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是個神奇的作家,少時的課文裡有很多魯迅的文章,但在當時並不覺得有多好,等到人近中年再讀,只覺得心驚,方覺當年不覺得好只是因為自己的人生閱歷太少,對世事人情都體會太少,等我們有一定閱歷人生近半,方知魯迅是如此清醒和辛辣。
小說集《吶喊》中有一篇《孔乙己》,基本在任何版本的語文課本中都有,每年一讀,覺得語文課本裡的課文真的都是精挑細選的經典之作,孔乙己就是大多數普通人一生的縮影,但是在年少之時是無法體會的。
01悲哀的孔乙己:備受排擠取笑的社會「邊緣人」
魯迅在描寫孔乙己的出場時,有一句描述,是「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句話就隱藏了很多的信息。
穿長衫的人都要酒要菜坐著慢慢喝酒,是這個鎮子上的體面人,只有穿短衫的窮苦人才站著喝酒。孔乙己站著喝酒,就說明他經濟窘迫,和出苦力做工的人一樣身上沒多少錢,沒有能力買酒菜,在魯鎮上處於社會底層。
但是穿長衫,說明孔乙己還執著於自己「讀書人」的身份,想要這個身份及這個身份帶來的體面與身份。孔乙己在經濟上和穿短衣的人沒有差別,甚至還不如他們,但他不願意脫下長衫,只因為長衫代表著自己讀書人的身份,即便這個身份在魯鎮沒有人在意,除了他自己。
「唯一的人」則說明了孔乙己既不是長衫這個群體,也不是短衣幫這個群體,是兩邊都不被接納的人,也是社會的邊緣人。
鹹亨酒店就是個小社會,在這個小社會中,有三個階層存在:
一是魯鎮的「上等人」,就是那些穿著長衫坐下來要酒要菜坐下來慢慢喝酒吃菜的人,他們屬於廣義上的上層社會。
二是短衣幫,穿短衣做苦力,站著喝酒,有時還能要上一碟鹽煮筍或者茴香豆下酒,用簡單的酒菜消解生活裡的艱辛苦楚,他們屬於廣義上的社會底層。
三是孩子們,有玩耍的孩子們,也有像「我「這樣因為家庭困難出來工作的少年。他們雖然貪戀一點茴香豆鹽煮筍,但是未完全被社會同化汙染,尚存純真和善念,但也逐漸被社會影響。
孔乙己屬於這三個階層中的哪一個?他不屬於任何一個群體。上層社會的人看不起他的窮酸,底層人他不屑於與之為伍,而底層人也看不上他的咬文嚼字迂腐,孩子們受他的恩惠,又笑他痴傻。
孔乙己所讀的聖賢之書、四書五經早已被時代拋棄,但他看不清形勢,固執地守著「讀書人」身份,沒有在新時代謀生的本領,又好吃懶作,越活越潦倒。
所有的人都可以取笑孔乙己。孔乙己一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設身處地想一下,不覺得很悲涼嗎?人們用取笑孔乙己來獲得快樂,證明自己不那麼失敗——起碼孔乙己比自己更失敗呀,想想就心裡舒坦多了。
孔乙己活在這樣的社會環境裡,是他人生的不幸,也是整個社會的不幸。尤其是短衣幫,也就是廣大社會底層的人,明明自己是被迫害被剝削的一方,卻也欺軟怕硬樂於做個施害者,去欺負迫害孔乙己這樣的人,真乃人性的悲哀!
2.善良有操守的孔乙己:有自己的底線和堅持『
在《孔乙己》中,孔乙己是唯一和孩子們友善相處的人,經常把自己的茴香豆、鹽煮筍分給孩子們。
他十分看重自己「讀書人」的身份,自覺踐行「仁義禮智信」的讀書人守則,道德感還是比較強的,酒錢雖有拖欠,但從不賴帳。
他從來不偷別的東西,除了偶爾會順走抄寫的書,是因為他覺得書好,拿回去自己看或者收藏了。在內心深處,又以此為恥。別人取笑他的時候,他從來不生氣,除了取笑他偷書這件事,因為他是真的認為自己德行有虧的。
短衣幫的人笑話他偷書,他立刻就漲紅了臉,嘴硬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嗎?
