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孔乙己》:年少看不懂孔乙己,看懂已近中年活成了孔乙己

2021-01-20 遇見小野

魯迅是個神奇的作家,少時的課文裡有很多魯迅的文章,但在當時並不覺得有多好,等到人近中年再讀,只覺得心驚,方覺當年不覺得好只是因為自己的人生閱歷太少,對世事人情都體會太少,等我們有一定閱歷人生近半,方知魯迅是如此清醒和辛辣。

小說集《吶喊》中有一篇《孔乙己》,基本在任何版本的語文課本中都有,每年一讀,覺得語文課本裡的課文真的都是精挑細選的經典之作,孔乙己就是大多數普通人一生的縮影,但是在年少之時是無法體會的。

01悲哀的孔乙己:備受排擠取笑的社會「邊緣人」

魯迅在描寫孔乙己的出場時,有一句描述,是「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句話就隱藏了很多的信息。

穿長衫的人都要酒要菜坐著慢慢喝酒,是這個鎮子上的體面人,只有穿短衫的窮苦人才站著喝酒。孔乙己站著喝酒,就說明他經濟窘迫,和出苦力做工的人一樣身上沒多少錢,沒有能力買酒菜,在魯鎮上處於社會底層。

但是穿長衫,說明孔乙己還執著於自己「讀書人」的身份,想要這個身份及這個身份帶來的體面與身份。孔乙己在經濟上和穿短衣的人沒有差別,甚至還不如他們,但他不願意脫下長衫,只因為長衫代表著自己讀書人的身份,即便這個身份在魯鎮沒有人在意,除了他自己。

「唯一的人」則說明了孔乙己既不是長衫這個群體,也不是短衣幫這個群體,是兩邊都不被接納的人,也是社會的邊緣人。

鹹亨酒店就是個小社會,在這個小社會中,有三個階層存在:

一是魯鎮的「上等人」,就是那些穿著長衫坐下來要酒要菜坐下來慢慢喝酒吃菜的人,他們屬於廣義上的上層社會。

二是短衣幫,穿短衣做苦力,站著喝酒,有時還能要上一碟鹽煮筍或者茴香豆下酒,用簡單的酒菜消解生活裡的艱辛苦楚,他們屬於廣義上的社會底層。

三是孩子們,有玩耍的孩子們,也有像「我「這樣因為家庭困難出來工作的少年。他們雖然貪戀一點茴香豆鹽煮筍,但是未完全被社會同化汙染,尚存純真和善念,但也逐漸被社會影響。

孔乙己屬於這三個階層中的哪一個?他不屬於任何一個群體。上層社會的人看不起他的窮酸,底層人他不屑於與之為伍,而底層人也看不上他的咬文嚼字迂腐,孩子們受他的恩惠,又笑他痴傻。

孔乙己所讀的聖賢之書、四書五經早已被時代拋棄,但他看不清形勢,固執地守著「讀書人」身份,沒有在新時代謀生的本領,又好吃懶作,越活越潦倒。

所有的人都可以取笑孔乙己。孔乙己一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設身處地想一下,不覺得很悲涼嗎?人們用取笑孔乙己來獲得快樂,證明自己不那麼失敗——起碼孔乙己比自己更失敗呀,想想就心裡舒坦多了。

孔乙己活在這樣的社會環境裡,是他人生的不幸,也是整個社會的不幸。尤其是短衣幫,也就是廣大社會底層的人,明明自己是被迫害被剝削的一方,卻也欺軟怕硬樂於做個施害者,去欺負迫害孔乙己這樣的人,真乃人性的悲哀!

2.善良有操守的孔乙己:有自己的底線和堅持『

在《孔乙己》中,孔乙己是唯一和孩子們友善相處的人,經常把自己的茴香豆、鹽煮筍分給孩子們。

他十分看重自己「讀書人」的身份,自覺踐行「仁義禮智信」的讀書人守則,道德感還是比較強的,酒錢雖有拖欠,但從不賴帳。

他從來不偷別的東西,除了偶爾會順走抄寫的書,是因為他覺得書好,拿回去自己看或者收藏了。在內心深處,又以此為恥。別人取笑他的時候,他從來不生氣,除了取笑他偷書這件事,因為他是真的認為自己德行有虧的。

短衣幫的人笑話他偷書,他立刻就漲紅了臉,嘴硬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嗎?

