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鉛華落盡始見真

2020-12-21 騰訊網

[摘要]多年之後,楊絳先生仍然牽掛《洗澡》和其中表達的美好感情,不希望自己喜愛的筆下人物被別人拿去寫續集曲解,她要給他們一個「稱心如意」的結局。

楊絳

歷經人生滄桑的百歲老人楊絳,以平淡質樸的語言為讀者講述完整了《洗澡》的整個故事。

楊絳先生在自己百歲壽辰時曾感言:「我今年一百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淨這一百年沾染的汙穢回家。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裡過平靜的生活。細想至此,我心靜如水,我該平和地迎接每一天,準備回家。」

在順其自然的人生階段,楊絳仍然筆耕不輟,用文字回顧自己的生活和寫作。這位「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在她103歲生日之際,又出人意料地為其長篇小說《洗澡》出版了續集《洗澡之後》。這本4.5萬字的中篇小說,經過漂洗的樸素中,有著本色的絢爛華麗,既是老人送給自己的一份紀念賀禮,也給對原作中人物命運心心念念的廣大讀者一個安妥的交待。

趁我健在,把故事結束了吧

「我把故事結束了,誰也別想再寫什麼續集了。」在《洗澡之後》的前言中,楊絳先生說,「假如我去世以後,有人擅寫續集,我就麻煩了。現在趁我還健在,把故事結束了吧。」

楊絳寫於1988年的《洗澡》,是一部描寫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知識分子思想生活的長篇小說,也是楊絳除散文《幹校六記》之外最為讀者熟知的代表作品,其中尤以姚宓和許彥成之間的純潔感情為人所稱道。姚宓才情過人,性情淳厚,得到許彥成的愛慕。許彥成才學俱佳,但他是有婦之夫,妻子杜麗琳出身於天津的富豪人家,漂亮有風度,但缺少經過苦難洗禮出來的平等慈悲心。楊絳花了許多筆墨細節,讓讀者體會到許、杜二人的隔閡。但是在楊絳的筆下,許、姚兩人的愛情是純潔無瑕的,二人志趣相投,不知不覺被對方吸引,情不自禁。愛無法防備,這是人性。但對愛的處置,卻更能試出人品的質地。以研究錢鍾書知名的已故青年學者胡河清曾評價說,《洗澡》是「中國文學中少有的一部以精神戀愛為題旨的小說」。

多年之後,楊絳先生仍然牽掛《洗澡》和其中表達的美好感情,不希望自己喜愛的筆下人物被別人拿去寫續集曲解,她要給他們一個「稱心如意」的結局。於是在98歲高齡之際毅然執筆,將《洗澡》中未盡的餘味,續寫成《洗澡之後》。

正如楊絳在該書前言中所說,「我這部《洗澡之後》是小小一部新作,人物依舊,事情卻完全不同。」《洗澡》中有純潔感情的男女主角,在《洗澡之後》終於有了圓滿結局。許彥成的妻子杜麗琳因在鳴放中積極表態,被打成「右派」,下放勞動過程中與同為「右派」的葉丹產生了感情。回京後她主動提出與許彥成分手,使兩個人的精神都得到了解脫,各自找到了稱心的感情歸宿。有情人終成眷屬,從此以後,沒人再來改寫他們的命運。《洗澡之後》小說的結束語是這樣的:「中秋佳節,李先生預備了一桌酒席,一來為姚太太還席,二來也是女兒的訂婚酒。時光如水,清風習習,座上的客人,還和前次喜酒席上相同,只是換了主人。許彥成與姚宓已經結婚了,故事已經結束得『敲釘轉角』。」

這樣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是楊絳對自己喜愛的角色做了「敲釘轉角」的命運交代和安頓。

