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我們仨》德譯者:楊絳先生非常了不起

2020-12-24 騰訊網

[摘要]「她對我的影響很深。她非常勇敢,錢先生去世後,一天又一天,她堅持整理錢先生的中文筆記和外文筆記,非常了不起。」

騰訊文化 崔瑩

錢鍾書去世後,楊絳找出了他生前的大量外文筆記。這些手稿超過3萬頁,使用了希臘語、拉丁語、義大利語、英語、德語、法語以及西班牙語等多種語言。將其歸類後,楊絳請她和錢鍾書共同的好友——德國漢學家莫芝宜佳(Monika Motsch)及其丈夫莫律祺(RichardMotsch)對此彙編整理。此前,莫芝宜佳曾將錢鍾書的《圍城》和楊絳的《我們仨》譯成德語。

2016年3月,48冊的《錢鍾書手稿集·外文筆記》全部問世。兩個月後,楊絳病逝。

《錢鍾書手稿集·外文筆記》

在楊絳晚年,74歲的莫芝宜佳是她最密切的合作夥伴,也是她最親密的朋友之一。楊絳評價,莫芝宜佳是「我們仨的朋友」,認為「即使是中文小說,我的學問也比不上Monika。她對中國小說能雅俗並賞,我卻連通俗小說也不如她讀得廣泛」。

北京時間5月25日晚6點,騰訊文化對正在德國波恩家中的莫芝宜佳進行了電話採訪。此前,莫芝宜佳已從朋友那裡得知了楊絳去世的消息,她很難過。她表示,楊絳對她的影響很深,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完的,除了在採訪中回憶楊絳,她也打算寫一篇細膩的文章來緬懷楊絳。

以下為採訪內容。

最後一次見楊絳先生,送的是紅玫瑰

莫芝宜佳

騰訊文化:你最後一次見到楊絳先生是在什麼時候?

莫芝宜佳:是在兩年前。那時候我和我先生剛整理完錢先生的《外文筆記》。我們去拜訪楊先生,她那時候的狀態還可以。後來我們才得知,在過去的一兩年時間裡,她的情況都不怎麼好。

騰訊文化:你去看望她時是怎樣的情景?

莫芝宜佳:當時我是和我先生一起去的,我們給她買了一束玫瑰花——每次去她家,我們都會帶束玫瑰花。楊先生很高興地和我們聊天。我先生是德國人,她老說我的先生是她的「洋女婿」。她和我一般都說中文,但是我先生聽不懂中文,所以她就和他講德文。她的發音非常準。

騰訊文化:楊絳先生喜歡什麼顏色的玫瑰花?

莫芝宜佳:當然是紅色的玫瑰花啦。

騰訊文化:他們家留給你什麼樣的印象?

莫芝宜佳:他們家的藏書並不多。錢鍾書先生的習慣是記很多筆記,用筆記代替他的書,他基本都是借書看。楊先生看的書也很多,尤其是很多哲學的書,包括中文和英文的。

他們兩人的書都放在一個不大的書架上。和錢先生一樣,楊先生也習慣借書看。

曾騎自行車去拜訪錢鍾書和楊絳先生

莫芝宜佳翻譯的《圍城》德語版

騰訊文化:你是在什麼時候認識楊絳先生的?

莫芝宜佳:我和錢鍾書先生、楊絳先生都認識很久了。那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在翻譯《圍城》,第一次到他們家拜訪。當時我也是第一次跟楊先生見面。

此後,我們有時見面,有時通信,一直保持聯繫,是非常好的朋友。

騰訊文化:你為何決定翻譯《圍城》?

莫芝宜佳:當時我參加了在義大利舉行的一次國際漢學會議,在那兒聽到錢先生做的一場報告。那也是我第一次見到他。他用英語演講,不看講稿,講得很精彩。

回到家,我向朋友提到錢先生。朋友很是驚訝,說:「啊呀,你見到了錢先生!」那個時候,我還不知道錢先生那麼有名,那麼有意思。朋友送給我錢先生的《圍城》,看了以後,我決定和我的中國朋友一起翻譯《圍城》。

騰訊文化:後來你們是怎麼再見面的?

