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飲食文化特點 南京美食文化 南京飲食文化介紹

2021-02-07 江蘇上海吃喝玩樂

南京自古以來由於其地理位置決定了南京的飲食是南北雜匯,東西參糅。南京地處長江中下遊地帶,氣候溫潤,土壤肥沃,物產富饒,交通便利,經濟強盛,市場繁華,大大地促進了餐飲業的發達。改革開放後,京蘇大菜在吸收外幫菜精髓的基礎上,不斷地推出新派的王府雞包翅、雙味葫蘆鴨、火筒大排翅、蟹粉燉雞孚、金牛鴨子、雨花鳳尾蝦、蘆蒿烤鴨卷、荷葉夾鍋燒肉、蒿香燉母雞、鮑汁浸油藤、紅透龍蝦等名菜。那麼南京整體的飲食文化你了解多少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南京的飲食文化,看看南京有哪些特色的小吃。

一.南京飲食文化形成歷史背景


南京是中國著名的四大古都之一,曾有十代王朝在此建都,長期是中國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水陸交通發達,是長江流域的中心城市,其烹飪發達自然在情理之中。

南京自古以來由於其地理位置決定了南京的飲食是南北雜匯,東西參糅。南京地處長江中下遊地帶,氣候溫潤,土壤肥沃,物產富饒,交通便利,經濟強盛,市場繁華,大大地促進了餐飲業的發達。不僅有許多和外地相同的烹飪原料,還有許多為本地所特有的烹飪資源,如:頭小、背黑、肉厚的龍池鯽魚;莖短,葉肥的矮腳黃青菜;肉質細嫩的湖熟麻鴨;烏龍潭的青魚;鐘山的雲霧茶;南鄉的薄皮豬;長江的刀魚、鰣魚……這些資源有的產於近郊,有的就在市內,為製作京蘇大菜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民國時期,南京本幫的菜館集聚在夫子廟周邊一帶。


(1)發展歷史


戰國末期,屈原在《楚辭》中記載過幾道菜:燴牛筋、燉甲魚、燜烏龜、煮天鵝,可見其飲食標準。南京人善食鴨,「築地養鴨」同出自春秋時期。


三國時期,東吳孫權定都建業(今南京)後,作為當時中國最大的城市,南京經濟繁榮,金陵富豪「珠服玉饌」,秦淮兩岸,炊煙嫋嫋,酒醇餚香。講究飲食,「鉤餌縱橫,網置接緒」(《吳都賦》)說明其漁業發達,淡水產品豐富。

六朝時期,天廚之代表南齊的虞悰,他善於調味,所制之雜味菜餚非常鮮美,勝過宮中大官膳食,號稱天廚當之無愧。


南唐時期,皇帝李煜派顧問中考察韓熙載的夜宴,畫了著名的長卷《韓熙載夜宴圖》是當時金陵家宴的真實寫照。「建康七妙」云:「有七妙:齏可照面,餛飩湯可注硯,餅可映字,飯可打擦擦臺,溼面可穿結帶,醋可作勸盞,寒具嚼者驚動十裡人」。即切碎搗爛的醃酸菜,均勻清潔的象鏡子一樣可以照出人面;餛飩湯清的可以入硯磨墨;餅薄如蟬翼可以透過它看出下面的字;飯煮得顆粒分明,柔韌有勁;調和好的面,筋韌如裙帶,打結也不斷;醋味醇美得可以當酒,饊子香脆,嚼起來清脆打聲,可驚動十裡以內的人。


唐宋時期,金陵飲食市場繁榮,杜牧《泊秦淮》詩中云:「煙籠寒水夜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說明不僅有日間鬧市也有夜市酒家。北宋陶谷所著《清異錄》記的「建康七妙」中雲「金陵,士大夫淵藪,家家事鼎鐺」。


明朝時期,朱元璋定都南京,南京食肆振興,明洪武二十七年八月在京師(即南京)新建酒樓15座國營酒樓,以招待四方之客,可見飲食市場繁榮。明朝南京城有大小酒樓六七百座,茶社一千,夜裡燈火通明。烤鴨即當時明成祖遷都北京時由南京帶去的。


清朝時期,南京就已經出現京蘇大菜。所謂「京」,是指南京乃六朝和明初的京都;「蘇」是指清代南京乃江蘇省會之意。「大菜」是形容金陵菜的名貴、典雅、華美、大方。正是大江南北魚米之鄉豐盛的物產,水陸交通商貿的交流,人文薈萃的文化薰陶,精緻細膩的民風民俗,孕育了南京的美食文化。清代江南才子袁枚,賦詩論文,於南京小倉山撰寫了一部烹飪巨著《隨園食單》,該書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出版,均以京蘇大菜為原型。曹雪芹更以《紅樓夢》巨著中名菜佳宴的實錄為京蘇大菜鼎立於全國提供了雄辯的依據。


