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與《堂吉訶德》

2020-12-20 光明網

西班牙塞萬提斯的名著《堂吉訶德》,迄今已有多種不同文字的譯本。就中譯本而言,最早的當數1922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林紓和陳家麟合譯的兩卷本《魔俠傳》。此後,還出版過傅東華

、伍實、劉雲、常楓等人多種不同形式和不同書名的譯本;不過這些譯本都是從英文轉譯的,直到1978年,才由楊絳第一次從西班牙文翻譯出版了《堂吉訶德》(上下兩卷)。在這之後,又有冰晶、羅其精、陳伯吹、張世春及殷國義、陳建凱及郭先林、董燕生、屠孟超、劉京勝、孫家孟等多人,出版了《堂吉訶德》的全譯本或縮寫本;粗略統計,該書不同形式的中譯本,迄今不下20種之多,足見國人對這部世界文學名著的重視與喜愛。

楊絳翻譯的《堂吉訶德》,作為我國首部從西班牙文翻譯的中譯本,在推動這部作品在我國的傳播,以及促進中西兩國文化交流方面,無疑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特別是這個譯本文字流暢,注釋詳盡,不僅受到我國讀者的廣泛歡迎,而且還得到西班牙方面的讚譽,楊絳也因為翻譯該書的貢獻而榮獲西班牙國王頒發的騎士勳章。據人民文學出版社介紹,《堂吉訶德》楊絳譯本,被我國譯界公認為優秀的翻譯佳作,迄今已累計發行70萬冊,是該書中譯本當中發行量最多的譯本。

不過,隨著《堂吉訶德》中譯本越來越多,對不同譯本的議論也隨之增多。前一陣我曾聽到一種議論,說楊絳譯本是從英文本轉譯的,一對西班牙文就有不少誤譯。2002年5月,我去看望楊絳先生時談起了這個「議論」。於是,楊先生向我講述了她翻譯《堂吉訶德》的一段故事。

1956年,時任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的林默涵,把翻譯《堂吉訶德》的任務交給楊絳。她先找了英、法、德文五六種譯本,發現有些地方差別很大,不知選哪種為好。為保證忠實,她決計直接從西班牙原文翻譯。由此,她下決心自學西班牙文。她有很好的英、法文基礎,這對自學西班牙文很有利。幾年下來,她自認為,西班牙語的發音未必很準確,但翻譯成中文還能勝任。就這樣,學了譯,譯中又學,歷經22年終於在1978年出版了我國首部由西班牙文翻譯的《堂吉訶德》。而楊絳為了翻譯一本書而堅持去自學一種外語,並且取得了難能可貴的成功,更成為我國文壇的一樁佳話。

對於有人所謂的「誤譯」,楊先生很平靜地說,《堂吉訶德》第一部第一版,是於1605年按照塞萬提斯的手稿排印的,因為工人不注意原稿的標點、音符和綴字法,以致第二版時改易處多達3928處。後來有些學者又認為這些改易未必準確,於是就出現了仍以第一版為藍本、而對其中許多錯漏加以注釋的「編注本」。這一來不同版本之間,有的地方就出現了不同甚至相反的意思。譯者因版本差異而出現的不同譯法,有待考證但並非「誤譯」。她是根據《西班牙古典從書》最權威的「馬林編注本」翻譯的。馬林是西班牙皇家學院有很高威望的塞萬提斯專家,對某個詞,他強調要按塞萬提斯當時當地作何解析來理解,這難免同後來一般詞典上的析義會有差異。1984年楊絳在重新校訂《堂吉訶德》時,曾找來「阿巴葉―阿塞編注本」(1977)和「穆裡留編注本」(1983)進行對比校勘,發現後兩種版本的注釋,也大多根據馬林本,難怪穆裡留也評價說,馬林擅長解析塞萬提斯時代的語言,他考訂的精博,沒有人趕得上。楊先生還告訴我,她的譯文看似「死板」,但很注重忠實,對原文往往一句盯一句,只把長句拆為短句,再把短句重作安排;如有疑義,還要參閱英、法、德、西等多種文字的參考書,直至自信無誤為止。她還說,她把翻譯《堂吉訶德》中的體會,曾經寫過一篇題為《失敗的經驗》的長文章發表,建議我找來看看。

