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專家:南北半球強烈氣溫反差是全球變暖的結果

2020-12-24 手機鳳凰網

專訪:南北半球強烈氣溫反差是全球變暖的結果——訪秘魯國家氣象水文局專家阿瓦洛斯

新華網利馬8月22日電

新華社記者賈安平

南半球今年入冬以來,素以溫暖著稱的秘魯已多次遭到寒流襲擊,大部分地區的氣溫降至多年來的低值。秘魯國家氣象水文局數值預報中心專家格裡尼亞·阿瓦洛斯認為,目前南半球出現的低溫天氣和北半球的高溫酷暑之間沒有必然聯繫,但有可能是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天氣模式發生了改變。

阿瓦洛斯女士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南北半球氣溫出現不同變化是由於它們有著不同的熱平衡。南半球海洋面積較大,因此氣溫變化得到了調節,而北半球的陸地面積大於海洋面積,因此出現比南半球更加劇烈的熱曲線變化。

阿瓦洛斯認為,當兩種不同的氣候現象都發展到極點,就出現了北半球的高溫酷暑和南半球的低溫嚴寒。她認為南北半球這兩種具有極大反差的氣候現象極有可能是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結果。

不過她強調,氣候變化的特徵永遠是其多樣性。它可以呈現強度和頻率不同的月變化、季度變化或年變化,有時會是更短時間內的波動,這都是正常氣候變化的組成部分。因此無論其劇烈程度如何,低溫或高溫本身都不構成氣候變化異常的有效依據,只有將這些極端氣候變化的趨勢與近30年來的歷史記錄進行對比分析後才可得出結論。

當談到秘魯今年出現的寒流和罕見低溫天氣時,阿瓦洛斯說,目前秘魯一些地區出現的反常低溫天氣是當地的特殊條件造成的。她說,安第斯地區的哈烏哈等地區出現降溫趨勢,溫度偏低,但安第斯山脈大多數地區氣溫呈升高態勢。這種局部地區溫度的下降,有全球性因素的影響,但主要還是本地特殊因素作用的結果。

談到全球氣候變暖,阿瓦洛斯認為,氣候變化已對地球的生態系統造成影響,大氣變暖的直接後果是冰川加速融化。她介紹說,世界上近80%的熱帶冰川在秘魯境內,冰川固態水資源儲備佔秘魯全國水資源儲備的60%。然而,由於氣候變暖,冰川正在加速融化,可用水的儲備正以令人不安的速度減少。

她說,秘魯長期以來一直在積極採取措施,如建立氣候變化預警機制、向居民推廣氣候變化知識、提高可耕地和牧場的使用效率、採用本地物種植樹造林以及擴大清潔能源的使用範圍等。這些措施都對減緩氣候變化的影響起到了積極作用。

