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音樂劇《我,堂吉訶德》,又想起了孔乙己

2020-12-24 騰訊網

[摘要]400多年前塞萬提斯寫《堂吉訶德》諷刺騎士文學,但又忍不住融進了很多很深的同情,近100年前魯迅寫《孔乙己》,對那些跟不上時代的舊文人就只有嘲諷。

《我,堂吉訶德》的導演約瑟夫·格雷夫斯前些年不但導演還親自主演了該劇的英文版,我在和他接觸中發現,這位少時在英國受了啟蒙教育、近14年來一直在北京大學教戲劇的美國人真的有些堂吉訶德之風。但是,去年在看他的獨角戲《一個人的莎士比亞》的時候,我突然想到了孔乙己———並不是他演的那個「我」像,而是也由他扮演的那位介紹莎士比亞的老師讓我想到了孔乙己———要是滿腹學問、張口就「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在魯鎮也有個渴望求學的小孩來做他的學生,這一老一少在舞臺上會多麼好玩!那就會比魯迅本來十分嚴肅的立意「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更多一層趣味了———當然,魯迅本人也許未必會喜歡這種「趣味」。

在上海人民大舞臺看「七幕人生」出品的《我,堂吉訶德》,又想起了孔乙己———堂吉訶德嘴裡那些之乎者也的文縐縐臺詞真有點像魯迅筆下那個也和周圍所有人格格不入的落魄書生,但更多的時候我看出了他們倆的不同。這個音樂劇是個戲中戲,一開場就出現了小說作者塞萬提斯本人———可憐的作家竟已鋃鐺入獄,他要在獄友霸陵他的「法庭」上給自己辯護,乾脆演起隨身帶的手稿中「堂吉訶德」的故事。這一來,本來有很重自傳體色彩的人物「堂吉訶德」就和作家完全合成了一體。把風車當巨魔來挑戰、把妓女當女神去崇拜,這些可笑的行動實在又非常可愛———而笑他的人大多相當可憎可惡。最有趣的是,廚娘兼妓女阿爾東莎反覆告訴他自己的真實身份,甚至故意把自己貶得更低,可堂吉訶德就是不理會,硬要改掉她粗俗的名字,每次都尊稱她為「杜爾西尼亞」,還「言之不足則詠歌之」,唱得柔情萬丈。後來事實證明,阿爾東莎這位女主角也是既可笑、可憐又極可愛。她雖已習慣了被人侮辱,卻挺身而出和堂吉訶德一起戰勝了不懷好意的騾夫,打贏後就催著他去休息,獨自去為被打倒的騾夫療傷,不料結果卻是,遭到他們的集體強暴!

這是這齣好玩的戲裡最催人淚下的場景,雖說舞臺上的大幅度動作都是虛擬的,很可能寫意比寫實表現力反而更強。人性之善和人性之惡都展示到了極致,而且是讓如此極端的惡與醜來直接地撕碎如此極端的善和美。總體上看,很難說《我,堂吉訶德》是一齣喜劇還是悲劇,也很難說堂吉訶德這個角色是丑角還是英雄,但如果要問阿爾東莎,可以肯定地說,再怎麼自暴自棄、自嘲自貶,她也沒有一絲丑角的味道。堂吉訶德是對的———也只有這個「瘋子」說對了,這位被摧殘的女性確是個高貴的女神。雖然在被強暴後她也一度責怪堂吉訶德把虛無縹緲的夢傳染給了她———本來她的心早已經像冰一樣了,但到了最後,這顆冰冷堅硬的心還是被堂吉訶德融化了。那位瘋子贏得了她的敬重,而這位妓女也贏得了觀眾的敬重。也許,觀眾喜歡還有一個原因———這個戲不但劇情和意境高明,歌和舞也很出色,在這班能歌善舞會演戲的理想的職業音樂劇演員中,男女主角劉陽和苗芳尤其出眾,不由你不喜歡。