隨後,我真的認真拜讀了這篇文章,深感這應該說是成功翻譯經驗的好文章,楊先生說它「失敗」,不過是她的謙虛罷了。不過,我又聽到過一種「議論」,說楊絳譯本沒有把卷首詩譯出來,是不是那些詩太難譯了?為了弄清原由,我特意去信向楊先生討教。她給我的回信中明確指出,斷尾詩並不難譯,她之所以未譯,是她研究了塞萬提斯寫這些詩的背景及初衷後,認為這純是故意模仿當時一些名人雅士借寫詩來吹捧自己的「炒作」手法,其用意是藉此諷刺和揭露那些名人騎士的虛偽和做作,而絕非塞萬提斯有意自我吹捧。正是為了避免粗心讀者對塞萬提斯的誤解,她才仿效西方不少譯者的做法,也略去不譯。在這裡,不僅體現譯者對原作內容的忠實負責,而且表明譯者還對原作者思想的完整表達負責,能具有這種判斷能力是不容易的。至於對這樣處理是否妥當,見仁見智,完全可以探討。在我看來,它至少並不會影響對《堂吉訶德》正文的理解與欣賞。當然,如果能在譯序中把上述略去不譯的原委說明一下,那自然就更好了。楊絳致李景端的信(節錄)

我翻譯的《堂吉訶德》裡,沒有翻譯開卷十一首塞萬提斯自撰的讚美詩。我不翻,是經過再三斟酌的。翻譯這組詩的一位英語譯者說:絕大多數譯者不譯這十一首開卷詩;這一組詩,雖然說不上有什麼好,卻和全書宗旨是協調的,而且《前言》裡已提到了,不該略去。我亦深以為然。我細細讀了塞萬提斯的《前言》,又反覆細讀了那十一首詩,卻覺得略去不譯,也自有道理。

這裡我且把作者《前言》的大意撮述如下。

作者要為《堂吉訶德》寫一篇《前言》,他苦苦思索,不知如何下筆。他覺得實在沒法兒寫,乾脆連這部作品都不想發表了。他的朋友見他為難,問他什麼緣故。他說,寫不出《前言》。他說,人家的書儘管毫無價值,卷首總有貴人名流吹吹捧捧的詩,書邊書尾,還有賣弄學問的引證、注釋、參考書目錄等等;他全都沒有。他只想寫一個樸素的故事,不要這些花樣。他多年默默無聞,這會兒出版一本乾巴巴的書,怎能讓一般讀者接受呢?他的朋友笑他死心眼兒。吹吹捧捧的詩,不妨自己做幾首,署上貴人名流的大名就行。引證、注釋、參考書目錄等等,都有很現成的辦法,不成問題。而且這部旨在攻擊騎士小說的創作,沒有必要借重以上所說的種種點綴。作者需把故事寫得生動逼真,文字流暢,能取悅各種讀者,這才是要緊的。一番話說得作者茅塞頓開,決計按照這位高明朋友的指點來寫《前言》,推出他那個樸素的故事。

讀者讀完這篇《前言》,準急切要讀那生動逼真的故事了。可是作者雖然未有引證、注釋、參考書目錄等等點綴,卻寫了大量讚譽自己作品的詩:七十行斷尾詩,四首十四行詩,又二十行斷尾詩,又四首十四行詩。這組詩,原是諷刺性的摹仿――諷刺當代的名作家,借重貴人名流的贈詩「自我炒作」,他也摹仿著「自我炒作」一番,而且還加勁「炒」,做很多首詩。但這組詩詼諧不足,而略嫌沉悶,又加篇幅冗長繁多,讀者如果老老實實地一首一首讀,不免因乏味而掃興,甚至放下書不讀了。粗心的讀者,還會把這組諷刺摹仿之作,看作塞萬提斯歌頌自己作品的讚美詩,那就大大乖違作者的原意了。