千錘百鍊方成文

據《洗澡之後》的責任編輯之一胡真才透露,楊絳先生大約從2009年開始動筆寫《洗澡之後》,當中寫寫停停,修修改改,初稿寫成後還要交朋友審讀提意見。這部小說幾乎推倒重來反覆寫了好幾稿,最開始有人擔心《洗澡》已經是一部經典,寫續作會傷害這部作品,楊先生便想寫成另外一部小說,但是寫作過程中發現不能完全脫離以前的故事,於是又推倒重來,反覆幾次,才有了今天的《洗澡之後》。胡真才認為,《洗澡之後》中的姚宓和許彥成「有情人終成眷屬」,可能會有讀者持不同意見,但是在他看來,這個結局正體現了老人特有的仁慈寬厚和善良心腸。

直至2014年4月,《洗澡之後》的手稿才交到責編手中,由胡真才親自將其錄入電腦。「先生的字寫得很小,稿中有修改,有添加,有刪減,還有段落間的調整。一生做事踏實認真、寫字工整漂亮、幹什麼都喜歡乾淨利索的楊先生,一直遺憾自己未能將《洗澡之後》初稿清謄一遍。」作為有幸目睹楊絳先生手稿的人之一,胡真才認為,先生的文筆在當今文壇中獨樹一幟,「她不用華麗辭藻,不用關聯詞,她的文字淳樸簡練,寓意深刻」。

作為《洗澡之後》的編輯,胡真才曾是楊絳譯本《堂吉訶德》和2004年《楊絳文集》的責編之一,另一位責編王瑞則為維護錢、楊二人的作品版權做了大量的工作。雖然兩人已經退休,但人文社仍應楊絳的鄭重要求,請他們擔任責編,可見楊絳先生之念舊、重情。按胡真才的說法,雖然老朋友們不會貿然上門慶祝生日,打擾楊先生安靜的生活,但「尊重她(的意見)就是最好的」。

2014年,在楊絳103歲生日前夕,人民文學出版社即將出版《楊絳全集》和《洗澡之後》單行本的消息見諸報端之後,便引發熱議,很多讀者對新作的問世翹首企盼。因為《洗澡》而期待《洗澡之後》的讀者,在看到這部續集時又是怎樣的反應呢?據胡真才介紹,一位旅居加拿大的老華僑吳經權回國探親,恰逢《洗澡之後》出版,他返回時在首都機場給楊絳先生寫信說,自從讀了《洗澡》,「便期盼先生早出續集,等得甚是心急,因本人已七十有四。」他接著寫道:「捧讀續集,心情若故友重逢,直欲細詢別來一切,見到諸人無恙且結局完美,誠是喜歡。然因過去數十年變化重重,不由得更關心這幾位人格高尚、才學豐厚的學者如何應付風浪,是否能平安著陸,發展他們的才學理想。」在胡真才看來,「讀者也希望有續集出版,並對新作的大團圓結局甚感欣慰」。

繁華落盡見真淳

歷經人生滄桑的百歲老人楊絳,以平淡質樸的語言為讀者講述完整了《洗澡》的整個故事。而故事之外的事情,恰如其所言:「稿子交出去了,賣書就不是我該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洗澡》是反映知識分子生活的作品。楊絳本人就是出身知識分子家庭,家學淵源,本人又是一位文學家翻譯家,了解和熟悉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生活習性、思想狀態和個性的群體特徵。《洗澡》就是充分展現了這種生活,通篇採用了幽默和諷刺的筆法,描摹了知識分子在建國之初的眾生相。其從容、溫文的筆觸真實記錄了男女主人公的精神愛情,折射出知識分子在大時代中「洗澡」的種種處境,讀來令人嘆息。

而《洗澡之後》則是一部時間跨度比《洗澡》更長的作品。楊絳重點要表現的是在「整風運動」、「反右運動」之中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在作品中,姚太太、姚宓、羅厚、陸舅舅夫婦、許彥成像一家人那樣親密,他們在困難中相互扶持,講究禮節,風度翩翩,即使在那個風雨動蕩的年代,仍然注重人的內在氣質與涵養。傳統文化中的修養、修為,在這裡得到尊重,得到延續。由於《洗澡之後》的主題相對單一,寫作也相對自由,因而楊絳可以放開顧慮,完全按自己的心願來寫作,完全發揮自己的擅長。可以說,《洗澡之後》處處體現了作者的才情,其語言、敘事方式方法和技巧都很傳統。正如楊絳自謙,「我是一位老人,淨說些老話。」這種「傳統」對比現代小說,反而有獨特的風姿。楊絳敘事語言的雅,不見華麗風騷,沒有恃才賣弄,在看似平淡隨意的敘述中體現了作者語言功夫的深厚,在娓娓道來中營造出一種雅的氛圍。

