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為何稱先生?為什麼叫楊絳先生的原因(科普)

2020-12-11 閩南網

  國學知識

楊絳

  今日,驚聞楊絳先生病危入院,雖然已被證實是謠言,但已105歲高齡的楊絳女士確實讓很許多人頗為掛心。同時,也有人提出疑問了:楊絳明明是女人啊,用「先生」稱呼確定不是搞錯了嗎?

  你是否也覺得哪裡不對勁呢?別急,這就來告訴你答案!

  「在遇到她以前,我從未想過結婚的事。和她在一起這麼多年,從未後悔過娶她做妻子。也從未想過娶別的女人。」——錢鍾書

  這大概是錢老一生最有名的一句情話,所說的不是別人,正是他的妻子,楊絳。

  「先生」一次在很多人的常識中,是用來稱呼成年男性的尊稱,但是楊絳是女人,又怎麼會被稱為「先生」呢?且聽小新慢慢道來~

「先生」的歷史與演變

  「先生」一詞其實並不是現代漢語詞彙。相反,它出自古語,有「出生比自己早,年紀比自己大」的意思。

  早在《論語•為政》中就有「有酒食,先生饌」的句子。當然在這裡,「先生」是「父兄」的意思。

  《孟子》中有「先生何為出此言也」一句,這裡的「先生」則是指長輩而有學問的人。

  到了戰國時代,《國策》有云:「先生坐,何至於此。」同樣是稱呼有德行的長輩。

  漢代,則更多在「先生」加一「老」字,稱「老先生」。

  至於「先生」為何會演變為「成年男子」的代稱,則是因為「先生」在古語中多有「老師」的意思,而古時老師又大多是男性,這才慢慢演變成了現代漢語中的用法。

  但事實上,「先生」一詞,最開始並不是「成年男子」的專屬用詞。

「先生」的各類用法

  說到這,大概很多人更迷糊了:那「先生」到底怎麼用呢?接著往下看,你就知道了。

  1、老師等教育工作者。古時對有學問的男女都可以這樣稱呼,所以「楊絳女士」會被尊稱為「楊絳先生」。

  2、對知識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的尊稱。

  3、稱別人的丈夫或對人稱自己的丈夫。

  4、舊時,管帳、說書、相面、算卦、看風水等為業的人也會被稱為「先生」。

  5、凡德高望重者,都可以被尊稱為「先生」,有表示尊敬的意思,不一定完全指男士。如宋慶齡、楊絳、冰心、丁玲、葉曼、許廣平等均可稱為先生。

  6、現在對所有男性都可以稱為「先生」。這就是我們現代漢語中最常用的用法了。

相關焦點

  • 楊絳先生4周年祭:親愛的楊絳先生你還好嗎?
    在中國歷史上很少有女子被稱為先生,她算一個;很少有人的名字是如此的與「先生」兩字相配,她做到了。不知是「先生」成就了她,還是她成全了「先生」。總之,她很素淨,卻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她很恬淡,卻非凡多姿。用世間最美的字眼去形容她都不為過,但我知道她是不屑的,她一生之所求的是於天地之間做一自由人,僅此而已。她就是楊絳先生。
  • 五月二十五日,懷念楊絳先生
    楊絳——永遠的女先生016年5月25日,是楊絳先生離開我們三年了的日子。錢鍾書好惹事,評論學界人物毫不客氣,楊先生就幫他擺平;錢鍾書弄壞了電燈,打翻了墨水瓶,楊先生總是耐心的說:「沒關係,我來修。」錢鍾書著作等身,楊先生也不甘示弱,翻譯出被譽為最經典譯本的《堂·吉訶德》,她的劇本《稱心如意》在我看來絲毫不遜於李健吾的劇作,102歲還出版了250萬字的個人文集,難怪錢鍾書會拉著她的手深情地說:「你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 楊絳先生稱錢瑗為她「平生唯一傑作」
    該書由楊絳以及錢瑗的繼子、繼女、師長、學生、同事、好友等合著,描繪出一個為人真誠、治學嚴謹、孝順謙和、富有情趣的錢瑗。書中收入大量的錢瑗照片,每幅照片都有楊絳先生親筆寫下的說明文字,讓我們能更近距離感受被楊絳先生稱之為「平生唯一傑作」的錢瑗。《我們的錢瑗》是繼《我們仨》之後,對錢家的再次關注。這種關注不是對一個家庭私生活的津津樂道,而是對一個時代的知識分子的生活狀態、生存空間的反映。
  • 楊絳先生的菲爾丁論文為什麼會有兩個版本?