其實,一本書能有幾個錢呢?多少大戶人家,書本幾千幾萬,真的能像孔乙己一樣視之如命如痴如醉嗎?恐怕多是束之高閣用來裝點門面罷了。

一本書放在這些短衣幫面前,他們連字都認不全,又有什麼資格來取笑孔乙己,戳孔乙己的短處呢?理由只有一個,就是這群短衣幫通過取笑孔乙己來獲得自己內心變態的快感。

孔乙己最後出事出在了一本書上,到了丁舉人家裡偷書,丁舉人雖然是個有功名的讀書人,滿嘴「仁義道德「,但是人非常歹毒,一本書能值什麼呢,但他把孔乙己吊起來打了半夜,打斷了腿成了殘疾,最後直接成了一個下落不明的人,」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孔乙己最後一次來酒店喝酒,是用手爬著來的酒店,兩手滿是泥。臉上黑且瘦,已經不成樣子了。即便是這個樣子,依然遭到了人取笑,取笑他又偷書遭人毒打致殘,這次孔乙己大約心如死灰了,沒有辯解,只說了「不要取笑「。

孔乙己除了偷書這個缺點,並沒有其他為人上的瑕疵,對他人、對孩子都很和善,會主動教站櫃檯的「我「寫字。

他偷去的書沒有拿去賣,我覺得除了書不值錢,最主要的原因是孔乙己將書視作精神食糧,視作「聖物」,不願意把書拿出來賣。

相比起因為一本書就將孔乙己打殘的上層人士丁舉人、把快樂建立在取笑挖苦孔乙己之上的短衣幫,孔乙己不知比他們高尚了多少倍。

3.讓人感情複雜的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孔乙己無疑是讓人同情的,他本善良,卻因為偷了丁舉人家一本書就被打斷了腿,無親無故,沒有人真的在意他的生死,唯一惦記他的人是鹹亨酒店掌柜:惦記他還錢。

造成他的悲慘狀況的原因有環境的有社會的,也有他自身的。

抱殘守缺、身無長技,只會滿嘴的「之乎者也」,卻沒有一技傍身來謀生。

以讀書人自居,卻自始至終沒有考取到功名,一直沒有從這個夢裡醒過來。在和人的日常交談中,也愛掉書袋用書面語,給孩子講授知識愛講「茴」的第四種寫法這種生僻無用的知識。

手無縛雞之力偏偏又好吃懶做,唯獨寫得一手好字,得到一些抄書的營生餬口,卻往往寫不了幾天連人帶書一起消失,敗壞了自己的聲譽,久而久之連讓他抄書的人也沒了,連這唯一的工作餬口機會也沒了。

既無濟世之才亦非當世大儒,資質平平也不肯認命踏踏實實學一門餬口手藝,其實孔乙己算是一個自命清高的底層知識分子,被「四書五經」等書毒害了,不敢面對自己卑微平凡的現實。

偏偏在社會底層,「百無一用是書生」。

哀其不幸,也怒其不爭。

結語

從前,我們看不起孔乙己,如今,我們活成了孔乙己,甚至還不如孔乙己有底線,我們拼盡全力,依然是社會的底層和被遺忘被欺辱的「邊緣人」。

曾經,我們以為自己可以改變世界,以為憑著自己努力就可以過上體面優越的生活,可以舉世混濁我獨清,永不向惡俗低頭。

可是,活著活著,我們發現,自己是如此平庸無能,在被社會的毒打中,我們選擇了自斷稜角,學會了附和與放棄,學會了同流合汙。

最終我們活成了社會中庸俗的「大多數」,成為眾多卑微如螻蟻的社會最底層的一員,成為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樣子。

而且,我們還要自我安慰,這是成長的代價,我們成熟了活在了當下,平凡才是此生唯一的答案。

讀懂了《孔乙己》也就明白了魯迅為何如此有名氣,他對於人生的真相和人性有著清醒的認知,刻畫入木三分,鞭辟入裡,讓人冷汗直流又醍醐灌頂,十分經典。

收錄《孔乙己》的小說集《吶喊》篇篇都是精品,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社戲》《故鄉》《阿Q正傳》等,對於人生有很深刻的思考和指導意義,語言簡練深刻,值得反覆誦讀,是很多學習寫作、作文的臨摹學習之作。

