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北半球風力會減弱?

2020-12-11 黑龍江頻道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研究人員不久前在《自然·地球科學》期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指出全球變暖或將對世界範圍內的風能資源分布產生深遠影響。到本世紀中後期,北半球可供利用的風能資源將大量減少,南半球一些地區風能資源則可能急劇增加,風電開發潛力整體向南轉移。

1.風能資源分布或向南半球轉移

極地冷,赤道暖,南北半球中緯度地帶常年盛行西風,也叫熱成風。這一道風帶中,平均風速比其他地方更大,聚集了大量的風能資源,並覆蓋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北半球許多國家。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中緯度西風帶的變化會直接影響風能資源的利用潛力。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最新研究成果認為,全球變暖或將對世界範圍內的風能資源分布產生深遠影響。到本世紀中後期,北半球可供利用的風能資源將大量減少,南半球一些地區風能資源則可能急劇增加。

研究人員利用超級計算機的模擬結果,對未來兩種不同的溫室氣體排放情景下風能資源的演變進行探討。第一種是中等排放情景,假定碳排放量在本世紀中葉達到最高,隨後保持穩定;到本世紀末,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約為目前濃度的1.5倍,全球平均氣溫增暖1.1至2.6攝氏度。第二種是高排放情景,對應能源結構改善緩慢、缺乏氣候應對措施的發展模式,碳排放量將持續增加,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在本世紀末超過當前3倍,全球氣溫升高2.6至4.8攝氏度。

結果顯示,無論在中等排放情景還是在高排放情景下,北半球的風能資源都將整體顯著減少,尤其是包括中國西北、西伯利亞、東北亞、美國、加拿大、英國、地中海沿岸等在內的中緯度地區,即沿北半球西風帶一線。在高排放情境下,到本世紀末,內蒙古至東北一帶的風能資源甚至將減少10%到20%。

南半球的風能資源在中等排放情景下變化不大,在高排放情境下卻將整體大幅增加。尤其在高排放情景下,到本世紀末,巴西東部和澳大利亞東北部的風能資源將迅猛增加超過40%。

2.原因在於南北極增暖幅度不同

這種差異的產生,或歸根於全球變暖以不同方式影響南北半球的風帶演變。在北半球,北極增暖與海冰消融是一個互相促進的正反饋過程,以至於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極地增暖更為明顯;於是,赤道與極地之間的溫度梯度被削弱,中緯度西風帶風速整體減小。一些模擬結果也指出,由於高緯度增暖顯著,中緯度地區南北側的冷暖對峙減弱,風暴系統的活動整體減少,也是風能資源減少的一個原因。

而在南半球,尤其在高排放情景下,南極增暖不如南美中部、非洲南部和澳洲的陸上增暖明顯。這部分大陸與同緯度海洋間的溫度梯度增大,成為主導風帶強度變化的因素。陸地變暖更快,陸上熱低壓增強,海陸氣壓梯度增大,風速增大,風能資源因此增加。除南極洲外,南半球大陸主要分布在熱帶和副熱帶地區,所以整體風能資源的增加也以熱帶和副熱帶最為明顯。而值得一提的是,在南美和澳洲的中高緯地區,風能資源仍趨於減少,和北半球類似。

3.北歐極端大風出現機率反而增高

西風帶內常見南北冷暖氣團的對峙,又叫鋒面。如果大氣中有小擾動發生,譬如某一方氣團主動移向另一方,氣團運動軌跡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發生偏轉,就會誘生出大尺度的大氣渦旋,又叫鋒面氣旋。從氣候角度而言,鋒面氣旋頻繁發生並通過的地區,便是「位於風暴軌跡上」的地區,平均風速也通常比其它區域更大。

但想要利用風能,並非風越大越好。極端的猛烈陣風反而會對風車造成破壞。風車的設計一般基於能應對若干年(譬如50年)一遇的最大風等等標準,這個標準跟當地氣候背景的統計數據直接相關。

科學家們使用超級計算機對北歐的模擬結果表明,若全球氣候變暖,中緯度的「風暴軌跡」會整體向北移動,鋒面氣旋的數量會減少,但單個風暴的強度增強。由此一來,北歐地區的極端大風出現頻率會升高,強度也會增大。這對按過往氣候數據標準設計的風車而言不是好消息,也意味著新建風電場必須考慮在將來承受更強的風暴襲擊的可能性。