    楊絳先生談到英國政體為什麼在1688年「光榮革命」之後久長鞏固,採用了《資本論》裡的解釋;為什麼十八世紀英國思想家持保守態度,引徵的是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的蘇聯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新編近代史》。她還提及高爾基對菲爾丁的推重,根據是發表在《譯文》上的《菲爾丁論》。誠然,學術論文的注釋反映了時代特徵,但是楊絳先生完全不是生搬硬套蘇聯學者的觀點,她無非是用來強化自己想說的話,這也是一種敘述技巧。
  • 她是大作家翻譯了堂吉訶德,她還是一位好妻子,說說先生楊絳
    那咱們今天就給大伙兒細說一下楊絳先生是如何成為最賢的妻最才女。中國年齡最大的作家楊絳先生,一提出來就很奇怪,先生不是說男的,怎麼這女的怎麼能叫先生呢?其實這是你了解得不夠。先生是過去對有能力的人的一種尊稱,這個不分男女,女的也能叫先生。
  • 《圍城》《我們仨》德譯者:楊絳先生非常了不起
    她表示,楊絳對她的影響很深,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完的,除了在採訪中回憶楊絳,她也打算寫一篇細膩的文章來緬懷楊絳。以下為採訪內容。最後一次見楊絳先生,送的是紅玫瑰錢鍾書先生的習慣是記很多筆記,用筆記代替他的書,他基本都是借書看。楊先生看的書也很多,尤其是很多哲學的書,包括中文和英文的。他們兩人的書都放在一個不大的書架上。和錢先生一樣,楊先生也習慣借書看。曾騎自行車去拜訪錢鍾書和楊絳先生
  • 楊絳先生為什麼愧怍
    「我」為什麼愧怍?這是楊絳先生的《老王》的最後一句話「幾年過去了,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不幸者的愧怍」,再讀了一遍又一遍文本,我對愧怍理解完全不一樣了。而老王不是這樣想的,他可以在大家都排擠我們的情況下還是願意主動幫助我們,可是文中的「老王幫我把默存扶下車,卻堅決不肯拿錢」,這個「卻,讓我們看到了「我」」跟老王的距離感,無論是我現在再次回憶這件事,我也是覺得奇怪,為什麼他不要錢,還拒絕了我,這讓我再最後的愧怍加深了,他本來就不幸,而我始終跟他保持距離,僅僅保留人與人聯繫而已。
  • 楊絳先生逝世一周年|《楊絳生平與創作大事記》裡的百年人生
    編者按:今天是著名文學家、翻譯家楊絳先生(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去世一周年紀念日,此文為楊絳先生親自寫的《楊絳生平與創作大事記》,收入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楊絳全集》。3月,西葡拉美文學研究者林一安在3月5日《中華讀書報》上發表文章《堂吉訶德及其坐騎譯名小議》稱,楊絳先生將堂吉訶德的坐騎Rocinante譯作「駑騂難得」是絕妙佳譯,可這種譯法,並非楊絳首創,而是採納了西四譯作中的譯法。其文說:「我們的譯文是這樣的:……說時遲,那時快,堂吉訶德將他的坐騎駑騂難得夾了一夾,矛頭一低,就向他假想的敵人猛衝過去。
  • 百歲老人楊絳先生,送給年輕人10句人生哲理,年輕人不妨看看
    在92歲高齡下,楊絳先生還提筆著書《我們仨》,回憶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並著手整理丈夫幾麻袋天書般的手稿與中外文筆記,多達7萬餘頁。楊絳曾借用英國詩人蘭德的詩這樣形容自己:「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 《我們仨》:品讀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楊絳與錢鍾書的愛情
    當滿頭白髮的楊絳先生回憶起錢鍾書,說道:「錢鍾書所謂的壞事呢,就是跑到女兒房間裡,在她的書桌上寫一道打油詩: 大牛洗澡,盆淺水少。沒有辦法,撒泡大尿」。然後底下署名「楊絳」,然後沾沾自喜地告訴女兒說,是媽媽寫的,我沒寫。」可就像楊絳先生在書中所說的「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我們仨」不再是我們仨了。
  • 張愛玲欣賞楊絳,楊絳為什麼瞧不起張愛玲
    把她倆放一起,不管是楊絳還是張愛玲,估計誰都不願意。楊絳這裡卻不得不相提並論,只因丘彥明(臺灣前《聯合文學》總編輯)大陸版《人情之美》中有這麼一句話,「(給張愛玲)寄去楊絳的《幹校六記》,她看了在信中寫下,『新近的楊絳「六記」真好,那麼衝淡幽默,而有昏蒙怪異的別有天地非人間之感。』」這是第一次看到張愛玲對楊絳作品的評價,震動頗大。
