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進化鎮吉山村內,由蕭山區人力社保局、區農業局、區總工會、區茶文化研究會主辦,蕭山技師學院(籌)、區茶葉協會、建長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承辦的炒茶技能比武大賽在這裡拉開帷幕。
26位炒茶高手
比拼湘湖龍井炒茶手藝!
高手過招,
勇者勝!
來看看高手們都是怎樣炒茶的吧!
比拼內容
2個小時內完成1公斤黃金芽(吉山村是蕭區唯一種植黃金茶的地方)的現場炒制。
這也是首次將黃金芽作為原料,
進行現場炒制。
一口直徑一米的大鐵鍋。
step1.選手們先往鍋內塗上了一層炒茶專用的烏楸油;
step2.三四分鐘後,觸摸一下大鐵鍋的鍋底,見已有些發燙了;
step3.便把剛篩選好的茶葉一點點地倒進鍋裡,雙手開始翻按、搓揉著青葉;
step4.20多分鐘後,大鐵鍋的溫度開始上升,選手們的雙手依然一刻不停地在鍋中翻轉著碾壓揉搓葉片;
step5.半個小時過後,現場就聞到了陣陣濃鬱的茶香味。
問題來了!
炒茶的鍋很燙,
可選手們都不戴手套?
選手們說,一般情況下,炒茶是不戴手套的,因為這樣不但會影響茶葉的質量,更會影響其外形。為了能炒好茶,自然而然練就了「鐵砂掌」。炒茶師傅沈曉說,當初他剛學炒茶那會最多的時候手上起了15個水泡。
炒茶是有訣竅的,
每個動作都有它特殊的含義。
讓選手們來告訴你真正的炒茶小訣竅吧!
●「拋」的動作要如綠泉湧出,熾熱的茶葉快速鬆散,連拋三五下,水分散發掉,鮮葉的溫度就降下來,以免出現焦苦氣。
●「壓」和「推」的動作是為了把鮮葉壓出小魚乾似的扁平狀,並令它身腰挺直;為了磨去茶芽上的茸毛,邊推壓,
●還要邊增加手、茶和鍋壁間的摩擦,這就是「磨」字功,可以讓茶芽光滑,倒入茶勺時甚至能聽見爽潔茶芽碰撞時發出的簌簌聲,這是有毫毛的茶葉所不能比擬的。
●「抖」的動作要像孔雀求偶時搖動滿身羽毛一樣輕靈,這是最考驗炒茶師傅功力的一個動作。「抖」這個動作是為了卸去三分壓磨之力,讓那僅有的一片葉牢牢攏住芽心,裡面又是透氣的,有利於衝泡時香氣的發散。
2個小時的比賽時間結束,評委們對各位選手的茶樣進行現場審評,由分數高低評出名次。按照外形25分,湯色10分,香氣25分,滋味30分,葉底10分這一評分標準,最終,來自杭州九清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陳麗利獲得了奪冠。
陳阿姨今年74歲,是參賽選手中年紀最大的,她炒茶已有36個年頭。為了準備這場比賽,陳阿姨下了一番功夫。「手工炒茶憑的是手感,雖有經驗但也要勤加練習。」陳阿姨說,熟能生巧就是這個道理。而對於一個炒茶工來說,最大的快樂莫過於看到自己炒出來的茶葉能使別人品嘗的時候得到身心享受了。
比賽現場,還出現了不少年輕人的身影。區二職的沈鑫匯與來自蕭山技師學院(籌)的吳曉楠分別獲得了第六和第十的好成績,這對年輕炒茶手來說是莫大的鼓勵。「因為喜歡,我參加了學校開設的炒茶興趣小組,一年的堅持得到了大家的肯定,接下來我還會繼續學習傳承這門手藝。」吳曉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