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2日電(記者艾福梅、謝建雯)3月2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生命接力背後的幫扶「真經」》的報導。
近日,5歲的豆豆(化名)病癒從北京回到寧夏,她的家人專門帶著孩子來到寧夏兒童醫院,送上錦旗。
看著孩子臉色紅潤,終於恢復了健康,該院兒童重症監護室(PICU)主任張軍紅很是欣慰。三個多月前,她曾與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以下簡稱北大醫院)專家攜手,數次將這個5歲小女孩於生命垂危之際搶回,還曾跟隨救護車14小時、奔波1100多公裡護送豆豆從寧夏轉診北京……豆豆這個「棘手」患兒,正是京寧兩地醫院對口幫扶效果的一次檢驗。
死神手裡搶生機
豆豆是寧夏固原人。2018年9月初,豆豆因受涼感冒發展成肺炎,在當地接受常規治療後病情反而加重,除咳嗽、咳痰、發熱外,還出現嘔吐、吞咽困難等症狀。據了解,豆豆當時整個人軟趴趴的,扶都扶不起來。9月17日凌晨兩點,豆豆被緊急轉診到寧夏兒童醫院的PICU病房。
張軍紅介紹說,患者情況是否危急,主要看其能否依靠自主呼吸生存,而豆豆當時呼吸困難、咳不出痰,自身吸入的氧氣已無法正常維持生命,危在旦夕。於是,她一邊帶隊搶救,為豆豆實施氣管插管呼吸機支持呼吸,一邊緊急請正在醫院掛職的北大醫院兒科專家湯澤中會診。
趕到急救現場的湯澤中有著多年的重症兒童救治經驗。他診斷認為,豆豆起初確實是普通感冒,但因體質特殊,感染誘發了嚴重的免疫反應,並損傷到腦幹和脊髓。
湯澤中隨後帶領兒童重症團隊開展拍背、吸痰、免疫抑制等治療,並多次與北大醫院專家遠程會診,還邀請來寧夏講課的北大醫院兒科專家會診,共同為豆豆制定嚴謹、精準的救治方案。
核磁共振是確定豆豆病灶的一項重要檢查,也是下一步治療的重要依據。但寧夏兒童醫院沒有核磁共振設備,只能聯繫到其他醫院去做。更困難的是,核磁共振檢查不能帶任何金屬物,豆豆卻需依靠呼吸機生存。為解決這一難題,張軍紅事先踩點、協調,提前多次演練人工技術輔助呼吸。最終,克服重重困難,為豆豆做了檢查。
確定病灶後,豆豆在對症治療下病情逐漸好轉,生命體徵開始穩定,肢體活動逐漸恢復,但自主呼吸功能仍比較弱,無法脫離呼吸機。在家屬要求下,也為了給豆豆爭取更好的治療,湯澤中、張軍紅和北大醫院專家再次會診,主張將豆豆轉診到北大醫院。
轉診的想法得到兩家醫院的全力支持:寧夏兒童醫院從其他醫院協調了一輛高配置轉運救護車,並妥善安排好轉運途中所需;北大醫院則開通綠色通道,為豆豆預留床位,安排接診專家。
10月23日凌晨,救護車載著豆豆從銀川出發,張軍紅和一名護士隨車護送,這是寧夏兒童醫院歷史上第一次由本院醫生護送病人轉診外地。「14個小時基本沒有合眼,一直盯著孩子,拍背、吸痰、給藥,不敢讓孩子在路上出一點點事。」張軍紅說。
低迷之中謀發展
豆豆的病在大醫院專家的眼中或許並不罕見,但對寧夏兒童醫院的醫生來說,卻是首次見識。
張軍紅說,寧夏兒童醫院是新醫院,如果沒有北大醫院老師數月以來對他們醫療救治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沒有北大醫院的老師在身邊做技術支撐,面對豆豆這樣的棘手病情,他們或許只能跟往常一樣——不敢接收、安排轉院。
其實,寧夏兒童醫院說新也新,說老也老,目前還只是二級婦幼保健院。在寧夏人眼中,儘管該院掛有自治區級的頭銜,其診療水平卻遠不如同級別醫院,甚至不如一些市級醫院。