我曾想把攔在故事前面的這組詩移附卷末,但卷首詩不宜附在卷末,也不能塞進本文。這一組詩,原屬《前言》為沒有必要的點綴品,不屬本文,略去也無損本文的完整。我覺得許多譯者略去不譯,自有道理。我也追隨了他們的辦法。是否有當,敬請專家們予以指教。斷尾詩並不難譯,因為我所根據的馬林編注本在注釋裡把「斷尾」都續上了。至於本文裡的詩,無論難易,我都照模照樣地翻譯。塞萬提斯的詩不是難譯的詩。

相關焦點

  • 楊絳譯本《堂吉訶德》在國外
    我在講座中談了楊絳先生翻譯《堂吉訶德》的前因後果,以及她建立「好讀書獎學金」並把自己的稿酬全部捐獻出來資助品學兼優而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的善舉。同時還宣讀了楊絳先生給西班牙語世界《堂吉訶德》迷們的信。這封信的來歷也很偶然:2005年初,為配合紀念活動,我在馬德裡做了幾場「《堂吉訶德》在中國」的講座,講座主辦方打算把紀念活動中的有關文章和講座稿編成一部紀念集,並請楊絳先生寫一篇「前言」。
  • 楊絳翻譯《堂吉訶德》神形兼具 譯本曾被作為國禮
    就在一個月前,清華105周年校慶時,清華頒發了楊絳先生捐資設立的「好讀書」獎學金。本報記者 張航 文並攝 J067   鄧小平曾把   《堂吉訶德》當國禮   楊絳的作品大體分為小說、散文和翻譯三部分。
  • 同行:楊絳翻譯《堂吉訶德》是胡來!專家:最好回家看看病!
    楊絳先生的翻譯,自然不會盡善盡美,甚至也還存有不少問題。不然,她自己也不會在有生之年不斷地修訂,乃至重譯吧。(圖:1962年的楊絳與錢鍾書夫婦,彼時前後,楊開始就西班牙原文翻譯《堂吉訶德》)可世間又有誰的譯本是完善無缺的呢!求全責備,永遠都只能是一種理想,而無法是現實。
  • 她是大作家翻譯了堂吉訶德,她還是一位好妻子,說說先生楊絳
    楊絳和錢鍾書最才的女其實楊絳最大的成就還不止這些,她還翻譯了一本著名的小說《堂吉訶德》。我們大家都知道《堂吉訶德》是西班牙大作家塞萬提斯的作品。我們中國人對西歐的文學長久以來認可的兩個最光彩奪目的文學形象,一個是堂吉訶德,一個是哈姆雷特,就是堂吉訶德在世界範圍有著廣泛的影響力,在中國也不例外,而且中國人翻譯的譯本也挺多,但是楊絳的這一本比較權威,最受歡迎。
  • 生平記往:楊絳簡介
    劇本有《稱心如意》、《弄真成假》、《風絮》等;小說有《倒影集》、《洗澡》;論集有《春泥集》、《關於小說》;散文集《將飲茶》《幹校六記》《我們仨》;譯作有《1939年以來的英國散文選》、西班牙著名流浪漢小說《小癩子》,法國勒薩日的長篇小說《吉爾·布拉斯》、《堂吉訶德》《斐多》等,楊絳本身通曉英、法兩國語言,為使《堂吉訶德》翻譯得更準確,她又學習了西班牙語,並最終在文革中將書稿保護下來。
  • 科學網—堂吉訶德的典型意義
    ■金濤 【據楊絳先生講,她是接受社科院翻譯外國文學名著的任務(國家重點課題),著手翻譯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
  • 張治︱楊絳譯《堂吉訶德》功過申辯
    此處董燕生比楊絳更敏銳地注意到了其特別的意味(其實也是緣於惟有克萊蒙辛此處有注),偶然比楊絳更好地體現了楊絳的翻譯原則。克萊蒙辛注本《堂吉訶德》董燕生認為楊絳把法老譯成了法拉歐內(Faraones)、亞述譯成了阿西利亞(Asiria),是沒去查字典。