其實,一本書能有幾個錢呢?多少大戶人家,書本幾千幾萬,真的能像孔乙己一樣視之如命如痴如醉嗎?恐怕多是束之高閣用來裝點門面罷了。
一本書放在這些短衣幫面前,他們連字都認不全,又有什麼資格來取笑孔乙己,戳孔乙己的短處呢?理由只有一個,就是這群短衣幫通過取笑孔乙己來獲得自己內心變態的快感。
孔乙己最後出事出在了一本書上,到了丁舉人家裡偷書,丁舉人雖然是個有功名的讀書人,滿嘴「仁義道德「,但是人非常歹毒,一本書能值什麼呢,但他把孔乙己吊起來打了半夜,打斷了腿成了殘疾,最後直接成了一個下落不明的人,」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孔乙己最後一次來酒店喝酒,是用手爬著來的酒店,兩手滿是泥。臉上黑且瘦,已經不成樣子了。即便是這個樣子,依然遭到了人取笑,取笑他又偷書遭人毒打致殘,這次孔乙己大約心如死灰了,沒有辯解,只說了「不要取笑「。
孔乙己除了偷書這個缺點,並沒有其他為人上的瑕疵,對他人、對孩子都很和善,會主動教站櫃檯的「我「寫字。
他偷去的書沒有拿去賣,我覺得除了書不值錢,最主要的原因是孔乙己將書視作精神食糧,視作「聖物」,不願意把書拿出來賣。
相比起因為一本書就將孔乙己打殘的上層人士丁舉人、把快樂建立在取笑挖苦孔乙己之上的短衣幫,孔乙己不知比他們高尚了多少倍。
3.讓人感情複雜的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孔乙己無疑是讓人同情的,他本善良,卻因為偷了丁舉人家一本書就被打斷了腿,無親無故,沒有人真的在意他的生死,唯一惦記他的人是鹹亨酒店掌柜:惦記他還錢。
造成他的悲慘狀況的原因有環境的有社會的,也有他自身的。
抱殘守缺、身無長技,只會滿嘴的「之乎者也」,卻沒有一技傍身來謀生。
以讀書人自居,卻自始至終沒有考取到功名,一直沒有從這個夢裡醒過來。在和人的日常交談中,也愛掉書袋用書面語,給孩子講授知識愛講「茴」的第四種寫法這種生僻無用的知識。
手無縛雞之力偏偏又好吃懶做,唯獨寫得一手好字,得到一些抄書的營生餬口,卻往往寫不了幾天連人帶書一起消失,敗壞了自己的聲譽,久而久之連讓他抄書的人也沒了,連這唯一的工作餬口機會也沒了。
既無濟世之才亦非當世大儒,資質平平也不肯認命踏踏實實學一門餬口手藝,其實孔乙己算是一個自命清高的底層知識分子,被「四書五經」等書毒害了,不敢面對自己卑微平凡的現實。
偏偏在社會底層,「百無一用是書生」。
哀其不幸,也怒其不爭。
結語
從前,我們看不起孔乙己,如今,我們活成了孔乙己,甚至還不如孔乙己有底線,我們拼盡全力,依然是社會的底層和被遺忘被欺辱的「邊緣人」。
曾經,我們以為自己可以改變世界,以為憑著自己努力就可以過上體面優越的生活,可以舉世混濁我獨清,永不向惡俗低頭。
可是,活著活著,我們發現,自己是如此平庸無能,在被社會的毒打中,我們選擇了自斷稜角,學會了附和與放棄,學會了同流合汙。
最終我們活成了社會中庸俗的「大多數」,成為眾多卑微如螻蟻的社會最底層的一員,成為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樣子。
而且,我們還要自我安慰,這是成長的代價,我們成熟了活在了當下,平凡才是此生唯一的答案。
讀懂了《孔乙己》也就明白了魯迅為何如此有名氣,他對於人生的真相和人性有著清醒的認知,刻畫入木三分,鞭辟入裡,讓人冷汗直流又醍醐灌頂,十分經典。
收錄《孔乙己》的小說集《吶喊》篇篇都是精品,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社戲》《故鄉》《阿Q正傳》等,對於人生有很深刻的思考和指導意義,語言簡練深刻,值得反覆誦讀,是很多學習寫作、作文的臨摹學習之作。
不僅是《吶喊》,魯迅還有一本小說集《彷徨》收錄了《傷逝》《高老夫子》《在酒樓上》等名篇,散文集《朝花夕拾》,收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等經典名作。
《吶喊》、《彷徨》、《朝花夕拾》連同《野草》《祝福》等10本書組成一套《魯迅全集》,10冊99元,一本不到10元,非常划算,買來自己看、和孩子一起看、送人都非常好。
開卷有益,讓我們一起誦讀經典,品味經典,詩書傳家,書香滿室,以書香開啟新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