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炒茶內幕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01日 22:55 來源:
來源:南方網
普洱茶炒茶內幕揭密:5千元普洱叫價2萬
3-4月是春茶豐收季節,雲南茶區曬青毛茶市場,新茶剛採下來,茶商們已迫不及待前往「掃貨」
更多財經焦點圖片……
芳村茶葉市場高懸的普洱茶橫幅,印證普洱熱炒風潮
廣州的芳村茶葉市場每天人流如鯽,來這裡做普洱交易的不少是富貴人家,在停車場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私家車,其中不少是寶馬奔馳等名車
幾經轉手茶價飆升4倍
編者按
「存錢不如存普洱,買店就買茶葉店!」2007年,已持續升溫一段時間的「普洱熱」到了幾近瘋狂的地步。一邊是普洱傳說中的諸多神奇功效吸引了老百姓的熱捧,一邊是普洱不斷飆升的身價引發了投資人的興趣。據統計,目前已有上千萬人在炒普洱。普洱市場是否炒得過熱,這種熱度還能持續多久?它是否真有收藏價值和神奇健身益體功效?本報今日起推出系列報導,透析普洱神話。
透析普洱神話之瘋狂普洱
存錢不如存普洱 千萬大軍瘋炒普洱
茶價飆升 一天一價半個月漲兩千
廣東茶葉出口連續3年滑坡,但普洱茶卻一枝獨秀。據中國茶葉流通協會顧問、華南農業大學教授丁俊之提供的相關統計顯示,廣東茶葉出口在2003年達到2.4萬噸,但2004年~2006年 連續3年出現大幅下降的局面,2006年茶葉出口僅為1.1萬噸,與2003年比,下降超過一半。
但是,另一方面,2006年全年,廣東出口普洱茶量價齊升,出口量達到3479噸,比2005年增長24.3%,出口均價高達4750美元1噸,比2005年大幅上漲48.3%。丁俊之稱:「近年普洱茶市場火爆異常,這股風潮已由廣東刮向海外。」
近年來,普洱價格瘋狂飆升,已經到了「一天一個價」的程度。走在芳村茶葉市場,時常可以聽到一些「圈內人」這樣的對話:「今天那隻××有沒有貨,賣幾多錢?」「又升了100元,但已經沒貨啦!」行內人告訴記者,現在不僅是大廠茶價飆升,就連小品牌也一致看漲。
從記者4月份在茶葉市場搜查到的一線情報來看,今年的普洱行情確實很火爆:「下關甲級便沱」農曆春節後僅為100多元/公斤,4月初已經升至300餘元/公斤,4月中則叫價高達380元/公斤;「黎明7540生茶(501批次)」農曆春節後入貨價為5000餘元/件(84片/件),4月中旬被追捧至8000~9000元/件;「勐海7572熟茶(502批次)」去年11月底出貨價為6000元/件(84片/件),現在已經飆升至2萬多元/件;「中茶8991」3月中旬炒單價為2400元/件(42片/件),3月下旬市場見貨時已經升至4500元/件,4月上旬叫價再度飆升至4800元/件。
全民熱炒 普洱茶市日日人流如鯽
近年來,普洱茶不僅被茶商當成「發財之源」,就連根本不懂茶的人也「跟風」大量買進普洱茶收藏。丁俊之如是說:「一些人眼裡,普洱茶已經不再是一種茶品那麼簡單,很多人把它當成越放越值錢的『古董』,認為收藏普洱好過存錢入銀行收利息,甚至好過炒股。據了解,在廣東珠三角地區有數十萬噸普洱茶被收藏。」
