教育與提高翻譯水平,從現狀看這之間的迫切性並非很強烈,但從長遠看則是一個非常現實的緊迫問題。華人的二世三世,他們是個怎樣的華文水準,就直接關係到今後中日翻譯的水準。
  • 2017年新加坡"華文大比拼"比賽報名啟動
    2016年新加坡全國華文大比拼,圖為育能小學的參賽學生興奮地手握「全國華文大比拼」參賽證書合照留念。(新加坡《聯合早報》資料照片)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2017年新加坡「華文大比拼」,將首次走出校園,在淡濱尼天地舉行半決賽和總決賽。   「華文大比拼」今年邁入第四個年頭,比賽旨在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語言能力和交流的平臺,參賽者通過比賽,能認識和了解中華文化的精髓,激發學習華文的熱情和興趣。
  • 華文熱在印尼升溫 新加坡華文教師赴印教授漢語
    中新網3月26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新加坡教師到外國當義工教書司空見慣,不過多數是教英文、數學或科學,教華文的可說鳳毛麟角。  因此,當新加坡華文教師33歲的蕭芳輝在2004年申請到國外當義工時,雖已在初級學院教了7年華文,卻以為到國外教的必是英文或數學,因此做好了各種準備。
  • 韓昕餘專訪:建設共產主義?新加坡在富人區建造「平民屋」
    五年前,我曾訪問時任國家發展部長馬寶山先生,他說:新加坡的黃金地段不是富人的專屬,要讓貧民和有錢人「雜居」一處,互相了解,加強團結和理解,貧民也有權利享受新加坡的發展紅利,於是在他的力推下,有了丹戎巴葛區的達士嶺政府組屋,先後獲得幾十個國際獎項,有了新加坡最大的濱海灣花園,讓窮孩子也可以隨時逛公園,享受世界級的花園城市巔峰之作。
  • 新加坡學校盛行「復古」風 孩童朗誦古文學華文
    中新網3月16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讓孩子學古文近年來形成一股風潮。新加坡家長為什麼要讓孩子學《弟子規》和唐詩宋詞?老師又該如何將枯燥難懂的古文傳授給現代的孩子?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記者踏進新加坡福建會館文化藝術團的華文班,看到全班8歲的小朋友們個個挺直了身子,大聲地朗誦《弟子規》。
  • 聯早:新加坡華文應用頻出錯 需營造親母語環境
    中新網7月26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26日刊發署名為黃紹安的文章稱,最近新加坡有大學食堂招牌禁用華文及「講華語運動」推介儀式出現華文錯別字,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和批評。從大家對這兩件事的關注,不管是正面或負面的批評,都證明大家還是關心華文、華語在新加坡的生存與發展,這是令人感到欣慰的。  以下是筆者對華文在新加坡使用空間的看法和感受,並提出應對策略。
  • 馬來西亞霹靂州9所華文獨立中學慶祝獨中復興日
    中新網4月8日電 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導,40年前的4月1日,當華文教育陷入困境時,來自馬來西亞霹靂州9所華文獨中的一批華教領袖,議決發起「走自己的路」獨中復興運動,成功帶動全國獨中復興熱潮,讓獨中和華教浴火重生,在大馬取得了今天的發展。
  • 我心中的澳門全球華文詩歌散文賽舉行頒獎禮
    人民網澳門12月7日電 記者曾坤報導:全球華文詩歌、散文大賽昨晚在這裡舉行頒奬禮,陳建功、高洪波、蔣子龍、唐明浩、韓作榮、葉研濱等眾多知名作家、詩人及獲奬作者應邀來澳門參加。在頒獎座談會上,與會者共同抒發自信與豪邁,表達對澳門的情懷。
  • 新加坡女孩:對華文字體有一種莫名的喜愛
    (圖源:新加坡《聯合早報》 受訪者提供)中國僑網4月3日電近日,新加坡《聯合早報》刊登文章,介紹了一位對中國書畫印非常感興趣的新加坡女孩陳楓勝。據介紹,在所有美術創作裡面,陳楓勝最喜歡的是篆刻。喜歡刻印,因為陳楓勝對華文字體有一種莫名的喜愛。她說,華文字體造型優美,不同的書體有不同的美感。
  • 雙語人才走俏 新加坡印裔家長盼子女從小學華文
    原標題:雙語人才走俏 新加坡印裔家長盼子女從小學華文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新加坡有些華裔家長希望子女能學好母語,儘量為他們營造學習華語的環境;有些華裔家長則不重視母語,認為把精力集中在其他科目比較值得。印度裔家長對母語也同樣有不同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