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是當代作家楊絳創作的散文集,走進《我們仨》,就走進了楊絳一家三口平淡溫馨的生活,在楊絳的筆下,錢鍾書和阿瑗就是那樣可愛,有趣的父女。
讀楊絳的《我們仨》,你會看到一個乖巧聽話,體貼孝順父母的阿瑗;你也會看到溫柔細膩、一身才華的錢鍾書;你還會看到善良溫柔、賢惠寬容的楊絳;你更會看到一個溫暖有愛、其樂融融的三口之家。
楊絳筆下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刻意的渲染,只是用很平淡的筆觸,記錄下了幸福生活的點點滴滴,一家人其樂融融,相守相助,演繹著世間最為普通的煙火生活。
可惜幸福的時光總是走得太匆忙,又或許是上天也嫉妒了這一家人的幸福,接連帶走了楊絳先生最愛的兩個人,1997年,阿瑗去世,1998年末,錢鍾書去世,他們仨就此失散,就這樣失散了。
幸福和美好總是來得慢,走得快,就像楊絳自己在書中所說: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從此,三個人的家只剩楊先生一個人了,此後再也聽不到那熟悉的聲音,再也看不到那熟悉的背影了,三口之家只有楊先生一個人落寞的身影。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這是《我們仨》的最後一段話,楊先生雖然輕描淡寫,但是再次讀來,仍然令我潸然淚下,沒有丈夫和阿瑗的家不再是家,自他們走後,這世間所有不管富麗堂皇還是破敗不堪的住所,都只是一架空殼。
家在哪裡,不知道,沒了最愛的人,楊先生只能獨自一人,孤獨地尋尋覓覓,期盼找到家,找到他們,找到最後的歸途,好團圓相聚。
我讀《我們仨》的時候,覺得溫馨之下儘是隱藏的心酸和難過,不知道楊先生執筆寫下這些回憶的時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
在楊絳先生筆下,在這一場長達萬裡的夢中,有丈夫鍾書,有女兒阿瑗,我想楊絳先生落筆的時候,心裡應當是有幸福的,因為筆下書寫的是她最愛的人。
走到人生邊上,再回首昔日幸福,記憶就像放映電影一般,把這一生的幸福回憶重溫,與鍾書先生和女兒阿瑗在夢中相對,與他們在回憶裡重逢。
一個人的思念,一場長達萬裡的夢,一次延綿半生的回憶,三個人的重逢,都化作文字,在時空裡感動每一個用心品讀的讀者。
圖/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