  • 楊絳生平簡介
    《弄真成假》、《風絮》;小說有《倒影集》、《洗澡》;論集有《春泥集》、《關於小說》;散文集《將飲茶》《幹校六記》;譯作有《1939年以來的英國散文選》、《小癩子》、《吉爾·布拉斯》、《堂·吉訶德》,楊絳本身通曉英、法兩國語言,為使《堂吉訶德》翻譯得更準確,她又學習了西班牙語,並最終在文革中將書稿保護下來。
  • 由她翻譯的《堂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譯作!
    錢鍾書的話給楊絳吃了定心丸。就這樣,學中譯,譯中學,歷經22年,楊絳終於在1978年出版了我國首部由西班牙文翻譯的《堂吉訶德》。而楊絳為了翻譯一本書而堅持自學一種外語,並且取得了難能可貴的成功,成為文壇的一段佳話。楊絳翻譯的《堂吉訶德》,在推動這部作品在我國的傳播,以及促進中西兩國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 《堂吉訶德》二十多種譯本,告訴你那個譯本最好
    但是,更多人知道他是因為幾年前他把楊絳翻譯的《堂吉訶德》當成反面教材引起的「筆仗」。董燕生說自己與《堂吉訶德》結緣是在高中,那時候看的是傅東華從英語譯過來的版本。當年小說作者塞萬提斯在世的時候,《堂吉訶德》在西班牙甫一出版便風靡全國。
  • 他們把堂吉訶德請到中國來
    他筆下的不朽人物形象堂吉訶德始終活在世界各國人們的心中。在中國,他更是同中國文化相結合,顯示出一種獨特的魅力,令人難忘。其實,塞萬提斯甚至早就預言了堂吉訶德與中國的不解之緣,包括在中國成立的塞萬提斯學院之類的機構,也早已出現在他的預言之中:「最急著等堂吉訶德去的是中國的大皇帝。
  • 《堂吉訶德》中的男主堂吉訶德,他和杜爾西內婭有真的愛情麼?
    《堂吉訶德》是十七世紀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代表作品,它分為上下兩部。楊絳先生的翻譯,更是使它受到更多讀者的追捧。楊絳先生的譯本是現今公認的最好的譯本。眾多讀者喜歡這本書,一方面的原因是這本書的質量很高,另一方面,還得歸功於楊絳先生翻譯語言的精妙。看這本書時,我們可能更多地在為男主堂吉訶德和他的隨從桑丘在行俠路上所發生的種種荒唐事而津津樂道,卻很少關注堂吉訶德和心上人杜爾西內婭的愛情模式。現在,不妨換個思路想下去。堂吉訶德和杜爾西內婭,他們有真正的愛情嗎?
  • 讀書筆記:塞萬提斯《堂吉訶德》
    楊絳先生的翻譯的《堂吉訶德》,幽默中透著睿智與煙火氣,果然名家翻譯不同凡響。本書是西班牙大師塞萬提斯劃時代的巨著,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現實主義巨作,也是世界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主人公堂吉訶德一方面脫離現實,愛幻想,企圖仿效遊俠騎士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心地善良,立志剷除人間邪惡。
  • 楊絳,這個時代最惦記的隱士