與可能增大的極端大風相對應,海上的極端大浪也會隨之增大。對北大西洋未來風浪演變的研究表明,目前「20年一遇」的大浪,在2080年可能每4至12年就會出現一次;對歐洲北海的氣候模擬顯示,到21世紀末,海浪平均高度會上升5%至8%。由於陸上空間有限且摩擦阻力更大,海上風力發電正是當下發展的熱門方向;而風和浪的雙重考驗,對中緯度地區近海風電場的建造提出了新的挑戰。不過,在緯度稍低的地區,譬如地中海沿岸,由於風暴軌跡朝北移動,未來氣候展望中的風浪反而會減小。

4.增暖對於高緯度地區是把雙刃劍

在高緯度或北極地區,寒冷的天氣是阻礙風能發電推廣應用的一個原因。風車葉片暴露在零下溫度的潮溼空氣中存在結冰的風險,而一旦結冰,葉片將失去平衡、阻力增大,風電轉換的效率將因此降低,而且存在安全隱患。據統計,在芬蘭,9%-45%的風車停轉事件都和結冰有關。當然,設計不易聚集冰雪的葉片、使用電流加熱等方法,能一定程度上克服結冰的問題,但這也會讓運行和維護的成本變高。

氣候變暖對於這些地區而言可能是一個好消息。超級計算機模擬結果顯示,無論假設的升溫是大是小,在本世紀末,高緯度地區的霜期均會明顯縮短,結冰頻數大幅下降。在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一些地方,結冰頻率甚至將會下降100%。與此同時,由於風暴軌跡北移,高緯度帶也會更頻繁受鋒面氣旋系統影響,潛在風能資源變得更充足。於是,一些原本不適宜布局風電場的區域,將來可能成為開闢風能資源的新領地。

與氣溫上升相對應,高緯永凍土地帶也會因而縮減,而這會帶來利弊兩方面的影響。一來由於凍土層的範圍和深度減小,輸電線路鋪設、風電場建造等會變得更加方便;二來若凍土層持續消融,風車基座如何設計也成了問題,因為風車和土壤之間的受力和支撐關係將持續改變,稍不平衡就會有倒伏的風險。如何權衡其中得失,減小風險擴大效益,還得靠工程師們的智慧頭腦。

不僅對陸上風電場,增暖對於高緯地區的海上風電場也有多重影響,尤其對海上風電場數量增長最快的區域——歐洲而言。對未來海冰演變的研究發現,北波羅的海及波的尼亞灣一帶的海冰覆蓋天數將從目前的130-170天減少到本世紀後期的0-90天,不少區域甚至將終年不封凍。而海冰減少會使海上風車的基座穩定性變差,且更易受到大風大浪的破壞。與此同時,海平面上升也會增加風車基座被淹沒的風險。不過,冰川消融會使海水鹽度降低,這將有利於減緩海水對風車基座和傳輸線路材料的腐蝕。

延伸閱讀

酒泉等風電場潛力或下降

目前,世界最大的風力發電基地位於我國甘肅酒泉。截止到2012年,風電裝機容量已超6000百萬瓦特,相當於能供給英國全國的電力需求,而這一數字還在不斷上升中。甘肅位於我國西北-蒙古地區風能富集帶,常年風速較大,風能密度超過150瓦特每平方米,是我國投建風電廠的理想場所,也對當地就業、稅收、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促進作用。若氣候變暖持續,這一區域的風電潛力很可能隨之下降,現有風電設備的潛力無法得到充分發揮。包括中國和美國兩大能源消費巨頭在內,北半球中緯度地帶的許多國家都將面臨同樣的問題,這也將給人類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增添更多壓力。

研究人員指出,當前風力發電能力的評估和布局大多基於過去的氣候資料統計,而很少考慮受將來大氣環流受人類活動影響發生變化後對風能資源分布的影響。新研究對未來風電廠布局的經濟性和可持續性、為決策者衡量和規劃替代能源的策略提供了新的參考。