相關焦點

  • 楊絳:鉛華落盡始見真
    楊絳歷經人生滄桑的百歲老人楊絳,以平淡質樸的語言為讀者講述完整了《洗澡》的整個故事。在《洗澡之後》的前言中,楊絳先生說,「假如我去世以後,有人擅寫續集,我就麻煩了。現在趁我還健在,把故事結束了吧。」楊絳寫於1988年的《洗澡》,是一部描寫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知識分子思想生活的長篇小說,也是楊絳除散文《幹校六記》之外最為讀者熟知的代表作品,其中尤以姚宓和許彥成之間的純潔感情為人所稱道。姚宓才情過人,性情淳厚,得到許彥成的愛慕。
  • 張愛玲欣賞楊絳,楊絳為什麼瞧不起張愛玲
    楊絳張愛玲從為人處事上看確有相似之處,只是,互相眼裡的對方卻迥異殊同。撰文 | 姚崢華楊絳生於1911年7月,2016年5月去世,享年105歲。張愛玲生於1920年9月,1995年9月去世,享年75歲。對比起來,楊絳比張愛玲大9歲,多活近40年。
  • 生平記往:楊絳簡介
    楊絳《堂吉訶德》譯本被公認為優秀的翻譯佳作,迄今已累計發行70萬冊,是該書譯本當中發行量最多的譯本。1942年,她業餘學寫的話劇《稱心如意》上演,由戲劇大師黃佐臨先生導演,演出很成功。一夜之間,楊季康變成了楊絳。這年秋天,第二個喜劇《弄真成假》上演,也很成功。抗戰勝利後,她改行做教師,不複寫劇本,但是楊絳在上海戲劇界並沒有銷聲匿跡。想不到戲劇界還沒忘掉當年上海的楊絳。
  • 楊絳先生4周年祭:親愛的楊絳先生你還好嗎?
    她就是楊絳先生。楊絳出生於1911年7月17日,於2016年5月25日逝世。出生於北京,1923年舉家遷往江蘇蘇州。楊絳是中國近現代著名的散文家、小說家、劇作家、翻譯家,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是中國近現代舉足輕重的文學家。
  • 楊絳為何稱先生?為什麼叫楊絳先生的原因(科普)
    楊絳  今日,驚聞楊絳先生病危入院,雖然已被證實是謠言,但已105歲高齡的楊絳女士確實讓很許多人頗為掛心。同時,也有人提出疑問了:楊絳明明是女人啊,用「先生」稱呼確定不是搞錯了嗎?——錢鍾書  這大概是錢老一生最有名的一句情話,所說的不是別人,正是他的妻子,楊絳。  「先生」一次在很多人的常識中,是用來稱呼成年男性的尊稱,但是楊絳是女人,又怎麼會被稱為「先生」呢?且聽小新慢慢道來~「先生」的歷史與演變  「先生」一詞其實並不是現代漢語詞彙。
  • 楊絳生平簡介
    楊絳,原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生於7月1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員,作家、評論家、翻譯家、劇作家、學者。丈夫錢鍾書是著名文學研究家和作家。楊絳是楊蔭杭之女,祖籍江蘇無錫,生於北京。1932年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成為清華大學研究院外國語文研究生,並認識錢鍾書,二人結成夫婦。
  • 五月二十五日,懷念楊絳先生
    楊絳——永遠的女先生016年5月25日,是楊絳先生離開我們三年了的日子。楊絳先生錢先生的書我讀過幾部,說實話,沒讀過那麼難讀的書,而楊先生的書像一個老人在向你傾吐心事,酣暢淋漓的同時又令人深思。年輕時期的楊絳