而記者在一份《廣州市荔灣區普洱茶文化協會會員名冊》上看到,協會會員有不少是政府辦、人事局、建設局等單位的公務員。據行內人保守估計,現在熱炒普洱茶的人多達千萬,遍布各行各業,上至高官富人,下至平民老百姓。
最近,記者多次在芳村茶葉市場蹲點觀察,發現從上午8時半開市始一直到晚上8時閉市,全天門庭若市人流如鯽,而且日日如是,其中很多人都是做普洱茶交易的。因工作關係,許多「炒茶人」都是在下午4~5時到達芳村茶葉市場,每天的這個時候,市場裡可謂車滿為患,想找一個停車位都很難。一些「熟門熟路」的炒茶人每次都會將車開到茶具銷售區旁邊的一條小巷裡停泊。令記者大開眼界的是,停車場裡名車多不勝數,奔馳,寶馬,別克數量都不少。而車牌號更是五花八門,粵B、粵E、粵F、粵H、粵S、粵T、粵X、粵Y的都有。甚至還有車牌號是贛字頭、渝字頭的。記者還在現場看到有公檢法專用車。
哄搶原料 茶商麻袋裝現金樹下等新茶
面對瘋漲的普洱茶,茶商們的搶「新」行動也更為瘋狂:收茶的人是用麻袋裝著現金,睡在茶農家裡,等待著樹上的春芽。
茶菁瘋漲3倍仍搶崩頭
4月,正是收春茶的季節,全國各地的茶商蜂擁到雲南搶貨,而雲南本地各大茶廠也派人到茶山爭搶茶菁(做茶的原料)。一大早,五六個採茶人同時爬上一棵茶樹採摘,收茶人在樹下或坐或站,焦急地等待春芽被摘下來。
在這個「瘋狂」的搶菁季節裡,買茶的人甚至比賣的人多,進山的土路從早到晚都是煙塵滾滾的。茶藝樂園(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國璋剛從雲南回來,對此深有感觸。他告訴記者:「收茶的人是用麻袋裝著現金,睡在茶農家裡,搶收春芽的。」雲南物產進出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建輝補充道:「很多時候是那邊進帳,這邊立馬刷卡的——買茶的人甚至比賣的人多,晚來了一步,即使一個月前交了訂金也會被人搶走原料。我在老班璋茶區就親眼看到有人為此大打出手。」
據了解,今春茶菁價格是比去年漲了200%~300%。「去年賣100元/公斤的毛茶今年4月中就賣到300元/公斤。老班璋(滋味最好的古樹茶)甚至賣到1800元/公斤,而景邁、易武的古樹茶也同樣漲到450元/公斤」。勐庫喬木茶賣200元/公斤,無量山喬木茶賣到250~260元/公斤。吳建輝向記者一一列舉今年茶價飆的情況。據了解,售價最便宜的臺地茶也從去年的10多元/公斤上升到現在的50~60元/公斤。
迫於無奈舊料制新茶
「 太貴了,拿不下手」,老茶商楊老闆抱怨,他這季並沒有入大廠的新貨,而自己做的品牌茶因茶菁價高收得少而產量小。馬來西亞茶商李先生原本想做幾十噸貨的(自己挑選茶菁,找茶廠貼牌制茶),結果因為一是茶菁太貴,二是好茶菁早被別人高價搶完的原因,所以只做了3噸貨。陳國璋的做法似乎更無奈:「我今天新制的『茶藝樂園』茶用的全部都是去年的料,今年的茶菁一分錢也沒有收」,他更自嘲道:「有人想方設法造假騙年份,而我們竟然將去年的料壓製成今年的茶,沒辦法,今年的茶菁實在太貴了。」
雲南物產進出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建輝向記者吐苦水:「原料價以每年20%~30%的幅度增長是正常的,但高於2~3倍就不正常了。茶菁價漲,對茶農來說是好事,但卻苦了茶商人。苦的不僅是成本高,更重要的是不知如何為新制的普洱茶定價。」
大財團入市衝擊市場