莫芝宜佳:是請教關於《圍城》翻譯的問題。我記得我當時我住在北大,騎自行車去他們家,拜訪他們。

寫信溝通,解決翻譯問題

莫芝宜佳翻譯的《我們仨》德語版

騰訊文化:你後來又翻譯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在翻譯中,楊絳先生給你哪些幫助?

莫芝宜佳:有問題的話,我會給她寫信——一般我很少打電話給她,除非在中國。我們都是通過郵局寄信,不是通過微信。我們都用漢語寫信。在信中,我們會交流《我們仨》的翻譯問題,互相告知彼此的情況。

騰訊文化:包括哪些具體的翻譯問題?

莫芝宜佳:比如她的書中出現了一些方言,諸如上海話和蘇州話,這些我不太明白,書中還會出現一些老風俗,我也不太了解。我就寫信問楊先生。她會細心地為我解釋。她為我的翻譯幫了很大的忙。

騰訊文化:楊絳先生的哪些信件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莫芝宜佳:有一次,她用很珍貴的紙抄寫了錢先生的一首詩給我,是用毛筆寫的。

一般情況下,她用帶有中國社會科學院抬頭的信紙給我寫信。她喜歡用鋼筆寫信給我,而錢先生喜歡用毛筆。

騰訊文化:在整理彙編錢先生的《外文筆記》時,楊先生給你和你的先生哪些幫助?

莫芝宜佳:之前楊先生已經整理了很多,她為筆記貼上很多細小的注釋和評語。整理得差不多了,她才找我們來幫忙。如果沒有她的這些工作,這些筆記也不可能出版。

騰訊文化:楊絳先生給你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莫芝宜佳:很難用一兩句話來概括楊先生,是不是?我會寫一篇文章來懷念她。她對我的影響很深。她非常勇敢,錢先生去世後,一天又一天,她堅持整理錢先生的中文筆記和外文筆記,非常了不起。

另外,她還堅持寫自己的東西。那時候她的年紀已經很大,但還是寫得那麼好。她在寫了《我們仨》之後,又寫了《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這非常非常難得。