堂吉訶德的神韻和魯迅筆下的孔乙己頗有些相似之處,但也有一個最大的不同:塞萬提斯幾乎是毫不隱晦地把自己放進他的主人公裡,難解難分,笑他、疼他,還要哭他;而魯迅則總是冷峻地把自己放在他塑造、審視的對象之上,「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一個「其」字,把主體和客體的界限劃得清清楚楚。《我,堂吉訶德》這個中文名字並不是直接譯自ManofLaMancha那個從1964年首演以來火了半個世紀的英文劇名,而是來自同一劇作家戴爾·瓦瑟曼1959年就推出的電視劇I,DonQuixote。中譯者的這一選擇十分傳神———塞萬提斯就是堂吉訶德!《孔乙己》裡也有一個「我」,但那只是主角孔乙己的陪襯。更重要的是,不同於那個高唱「我喜歡他」的陪襯堂吉訶德的僕人桑丘,魯鎮酒館裡的這個「我」自覺地位比孔乙己還高很多;雖說他也不過是個沒多少文化的溫酒小廝,卻一點也瞧不起滿口文言的孔乙己,因為他潦倒之極,窮到不偷東西沒法活,又木頭木腦,笨到每次都被抓住挨打,到酒館來總要被人恥笑。把孔乙己和阿爾東莎一比,莫非還真應了中國的一句老話———笑貧不笑娼?其實無論中外,多數作家都是男人,寫妓女時幾乎都會手下留情———杜十娘、茶花女、芳汀、陳白露沒一個有一點丑角的影子,而窮困潦倒的男性丑角就多了去了。所以,還是要對比兩個男主角的形象才能看清楚兩位大作家的不同。

400多年前塞萬提斯寫《堂吉訶德》諷刺騎士文學,但又忍不住融進了很多很深的同情,相信他潛意識裡很清楚,過時的東西未必完全失去價值,尤其是和前朝文明密不可分的貴族精神。近100年前魯迅寫《孔乙己》,對那些跟不上時代的舊文人就只有嘲諷、「哀」和「怒」,他甚至要年輕人「不讀中國書」———而現在,又有不少受他的思想影響的人覺得他也過時了,要「魯迅下課」,好更多更快地學西方的新玩意了。殊不知,在這些人仰望的歐美一流大學裡,無論讀什麼專業的學生都必須先修核心課程,而核心的起點就是文明史上的經典著作———從古希臘羅馬開始,當然還有文藝復興時期像塞萬提斯、莎士比亞這樣的大家。當前,中國面臨著很可能是比塞萬提斯和魯迅看到過的更徹底更快速的社會轉型,我們每天也看到很多跟不上時代的落伍的人———說不定我們自己也是,如果我們也要在舞臺上展現這樣的人物,該怎麼做好?不妨去看看已在世界各地演了50年的《我,堂吉訶德》,這個音樂劇不但沒過時,對中國觀眾來說,恰恰是正當其時。(文/孫惠柱 作者為上海戲劇學院教授)