普洱茶炒熱了,茶商高興了,但原料價漲幅大,出乎許多茶商意料。吳建輝分析說:「今年雨水不足,不僅春茶上市時間比去年晚了約20天,且產量減少了。」而《國際名茶專刊》總經理馮子民認為,過度採摘也是造成減產的原因。
此外,廣東茶葉進出口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燕平也表示:「做菸草、藥材、房地產等高消費品的行外人,去年起紛紛涉足普洱茶行業,這些都是大財團,他們的進入對普洱造成了衝擊和影響。還有些政府部門,他們喜歡玩茶,口袋有錢,拿起茶菁根本不與茶農講價,甚至叫高價。如茶農開價75元/公斤,他們就以80元/公斤全收。這樣一來,茶農也變得聰明了, 根本不會給收茶人議價的空間,這樣對我們這些真正做茶的人來說哪裡吃得消?!」
廣州茶市普洱佔了三成多
2006年,茶業經營密度(含買進賣出)為67億元,其中普洱約佔1/3;就在六七年前,廣州地區的茶葉經營密度為10多億元,而當時普洱茶所佔比例很少。廣州不是產茶地,但是全國主要的經營茶葉和消費茶葉地。廣東的茶葉經營地區為廣州,近兩年,逐漸加入了潮州、梅州等地,但仍以廣州為主。
2003年至今,芳村茶葉市場每年經營茶葉店鋪遞增率為10%~15%;營業額每年遞增約20%左右。而關於普洱茶的收藏與飲用比例:若將2003年至今的時間劃分為3份,則前1/3時間為「飲大於藏」;中間1/3時間為「藏大於飲」;後1/3時間為「既藏又飲」。
(數據提供:廣東茶文化促進會、南方茶葉市場有限公司負責人)
普洱暴利「泡」出千萬富翁
「普洱茶成了神話,普洱茶成了鈔票印刷機!」雲南省茶業協會會長鄒家駒在博客裡面的這句話,道出現在茶葉市場排山倒海的「普洱熱」。廣州,作為全國規模最廣、匯聚商家最多、交易量最大的茶葉集散地,普洱更是炒得熱翻天,芳村一帶茶葉市場99%的商戶轉而經營普洱茶,造就出不少百萬、千萬富翁。
超九成茶商鋪轉營普洱
廣州芳村大道西一帶先後建成南方茶葉市場、廣東芳村茶葉城、山村茶葉城、承鴻茶世界等近10個茶葉、茶具以及茶工藝品銷售市場,經營戶近4000家,年交易額超30億元,成為全國乃至全球規模最大、輻射面最廣、商戶最集中的大型茶葉集散基地。
「一段時間沒來茶葉市場,普洱茶的牌子這麼多?」看著五花八門的品牌名,記者充滿疑問。「現在的普洱茶牌子成千上萬,加上品系型號、批次等更是多得無法計算。」與記者相熟的朋友感嘆說,「炒茶人」一般是有餘錢的人群,很大部分是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對「外人」比較警惕,既是保護身份,又是防範同質化競爭。
據了解,由於普洱茶日益受歡迎,茶葉市場眾多經營者轉做普洱茶生意,連專營烏龍茶的茶店也兼營,普洱茶店(茶行)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據統計,芳村茶葉市場99%的商戶已轉而經營普洱茶。「2002年,普洱茶只佔芳村茶葉市場15%,而現在幾乎是『無店不普洱』」,中國茶葉流通協會顧問、華南農業大學教授丁俊之說。
「千萬富翁」比比皆是
現在,芳村茶葉市場已經成為廣州「富人區」,其中「普洱熱」貢獻最大。「在芳村茶葉市場賣茶葉的,3年前幾乎全部騎自行車,現在一輛輛寶馬車停在檔口。」丁俊之說:「這些可作茶商致富的印證。」