  • 百歲老人楊絳先生,送給年輕人10句人生哲理,每句都讓人醍醐灌頂
    在92歲高齡下,楊絳先生還提筆著書《我們仨》,回憶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並著手整理丈夫幾麻袋天書般的手稿與中外文筆記,多達7萬餘頁。楊絳曾借用英國詩人蘭德的詩這樣形容自己:「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 走訪楊絳先生的上海足跡:在徐家匯讀書 在復興中路成家
    走訪楊絳先生的上海足跡:在徐家匯讀書,在復興中路成家  紀念楊先生  這是去年曾發過的一篇文章,原是為了手頭的一個寫作項目做的準備,但在今天這個令人嘆惜的日子,重新拿出來,希望和所有喜歡楊先生作品的人一起,記得她曾在上海這座城市裡生活過。
  • 楊絳:讀《洗澡》及《洗澡之後》
    楊絳先生說了,「我這部《洗澡之後》是小小一部新作」。孔子七十從心所欲,楊先生都百歲了。 楊絳,圖源網絡《楊絳全集》不僅收錄了諸多楊先生近十年來新創作的文章,還有4萬餘字的《洗澡》續篇《洗澡之後》首次發表。
  • 錢鍾書、楊絳兩先生與人文社古典部的友誼
    在錢鍾書先生誕辰110周年之際,人民文學出版社(以下簡稱「人文社」)隆重推出一部重要的新書《錢鍾書選唐詩》,以此表達我們對錢鍾書、楊絳兩位先生深深的懷念。《錢鍾書選唐詩》由人文社古典文學編輯室(以下簡稱「古典部」)承擔整理、編輯,這是古典部與錢鍾書、楊絳兩位先生善緣的續篇。錢、楊兩位先生與人文社古典部有著深厚的友誼,回顧歷史,這段友誼可以上溯至上個世紀50年代《宋詩選注》的編輯出版。1952年,錢先生受鄭振鐸先生之邀加入新組建的文學研究所,並承擔選注宋詩的工作。
  • 楊絳:鉛華落盡始見真
    在《洗澡之後》的前言中,楊絳先生說,「假如我去世以後,有人擅寫續集,我就麻煩了。現在趁我還健在,把故事結束了吧。」楊絳寫於1988年的《洗澡》,是一部描寫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知識分子思想生活的長篇小說,也是楊絳除散文《幹校六記》之外最為讀者熟知的代表作品,其中尤以姚宓和許彥成之間的純潔感情為人所稱道。姚宓才情過人,性情淳厚,得到許彥成的愛慕。
  • 楊絳,這個時代最惦記的隱士
    楊絳稱自己就是「萬人如海一身藏」。  北京三裡河的國務院宿舍區,是楊絳居住了37年的地方。院子外國務院部委雲集,院子裡滿是翻新外牆的腳手架,103歲的楊絳靜悄悄隱身在一片喧鬧中。  她的家是院子裡唯一一戶沒有封閉陽臺的。中國總會計師協會前會長劉長琨住在楊絳家對門,有一次問楊絳:「為什麼不把陽臺封起來呢?」楊絳回答得很乾脆:「為了坐在屋裡能夠看到一片藍天。」
  • 楊絳先生:嫁進錢家做「不花錢的老媽子」委屈嗎?她的回答引深思
    在楊絳先生的百歲答問裡,一位記者向她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您是在開明的家庭和教育中長大的「新女性」,和錢鍾書先生結婚後,進門卻需對公婆行叩拜禮,學習做「媳婦」,連老圃先生都心疼自己花這麼多心血培養的寶貝女兒,在錢家做」不花錢的老媽子「。楊先生,這個轉換的動力來自哪裡呢?
  • 遊人罕至的破巷子,遺留了楊絳先生9年的少女時光
    ,也是在老闆娘重讀完楊絳先生《楊蔭杭集》後,想在這兒尋些先生的生活印記,來探探她的幼時故居。關於楊絳先生的故居究竟是巷內幾號,說法不一。只知她在這裡生活近10年,度過了整個天真爛漫的少女時代。民國時期,楊絳先生的父親楊蔭杭離開上海定居蘇州後,就購下「一文廳」舊址,整修一番後以「安徐堂」為名。
  • 楊絳生平簡介
    90年代後因為錢鍾書先生和錢媛相繼生病去世,楊絳基本停止了各種工作。在父女兩人相繼去世後,她更是隱入深居。一直到她92歲高齡之時,才重新提筆,打開塵封多年的記憶,寫出了她目前最為出名的一部著作《我們仨》。其中不僅僅用夢幻文學的方式講述了錢鍾書和錢媛生前最後一段時光,而且回憶了很多當年夫婦遊學歐洲,以及建國後的種種往事。寫於1984年的《老王》被選為初(高)中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