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楊絳,大家或許還只是想到她的丈夫錢鍾書,和他的著作《圍城》。而對他的夫人——楊絳,卻少有了解。錢鍾書曾盛讚楊絳: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其實她的一生著作頗多,文學造詣也很高,但是最為人所熟知的還是傳記《我們仨》一書。
而這本書講述了這個單純溫馨的家庭幾十年平淡無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經歷。作者楊絳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
兩人細水長流的婚姻一直被世人所稱讚和羨慕,這對文壇伉儷從相遇,相知,到相守一生,兩人的相濡以沫一直是世人眼中的一段愛情佳話。在清華,春光乍洩的三月,清華園的古月堂的門前,他們遇到了彼此,仿佛冥冥之中他們註定相遇。
第一次見面,錢鍾書就對楊絳說:「我沒有訂婚。」楊絳的回答是:「我也沒有男朋友。這短暫的初遇也沒能阻隔兩人勢不可擋的愛情。錢鍾書還曾在詩歌中回憶他與楊絳的初次見面——頡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不知靦腆兒時面,曾取紅花和雪無。
就像我們在書中所看到的那樣,兩人恩愛到了極點。從相遇、相知、到相戀到有了女兒圓圓。當滿頭白髮的楊絳先生回憶起錢鍾書,說道:「錢鍾書所謂的壞事呢,就是跑到女兒房間裡,在她的書桌上寫一道打油詩: 大牛洗澡,盆淺水少。沒有辦法,撒泡大尿」。然後底下署名「楊絳」,然後沾沾自喜地告訴女兒說,是媽媽寫的,我沒寫。」
可就像楊絳先生在書中所說的「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我們仨」不再是我們仨了。1994年錢鍾書突發疾病住進了醫院,病情嚴重,但是痛苦的事情總是接踵而來,緊接著女兒錢媛也住進了醫院,此時的楊絳已經八十高齡了,但是人最痛苦的事還是發生了在他們身上,白髮人送黑髮人,在1997年錢鍾書先生與他們的女兒錢媛相繼去世。
2003年《我們仨》這本書問世了,這本書寫盡了楊絳這一生對丈夫和女兒的懷念。也在文壇引起了很大的轟動。而楊絳先生之所以被稱為先生,也是因為大家對她的尊重,比如楊絳先生、冰心先生、慶齡先生等。指的是德高望重的婦女,有突出貢獻的婦女稱呼為先生。
先生一詞歷史悠久,最早出自《詩·大雅·生民》:「誕彌厥月,先生如達。"楊絳先生憑藉一生中對文壇對教育事業的巨大貢獻被尊為「先生」。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告別了丈夫和兒女之後,了無牽掛的楊絳先生將《我們仨》出版的的版稅和收入全部捐了出去。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裡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書出版後,印在封面上的這幾句話,濃縮了這部書稿給人的全部感受。整本書跨過半個地球,穿越風雲多變的半個世紀:戰火、疾病、政治風暴,生離死別……不論暴風驟雨,他們相親相愛,榮辱與共,美好的家庭已經成為最安全的庇護所。
作為一本經典暢銷書《我們仨》每年都在重印。遵照楊絳先生的要求,《我們仨》全部版稅都寄給了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一本溫暖的書,書裡書外,莫不如是。很多人都是淚流滿面地讀完這本書,媒體書評欄目將它評為「2003年最感人的書」。
如果你也對這本書感興趣,現在點擊下方商品卡就能包郵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