丁俊之告訴記者,2003年起,普洱茶的價格就像插上翅膀,一路飛高。10年前,一個普洱茶餅只要6元,現在100元都買不到,「從產區雲南,到銷區香港、臺灣、珠三角等地,經營普洱茶致富的數不勝數,昔日廉價茶品普洱茶,如今一躍成為茶商和收藏者眼裡的搖錢樹。」
丁俊之舉例說:「5年前,芳村茶葉市場賣茶的鄭姓檔主一家5口,還是擠在1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2003年普洱茶市旺起來後,他就發了,2005年買下市區170多平方米的房子,一次性付款140多萬元。」
「在這裡做了10年以上的老商戶,90%以上是百萬富翁,預計千萬富翁也有50%。」一位茶界老行尊如此形容。
月租不貴頂手費卻走高
而且,「普洱熱」讓荔灣石圍塘、山村等地的茶鋪,成為茶界的「香餑餑」。南方茶葉市場一鋪難求,周邊茶葉市場鋪位價普遍看漲。雖然茶葉市場鋪面租金不算昂貴,但求租「轉手費」高得驚人,尤其是「老字號場館」。例如:南方茶葉市場、廣東芳村茶葉城。記者調查發現,與廣東茶葉城相鄰的錦桂茶市場,一個面積為18平方米的商鋪,月租金只是2000餘元,但頂手費高達7.5萬元。
在南方茶葉市場做了10年生意的豐哥,也證實鋪面租金不貴,1995年月租金30多元/平方米,現在70~80元/平方米。但是,記者聽到「場外人」明仔抱怨說,「南方茶葉市場的鋪位難求,上個月與人談好一個60平方米的鋪位頂手費60萬元,誰知他悄悄以80萬元轉給別人。如果他跟我商量,也許我願意出100萬元。」
利益誘人深入 外行收藏普洱
富家女7日掙2萬多元
阿韻既是「富家女」,也是一名「官太」。她爸爸是出名藝術家,丈夫是「頭頂官帽」的國家幹部,優越的生活環境造就阿韻貪玩、爽真、樂觀而又好強的性格。看到身邊的朋友玩起普洱,甚至連自己尊敬的長輩也加入普洱收藏、投資行列。完全不懂茶的阿韻3月中下旬入市,就拿10萬餘元收購普洱茶,短短一周純掙了2萬多元。
自此,阿韻愛上了普洱,通過個把月學習,味覺靈敏的她略懂得了品茶,且眼光挺準。現在,阿韻不玩大廠貨,入的是一些價位較低,名氣不大,但茶底靚的「生餅」。阿韻說:「我不等錢花,房子也有的是,買批好茶回去放著,幾年後一定大大升值」。
投資百萬僅算「中等」
今年38歲的威哥,自己開公司做冷器設備。2006年11月,中國(廣州)國際茶業博覽會在琶洲中洲中心舉行,在好朋友盛情邀請下,他天天泡在茶博會,從此喜歡上普洱茶。
威哥懂得「經營」,讓他「玩」起普洱茶比許多人有優勢。看到普洱茶在茶博會備受歡迎,他迅速調入資金入市,一出手就是幾十萬元。威哥說他玩的不僅是品牌大廠的茶葉,而且樂於參與那些「營銷鏈」完整、靈活的小品牌。出出入入,幾個回合投入百萬元資金,已經全部回本,也就是說,現在壓下的百萬元茶葉貨品是純掙回來的東西。威哥笑著說:「投資百萬元,規模在圈內算是中等水平,有的大戶拿出近億元收藏普洱。」
夫妻賣屋收藏普洱
看到朋友「炒賣」普洱茶掙錢快,超叔在朋友誘領下,2005年初加入普洱茶投資收藏行列。與妻子商量後,他竟然把父輩留下的房子賣掉,套現30萬元活躍於芳村茶葉市場。
超叔告訴記者,2005年初,他用15萬多元一口氣入了勐海(即「大益」)、下關、黎明等知名品牌普洱茶近百件(通常84片/件),結果普洱茶價7月份價格大跌,貨值跌剩一半,直到2006年下半年價格回升,兩夫婦咬著牙,等到10月~11月,各品牌普洱茶價陸續回升至市場受挫前水平,迅速「出手」。
