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7月24日,來自北大、清華、北航等高校的首都大學生採訪團,赴西安—楊凌—蘭州—敦煌—張掖進行「穿越千年絲路,尋找中國印記」集體採訪活動,探尋千年絲路中的往事,觸摸絲路的傳承和發展,於探尋中學習,於採訪中傳承。本次採訪活動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人民網聯合主辦。
西安明城牆,躲過風雨動蕩,經歷數次危機,才比較完整地保存了下來。這是歷史送給西安的「禮物」,西安市民又給這份「禮物」賦予了更多的人文內涵。
漫步西安,目光所及,古都圍城、都市霓虹、市井煙火,渾然一體,自然和諧。夜跑的市民、擺攤的小販、跳廣場舞的老人、路邊「砌長城」的牌友,在古城牆旁混雜出獨特的市井情懷。
城牆有我增添的「一磚一瓦」
在西安南城牆永寧門旁偶遇58歲的西安六中教師老杜。穿白色背心,戴一副眼鏡的他剛走完5公裡,滿頭大汗。每天夜裡到城牆上快走數公裡的習慣,他已經堅持了整整九年。可能因為工作關係,和記者團擦肩而過時,他主動問起我們是不是來西安參加夏令營的學生。
在西安土生土長的老杜,對城牆有著無比深厚的情感。「記得上世紀80年代初,西安號召全民義務修城牆,有數十萬群眾積極參與,從歸還城磚到出錢出力。我當年月收入39元,就捐獻了25元。能為修復城牆出一份力,一直感覺很自豪。」現在,杜老師晚上在城牆上散步時,經常主動給各地遊客講解城牆的歷史,有時候還不忘加一句「這座城牆裡,也有我增添的『一磚一瓦』」。
城牆邊賣字畫,生意還不錯
堅實的城牆並未把西安圍得密不透風,恰恰相反,它飛速發展的經濟與獨特的文化魅力,吸引了無數異鄉人的流連。
在城牆邊的柏樹林旁零零星星擺著幾個地攤。衣襪、頭繩、扇子……與北方的許多夜市大同小異,其中,一個賣字畫的老大爺引起了記者的注意。來自山東淄博的王忠成已經在西安住了13個年頭,兒子王師在西安書院門步行街上開了一間字畫商店。
王忠成酷愛國畫和書法,他驕傲地說,「這是我祖傳的本事,但老家的鄉親們都是農民,看不懂,沒人喜歡這個。西安不一樣,文化人多,花幾百塊買一幅我的字畫,他們樂意。」王忠成說自己完成一幅寫意畫,一般需要一兩天,工筆畫則需要三五天,平時生意還算不錯。「每年春節我都會回老家過年,還計劃在西安買房安家。」王忠成對未來充滿期許。
爭議聲中擦亮城市名片
近年來,文化名城的城牆改造工程廣受關注。2012年「西安城牆裝觀光電梯事件」就曾引發較大爭議。從給城牆「貼瓷磚」到裝霓虹燈,再到城牆上舉行馬拉松比賽、開闢自行車租賃點,每個新動作都有人歡喜有人憂。
遼寧遊客周琦認為,西安城牆的保存規模是自己從未見過的,然而唯一的美中不足是太「新」了。她希望看到更有歷史感的古建築。但來自義大利的麗塔不這麼認為,在她眼裡,西安城牆現如今的恢弘氣勢正好契合了她遐想的盛唐景象。
梁月紅五六歲就隨父母來西安定居,如今已有三十餘年。她記憶裡對城牆最深刻的印象是,幼時每逢過年,都會坐在父親肩膀上登城牆看燈展。「以前城牆斷斷續續,有的外磚都剝蝕了,只剩裡面的土胚,根本禁不起風吹日曬,修繕是在原有基礎上添磚加瓦,並沒有改變整體規劃架構,還能將幾代人的記憶完好地保存下來,何樂而不為呢?」
在許多接受採訪的西安市民眼中,改造後的明城牆,已成為西安越來越亮的城市名片。(同濟大學 趙子謙)
(責編:方萌萌(實習生)、申寧)
全國各地2017高考分數線及分數段分布情況目前,2017年全國各省區市錄取控制線、分數段分布情況正在陸續發布。志願不會報?免費在線提問幫幫團專家,等你來問! 【詳細】
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將全部、直接下放至高校 根據《意見》實施改革後,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將全部直接下放至高校,由高校自主組織職稱評審、自主評價、按崗聘用。條件不具備、尚不能獨立組織評審的高校,可採取聯合評審的方式。【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