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今年春節怎麼過?鼎龍灣第五屆年例節等你來鬧
如果你覺得過年沒意思,那你一定沒來過鼎龍灣粵西非遺暨年例文化節!在這裡,你可以欣賞到泥塑、飄色、花橋、舞獅遊龍、粵劇對唱等數十種非遺文化表演,並品嘗到多種粵西地道特色美食,感受到正宗的粵西年味!那當春節遇上鼎龍灣粵西非遺暨年例文化節,二者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往下看↓
1、吳川三絕
吳川三絕包括海上花橋、飄色巡遊和泥塑。其中海上花橋是吳川的習俗,每到正月十五,人們會以燈籠、彩旗、氣球等為飾來點綴橋梁。到了晚上,大家會向花轎祈求好運,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飄色巡遊是一門集戲劇、美術、魔術、雜技、力學於一體的綜合造型藝術遊行,以高、精、險、奇、巧而聞名。歷年來,浩浩蕩蕩穿街過巷的飄色巡遊隊伍都是人們圍觀跟隨的焦點,也是鼎龍灣粵西非遺暨年例文化節不能錯過的精彩巡演;泥塑是源於唐末宋初的民間藝術,題材有歷史故事、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且部分題材比較貼近生活,具有鄉土特色和時代氣息,讓人耳目一新。
2、舞獅
舞獅於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在古代,大家習慣稱舞獅為「太平樂」。從古至今,每逢佳節、慶典和大型集會時,不少地方都會以舞獅來助興,鼎龍灣粵西非遺暨年例文化節也不例外。舞獅演員們伴隨著喜慶的鑼鼓聲,會表演騰飛、跳躍、登高、翻跟鬥等技巧,還會表演走梅花樁、竄鐲子、踩滾球等節目,以此來營造歡快的節日氛圍,表達對生活和土地的無限熱愛。
3、調順網龍
調順網龍是傳統民俗文化,屬於舞龍藝術,至今已有約六百年歷史。起舞時由「龍珠」引帶龍身隨鼓點起舞,作出俯仰起伏,左右搖擺,上下穿騰,徐疾動靜等姿態,表現出龍的威猛,甚是精彩。與傳統龍舞中龍的造型不同,調順網龍的龍頭採用「牛角」,代表農業;龍身是通透的網體,代表漁業,二者搭配,象徵農漁結合。兩條大網龍分別代表公、母龍,加上兩條小龍,以求「人丁興旺,六畜繁盛,風調雨順」。調順網龍造型新穎奇特,不僅豐富了傳統龍舞的藝術元素,也表現出了龍文化的深層理念。
4、粵劇對唱
粵劇文化,是許多廣東人兒時的回憶,也是長輩們喜愛有加的表演。其是廣東傳統戲曲之一,是一種糅合唱、念、做、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的表演藝術。值得一提的是,粵劇是首批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及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表演藝術之一。在鼎龍灣粵西非遺暨年例文化節期間,鼎龍灣將會邀請數位粵劇名家,為遊客呈現精彩的表演,充分地向遊客展現粵西文化的魅力。
5、年例正宴
年例正宴,是鼎龍灣粵西非遺暨年例文化節的重頭戲。在正月十五元宵節的年例正宴上,有鮑魚、花蟹、龍蝦仔、石斑魚、羊肚菌海鴨湯……大家可盡情體驗舌尖上的海鮮美味。而在年例正宴以外的時間,也有各種地道特色的美食小吃飄香:燒蠔、蝦餅、牛雜、木葉撻、煎堆……同樣讓人慾罷不能。如果你對廣東美食心存期待,不妨來鼎龍灣粵西非遺暨年例文化節感受粵西版美食的誘惑吧。
所謂「年年有例,歲歲有期」,鼎龍灣粵西非遺暨年例文化節不僅為大家營造了歡快的過年氛圍,還在無形中傳承了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果你還在糾結今年春節怎麼過比較有意思,那就帶著家人來鼎龍灣粵西非遺暨年例文化節吧~與家人一起在歡樂的氛圍中感受粵西非遺文化的魅力,度一個別開生面的鼠年。
免責聲明:本文為企業宣傳商業資訊,僅供用戶參考,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鳳凰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