現在,超叔堅信普洱茶走勢強勁,升值前景向好,不斷增加投資金額,累計購入普洱茶總值達40多萬元,而且在佛山老家租下一間通風乾爽的房子,專門存放普洱茶。
普洱詞典
據載:濮人是雲南種茶的始祖,商周時期雲南以茶為貢品。三國時期南中茶子已有盛名,與當時國內外名特水果等產物並列。而普洱茶之名則始見於明代,雲南有名茶出現,焙制方法未臻完善,大葉種茶樹須架梯採摘。清代普洱茶名重天下,成為關係到國計民生的大錢糧。但到了民國時期,茶事則由興變衰。由此可見,普洱茶的「第一次輝煌」在清代。
編號規則
第一、二碼表示配方年份;第三碼表示茶菁級別;第四碼表示生產廠家所屬地(尾碼1為昆明的茶廠、2為勐海茶區的茶廠、3為下關茶區的茶廠)。例如:今麥普茶行銷售的春海牌南糯早春七子餅0612,06表示2006年的配方,1表示1級茶菁,2表示生產廠家在勐海茶區。同理,中茶牌7542,75表示1975年的配方(並非代表75年生產), 4代表4級茶箐,2代表勐海茶區生產。
透析普洱 神話之炒茶內幕
茶廠茶商聯合炒價 5千元普洱叫價2萬
專題撰文 時報記者 徐毅兒 專題攝影 時報記者 黃立科 徐毅兒 實習生 陳文杰
出廠價5000元/件的普洱茶几經轉手,到了市場至少要價19000元/件。炒茶人是如何提升普洱茶「身價」的?時報記者化身「炒家」,在芳村茶葉市場「潛伏」一個多月,揭開茶廠茶商「坐莊」託價的內幕。捂貨抬價,炒作宣傳等是操盤手最慣用的手法。而在炒茶的過程中,取勝的永遠都是大莊家,跟風的「小股民」難以預測市場風險,往往只賠不賺。
莊家三招炒高茶價
捂貨:謊稱沒貨炒至天價後再放貨
記者在茶葉市場看到,某個牌子的2007年新茶,一到市場每件叫價就超過2萬元。難道它的出廠價就這樣高?茶藝樂園(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國璋向記者透露了其中「秘密」:「據我了解,這個牌子的茶,茶廠與經銷商(茶商向茶廠交納一定的加盟費,即可成為經銷商,據稱加盟金額為1000萬元)協定的規矩是:一手經銷商穩掙4000元/件,二手經銷商掙10000元/件,這樣,如果一件出廠價為5000元/件的普洱茶,到了市場至少已經要價19000元/件。
東江茶香居酒樓負責人宋鑫林介紹,經銷商「炒」價的巧妙在於:他們通常的做法是先推20%份額的茶品,然後不斷通過吹捧叫價,進行炒作宣傳,待價位升至理想階段,再將其餘80%的貨推出市面。「等這些價格『泡沫』一一破滅後,最後接手的小市民將會被套牢,而這時經銷商、大戶們已經掙得盆滿缽滿,安坐看『熱鬧』了」。至於如何造價?宋鑫林說:「先推出的20%份額茶品,實際上只是在廠家與經銷商內部運轉,他們通過不斷的『出手』和不斷的『回收』,價格就100元、200元、1000元、2000元地被『叫』上去了」。
廣東茶葉進出口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燕平說:「現在的茶市如同股市一樣,由茶廠、經銷商聯合做莊,操控大盤,小買家只是跟著大戶跑」,她直言:「茶根本沒有賣到消費者手中,更不用說被喝掉了。而是一直在經銷商手裡,他們甚至不用轉倉就大大咧咧地喊『沒貨了』。通過不斷的吹風叫價,把茶炒至天價後,這些人才大量出貨換錢。」