  • 楊絳與《堂吉訶德》
    此後,還出版過傅東華、伍實、劉雲、常楓等人多種不同形式和不同書名的譯本;不過這些譯本都是從英文轉譯的,直到1978年,才由楊絳第一次從西班牙文翻譯出版了《堂吉訶德》(上下兩卷)。楊絳翻譯的《堂吉訶德》,作為我國首部從西班牙文翻譯的中譯本,在推動這部作品在我國的傳播,以及促進中西兩國文化交流方面,無疑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特別是這個譯本文字流暢,注釋詳盡,不僅受到我國讀者的廣泛歡迎,而且還得到西班牙方面的讚譽,楊絳也因為翻譯該書的貢獻而榮獲西班牙國王頒發的騎士勳章。
  • 楊絳是怎麼樣墜入愛河的?從錢鍾書與楊絳的一問一答中可以看出來
    說起楊絳和錢鍾書,大家多少都有耳聞,特別是楊絳活了104歲,更是文壇中奇蹟,還有一個奇蹟便是冰心,活了98歲,都是文壇的祖母,讓人羨慕且嚮往。很多人羨慕楊絳的壽命外,還羨慕楊絳的愛情,那就是楊絳擁有錢鍾書這樣的大才子相伴一生,再說楊絳也是非常有才華,兩人在一起,更是郎才女貌,才子佳人,更是神仙眷侶。
  • 張愛玲欣賞楊絳,楊絳卻說:張愛玲長相醜還愛顯擺,作品境界卑下
    當然其中包括眾多才華橫溢的女文人,例如冰心,林徽因,張愛玲,阮玲玉,楊絳等。這其中,張愛玲曾經在信中稱讚楊絳的作品《幹校六記》寫得極好,幽默風趣卻讓人回味無窮,別有一番滋味。但是楊絳卻對張愛玲並無好感,楊絳去世後,報紙刊登了文章《用生命之火取暖--楊絳致中叔河信兩份》,其中就有楊絳對張愛玲的評價。
  • 楊絳,這個時代最惦記的隱士
    楊絳稱自己就是「萬人如海一身藏」。  北京三裡河的國務院宿舍區,是楊絳居住了37年的地方。院子外國務院部委雲集,院子裡滿是翻新外牆的腳手架,103歲的楊絳靜悄悄隱身在一片喧鬧中。  她的家是院子裡唯一一戶沒有封閉陽臺的。中國總會計師協會前會長劉長琨住在楊絳家對門,有一次問楊絳:「為什麼不把陽臺封起來呢?」楊絳回答得很乾脆:「為了坐在屋裡能夠看到一片藍天。」
  • 楊絳:讀《洗澡》及《洗澡之後》
    楊絳,圖源網絡《楊絳全集》不僅收錄了諸多楊先生近十年來新創作的文章,還有4萬餘字的《洗澡》續篇《洗澡之後》首次發表。據悉,《洗澡之後》單行本也將和《楊絳全集》同時印行。《洗澡之後》首次發表小說《洗澡之後》是楊絳98歲時為長篇小說《洗澡》所寫的續作,人物依舊,小說《洗澡》中有著純潔感情的男女主角有了一個稱心如意的結局。楊先生在前言中說,她「特意要寫姚宓和許彥成之間那份純潔的友情……假如我去世以後,有人擅寫續集,我就麻煩了。
  • 楊絳譯本《堂吉訶德》在國外
    我在講座中談了楊絳先生翻譯《堂吉訶德》的前因後果,以及她建立「好讀書獎學金」並把自己的稿酬全部捐獻出來資助品學兼優而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的善舉。同時還宣讀了楊絳先生給西班牙語世界《堂吉訶德》迷們的信。這封信的來歷也很偶然:2005年初,為配合紀念活動,我在馬德裡做了幾場「《堂吉訶德》在中國」的講座,講座主辦方打算把紀念活動中的有關文章和講座稿編成一部紀念集,並請楊絳先生寫一篇「前言」。
  • 錢鍾書與楊絳:一眼的傾心,一生的相守