相關焦點

  • 《孔乙己》|在涼薄世界裡堅守的孔乙己,不僅是個被嫌棄的邊緣人
    就這樣,她一生受著傷,一生還拼命渴求著愛,在循環往復中稀裡糊塗地斷送了自己的生命,獨留那句「生而為人,我很抱歉」於人世間。浮於人世邊緣,不停的尋找生活,又在尋找中迷失自我。這樣的邊緣人,讓我想起魯迅《吶喊》作品裡的人物:孔乙己。
  • 再讀《孔乙己》:年少看不懂孔乙己,看懂已近中年活成了孔乙己
    小說集《吶喊》中有一篇《孔乙己》,基本在任何版本的語文課本中都有,每年一讀,覺得語文課本裡的課文真的都是精挑細選的經典之作,孔乙己就是大多數普通人一生的縮影,但是在年少之時是無法體會的。01悲哀的孔乙己:備受排擠取笑的社會「邊緣人」魯迅在描寫孔乙己的出場時,有一句描述,是「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句話就隱藏了很多的信息。
  • 重讀魯迅最愛的《孔乙己》:從一個人、一群人的「笑」解析孔乙己
    在伺候「短衣幫」時,掌柜又嫌「我」不夠機靈,幹不好在酒裡摻水的活,便讓「我」專職溫酒,負責一些無聊的活。「我」在掌柜心裡,是沒有地位的。掌柜之所以不辭掉「我」,是因為薦頭(推薦我的人)情面大。掌柜總是一副兇臉孔,主顧也沒有好聲氣,日子過得緊張又沉悶。只有孔乙己到店,「我」才可以笑幾聲。
  • 淺談魯迅文集之孔乙己——從未消失的上大人孔乙己
    圖片素材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文章《孔乙己》最後一句話。記得中學時看到試題上讓我解析這句話時,當時產生的心裡陰影幾乎伴隨了我整個中學時期。如今再次拜讀這篇文章時,發現孔乙己的"特立獨行"從一開始似乎便決定了他悲慘的結局。
  • 孔乙己(米市改編版)
    2015年的下半年域名咖啡館的生意越來越好了,我居然也註冊和秒了幾百個六數字帶04的,都升值了不少,我從來沒有感覺到夢想距離自己如此之近,心想著再漲到1000一個我就能回老家蓋房子了。孔乙己炒新後綴  孔乙己是米農圈中喝咖啡唯一站著喝的人,而且從不免費續杯,這點我對他印象深刻。
  • 魯迅沒有嘲諷孔乙己,作者是在自嘲,還拉上孔子
    文/姜子說書很多人小時候都讀過《孔乙己》,印象裡的主人公孔乙己是一個不倫不類的四不像,是所有人茶餘飯後的笑料,他穿著長衫,卻站著喝酒,是一個邊緣化的人物,不合時宜,好似小丑一般。然而,《孔乙己》的故事終究不是喜劇,而是一齣悲劇。
  • 震旦博物館與音樂劇《我,堂吉訶德》的面對面交流
    原標題:震旦博物館與音樂劇《我,堂吉訶德》的面對面交流   7月9日,百老匯音樂劇《我,堂吉訶德》表演工作坊在上海震旦博物館舉行,此次的嘉賓是《我,堂吉訶德》中文版男主演劉陽。現場劉陽帶大家迅速了解了「音樂劇」這門離生活並不遠的藝術,詳細講解了音樂劇的基本知識。
  • 科學網—堂吉訶德的典型意義
    比如當堂吉訶德把風磨當作巨人,奮力剷除這些妖魔時,他興奮地喊道:「我的孩子,你看見在那邊田野裡的巨人嗎?我們行俠的機會來了。你看他們在對我揮舞長臂,用他們的大拳頭威嚇我!……壞蛋,你們當心!我一個單身武士敢向你們挑戰,要拿你們的血灌溉土地!」堂吉訶德在設定假想的敵人時,也會造輿論,你看他多麼慷慨激昂、多麼蠱惑人心!
  • 《我,堂吉訶德》北上加場開票 夢幻騎士歸來
    2016年,《我,堂吉訶德》中文版將在5月20-29日登上北京保利劇院的舞臺,並於6月23日重回上海,與更多觀眾一起致敬光榮與夢想,摘取遙不可及的星。  一個偉大的故事 一曲理想主義的頌歌  享譽全球的百老匯音樂劇《我,堂吉訶德》(Man of La Mancha) 取材於西班牙文豪塞萬提斯的傳世巨著《堂吉訶德》,但又將原作中的劇情做了延伸和展開,採用「戲中戲」的形式,巧妙地將堂吉訶德的冒險經歷與塞萬提斯的思想歷程相結合。
  • 中國的堂吉訶德
    一等獎作品:《中國的堂吉訶德》[西班牙] 米格勒 北京理工大學雖然他有點兒瘋狂,但因為他是西班牙文學中最高尚的人物,所以西班牙的年輕人在某些方面很想模仿堂吉訶德。我不會騎馬,也不會擊劍,可是堂吉訶德為了目標奮鬥到底的精神一直鼓勵著我,我對自己說:我要去中國!哪怕要歷經千山萬水!很久以前我就想來中國讀博士,可是父母一直希望我去美國讀書。當我被北京理工大學錄取的時候,我特別開心、特別激動,可是又很糾結。
  • 堂吉訶德的長矛刺向何方?