記者在茶市場就有這樣的經歷。4月中旬,記者在芳村茶市場碰到一個來拿貨的福建炒茶人,便跟他搭話:「你拿的100件貨,2400/件,現在已經升到4500元/件了,發啦。」不想福建人一臉無奈:「是升了,又怎樣。他們現在才給了我12件貨,其餘的都壓著沒給,能掙得了多少?」「有的人更慘,同樣是訂100件,現在才拿到5件。我能拿到這麼多,已經算是給我面子了。」原來,一開始廣籌資金「做貨」的人(或稱:總代理)現在又打了個「後手」——貨到手,自己先賣個開門紅,喝「頭啖湯」。當市場快到「飽和」程度,總代理商才給「買單人」發貨,這時候「買單人」想出貨掙錢也不是一件易事了。
假拍:賣家付費買家舉牌抬價
「拍賣、評選『茶王』,是普洱茶能夠迅速增值的一種有效方式。跑拍賣市場多年,記者親身看到普洱茶在不斷創造「價格神話」:2004年2月,由魯迅及其夫人許廣平共同珍藏的「百年清宮普洱茶磚」在廣州拍賣,3克普洱茶拍出1.2萬元;2005年10月,張國立捐贈給雲南希望工程的一筒普洱茶拍得160萬元;2006年11月,在「2006 中國(廣州)國際茶業博覽會」上,進行慈善義拍的編號為888的「長徵英雄紀念茶」拍出了120萬元高價;2007年4月10日,在第八屆中國普洱茶節拍賣會上,有百位名人親筆籤名的紀念茶「百星捧茗」以28萬元高價拍出……
「所謂拍賣,有『真拍』和『假拍』兩種方式。『假拍』不存在真的買賣。只要賣家和拍賣行談好交易條件即可,通常是賣家付給拍賣行一定手續費,『買家』應和舉牌應價,而無需真的付錢——普洱茶市場剛剛在內地興起的時候,一些廠家用這種操作賺得了名聲」,東江茶香居酒樓負責人宋鑫林向記者講述了他了解的情況。
「真拍也有玄妙。手裡有貨的是實力雄厚的大廠家,貨品供不應求,對經銷商有相當的控制力。廠家賣普洱茶,靠的是走量,一般來說利潤並不高,到了經銷商手中,價格成倍攀升,所以經銷商都求著大廠家。廠家要舉辦拍賣會,事先跟經銷商通風,讓大家都來捧場,分別以高價購得拍賣的好茶」,宋鑫林如是說,「這樣經銷商出讓了一部分利益,廠家賺得個面子,大家都得利!」
炒作:古道開光「聖茶」身價倍增
去年10月,由70餘名專家、學者、媒體記者組成的「2006茶馬古道國際文化之旅」踏上徵程。歷時40餘天的茶馬古道國際文化之旅從景洪出發,途經中國的昆明、大理、香格裡拉、鹽井、芒康、八宿、林芝、拉薩、日喀,到達尼泊爾,再回到中國的那曲、西寧、四川、昭通,然後回到昆明,行程12000多公裡。
旅程中,在藍毗尼的「中華寺」,當地高僧還為隨行的普洱茶舉行了開光儀式。據悉,開光聖茶還在香港進行慈善拍賣,拍賣所得捐贈給慈善機構。
近年來,普洱茶價格飆升,還要「歸功」於這樣的公關炒作,正是這種炒作一步一步把普洱茶的價格推向高峰。廣東公正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譚練認為,適當炒作能讓廣大群眾對普洱茶有更多的認識。
福建省茶葉學會會長馮廷?稱:「適當的宣傳炒作、操作是一種市場推廣行為,屬於正常的經濟規律,能促進茶產業發展」。馮廷?向記者舉例:「上世紀80年代紅極一時的福建鐵觀音、烏龍也是供不應求,天價頻現。在1984年到1985年期間,鐵觀音就曾在日本拍出了25萬元/500克的高價。現在,好的鐵觀音也要賣到5000元~10000元/500克。所以,普洱茶出現的熱捧現象、價格飆升現象是正常的經濟規律。」
而廣東省文化學會茶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黃建璋贊同適當「炒作」的同時,也提出價格與品質相適應的要求:「適當的宣傳炒作可以讓大眾對普洱茶有更多認識,但同時應該注意的是茶的價值不能與茶的品質相背離。」