相關焦點

  • 如果全球變暖是真的 為什麼這幾年冬天感覺格外冷?
    對於全世界人民來說,冬天顯然是最難相信「全球變暖」的季節。天降暴雪,冷風刺骨——這些把人凍得牙齒打架的天氣往往會讓人認為,外界宣傳的「地球平均溫度上升」肯定是假的。進入2018年以來,北半球的各地居民在幾天內就紛紛感受到了風雪交加的威力。
  • 全球變暖,為何「冬天越來越冷」?
    而該事件同時也意味著,全球氣候變暖對世界氣候的影響正在越來越明顯。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的拉姆斯多夫表示,由於氣候變暖,北極冰蓋體積減少。極地海洋一旦缺少冰層覆蓋,其海面相對溫暖的空氣就會向寒冷的高空移動,影響極地大氣循環。這樣,極地冷空氣在高壓系統推動下,向北半球大陸地區進發,導致地區氣溫驟降。  全球變暖進入停滯期?
  • 科學家稱氣候變暖有助臭氧層空洞縮小
    核心提示:日美科學家23日報告說,氣候變暖使赤道地區上空平流層的東西風過去60年不斷減弱,而從赤道地區向南北兩極運送臭氧的風力變強,這可有助於兩極臭氧層空洞縮小。
  • 北半球現歷史最低氣溫,為何與之前的全球變暖話題相悖?
    北半球現歷史最低氣溫,而且全球在近幾年多地都出現了超低溫現象,這一現象的出現與之前社會上所傳的輿論「全球氣候變暖」相悖。主要原因是全球可能將進入「小冰河時代」和全球氣候條件影響以及太陽的黑子運動有關。全球氣溫降低的情況,在這幾年變得尤為明顯,特別是發生在美國,俄羅斯等地區的超低溫天氣也是最好的佐證。而且我國境內河南,安徽等地近年來發生的低溫天氣也非常異常。極端天氣經常出現氣候變得複雜令人難以琢磨。但是當前情況我們可以做出一個大膽的推測,人類可能即將面臨新一輪的冰河時代。美國好萊塢動畫片冰河時代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 今年冬天這麼冷,居然是因為全球變暖?
    較真要點:全球變暖導致北極大幅升溫,和赤道溫差減小,影響了大氣環流,使本該待在北極的冷空氣漩渦侵入南方,再結合拉尼娜現象的影響,造成了今年的寒冬。
  • 全球變暖竟造成了極寒天氣?
    從統計上說,全球變暖的一大特徵就是極端天氣事件頻發,甚至有不少科研人員認為現在的情況可以用來佐證全球變暖——  歐洲緊急應對低溫暴雪  「嚴寒、暴雪」無疑已取代歐債危機成為今冬歐洲的「主題」,有的歐洲國家正面臨著幾十年一遇的暴雪。
  • 氣候變化致極端天氣 今年北半球春季會更早
    解讀過去這個冬天北半球多個地區出現極端天氣,氣象專家認為,與氣候變化不無關聯。專家進一步預測,今年北半球春季會比往年更早到來,一些地區可能出現春季洪水等自然災害。因暖而寒「關注全球問題科學家聯盟」1日舉行電視電話會商,總結北半球這個冬天出現的一系列「瘋狂天氣」。
  • 大氣所等發現全球變暖使未來強印度洋偶極子事件增加
    pIOD是指熱帶印度洋海溫異常的東(負異常)西(正異常)向偶極子模態;通常從北半球夏季開始發展,在秋季到達成熟期。由於在pIOD期間,印度洋熱帶對流區向西移動,導致澳大利亞降水減少,並形成乾旱、高溫熱浪和森林大火等極端天氣;在東非地區造成嚴重洪澇災害。全球變暖對pIOD的影響是該領域的重點研究課題,但前人基於多模式的研究表明,模式中pIOD對全球變暖的響應缺乏一致性。
  • 全球變暖,火炎焱燚怎麼破
    高溫熱浪會使人和動物感到不適,產生或加重疾病,甚至引發死亡;也會加劇乾旱,影響植物生長,使農作物減產;還會引發火災,破壞環境,讓水電供應緊張,給人們生活、生產帶來嚴重影響。  人體對冷熱的感覺不僅取決於氣溫,還與空氣溼度、風速等因素有關,當人處於高溫高溼環境時,體感溫度會比實際溫度高很多。
  • 全球變暖 芬蘭熱得快
    芬蘭氣象學會22日說,過去166年間,芬蘭氣溫升高速度是世界其他地區的近兩倍,有力佐證了緯度越高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越大的理論。這一機構援引東芬蘭大學研究成果說,自1847年以來,芬蘭的平均氣溫升高了超過兩攝氏度,「在觀測期間,芬蘭每十年的平均氣溫升高0.14攝氏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近兩倍」。
  • 南北半球冰火兩重天 全球到底是變暖還是變冷?
    南北半球冰火兩重天 全球到底是變暖還是變冷?極端天氣或由海冰融化引起 全球變暖的「另類」體現如果你翻看了近幾年的新聞,就會發現這種戲劇性的天氣其實早有樣本。同時,世界氣象組織的報告說,人類正處於極端天氣的適應期,嚴寒、酷暑、颶風和洪水等極端天氣氣候現象會頻繁出現。
  • 恰恰與全球變暖有關