不僅是《吶喊》,魯迅還有一本小說集《彷徨》收錄了《傷逝》《高老夫子》《在酒樓上》等名篇,散文集《朝花夕拾》,收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等經典名作。

《吶喊》、《彷徨》、《朝花夕拾》連同《野草》《祝福》等10本書組成一套《魯迅全集》,10冊99元,一本不到10元,非常划算,買來自己看、和孩子一起看、送人都非常好。

開卷有益,讓我們一起誦讀經典,品味經典,詩書傳家,書香滿室,以書香開啟新的一年。

相關焦點

  • 《孔乙己》|在涼薄世界裡堅守的孔乙己,不僅是個被嫌棄的邊緣人
    看那同為讀書人的「丁舉人」何曾有過知識分子的體面,「霸氣威風地橫行鄉裡」早已成了他固有的標籤,而知識分子最不能丟失的「人性」,也許早被這樣的權勢者拋之腦後了吧!這些在看客們的眼裡,卻成了不自量力的笑柄。顯然,在那樣的至黑時代下,真正了解這位不僅僅是個邊緣人真實內心的人,已是不可奢望。你若問我,心靈的摧殘和肉體的痛苦對他哪個更甚?我不得知。
  • 重讀魯迅最愛的《孔乙己》:從一個人、一群人的「笑」解析孔乙己
    而孔乙己,屬於第三種酒客。「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寥寥數語突出了孔乙己自身社會地位和精神定位的矛盾。站著喝酒,說明他的社會地位和「短衣幫」差不多,只能買一碗酒,頂多加一份茴香豆站著喝。然而,從精神定位上看,他自覺自己高「短衣幫」一等,甚至是不輸長衫主顧。他不屑於和短衣幫穿同樣的短衣衫,所以堅持穿著長衫喝酒。
  • 孔乙己(米市改編版)
    孔乙己對尤其是三聲四聲的不續費耿耿於懷,私下裡也對大佬忿忿不平,我尼瑪老孔當年要是不丟,有你們現在什麼事,然後又開始算自己當年丟掉了500個四聲cn,然後馬上又去炒米上看了下行情,最終就是一聲幽怨的長嘆。孔乙己與小米哥  我每次打掃衛生之餘沒事幹,孔乙己就說小米哥你過來,我考考你,你知道什麼叫ccltd不?
  • 淺談魯迅文集之孔乙己——從未消失的上大人孔乙己
    如今再次拜讀這篇文章時,發現孔乙己的"特立獨行"從一開始似乎便決定了他悲慘的結局。文章開始故事發生的場所就非常有特點,穿長衫的闊綽人和讀書人花上十幾文錢才能進去店面隔壁的房間裡,要上酒菜坐著喝,而只能花幾文錢的窮苦短衣幫卻只能在櫃檯外面站著喝,而孔乙己卻成了鹹亨酒店唯一一個在櫃檯外站著喝的長衫人。
  • 看音樂劇《我,堂吉訶德》,又想起了孔乙己
    [摘要]400多年前塞萬提斯寫《堂吉訶德》諷刺騎士文學,但又忍不住融進了很多很深的同情,近100年前魯迅寫《孔乙己》,對那些跟不上時代的舊文人就只有嘲諷。但是,去年在看他的獨角戲《一個人的莎士比亞》的時候,我突然想到了孔乙己———並不是他演的那個「我」像,而是也由他扮演的那位介紹莎士比亞的老師讓我想到了孔乙己———要是滿腹學問、張口就「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在魯鎮也有個渴望求學的小孩來做他的學生,這一老一少在舞臺上會多麼好玩!那就會比魯迅本來十分嚴肅的立意「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更多一層趣味了———當然,魯迅本人也許未必會喜歡這種「趣味」。
  • 再讀魯迅小說《孔乙己》:真正的救贖,從來不會缺席
    再看《孔乙己》,看客們的行為竟然更令人震驚了。‖看客們的極度自卑心理「孔乙己,你怎麼沒撈著秀才呢!」「孔乙己,又偷人家的東西了!」「臉上的傷疤怎麼這麼多了」,……酒店裡的短衣幫唇槍舌箭,氣勢洶洶,一頓夾槍帶棒,就為了看孔乙己的窘態,看他臉紅脖子粗、青筋暴漲偏又無可奈何的滑稽樣子。不得不說,這就是習慣性的嫉妒心理,典型的「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而且這種心理只存在於熟人社會。孔乙己畢竟飽讀詩書,向上晉升的可能還是有的。要是中了秀才,加官晉爵,待遇也會有所不同。