相關焦點

  • 南北半球近100攝氏度溫差 地球何以冰火兩重天
    南北半球近100攝氏度溫差 地球何以冰火兩重天 2018-01-19「炸彈氣旋」導致美國東部多地氣溫急劇下降並創出新低,局部地區氣溫跌至零下38攝氏度。然而,地處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卻飽受酷暑折磨,雪梨氣溫一度飆升至47.3攝氏度,為近80年來最高。南北半球驚現近100攝氏度的超級溫差。資料圖:當地時間1月7日,在雪梨海灘參加遊泳比賽的人群。  世界氣象組織認為,極端天氣事件頻發的背後,代表的是氣候的一種趨勢性特徵——地球不斷變暖。
  • 南北半球冰火兩重天 全球到底是變暖還是變冷?
    2010年冬季,北半球數次受到強烈寒流和創紀錄的大雪侵襲,韓國、俄羅斯和西歐等多個地區都因酷寒和暴雪造成交通癱瘓。赤道地帶和南半球則暴雨不斷,造成澳大利亞、巴西、肯亞等地發生洪水和泥石流。2012年年初,寒流掃過整個歐亞大陸,從亞洲的日韓到歐洲的英法,造成超過300人死亡,多國交通癱瘓。幾次極端天氣事件,引發了許多人關於全球到底將變暖還是變冷的討論。
  • 全球氣溫節節升,為何有人說「全球變暖」是騙局?
    然而,全球變暖的說法正被質疑。近年的某些觀測結果與全球變暖的預測矛盾我們常常聽到這樣一個論調:人類活動影響導致的全球氣候變暖,已經成為人類發展最大的威脅。然而,目前的某些事實與幾年前的預測背道而馳。支持全球變暖的專家認為,氣溫升高將使冰川和極地冰蓋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根據觀測,目前海平面上升的速度相對穩定,還沒到人類要擔心的地步。北極冰蓋相比前幾年的確縮小了,但南極冰蓋擴張了,二者抵消,極地冰蓋面積基本不變。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提供的數據揭示,從1900年到2017年,全球年平均地面氣溫變化僅1攝氏度。
  • 全球變暖,北半球風力會減弱?
    1.風能資源分布或向南半球轉移極地冷,赤道暖,南北半球中緯度地帶常年盛行西風,也叫熱成風。這一道風帶中,平均風速比其他地方更大,聚集了大量的風能資源,並覆蓋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北半球許多國家。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中緯度西風帶的變化會直接影響風能資源的利用潛力。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最新研究成果認為,全球變暖或將對世界範圍內的風能資源分布產生深遠影響。
  • 全球變暖 今冬極寒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中國中東部許多地區,24日集體刷新入冬以來最低氣溫紀錄;俄羅斯,籠罩在1938年以來的最強寒流之中,近10天來至少88人被凍死;蒙古國首都烏蘭巴託,白天最高氣溫接近零下30攝氏度。今年包括美國東部在內的全球多地都將度過一個「異常」寒冷的冬天  冷!
  • 中日韓超長雨季或因氣候變暖 韓國專家:與全球變暖有關
    韓國專家認為,東亞遭遇的這些極端天氣與全球變暖不無關係。  韓聯社4日稱,韓國濟州道今年梅雨季從6月10日持續至7月28日,共49天,刷新歷史新高。韓國南部地區梅雨季從6月24日至7月31日,共38天;中部地區降雨天氣已持續41天,有可能將超過2013年(49天)的歷年最長紀錄。中國、日本同樣遭到強降雨襲擊。7月初,日本九州地區暴雨造成70多人死亡,中國南部地區也遭遇嚴重的洪災。
  • 北極上演「冰與火之歌」 或進一步加速全球變暖
    冰天雪地的北極竟然也有大火全球變暖,正在讓冰天雪地的北極,陷入極端高溫天氣的糾纏。據西班牙新論壇網站報導,世界氣象組織發言人克萊爾·納利斯在日內瓦召開的一次線上發布會上表示:「西伯利亞局部地區氣溫近日再次升至30攝氏度以上,比美國佛羅裡達州的許多地區還要高。」
  • 氣溫飆升,是全球變暖惹的禍?
    近日,世界氣象組織發言人克萊爾.努利斯在日內瓦表示,根據目前氣溫記錄顯示2015年至2019年很有可能成為地球上自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五年。準備好迎接熱浪的到來了嗎 ?世界氣象組織稱,極端高溫天氣頻發與溫室氣體排放引起的氣候變化有關,此現象稱為「全球變暖」。
  • 全球變暖與二十四節氣
    錢誠認為,這主要是由於在變暖的大背景下整個季節循環趨於整體增暖所致。  不過,這些定量結果是基於國家基準氣候和基本氣象站網數據確立的,而這些臺站多數位於城鎮和城市邊緣。對於城裡人來說,這些定量化的信息基本適用,但對於農民來說,基於國家站網的結果需要訂正其中的城鎮化效應,才能真實反映節氣和農業氣候資源的變化。
  • 談談南北半球十不同,看完漲知識了!
