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生平簡介

2020-12-11 鳳凰網讀書

楊絳,原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生於7月1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員,作家、評論家、翻譯家、劇作家、學者。丈夫錢鍾書是著名文學研究家和作家。

楊絳是楊蔭杭之女,祖籍江蘇無錫,生於北京。

1932年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成為清華大學研究院外國語文研究生,並認識錢鍾書,二人結成夫婦。

1935年至1938年與丈夫錢鍾書一同前往英國牛津大學求學,後轉往法國巴黎大學進修。育有一女錢媛(1937-1997)。

1938年,楊絳隨錢鍾書帶著一歲的女兒回國。回國後歷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教授、清華大學西語系教授。

1953年,任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的研究員。

劇本有《稱心如意》.《弄真成假》、《風絮》;小說有《倒影集》、《洗澡》;論集有《春泥集》、《關於小說》;散文集《將飲茶》《幹校六記》;譯作有《1939年以來的英國散文選》、《小癩子》、《吉爾·布拉斯》、《堂·吉訶德》,楊絳本身通曉英、法兩國語言,為使《堂吉訶德》翻譯得更準確,她又學習了西班牙語,並最終在文革中將書稿保護下來。楊絳《堂吉訶德》譯本被公認為優秀的翻譯佳作,迄今已累計發行70萬冊,是該書中譯本當中發行量最多的譯本。1978年《堂吉訶德》中譯本出版時,正好西班牙國王訪問中國,鄧小平把它作為禮物送給了西班牙國王。八十年代以後的楊絳,沒有再將精力放在大作品上,而是偶爾的寫寫散文,雜文,回憶短文一類的。雖然都比較短小,但從平淡文字中透露出來的一種樸素而真摯的情感,從大白話中顯現出的智慧,至今還被喜愛她的讀者津津樂道。90年代後因為錢鍾書先生和錢媛相繼生病去世,楊絳基本停止了各種工作。在父女兩人相繼去世後,她更是隱入深居。一直到她92歲高齡之時,才重新提筆,打開塵封多年的記憶,寫出了她目前最為出名的一部著作《我們仨》。其中不僅僅用夢幻文學的方式講述了錢鍾書和錢媛生前最後一段時光,而且回憶了很多當年夫婦遊學歐洲,以及建國後的種種往事。

寫於1984年的《老王》被選為初(高)中教材。沉定簡潔是楊絳作品語言特色。看起來平平淡淡,無陰無晴。然而平淡不是貧乏,陰晴隱於其中,經過漂洗的苦心經營的樸素中,有著本色的絢爛華麗。乾淨明晰的語言在楊絳筆下變得有巨大的表現力。

主要著作譯作

散文類:《幹校六記》、《將飲茶》(含《回憶我的父親》《記錢鍾書與〈圍城〉》《回憶我的姑母》等)、《雜寫與雜憶》(含《懷念陳衡哲》等)、《丙午丁未年紀事》、《我們仨》、《我在啟明上學》、《走到人生邊上》、《老王》(收入中學語文課本)

小說類:長篇小說《洗澡》;短篇小說:《璐璐,不用愁!》、《小陽春》、《大笑話》、《玉人》、《ROMANESQUE》、《鬼》、《事業》

譯作類:《堂吉訶德》、《吉爾·布拉斯》、《小癩子》、《斐多》、《一九三九年以來英國散文作品》

劇本類:《弄真成假》、《稱心如意》、《風絮》

論集類:《春泥集》、《關於小說》

語言特點

楊絳文學語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其沉定簡潔的語言,看起來平平淡淡,無陰無晴。然而平淡不是貧乏,陰晴隱於其中,經過漂洗的苦心經營的樸素中,有著本色的絢爛華麗。乾淨明晰的語言在楊絳筆下變得有巨大的表現力。有時把詞序變換一下,不符合常規,反倒更顯別致耐讀。如《丙午丁未年紀事》中有一句話:「登臺就有高帽子戴。」通常也許會說「登臺就得戴高帽子」,因這分明是被迫。但楊絳這句話說得有點喜氣洋洋的氣氛,令人想起「拜年就有壓歲錢」之類。這與當時的環境完全不合拍,只好當成一句反話來讀:不僅表現出作者身處其境的哭笑不得的無奈心情,也隱含了她對待那時環境的解構態度。平平八個字,平靜中有抗議,調侃中有悲哀,很有韻味。有時明淨到有些冷,但由於滲入詼諧幽默,便平添幾分靈動之氣。因而使靜穆嚴肅的語言自有生機,安靜而不古板,活潑而不浮動,靜中有動,動還是靜。沉靜詼諧中有沉著老到、雍容優雅的氣派,鋒芒內斂後的不動聲色,有種靜穆超然的中和之美。