    這天楊絳和平常一樣去探望老友,正巧老友約了兄長錢鍾書見面,就這樣楊絳便與錢鍾書相遇了。彼時的錢鍾書,已經是清華園中出了名的大才子,他一席青衫素衣,舉手投足間透露儒雅的氣質。而楊絳也是個正值花季的大家閨秀,膚白貌美卻又清純可人,惹人喜愛。兩人一見鍾情,暗表愛意。
  • 《楊絳全集》:字裡行間一世情(圖)
    楊絳先生  103歲楊絳筆耕不輟的文字人生,首次向世人全面展示  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最新修訂、編輯完成的《楊絳全集》將於近期面世。全集共9卷,總計270萬字,集中呈現了楊絳一生的主要心血,其中包括她的小說、散文、戲劇、譯著以及此前從未發表的古體詩作。這位103歲老人筆耕不輟的文字人生,第一次得以向世人全面展示。  十年間新添了20萬字  早在2004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就曾推出了《楊絳文集》。
  • 錢鍾書與楊絳,他們的日常才是高級秀恩愛
    錢鍾書寫信給楊絳,約在工字廳相會。一見面,他的第一句話就是:「我沒有訂婚。」楊絳答:「我也沒有男朋友。」兩人相識時,錢鍾書說:「我志氣不大,只想貢獻一生,做做學問。」楊絳覺得這與自己的志趣十分相投。清華大學四年,錢鍾書只去過香山和頤和園,同楊絳談戀愛之後,才破例在楊絳陪伴下進行了北京郊區周邊遊。
  • 楊絳在英國做紅燒肉-新華網
    1935年7月,楊絳與錢鍾書結婚後,同到牛津大學求學。兩位書生遠離家鄉漂洋過海,飲食起居難免手忙腳亂。錢鍾書常常自嘆「笨手笨腳」:不會打蝴蝶結、穿鞋分不清左右腳。於是,楊絳想租一套有家具、能做飯的房間。錢鍾書則不以為然,認為楊絳又不會做飯,現在至少還能吃現成。後來,楊絳還是說服了錢鍾書,搬進了一位愛爾蘭女房主的家。有了自己的廚房,錢鍾書就說想吃紅燒肉。當時,他們在牛津常來往的俞大縝、俞大絪姐妹對烹調也不在行,只是比他們略懂一點。便指導說,先把肉煮一下,然後把水倒掉,再加生薑、醬油等佐料。
  • 楊絳:一個從容優雅的高級精神貴族
    如果說,誰最貼切這個形容,我想到了楊絳先生。這是個溫柔了一個時代的女子,楊絳,191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本名楊季康,楊絳是她的筆名。出生在江蘇無錫,是一個比畫還美的地方,是我國著名的作家,戲劇家、外國文學研究家,翻譯家。丈夫是著名作家錢鍾書。
  • 【地標】楊絳在上海:「巴春」後是娘家
    為了和鍾愛的四女兒「阿季」(楊絳)住在一起,楊蔭杭匆忙中租了一所房子,很小又很貴。虧得楊絳一個住在淮海路來德坊的的表姐相助,她把自己家三樓一南一北兩個大房間騰出來,給姨夫楊蔭杭和表姐妹楊絳他們幾口人居住,他們才有了一個比較安靜穩定的落腳之所。 來德坊在淮海中路899弄,熱鬧的巴黎春天后面。
  • 楊絳:從前有個女兒叫阿圓
    曾經有人問楊絳,「你最得意的作品是什麼」楊絳回答說:我最得意的作品是我的女兒阿圓去世前一天,楊絳拉著阿圓的手說:「安心睡覺,我和爸爸祝你睡好。」 阿圓笑了,她先「回家了」,就像孩子睡在媽媽身邊那樣香甜。錢媛火化,楊絳沒有去,她要在醫院照顧錢鍾書,她更不能忍受那樣離別的場面吧。在錢媛充滿笑容的遺像旁,擺放了一隻精緻的花籃,上面是錢鍾書與楊絳的輓聯,簡單的2排字,無不讓人淚流滿面:媛媛愛女安息。爸爸媽媽痛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