張軍紅在加入寧夏兒童醫院前,已經從事重症監護工作8年,服務對象主要是成人。得知寧夏兒童醫院要組建PICU,她應聘而來。張軍紅記得,習慣了忙碌的她那時突然發現自己「閒」了下來:「病患少,壓力也小,日常工作相對輕鬆,但那會兒人人都很迷茫。」
張軍紅很快意識到這種情況不正常,因為:「沒有哪家醫院的重症監護室這樣『清閒』。」
2017年12月,在自治區衛生部門的牽頭支持下,寧夏兒童醫院和北大醫院籤署合作協議,建立兒科專科醫療聯合體。根據協議,北大醫院每年選派一名高級職稱專家到寧夏兒童醫院擔任副院長並常駐寧夏,每年選派5名專家常駐並參與醫院管理和科室管理,且連續工作時間不少於3個月;雙方建立雙向轉診綠色通道和疑難雜症遠程會診中心等。
自治區衛健委主任馬秀珍表示,希望藉助北大醫院兒科的品牌效應、優質醫療資源和先進管理模式,幫助寧夏兒童醫院在臨床、教學、科研、管理、公共衛生等方面實現顯著提升和可持續發展。
2018年1月,湯澤中來到寧夏兒童醫院擔任副院長,協助分管醫院兒科醫療、醫務、科研等工作。儘管曾有過在雲南、山東、西藏等地的技術幫扶經歷,但湯澤中坦言,寧夏兒童醫院當時的狀況仍出乎他的意料:「技術儲備力量弱、人心浮動、士氣低沉,比我想像的還要弱一些。」
湯澤中遂以自己和北大醫院的醫療資源為支撐,鼓勵寧夏兒童醫院的醫生把更多常見病患兒收進來、把疑難重症患兒留下來,在治病救人的過程中找到自信。
作為業務副院長,湯澤中還組織醫院各個科室開展急救培訓演練,完善急救流程,並建立三級查房、兒科系統大查房大討論、院內會診等制度,幫助醫院建立科學、合理、規範的診療機制。
對口幫扶增實力
張軍紅說,湯澤中的「三把火」燒起來後,醫院職工普遍覺得這次不一樣了。
她還記得,在把豆豆送到北京的第三天,醫院急診科來了一位急性喉炎、喉梗阻達到Ⅲ度的患兒,患兒家長起初認為孩子病情不重,不願住進PICU。經過急診會診,張軍紅甩下「孩子要活命,必須跟我走」的話後,抱起孩子就從四樓往五樓跑。在患兒的相關治療告一段落後,張軍紅找來患兒家屬,為其畫圖解釋喉炎的危害性以及喉炎致死的案例,家屬這才感到後怕,甚至哭了起來。
事後,湯澤中說張軍紅「膽子真大」,但張軍紅認為,她的膽子其實是北大醫院的專家們給的:「我始終記得湯院長說過,『面對生命時,沒有任何推脫的理由』。」
寧夏兒童醫院PICU的醫護人員表示,他們這一年在湯澤中身上學到的太多。在他們遇到疑難問題請教湯澤中時,得到的除了答案往往還有一堆資料;治療時,湯澤中又總能想出各種小妙招減輕病患痛苦;無論再晚,湯澤中堅持要在第一時間得到重症患兒的情況匯報;只要不出差,湯澤中始終早晚兩次查房,掌握一手情況。
在張軍紅看來,北大醫院的這種幫扶最接地氣,因為在與專家的朝夕相處間,醫護人員看到了榜樣、獲得了技能。「不論做什麼事情,都得有內驅力。放在我們醫生身上,就是你首先得有當好大夫的信念。但好大夫長什麼樣?湯院長和北大醫院的專家就是活生生的榜樣,這樣醫護人員有了明確的職業定位,就會努力靠近。」張軍紅說。
據了解,在一年的幫扶時間裡,不僅是張軍紅和她的科室,寧夏兒童醫院整體都發生了變化。比如,各科室不再「單幹」,相互間的溝通交流多了起來,遇到搶救,從醫技、藥劑到後勤可說是一呼全應;又如,醫生們更有底氣留下疑難患兒,在實戰中不斷成長。
湯澤中說,目前的幫扶還只是開端,尚不足以實現向優質的飛躍,但起碼已經看到目標和方向。只要兩家醫院久久為功、持續施力,5年後的寧夏兒童醫院應能成長為學科齊全、初具規模的兒科專科醫院,10年後,則有望在地區形成一定影響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