    董衡巽用一句話概括了楊絳的「怒目」與幽默:「楊先生這個人,沒事,絕不去惹事;有事,也絕不怕事。」  會看人:試探「披著狼皮的羊」,救回「自家人」  《堂吉訶德》譯稿被沒收了,但堂吉訶德的探險精神留在了楊絳的腦子裡。
  • 楊絳先生逝世一周年|《楊絳生平與創作大事記》裡的百年人生
    不記得是1956年或1957年因《吉爾·布拉斯》受好評,「外國古典文學名著叢書」編委會委我另一項翻譯任務:重譯《堂吉訶德》。1958年雙反運動。「拔白旗」運動。所內白旗共四面:一、鄭振鐸的文章;二、錢鍾書《宋詩選注》;三、李健吾的文章;四、楊絳《論菲爾丁》文。春,隨潘梓年為首的隊伍到昌黎「走馬看花」。
  • 文如其人:楊絳散文的和諧淡然之美
    楊絳的散文有著鮮明的個人特色,沒有氣勢磅礴的辯論,也沒有尖銳狡黠的諷刺,仿佛是"山中隱士百年回頭,輕輕語調跟後輩兒郎談起往事的悠然",表現出一種淡泊的和諧之美,但如果把楊絳散文和衝淡平和的周作人散文對比時,會發現她的散文後隱藏著濃鬱的悲憤感,這種悲憤感與楊絳一生經歷和處世態度有關。
  • 以色列話劇《我是堂吉訶德》:粉紅色的馬卡龍餅乾
    [摘要]楊絳先生的譯本中,我曾劃下這樣一段話:「冒險的騎士是怎麼回事呢,就是一會兒挨揍,一會兒做皇帝;今天是天下最倒黴、最窮困的人,明天手裡就會有兩三個王冠可以賞他的侍從。」(本文首發於《國家大劇院》雜誌,編輯孔德)以色列蓋謝爾劇院的《我是堂吉訶德》非常討巧,像是一塊粉紅色的馬卡龍餅乾。
  • 楊絳:鉛華落盡始見真
    楊絳歷經人生滄桑的百歲老人楊絳,以平淡質樸的語言為讀者講述完整了《洗澡》的整個故事。在《洗澡之後》的前言中,楊絳先生說,「假如我去世以後,有人擅寫續集,我就麻煩了。現在趁我還健在,把故事結束了吧。」楊絳寫於1988年的《洗澡》,是一部描寫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知識分子思想生活的長篇小說,也是楊絳除散文《幹校六記》之外最為讀者熟知的代表作品,其中尤以姚宓和許彥成之間的純潔感情為人所稱道。姚宓才情過人,性情淳厚,得到許彥成的愛慕。
  • 楊絳:但凡沉得住氣,總會迎來柳暗花明
    楊絳先生說:唯有不爭才能專注於自己的內心,才能有足夠的時間,去不斷提升進取,從而成為一個真正有實力的人。楊絳先生年輕的時候,在文研所工作,因為得罪過領導,不入領導法眼而受到一些不公平待遇:文研所內分好幾個小組,卻沒有一個小組願意接納楊絳;全國文代會,文研所的所有研究者都是大會代表,唯獨楊絳夫婦不是;外文組集體編寫《西洋文學史》,不參與者,僅楊絳一人。
  • 楊絳:讀《洗澡》及《洗澡之後》
    楊絳,圖源網絡《楊絳全集》不僅收錄了諸多楊先生近十年來新創作的文章,還有4萬餘字的《洗澡》續篇《洗澡之後》首次發表。據悉,《洗澡之後》單行本也將和《楊絳全集》同時印行。《洗澡之後》首次發表小說《洗澡之後》是楊絳98歲時為長篇小說《洗澡》所寫的續作,人物依舊,小說《洗澡》中有著純潔感情的男女主角有了一個稱心如意的結局。楊先生在前言中說,她「特意要寫姚宓和許彥成之間那份純潔的友情……假如我去世以後,有人擅寫續集,我就麻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