    「不是說全球變暖嗎,怎麼今年還這麼冷?」很多民眾不解。「殊不知,我們現在感覺到的冷恰與全球變暖有關。」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說。北極增溫 冷空氣得以長驅南下我們知道,北極是北半球冷空氣的發源地。在漫長的冬季,冷空氣堆積在一起,伺機南下,勢力強勁時可一路衝上青藏高原或奔向南海甚至南半球。
  • 全球變暖已經加速且不可逆轉
    (8)珊瑚礁大規模死亡,(9)大西洋環流減弱。,人們一般有兩個誤區: 第一個誤區,人們(非專家)通常認為,全球變暖的後果主要是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沒各國沿海地區,再就是凍土消融會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從而加劇溫室效應和全球變暖的進程。
  • 外媒:全球變暖讓天氣更極端
    (新華社)「燒烤模式席捲北半球」「地球在燃燒」……連日來,從東亞到歐洲,北半球多地「高燒」難退,媒體上充滿了對高溫、熱浪的吐槽。在中國,華北、東北等多地持續高溫或桑拿天,中央氣象臺已連續第21天發布高溫黃色預警。韓國、日本等地更是創下有氣象觀測以來的最高溫度紀錄,高溫中暑致死人數也在不斷攀升。歐洲許多地方則正經歷高溫和乾旱的雙重夾擊。
  • 外國專家:南北半球強烈氣溫反差是全球變暖的結果
    專訪:南北半球強烈氣溫反差是全球變暖的結果——訪秘魯國家氣象水文局專家阿瓦洛斯新華網利馬8月22日電新華社記者賈安平南半球今年入冬以來,素以溫暖著稱的秘魯已多次遭到寒流襲擊,大部分地區的氣溫降至多年來的低值。
  • 南半球與北半球氣候的相互影響及機制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環境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科院第四紀科學與全球變化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洪冰課題組與阿根廷和日本科研人員組成的聯合研究小組,近日在國際地學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上提出證據表明,當來自高北緯度巨量的融冰洪水傾瀉入北大西洋,導致大西洋經向倒轉環流(AMOC)的運轉變慢甚至停止,致使地球系統能量重新分配,北半球變冷而南半球變暖
  • 科學家:北半球氣候模式已改變!全球降水量增加,但中國全境減少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 雖然全球變暖的影響是全球化的,但是受威脅最嚴重的要數處在北半球的我們。近日,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發現地球一些特定區域的降水量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整個北半球冬季降水量受到嚴重幹擾。
  • 英國氣象局:全球仍在變暖 但速度放緩
    全球變暖威脅海冰英國氣象局(UK Meteorological Office)科學家表示,人類活動致全球變暖的證據在過去一年裡變得「更充足」了。在於今日發布的一份報告中,英國氣象局利用9個指標的最新數據告訴人們,全球氣溫在過去10年裡出現了上升。這9個指標包括海冰與積雪的不斷減少、大氣溼度的不斷加大。聯合國(UN)氣候變化談判將於下周在墨西哥坎昆拉開帷幕。英國氣象局是全球領先氣候研究中心之一。該局資深科學家馬特·帕默(Matt Palmer)表示:「從各種指標的觀測結果可以看出,世界在升溫。
  • 區域之「冷」與全球之「暖」 丁一匯院士復盤近期寒潮背後的全球變暖
    很多人可能很難將日常生活與全球尺度的氣候變暖聯繫在一起。然而,前幾天,公眾感受的「極端」寒冷,正昭示著不斷上升的全球溫度曲線已「入侵」到每個人的生產生活中。  「極端」寒冷和全球升溫曲線,為何兩個看似相悖的名詞會產生關聯?中國氣象報記者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
  • 從南極高溫20℃來了解全球氣候變暖
    熱點解讀以熱點事件為背景,主要考察全球氣候變化的特點、全球氣候變暖原因、全球氣候變暖造成的危害、全球氣候變暖對水循環、工業、農業、氣候、生態環境的影響、緩解全球氣候變暖的措施。2.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1.全球氣候變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1)對海平面和海岸帶的影響全球氣候變暖會使冰川融化和海水受熱膨脹,導致海平面上升,具體影響如下圖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