    三、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不同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引起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隨南北半球不同而不同。6月22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方降低;12月22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北、南兩側降低。
  • 知名科學雜誌:全球變暖推動強烈厄爾尼諾
    它出現在熱帶太平洋中東部地區,當它出現時,熱帶太平洋中東部地區的海面溫度增加,這些不斷增暖的海水將加熱上層的空氣,導致大氣環流的大量重組,導致全球極端天氣事件,並對生態系統,人類健康和全球經濟產生強烈影響。在1997-1998年、2015-2016年,人類經歷了兩次極為強盛的厄爾尼諾事件。
  • 全球變暖 芬蘭熱得快
    芬蘭氣象學會22日說,過去166年間,芬蘭氣溫升高速度是世界其他地區的近兩倍,有力佐證了緯度越高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越大的理論。這一機構援引東芬蘭大學研究成果說,自1847年以來,芬蘭的平均氣溫升高了超過兩攝氏度,「在觀測期間,芬蘭每十年的平均氣溫升高0.14攝氏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近兩倍」。
  • 世界上第一個迎接太陽的國家,可以一步跨越東西半球、南北半球!
    在大洋洲有一個名為吉里巴斯共和國的國家,這個國家的面積很小,只有811平方公裡,吉里巴斯最高處也只比海平面高2米,而且這個國家越來越小,如今已經有2個島被淹沒了,這都是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導致的,照這樣的情況下去,這個國家在不久的將來就會消失。
  • 中日韓為何遭遇強降雨襲擊,韓國專家:與全球變暖有關
    韓國專家認為,東亞遭遇的這些極端天氣與全球變暖不無關係。韓聯社4日稱,韓國濟州道今年梅雨季從6月10日持續至7月28日,共49天,刷新歷史新高。韓國南部地區梅雨季從6月24日至7月31日,共38天;中部地區降雨天氣已持續41天,有可能將超過2013年(49天)的歷年最長紀錄。中國、日本同樣遭到強降雨襲擊。
  • 今冬這麼冷,竟跟全球變暖有關?權威專家告訴你真相
    在近十年以及2010年、2011年、2012年冬季都比常年同期明顯偏冷,其中最冷的是2011年冬季;2017年和2018年冬季全國平均氣溫基本接近常年同期,這兩年我國北方和南方地區都出現了較大範圍氣溫較常年同期明顯偏低的特徵。3.「冷」「暖」對立是表象?「全球變暖總趨勢下,「一南一北」兩信號雙向夾擊。」——宋連春「冷」與「暖」似乎是兩個對立的字。
  • 全球變暖是否會導致更多火山爆發和強震?
    有些專家已經把目前的全球變暖與山區的大規模落石和山崩聯繫到了一起。專家指出,全球變暖的確能夠影響包括地震在內的地質災難,因為它能移動地球表面的大量物質。融化的冰川和上升的海平面改變了大規模水體的分布,這種改變將通過地面釋放壓力。壓力的變化使地裂和地震變得更有可能。德國的研究顯示,地殼有時非常脆弱,一場滂沱大雨就可以引起地球表面壓力的變化,從而導致地震發生。
  • 全球變暖使西藏高原冰磧湖迅速「擴張」
    新華網拉薩9月2日電(顏園園洛桑扎西)全球變暖正使西藏許多高原冰磧湖迅速「擴張」,並不時有潰決現象發生,給高原冰磧湖下遊居民生活帶來潛在危險。  冰磧湖的形成是氣候變化的結果,距今200萬年前的第四紀,山坡和溝谷裡的冰川挾著礫石,循著山谷緩慢下移,強烈地挫磨創蝕著冰床,形成了多種冰蝕地形。氣候轉暖後,冰川逐漸退縮,就形成了冰磧湖。高原冰磧湖的迅速「擴張」引起了有關專家和下遊居民的擔心。
  • 變暖!變冷!誰在忽悠地球?
    然而,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近日發布的監測數據卻給出完全出乎人們意料的結果:「與2012年8月相比,今年同期北極冰蓋面積已增加了60%,增加超過100萬平方英裡。」(見圖一)同時,一些科學家發出警告,世界正經歷氣溫急速下降時期,必須為「全球變冷」做好準備。
  • 丁一匯院士解析全球變暖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之關係
    6日至8日,在這場幾乎與2016年隆冬「霸王級」寒潮量級相當的天氣過程中,降溫8℃以上的國土面積達250萬平方公裡,降幅12℃以上面積達40萬平方公裡;北京、河北、山東、山西、陝西等省份共計60個氣象觀測站的最低氣溫突破或達到建站以來的歷史極值。很多人可能很難將日常生活與全球尺度的氣候變暖聯繫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