本文系騰訊文化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她是大作家翻譯了堂吉訶德,她還是一位好妻子,說說先生楊絳
    所以這證明了楊絳先生的文字基本功以及思維能力各方面都非常強,達到了第一流的水準,所以我們說她是最才的女,當之無愧。陰差陽錯終成眷侶那麼說最賢的妻,這個怎麼理解呢?這個咱得說說她跟錢鍾書先生這幾十年的風風雨雨。
  • 105歲文學翻譯家楊絳病逝 永不相失「我們仨」
    「我們仨」全家福。資料圖片我們很不必巴巴地趕赴某地,花錢買門票去看些仿造的贗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開一頁書,走入真境,遇見真人,就可親親切切地觀賞一番。  ——《讀書苦樂》   楊絳先生走了,人間再無「我們仨」。
  • 楊絳先生逝世一周年|《楊絳生平與創作大事記》裡的百年人生
    《我們仨》改定題目,分定段落。9月30日,《我們仨》初稿完畢。10月7日,寫《記我的翻譯》。12月22日,冬至,《我們仨》定稿。12月30日,改寫《失敗的經驗》,題目改為《翻譯的技巧》。7月23日,莫芝宜佳在《今日中國》(德文網站)發表兩篇文章,分別介紹重新出版的《圍城》和即將出版的《我們仨》德文譯本。7月28日,錢瑗好友錢青、陶潔來看我,留她們吃晚飯。2008年8月初,新版《圍城》德文譯本出版。
  • 《我們仨》:品讀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楊絳與錢鍾書的愛情
    說到楊絳,大家或許還只是想到她的丈夫錢鍾書,和他的著作《圍城》。而對他的夫人——楊絳,卻少有了解。錢鍾書曾盛讚楊絳: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其實她的一生著作頗多,文學造詣也很高,但是最為人所熟知的還是傳記《我們仨》一書。
  • 楊絳先生4周年祭:親愛的楊絳先生你還好嗎?
    在中國歷史上很少有女子被稱為先生,她算一個;很少有人的名字是如此的與「先生」兩字相配,她做到了。不知是「先生」成就了她,還是她成全了「先生」。總之,她很素淨,卻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她很恬淡,卻非凡多姿。用世間最美的字眼去形容她都不為過,但我知道她是不屑的,她一生之所求的是於天地之間做一自由人,僅此而已。她就是楊絳先生。
  • 2017高考作文素材:感受先生 閱讀楊絳
    我們很不必巴巴地趕赴某地,花錢買門票去看些仿造的贗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開一頁書,走入真境,遇見真人,就可親親切切地觀賞一番。  ——《讀書苦樂》  楊絳先生走了,人間再無「我們仨」。  先生的一生跨越一個世紀,歷經沉浮滄桑,然而她卻始終以輕盈的姿態來承擔生命的沉重;她居於精神的「高處」,卻以「不爭」的品格尋「平處」而居;她的文字樸素平實,卻又雋永風趣,哀而不傷,滿載著「走在人生邊上」的智慧、豁達和俏皮。  楊絳先生曾將讀書比作「隱身」的串門兒,不必打招呼求見,也不怕打擾主人。
  • 《楊絳全集》:字裡行間一世情(圖)
    據出版社副總編輯周絢隆介紹,從《楊絳文集》到《楊絳全集》,時間跨度足有整整十年,「這十年,楊先生又有新作出現,此次全集新增加的有20萬字。」全集中,讀者可以看到楊絳著名的長篇小說《洗澡》,散文集《幹校六記》《我們仨》等,書中還收錄了她的戲劇作品《稱心如意》《弄真成假》等,以及譯作《堂吉訶德》《吉爾·布拉斯》等。  十年來,楊絳又有多篇(部)新作問世。
  • 走訪楊絳先生的上海足跡:在徐家匯讀書 在復興中路成家
    走訪楊絳先生的上海足跡:在徐家匯讀書,在復興中路成家  紀念楊先生  這是去年曾發過的一篇文章,原是為了手頭的一個寫作項目做的準備,但在今天這個令人嘆惜的日子,重新拿出來,希望和所有喜歡楊先生作品的人一起,記得她曾在上海這座城市裡生活過。
  • 《圍城》中唐曉芙的原型,錢鍾書曾愛過,楊絳稱是自己,其實不是
    錢鍾書楊絳夫婦,常被視為神仙眷侶。但,錢鍾書的一生,真的只愛過楊絳一人嗎? 一、「唐曉芙」的原型錢鍾書的代表作《圍城》中,有個完美的女性角色——唐曉芙。在遇上楊絳之前,錢鍾書還追過一個女子,她的名字叫做趙蘿蕤。趙蘿蕤不僅風姿卓越,而且才情四溢。可惜落花有意,流水無情。趙蘿蕤沒有被錢鍾書先生的才情吸引,反而迷戀另一位才子陳夢家。
  • 錢鍾書與楊絳,他們的日常才是高級秀恩愛
    1932年初,原來在東吳大學讀書的楊絳因學潮停課,她北上京華,去了清華當借讀生。同年,楊絳與錢鍾書相識相愛,成就一段「我們仨」的世間傳奇。母親後來打趣說:「阿季的腳下拴著月下老人的紅絲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華。」
  • 楊絳先生稱錢瑗為她「平生唯一傑作」
    (圖片來源:資料圖)《我們的錢瑗》講述了《我們仨》中的女兒錢瑗的一生。該書由楊絳以及錢瑗的繼子、繼女、師長、學生、同事、好友等合著,描繪出一個為人真誠、治學嚴謹、孝順謙和、富有情趣的錢瑗。書中收入大量的錢瑗照片,每幅照片都有楊絳先生親筆寫下的說明文字,讓我們能更近距離感受被楊絳先生稱之為「平生唯一傑作」的錢瑗。