(節選自《人在邊緣──楊絳創作論》,《文學評論》1995年第5期)

楊絳說命理

楊絳大概是相信有命理的,在她的新書《走到人生邊上》中說:命如果「沒有理,怎麼算呢?精通命理的能推算得很準。」她回憶小時候碰到過一個算命的瞎子,拿她剛剛去世的弟弟的「八字」給他算,瞎子掐手一算,搖頭說:「好不了,天克地衝。」又拿她姐姐的已經夭折的孩子的「八字」讓他算,瞎子掐手一算,勃然大怒說:「你們家怎麼回事,拿人家尋開心的嗎?這個孩子有命無數,早死了!」雖然楊先生說自己「無意學算命」,但也偶爾聽到一些「皮毛之學」,並在書中略做了介紹。

楊絳與錢先生結婚後出國,錢先生的父親拿了一份錢先生的命書交給她,開頭說:「父豬母鼠,妻小一歲,命中注定。」楊絳確實比錢先生小一歲。但最後說:「六旬又八載,一去料不返。」批語:「夕陽西下數已終。」抗戰時錢先生有個學生,曾用十石好米拜名師學「鐵板算命」,後來也給錢先生算過,算出來的結果和那份命書上相仿,只是命更短。「文革」中錢先生曾大病一場,據那位算命的學生說,錢先生那年可能喪命。但錢先生最後享年八十八歲,足足比命書上算的多了二十年。「不知那位『鐵板算命』的又怎麼解釋。」

「鐵板算命」,以前上海人稱為「鐵算盤」,原名「皇極數」,也稱「太極數」、「先天數」等,相傳是宋代邵雍(康節)發明的。清代俞樾在《春在堂隨筆》中有介紹:算命先生坐一室中,兩位僕人站在一旁伺候,桌上放著一塊硯、一支筆、一把算盤,旁邊一個長几上堆滿書。客人把自己的生辰八字告訴他,算命先生就在算盤上推算,珠走如飛,琅琅有聲,也不知道是在加減還是乘除,算好後告訴僕人,幾千幾百幾十幾,僕人就到長几上翻出一本書給他。算命先生問客人一個問題,如兄弟排行第幾,如果不對的話,再重算。大約一事相符,則其餘皆合。以往的事情歷歷如繪,不差分毫。但推算將來,則「茫如捕風」。

鳳凰網文化綜合

 