  • 從孔乙己的「茴香豆」到蘇東坡的「紅燒肉」,淺談人性之豁達
    少時喜慕,孔乙己的「茴香豆」少年之時,初讀魯迅先生的《孔乙己》,可惜當時年少不知愁滋味,對於人生、對於苦難,還未嘗有個深刻的認識,卻只記得孔乙己桌前的那碟」茴香豆「了,想像著它們多半是金黃而又焦脆的模樣,那時家貧無美味可以時常入口,而我又不在南方,不識南方小吃之特色,總覺得那些金黃焦脆的豆類,有著異乎尋常的美味,似乎還看見那些酥黃的
  • 從《孔乙己》到《阿Q正傳》,看孤獨零餘者的生存與毀滅
    《阿Q自傳》講述了孤獨零餘者短暫的一生,阿Q姓甚名誰大家都不知道,只知道他是個「另類」,他不攀附權貴,別人尊崇的趙太爺和錢太爺,他偏要得罪,被人打了罵了看了笑話,他也總能在精神上獲勝,他在別人的驅趕下打定主意進城,回來時雖受了一時尊敬,但當大家知道他的底細之後對他更是嗤之以鼻
  • 《孔乙己》,你不是封建社會腐朽的遺老,你是中華文明精神的根脈
    《孔乙己》是我們小時候讀的一篇課文,但一路讀下來,我們可能不是嫌棄孔乙己又酸又腐的迂老落魄相,更多的可能是心有戚戚然。因為在大多數時候,我們在生活中可能都是孔乙己,正像張博洋在《吐槽大會》上說的那樣,他上脫口秀節目出了點名,有了一點路人緣,某天在路上被一個大哥叫住,「喂,喂,看過你表演,來,來拍張照。」
  • 小說《孔乙己》中的「上大人,孔乙己」有什麼來歷?怎麼解釋?
    小說中說,「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描紅」是過去兒童們剛學寫毛筆字時,在老師寫好或直接買來的紅色範字紙上,再蒙上紙用黑墨描摹,學習寫字,叫作描紅,也叫描朱、描紙等。這描紅紙上選的字就有「上大人孔乙己」等。
  • 中糧孔乙己美學館日前開館
    11月7日,中糧孔乙己酒業有限公司舉辦「書香國潮·茴味字中」書畫藝術展暨中糧孔乙己美學館開館慶典。美學與生活交融,賦予空間情感自倉頡造字,開鑿漢字先河。(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副館長、內蒙古自治區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王德恭在中糧孔乙己美學館現場揮墨)中糧孔乙己美學館立足於建築,專注於深層次的人文內涵,用藝術來牽引著人們對空間、生活和文化的審美洞察
  • 長大之後才明白,為什麼沒人願意幫孔乙己
    孔乙己想的很通透,不是文曲星中舉,而是中舉了便是文曲星。他把所有的時間都放在苦讀上,以至於二三十歲的人,對經營生活一竅不通,成了別人口中的書呆子。 但是,孔乙己並不在意,因為一旦中舉,什麼問題都解決了,而且他相信自己54歲之前肯定能中舉。 1905年,孔乙己還在復讀,大清王朝還在苟延殘喘。
  • 多年以後,符合這兩點的人,最後都變成了「孔乙己」
    ‖因為懶惰而被邊緣化所謂「相由心生」,看孔乙己的穿著打扮,特別是那件「又髒又破的長衫」,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這還叫長衫嗎?都說「人配衣裳馬配鞍」,由衣觀人,話說孔乙己的精神能好到哪去!人人避之不及,誰願意去搭理這樣的邋裡邋遢的閒人呢?
  • 孔乙己打斷腿都要吃的紹興菜,魯迅書中的孔乙己酒家有多好吃