  • 楊絳(怎麼讀)去世了嗎?什麼時候去世?代表作是什麼
    楊絳(yáng jiàng)去世時間:2016年5月25日1時10分楊絳先生代表作:《幹校六記》、《洗澡》、《堂吉訶德》、《我們仨》、《記錢鍾書與〈圍城〉》、《走到人生邊上》等  港媒稱,中國著名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夫人楊絳25日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享年105歲。人民文學出版社已確認了這一消息。至此,楊絳與丈夫、獨女已先後走完人生路,她筆下的「我們仨」悄然謝幕。
  • 楊絳與《堂吉訶德》
    前一陣我曾聽到一種議論,說楊絳譯本是從英文本轉譯的,一對西班牙文就有不少誤譯。2002年5月,我去看望楊絳先生時談起了這個「議論」。於是,楊先生向我講述了她翻譯《堂吉訶德》的一段故事。1956年,時任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的林默涵,把翻譯《堂吉訶德》的任務交給楊絳。她先找了英、法、德文五六種譯本,發現有些地方差別很大,不知選哪種為好。為保證忠實,她決計直接從西班牙原文翻譯。
  • 楊絳為何稱先生?為什麼叫楊絳先生的原因(科普)
    楊絳  今日,驚聞楊絳先生病危入院,雖然已被證實是謠言,但已105歲高齡的楊絳女士確實讓很許多人頗為掛心。同時,也有人提出疑問了:楊絳明明是女人啊,用「先生」稱呼確定不是搞錯了嗎?——錢鍾書  這大概是錢老一生最有名的一句情話,所說的不是別人,正是他的妻子,楊絳。  「先生」一次在很多人的常識中,是用來稱呼成年男性的尊稱,但是楊絳是女人,又怎麼會被稱為「先生」呢?且聽小新慢慢道來~「先生」的歷史與演變  「先生」一詞其實並不是現代漢語詞彙。
  • 再讀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方知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提起楊絳,在人們的腦海中自然而然地就會想到另外一個人的名字。那就是他的先生,錢鍾書。兩個人都非常的喜愛文學,而且也非常的相愛。兩個人之間的愛情算得上是天作之合,都是靈魂相通之人。他們之間的愛情無疑是讓人羨慕的,而且他們的家庭也是非常美滿的。
  • 楊絳:後悔嗎?錢:不
    之後回國,相繼創作《圍城》、《談藝錄》等作品,任教於西南聯大等大學。在其前半生中,錢是一個標準的民國式才子,雖然有不世出的才華,但在學術上任意臧否的狂態,多多少少會得罪一些人。歷來人們都認為錢鍾書的前期作品《圍城》為經典之作,《談藝錄》亦可圈可點,而後期作品《管錐編》實乃集大成之作。《圍城》不是和新聞學諸作家比肩,而是和世界諸作家比肩。
  • 楊絳《我們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馬伊琍一度讀到哽咽
    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裡? 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當滿頭白髮的楊絳先生回憶起錢鍾書,說道:「錢鍾書所謂的壞事呢,就是跑到女兒房間裡,在她的書桌上寫一道打油詩: 大牛洗澡,盆淺水少。沒有辦法,撒泡大尿」。
  • 楊絳:一切浮華歸於平淡,不爭便是最好的爭
    就像楊絳先生把讀書比喻成:「串門兒」。一本書就是一段人生,是別的某個人的人生。讀一本書,就如同去旁人家裡做客,聽聽那家人的故事。據楊絳回憶:「在廟堂巷,父母姊妹兄弟在一起,生活非常悠閒、清淨、豐富、溫馨。廟堂巷的歲月,是我一生最回味無窮的日子。」父母在,兄弟姐妹在。有花,有樹,有流星。還有,無窮盡的愛。楊絳的一生受父親影響很大,父親楊蔭杭是海歸,學識淵博,且思想正派上進。
  • 五月二十五日,懷念楊絳先生
    楊絳——永遠的女先生016年5月25日,是楊絳先生離開我們三年了的日子。楊絳先生錢先生的書我讀過幾部,說實話,沒讀過那麼難讀的書,而楊先生的書像一個老人在向你傾吐心事,酣暢淋漓的同時又令人深思。她的《走在人生邊上》曾讓我廢寢忘食,《我們仨》也曾讓我幾天高興不起來,時至今日,再想想她說的「現在我們三個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真是足使人沉默良久。
  • 楊絳先生的菲爾丁論文為什麼會有兩個版本?
    《我們仨》初稿於2002年9月30日完畢,一周後的10月7日,楊絳先生寫《記我的翻譯》,再提起這篇文章:「我在著手翻譯《堂吉訶德》之前,寫了一篇研究菲爾丁(Fielding)的論文。我想自出心裁,不寫『八股』,結果挨了好一頓『批』。從此,我自知腦筋陳舊,新八股學不來;而我的翻譯還能得到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