小股民入市兇多吉少
團體玩貨:茶商作中介內部互買賣
聰明的小市民「炒」茶也有自己的一套,就是結成小團體合作入貨,共擔風險。記者所結識的兩個「圈內人」良哥和強記就是這樣一種合作夥伴。他們還特意在廣州市郊租了一個通爽的倉庫來存放普洱茶。
良哥和強記這樣合作夥伴關係屬於「小團體」式,有些「小團式」人數多達10多人。再擴大一點,還有「大團體」。就是像會員制這樣的機構,小的有20~30人,大的有數百人甚至上千人,這些人多數玩的是同一牌子的貨,可以相互交流分析市場走勢,也可以內部轉讓貨品。
但是,據記者一月來的暗訪,了解到更多的炒茶「大團體」是隱性的,眾人互不見面,實質操作權在茶商手中。出貨入貨由茶商作中介聯繫、協調,這樣茶商除了可以先掙第一重利潤外,還可以再掙貨物「中轉費」。
明知茶商吃了「中轉費」,為何炒茶人仍樂於被吃?這是因為炒茶人都知道,貨物只有流通才能營利,他們看中的是「營銷鏈」。「營銷鏈」越大,貨品越容易流通,炒作、運轉起來更加得心應手。「我們都只是為了掙點快錢,『營銷鏈』大,出手快,省心」,炒茶人源哥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
散戶跟風:買錯壞茶一年虧了兩萬
目前的普洱茶品牌有成千上萬個,加上品系型號、批次等更多得無法計算。「行外人」想入市不太容易,但就算入得了市想賺大錢就更不容易了,往往會「陪了夫人又折兵」。
華仔的經歷就是一個例子。2005年初,在朋友的介紹慫恿下入資茶市。由於華仔對茶葉一竅不通,所以聽從了朋友的推薦,入了一種叫「××青」的普洱茶。華仔說:「當時,我看到朋友及其一幫朋友都說這種茶好,而且說這種茶有強健的『營銷鏈』,可隨時以市價進行回收」。於是華仔滿懷信心擲4萬餘元入了10件貨(84片/件,約為40多元一片茶)。然而,事實上,華仔入的是一種壞茶,味苦氣黴,是典型的溫倉茶,實際價值為4~5元/片。
據華仔介紹,2006年底,茶市經過一輪低潮後全面復甦。大市有好價錢,而華仔入的這批「××青」普洱茶的叫價也上升到80餘元/片。於是華仔想出手這批茶,挪出資金來入其他品牌茶。但當華仔欲通過原經銷商出貨時,經銷商卻不兌現承諾,不回收茶葉。逼於無奈,華仔找其他茶行幫忙出貨,這時候他才知道這批茶是壞茶。最終華仔是連欺帶騙其他不懂行的人,終以20元/片的價錢轉手了這批茶——但華仔最終還是虧了2萬多元。
與華仔同時期入市的芬姐同樣因誤信熟人言,入了壞茶。更為可憐的是,芬姐入的壞茶壓倉3年,至今仍未出手。
據了解,芬姐入的是一種叫「××磚」的普洱茶,2005年初,她以4萬多元入了18件貨,入貨價為18元/片(144片/件)。當芬姐知道該批茶為壞茶(只值3元/片),想轉手的時候,卻始終沒有「水魚」接手。結果這批茶一直壓倉至今。講起這段經歷,芬姐還不忘告誡我這個「後輩」:「千萬別相信所謂『熟人』言,一定要自己懂行、覺得好才進貨。」
普洱詞典 投資存茶要點
一是原料中不能拼入烘青、炒青茶和其他工藝加工的綠茶和紅茶。乾燥過程中出現高溫,改變了茶葉中多酚類化合物的特性,結束了茶葉在某種意義上的生命,越存放越苦。
責編: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