    也許不是網紅店鋪,也不是在推特上美食博看「哭」推薦的流量店,也不是各種獎項和title所喜歡的料理店,是普通百姓喜歡的,經常想吃喝的地方。第一次在朋友圈看到孔乙己被稱讚好吃其實是有點崩潰的。因為對這個名字的印象完全來源於屬於紹興觀光區的孔乙己酒家。報導中提到的茴香豆和臭豆腐,給我幼小的心靈留下了「不好吃」的印象。
  • 2014年教師招聘考試《孔乙己》說課稿
    導語設計:大凡讀過魯迅小說的人,幾乎沒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讀過《孔乙己》的人,無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這個遭到社會涼薄的苦人兒的形象。魯迅先生自己也說過,在他創作的短篇小說中,他最喜歡《孔乙己》。他為什麼對《孔乙己》如此鍾愛,而孔乙己又是怎樣的一個藝術形象呢?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這篇小說——《孔乙己》。投影出示文題、作者。
  • 魯迅沒有嘲諷孔乙己,作者是在自嘲,還拉上孔子
    文/姜子說書很多人小時候都讀過《孔乙己》,印象裡的主人公孔乙己是一個不倫不類的四不像,是所有人茶餘飯後的笑料,他穿著長衫,卻站著喝酒,是一個邊緣化的人物,不合時宜,好似小丑一般。然而,《孔乙己》的故事終究不是喜劇,而是一齣悲劇。
  • 這不公平!都是偷竊,憑什麼迅哥被表揚,孔乙己卻被打折了腿
    《社戲》講述「我」和母親歸省,然後看社戲的發生的事;而《孔乙己》則講述孔乙己在鹹亨酒店被嘲笑,最終走向死亡的故事。兩篇文章都深受學生歡迎,但其中有一個情節,頗讓人費解。二在《社戲》和《孔乙己》兩篇文章之中,我們發現,主人公都有偷盜行為。《社戲》一文中,在看社戲回來的時候,迅哥和他的小夥伴,偷了阿發他們家以及六一公公家的羅漢豆。孔乙己則靠偷盜營生,最後偷到丁舉人家,被打折了腿。
  • 《孔乙己》——一個錯誤金錢觀引發的悲劇故事
    《孔乙己》是我讀中學時的一篇語文課文。那時,涉世未深的我們讀這樣的文章大概都是把它當作故事看的吧。然而,如果只把它當作一個故事,它似乎又不是一個很好的故事——沒有很精彩的故事情節。因此,雖然學過,但是如今已經進入社會幾年的我,每每看到有人提到孔乙己這個名字,能想到的也只是「茴香豆」。今天,再找來讀,便有了很多新的感悟,或者說是才有了更深層的感悟。不可否認,孔乙己的故事是個悲劇。孔乙己,讀過書,卻未曾進學。不會營生,終落到偷竊的地步。最終也因偷竊喪了命。
  • 《孔乙己》:一個邊緣人的尷尬和寂寞,折射出人性的涼薄和冷漠
    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麼過。--《孔乙己》學生時代看這篇小說時,不免覺得孔乙己既令人討厭,因為他明明落魄潦倒了,卻還要端著一副知識分子的架子,滿口之乎者也,但同時覺得孔乙己又是一個可憐的人,他內心又是善良的,可是卻總是引來周圍人的嘲笑,覺得他就是一個和周遭的人格格不入的存在。
  • 負責任的老師就是現代「孔乙己」?管得嚴了和鬆了都會被投訴
    負責任的老師就是現代「孔乙己」?《孔乙己》想必有不少人都讀過,以前看了,一笑了之,但現在又看一遍,細細品味,感同身受。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雖然是一窮酸,但心地善良卻總被別人取笑,最後命運無比悲慘。今天再次讀了教師版孔乙己之後,感覺當下越是負責任的老師越有被處分的風險,倘若真被處分,最後的命運基本和孔乙己差不多。如今當老師的不再是純粹意義上的教書,很多時候被迫承擔著衙役的任務,被賦予了太多太多的責任和根本不應當承擔的義務。在領導面前老師就是勤務兵,叫你幹啥你幹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