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原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生於7月1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員,作家、評論家、翻譯家、劇作家、學者。丈夫錢鍾書是著名文學研究家和作家。
楊絳是楊蔭杭之女,祖籍江蘇無錫,生於北京。
1932年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成為清華大學研究院外國語文研究生,並認識錢鍾書,二人結成夫婦。
1935年至1938年與丈夫錢鍾書一同前往英國牛津大學求學,後轉往法國巴黎大學進修。育有一女錢媛(1937-1997)。
1938年,楊絳隨錢鍾書帶著一歲的女兒回國。回國後歷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教授、清華大學西語系教授。
1953年,任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的研究員。
劇本有《稱心如意》.《弄真成假》、《風絮》;小說有《倒影集》、《洗澡》;論集有《春泥集》、《關於小說》;散文集《將飲茶》《幹校六記》;譯作有《1939年以來的英國散文選》、《小癩子》、《吉爾·布拉斯》、《堂·吉訶德》,楊絳本身通曉英、法兩國語言,為使《堂吉訶德》翻譯得更準確,她又學習了西班牙語,並最終在文革中將書稿保護下來。楊絳《堂吉訶德》譯本被公認為優秀的翻譯佳作,迄今已累計發行70萬冊,是該書中譯本當中發行量最多的譯本。1978年《堂吉訶德》中譯本出版時,正好西班牙國王訪問中國,鄧小平把它作為禮物送給了西班牙國王。八十年代以後的楊絳,沒有再將精力放在大作品上,而是偶爾的寫寫散文,雜文,回憶短文一類的。雖然都比較短小,但從平淡文字中透露出來的一種樸素而真摯的情感,從大白話中顯現出的智慧,至今還被喜愛她的讀者津津樂道。90年代後因為錢鍾書先生和錢媛相繼生病去世,楊絳基本停止了各種工作。在父女兩人相繼去世後,她更是隱入深居。一直到她92歲高齡之時,才重新提筆,打開塵封多年的記憶,寫出了她目前最為出名的一部著作《我們仨》。其中不僅僅用夢幻文學的方式講述了錢鍾書和錢媛生前最後一段時光,而且回憶了很多當年夫婦遊學歐洲,以及建國後的種種往事。
寫於1984年的《老王》被選為初(高)中教材。沉定簡潔是楊絳作品語言特色。看起來平平淡淡,無陰無晴。然而平淡不是貧乏,陰晴隱於其中,經過漂洗的苦心經營的樸素中,有著本色的絢爛華麗。乾淨明晰的語言在楊絳筆下變得有巨大的表現力。
主要著作譯作
散文類:《幹校六記》、《將飲茶》(含《回憶我的父親》《記錢鍾書與〈圍城〉》《回憶我的姑母》等)、《雜寫與雜憶》(含《懷念陳衡哲》等)、《丙午丁未年紀事》、《我們仨》、《我在啟明上學》、《走到人生邊上》、《老王》(收入中學語文課本)
小說類:長篇小說《洗澡》;短篇小說:《璐璐,不用愁!》、《小陽春》、《大笑話》、《玉人》、《ROMANESQUE》、《鬼》、《事業》
譯作類:《堂吉訶德》、《吉爾·布拉斯》、《小癩子》、《斐多》、《一九三九年以來英國散文作品》
劇本類:《弄真成假》、《稱心如意》、《風絮》
論集類:《春泥集》、《關於小說》
語言特點
楊絳文學語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其沉定簡潔的語言,看起來平平淡淡,無陰無晴。然而平淡不是貧乏,陰晴隱於其中,經過漂洗的苦心經營的樸素中,有著本色的絢爛華麗。乾淨明晰的語言在楊絳筆下變得有巨大的表現力。有時把詞序變換一下,不符合常規,反倒更顯別致耐讀。如《丙午丁未年紀事》中有一句話:「登臺就有高帽子戴。」通常也許會說「登臺就得戴高帽子」,因這分明是被迫。但楊絳這句話說得有點喜氣洋洋的氣氛,令人想起「拜年就有壓歲錢」之類。這與當時的環境完全不合拍,只好當成一句反話來讀:不僅表現出作者身處其境的哭笑不得的無奈心情,也隱含了她對待那時環境的解構態度。平平八個字,平靜中有抗議,調侃中有悲哀,很有韻味。有時明淨到有些冷,但由於滲入詼諧幽默,便平添幾分靈動之氣。因而使靜穆嚴肅的語言自有生機,安靜而不古板,活潑而不浮動,靜中有動,動還是靜。沉靜詼諧中有沉著老到、雍容優雅的氣派,鋒芒內斂後的不動聲色,有種靜穆超然的中和之美。
(節選自《人在邊緣──楊絳創作論》,《文學評論》1995年第5期)
楊絳說命理
楊絳大概是相信有命理的,在她的新書《走到人生邊上》中說:命如果「沒有理,怎麼算呢?精通命理的能推算得很準。」她回憶小時候碰到過一個算命的瞎子,拿她剛剛去世的弟弟的「八字」給他算,瞎子掐手一算,搖頭說:「好不了,天克地衝。」又拿她姐姐的已經夭折的孩子的「八字」讓他算,瞎子掐手一算,勃然大怒說:「你們家怎麼回事,拿人家尋開心的嗎?這個孩子有命無數,早死了!」雖然楊先生說自己「無意學算命」,但也偶爾聽到一些「皮毛之學」,並在書中略做了介紹。
楊絳與錢先生結婚後出國,錢先生的父親拿了一份錢先生的命書交給她,開頭說:「父豬母鼠,妻小一歲,命中注定。」楊絳確實比錢先生小一歲。但最後說:「六旬又八載,一去料不返。」批語:「夕陽西下數已終。」抗戰時錢先生有個學生,曾用十石好米拜名師學「鐵板算命」,後來也給錢先生算過,算出來的結果和那份命書上相仿,只是命更短。「文革」中錢先生曾大病一場,據那位算命的學生說,錢先生那年可能喪命。但錢先生最後享年八十八歲,足足比命書上算的多了二十年。「不知那位『鐵板算命』的又怎麼解釋。」
「鐵板算命」,以前上海人稱為「鐵算盤」,原名「皇極數」,也稱「太極數」、「先天數」等,相傳是宋代邵雍(康節)發明的。清代俞樾在《春在堂隨筆》中有介紹:算命先生坐一室中,兩位僕人站在一旁伺候,桌上放著一塊硯、一支筆、一把算盤,旁邊一個長几上堆滿書。客人把自己的生辰八字告訴他,算命先生就在算盤上推算,珠走如飛,琅琅有聲,也不知道是在加減還是乘除,算好後告訴僕人,幾千幾百幾十幾,僕人就到長几上翻出一本書給他。算命先生問客人一個問題,如兄弟排行第幾,如果不對的話,再重算。大約一事相符,則其餘皆合。以往的事情歷歷如繪,不差分毫。但推算將來,則「茫如捕風」。
鳳凰網文化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