相關焦點

  • 生平記往:楊絳簡介
    楊絳《堂吉訶德》譯本被公認為優秀的翻譯佳作,迄今已累計發行70萬冊,是該書譯本當中發行量最多的譯本。1942年,她業餘學寫的話劇《稱心如意》上演,由戲劇大師黃佐臨先生導演,演出很成功。一夜之間,楊季康變成了楊絳。這年秋天,第二個喜劇《弄真成假》上演,也很成功。抗戰勝利後,她改行做教師,不複寫劇本,但是楊絳在上海戲劇界並沒有銷聲匿跡。想不到戲劇界還沒忘掉當年上海的楊絳。
  • 楊絳先生逝世一周年|《楊絳生平與創作大事記》裡的百年人生
    編者按:今天是著名文學家、翻譯家楊絳先生(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去世一周年紀念日,此文為楊絳先生親自寫的《楊絳生平與創作大事記》,收入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楊絳全集》。4月22日,《楊絳作品集》改定本三冊交人民文學出版社責編。5月14日,為《圍城》漢英對照本寫序,約800字,並題寫書名「圍城」二大字。5月16日,根據我的記事本,寫《楊絳生平與創作大事記》;以後又陸續補寫。5月19日,交人民文學出版社責編長長短短文章共9篇。
  • 李媛媛生平簡介
    李媛媛生平簡介
  • 五月二十五日,懷念楊絳先生
    楊絳——永遠的女先生016年5月25日,是楊絳先生離開我們三年了的日子。楊絳先生錢先生的書我讀過幾部,說實話,沒讀過那麼難讀的書,而楊先生的書像一個老人在向你傾吐心事,酣暢淋漓的同時又令人深思。年輕時期的楊絳
  • 《楊絳全集》正式上市 《洗澡》續作結局皆大歡喜
    本報訊(記者 尚曉嵐)楊絳先生為其長篇小說《洗澡》續寫的《洗澡之後》以及九卷本《楊絳全集》已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近日全面上市。《楊絳全集》是在人文社2004年出版的八卷本《楊絳文集》的基礎上修訂、編輯而成,新增一卷。除收入楊絳先生在2004年之後創作的《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坐在人生的邊上》等作品外,還增補了「文集」未收錄的多篇作品,如《〈宋詩紀事〉補訂手稿影印本說明》、詩作、書信等,尤其令人關注的是作者於20世紀40年代創作的劇本《風絮》、翻譯的文學評論專著《一九三九年以來英國散文作品》。
  • 張愛玲欣賞楊絳,楊絳為什麼瞧不起張愛玲
    楊絳張愛玲從為人處事上看確有相似之處,只是,互相眼裡的對方卻迥異殊同。撰文 | 姚崢華楊絳生於1911年7月,2016年5月去世,享年105歲。張愛玲生於1920年9月,1995年9月去世,享年75歲。對比起來,楊絳比張愛玲大9歲,多活近40年。
  • 楊絳:因為是你,所以我丟掉怯懦,勇敢去愛
    錢鍾書想要楊絳和他一起出國,想讓她陪在自己的身邊。她在,他的心便有歸處。這些,楊絳也懂。只是她的現實狀況,讓她不免有些為難。當時,楊絳在清華的學業並沒有完成,若是選擇出國,就必須休學。當時的清華研究院裡,唯獨楊絳所就讀的外語部不能往外輸送留學生,這也就意味著,如果出國,她必須選擇自費。當時,楊絳的父親楊蔭杭已經年邁體衰,還有一家子需要養活,幾個兄弟姐妹又分散在各地,聚少離多,這些都更加深了楊絳對家人的不舍。但是,即便這些客觀現實拉扯著楊絳的腳步,她還是選擇了和錢鍾書一起出國。
  • 陳子慧生平簡介 - 新華網旅遊頻道
    旅遊頻道 >> 新聞中心 陳子慧生平簡介
  • 《我們仨》:錢瑗,楊絳一生的傑作
    錢瑗在自己母親那裡的愛語是:「錢瑗是我生平傑作。」其母親楊絳當時痛得全身骨頭就像散架了似的,連皮帶骨都是痛,動也不能動。護士對楊絳說:「你做了苦工,很重的苦工。由此可見,不論是在哪裡,在任何人的眼裡,生孩子都是一件極其重要也極其難的事情。特別是剛出生的阿瑗差點就要夭折。
  • 楊絳:鉛華落盡始見真
    楊絳歷經人生滄桑的百歲老人楊絳,以平淡質樸的語言為讀者講述完整了《洗澡》的整個故事。在《洗澡之後》的前言中,楊絳先生說,「假如我去世以後,有人擅寫續集,我就麻煩了。現在趁我還健在,把故事結束了吧。」楊絳寫於1988年的《洗澡》,是一部描寫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知識分子思想生活的長篇小說,也是楊絳除散文《幹校六記》之外最為讀者熟知的代表作品,其中尤以姚宓和許彥成之間的純潔感情為人所稱道。姚宓才情過人,性情淳厚,得到許彥成的愛慕。
  • 楊絳《我們仨》9句經典語錄,值得細細品味,附手寫圖文
    《我們仨》9句經典語錄楊絳(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夫人。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堂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