    這座廣場可能是中國遊客最常光顧的景點之一,廣場中央的塞萬提斯、堂吉訶德與桑丘頻頻接受攝影鏡頭的仰視注目,堂吉訶德的莊重表情與擺拍遊客的燦爛笑臉形成了鮮明對比。這座廣場也是我國的西班牙語學習者所熟知的,因為西語課本第一冊裡就有關於這一勝跡的課文:「我」在廣場上閒逛,遇到一個手持《堂吉訶德》的年輕人,還指點「我」去街邊的書攤買這本文學巨著——這個情節或許是課文編寫者的戲仿,因為《堂吉訶德》上卷第九章中也有類似的敘述:「我」在街頭偶然買到一卷手抄本,那裡頭就是堂吉訶德的故事。
  • 《我,堂吉訶德》上海二輪開演 騎士滿譽歸來
    2016年炎炎夏日,《我,堂吉訶德》中文版將於6月23日-8月28日重回上海,與更多觀眾一起致敬光榮與夢想,摘取遙不可及的星。  北上首輪一票難求 夢幻騎士重回上海  2012年,《我,堂吉訶德》英文版由七幕人生音樂劇引進獨家版權,在中國本土首次公演,兩輪60場的演出,獲得了中國觀眾和媒體的熱捧;2015年,七幕人生三年磨劍,推出了《我,堂吉訶德》中文版。該劇由《貓》《媽媽咪呀!》
  • 以色列話劇《我是堂吉訶德》:粉紅色的馬卡龍餅乾
    (本文首發於《國家大劇院》雜誌,編輯孔德)以色列蓋謝爾劇院的《我是堂吉訶德》非常討巧,像是一塊粉紅色的馬卡龍餅乾。我愛引用的一句話來自卓別林的電影《尋子遇仙記》的開頭:「一個可以報之微笑的故事,也可以讓人灑下淚水。」在這個話劇中,有著一高一矮的兩個男人,世界上最萌的一對兒,就像《堂吉訶德》中的堂吉訶德與桑丘。楊絳先生的譯本中,我曾劃下這樣一段話:「冒險的騎士是怎麼回事呢,就是一會兒挨揍,一會兒做皇帝;今天是天下最倒黴、最窮困的人,明天手裡就會有兩三個王冠可以賞他的侍從。」
  • 《我,堂吉訶德》演出各界名人捧場 口碑爆棚
    網友「《我,堂吉訶德》把這個諷刺騎士文學熱的小說改變成樂對勇於追夢的瘋子的褒獎,關鍵是我還被感動得哭了,沒了追夢的勇氣,人和鹹魚有什麼區別。」普通觀眾「在即將降溫的北京,簡直感覺自己光著膀子撒野也不!覺!得!涼!」
  • 楊絳與《堂吉訶德》
    據人民文學出版社介紹,《堂吉訶德》楊絳譯本,被我國譯界公認為優秀的翻譯佳作,迄今已累計發行70萬冊,是該書中譯本當中發行量最多的譯本。不過,隨著《堂吉訶德》中譯本越來越多,對不同譯本的議論也隨之增多。前一陣我曾聽到一種議論,說楊絳譯本是從英文本轉譯的,一對西班牙文就有不少誤譯。2002年5月,我去看望楊絳先生時談起了這個「議論」。於是,楊先生向我講述了她翻譯《堂吉訶德》的一段故事。
  • 楊絳譯本《堂吉訶德》在國外
    在西班牙文化界紀念《堂吉訶德》出版四百周年的活動中,中國翻譯出版《堂吉訶德》和《塞萬提斯全集》的情況更為他們的紀念活動錦上添花。早在10月初,我的一位西班牙作家朋友把我介紹給他的朋友、西班牙塞萬提斯學院院長,見面交談中,院長對中國如何翻譯出版《堂吉訶德》以及塞萬提斯的其他作品很感興趣,我便對此作了詳盡的介紹。
  • 耳朵裡的名著之《堂吉訶德》-別樣人生
    當時住店的一個騾夫想起要打水飲他的一群騾子,他得把堂吉訶德堆在水槽裡的盔甲挪開。這位騎士瞧他跑進來就大聲喝到:「嘿!莽撞的騎士!這副盔甲的主人是帶劍的騎士裡最勇敢的,你想來碰他的盔甲嗎?不論你是誰,瞧著點兒,別來碰!要是大膽胡鬧,準備著拿性命賠償!」 騾夫聽了這番話要是小心在意,就安全無事了;可是他不理會,抓著盔甲上的皮帶,把皮帶扔得老遠。
  • 「親王」馬伯庸操刀中文《我,堂吉訶德》半百老人也有騎士熱血
    百老匯音樂劇《我,堂吉訶德》便能詮釋沒有夢想的世界是什麼樣的。2018年6月15日-2018年7月1日,經典音樂劇《我,堂吉訶德》在天橋藝術中心上演。一聽這個話劇的名字,想必大家腦海中浮現的是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長篇反騎士小說《唐·吉訶德》吧。而這部音樂劇就改編自塞萬提斯的小說《堂吉訶德》。
  • 音樂劇《我,堂吉訶德》中文版演出火爆 吸引孫紅雷、楊坤等人前來...
    6月1入-4日,七幕人生出品的百老匯音樂劇《我,堂吉訶德》中文版在北京保利劇院進行了6場演出,吸引了孫紅雷、楊坤、史航、馬伯庸等人前來捧場。孫紅雷更是到後臺探班了自己的大學同學、《我,堂吉訶德》女主角阿爾東莎/杜爾西尼婭的扮演者苗芳。
  • 「對話」塞萬提斯 「咀嚼」堂吉訶德
    對於西班牙這個國家我還多少知道一點皮毛的東西,比方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比方鬥牛和弗拉門戈舞。不知道為什麼,這個國家的山川景色和民風民俗都散發著某種浪漫氣息,而這也正好符合我的秉性。於是,我的未來便這樣定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