  • 楊絳先生4周年祭:親愛的楊絳先生你還好嗎?
    她就是楊絳先生。楊絳出生於1911年7月17日,於2016年5月25日逝世。出生於北京,1923年舉家遷往江蘇蘇州。楊絳是中國近現代著名的散文家、小說家、劇作家、翻譯家,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是中國近現代舉足輕重的文學家。
  • 楊絳為何稱先生?為什麼叫楊絳先生的原因(科普)
    楊絳  今日,驚聞楊絳先生病危入院,雖然已被證實是謠言,但已105歲高齡的楊絳女士確實讓很許多人頗為掛心。同時,也有人提出疑問了:楊絳明明是女人啊,用「先生」稱呼確定不是搞錯了嗎?——錢鍾書  這大概是錢老一生最有名的一句情話,所說的不是別人,正是他的妻子,楊絳。  「先生」一次在很多人的常識中,是用來稱呼成年男性的尊稱,但是楊絳是女人,又怎麼會被稱為「先生」呢?且聽小新慢慢道來~「先生」的歷史與演變  「先生」一詞其實並不是現代漢語詞彙。
  • 楊絳今日凌晨去世 與錢鍾書關係生前作品盤點
    楊絳初見錢鍾書,只見他身著青布大褂,腳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鏡,渾身儒雅氣質,「蔚然而深秀」。而楊絳更有一番神韻。她個頭不高,但面容白皙清秀,身材窈窕,性格溫婉和藹,人又聰明大方。匆匆一見,甚至沒說一句話,彼此竟相互難忘。  然而,孫令銜莫名其妙地告訴錢鍾書,說楊絳有男朋友,又跟楊絳說,他表兄已訂婚。錢鍾書寫信給楊絳,約她相會。
  • 楊絳,這個時代最惦記的隱士
    人物簡介  楊絳,1911年出生,現年103歲,仍筆耕不輟,出版新作。她是著名翻譯家,代表譯作有西班牙文學經典《堂吉訶德》;也是著名劇作家、小說家、散文家,著有《稱心如意》《洗澡》《幹校六記》《我們仨》等;更是一位德高、學厚、情真的知識分子。
  • 楊絳與《堂吉訶德》
    此後,還出版過傅東華、伍實、劉雲、常楓等人多種不同形式和不同書名的譯本;不過這些譯本都是從英文轉譯的,直到1978年,才由楊絳第一次從西班牙文翻譯出版了《堂吉訶德》(上下兩卷)。楊絳翻譯的《堂吉訶德》,作為我國首部從西班牙文翻譯的中譯本,在推動這部作品在我國的傳播,以及促進中西兩國文化交流方面,無疑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特別是這個譯本文字流暢,注釋詳盡,不僅受到我國讀者的廣泛歡迎,而且還得到西班牙方面的讚譽,楊絳也因為翻譯該書的貢獻而榮獲西班牙國王頒發的騎士勳章。
  • 楊絳是怎麼樣墜入愛河的?從錢鍾書與楊絳的一問一答中可以看出來
    說起楊絳和錢鍾書,大家多少都有耳聞,特別是楊絳活了104歲,更是文壇中奇蹟,還有一個奇蹟便是冰心,活了98歲,都是文壇的祖母,讓人羨慕且嚮往。很多人羨慕楊絳的壽命外,還羨慕楊絳的愛情,那就是楊絳擁有錢鍾書這樣的大才子相伴一生,再說楊絳也是非常有才華,兩人在一起,更是郎才女貌,才子佳人,更是神仙眷侶。
  • 張愛玲欣賞楊絳,楊絳卻說:張愛玲長相醜還愛顯擺,作品境界卑下
    當然其中包括眾多才華橫溢的女文人,例如冰心,林徽因,張愛玲,阮玲玉,楊絳等。這其中,張愛玲曾經在信中稱讚楊絳的作品《幹校六記》寫得極好,幽默風趣卻讓人回味無窮,別有一番滋味。但是楊絳卻對張愛玲並無好感,楊絳去世後,報紙刊登了文章《用生命之火取暖--楊絳致中叔河信兩份》,其中就有楊絳對張愛玲的評價。
  • 楊絳:讀《洗澡》及《洗澡之後》
    楊絳,圖源網絡《楊絳全集》不僅收錄了諸多楊先生近十年來新創作的文章,還有4萬餘字的《洗澡》續篇《洗澡之後》首次發表。據悉,《洗澡之後》單行本也將和《楊絳全集》同時印行。《洗澡之後》首次發表小說《洗澡之後》是楊絳98歲時為長篇小說《洗澡》所寫的續作,人物依舊,小說《洗澡》中有著純潔感情的男女主角有了一個稱心如意的結局。楊先生在前言中說,她「特意要寫姚宓和許彥成之間那份純潔的友情……假如我去世以後,有人擅寫續集,我就麻煩了。
  • 楊絳譯本《堂吉訶德》在國外
    我在講座中談了楊絳先生翻譯《堂吉訶德》的前因後果,以及她建立「好讀書獎學金」並把自己的稿酬全部捐獻出來資助品學兼優而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的善舉。同時還宣讀了楊絳先生給西班牙語世界《堂吉訶德》迷們的信。這封信的來歷也很偶然:2005年初,為配合紀念活動,我在馬德裡做了幾場「《堂吉訶德》在中國」的講座,講座主辦方打算把紀念活動中的有關文章和講座稿編成一部紀念集,並請楊絳先生寫一篇「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