陳作霖所撰《金陵瑣志》中記有:「鴨非金陵所產也。率於邰伯、高郵間取之。麼鳧稚騖千百成群,渡江而南,闌池塘以畜之。約以十旬肥美可食。殺而去其毛,生鬻諸市,謂之『水晶鴨』;舉叉火炙,皮紅不焦,謂之『燒鴨』;塗醬於膚,煮使味透,謂之『醬鴨』;而皆不及『鹽水鴨』之為無上品也,淡而旨,肥而不濃;至冬則鹽漬,日久呼為板鴨,遠方人喜購之,以為饋獻。市肆諸鴨,除『水晶鴨』外,皆截其翼足,探其肫,肝零售之,名為『四件』」。由此看出,早在清代鹽水鴨以「淡而旨,肥而不濃」的「無上品」著稱,為南京鴨饌之佼佼者。


民國時期,金陵菜發展至巔峰,南京作為首都,官宦達人,華蓋雲集,商賈店家,物阜貨豐,各類「顯貴」,趨之若鶩。南京城裡人口倍增。儘管連年戰爭不斷,但都市依然歌舞昇平,醉生夢死,使南京的小吃異乎尋常地發展起來,並留下了許多名人與小吃的佳話。蔣介石、戴季陶、孔祥熙、蔣經國、張學良等都是金陵菜的忠實粉絲。值得一提的是,1934年少帥張學良在金陵春菜館宴請社會名流:林森(民國著名政治家,曾任國民政府主席),邵力子(報人,政治家,建國後曾最早提出計劃生育),于右任(書法成就大於政治,一桿筆抵一萬把毛瑟說的就是他),年僅23歲的胡長齡作為總廚主理四桌雁翅雙烤席,深得褒獎,受到張學良的專門接見。他曾回憶道:「那天,五輛黑色小轎車停在『金陵春』門口,大門外接著走進九人,一色的黑大氅、黑禮帽、黑皮靴,個頭一般高矮,模樣十分相似,分辨不出誰是少帥,誰是隨從,但走進店內,其中八人立即自動分成兩邊,列隊恭立,走在最後的少帥昂首步入,威武雄壯,令人肅然起敬。」


民國時期,南京本幫的菜館集聚在夫子廟周邊一帶。第一春、海洞春、共和春、老萬全、長松東號、嘉賓樓、大集成、老寶新、金陵春等都打出京蘇大菜的招幌,以招徠食客,顯示和外地菜餚有所區別,南京本地廚師皆自稱是「京蘇幫」。據統計,600年以上歷史的有蒸鰣魚、酥鯽魚、鳳魚、鳳菜心;200年歷史的有鑲絲豆腐、葵花圓子、火腿燉黃芽菜等。傳統的名菜有罐罐肉、燉生敲、素什錦菜、燉菜核、八寶一棵松、松子燻肉、扁大肉酥等。


解放後,邵復興(現江蘇酒家)、馬祥興、華樂園、六華春、綠柳居、永和園等菜館也推出近代的京蘇大菜,如:黃澄澄的「桂花蝦餅」,玩偶似的「雙尾蝦託」,精細的「蘋果雞」,豔麗的「蘭花肉卷」,高雅的「彩色魚夾」,清鮮爽口的「瓢兒鴨舌」、潔白芙蓉鑲嵌翡翠的「火茸豆瓣」、酥皮原盅湯汁裡的「清燉雞孚」、鮮透肌理的「蟹粉扒白菜」等。


改革開放後,京蘇大菜在吸收外幫菜精髓的基礎上,不斷地推出新派的王府雞包翅、雙味葫蘆鴨、火筒大排翅、蟹粉燉雞孚、金牛鴨子、雨花鳳尾蝦、蘆蒿烤鴨卷、荷葉夾鍋燒肉、蒿香燉母雞、鮑汁浸油藤、紅透龍蝦等名菜。金陵飯店、獅王府、東郊賓館、金鷹大酒樓、馬祥興、綠柳居、安樂園、金陵人、名滿天下大酒店等,傳承正宗的京蘇大菜,還研製出南京民俗風味宴、秦淮風情宴、金陵全鴨宴、蘆蒿席、江南水鄉席、固城湖蟹席、金牛湖湖鮮宴、民國精品宴。京蘇大菜在眾多烹飪流派中,使歷史悠久的南京,越來越顯示出「天下美食之都」的輝煌。


2011年10月16日,在南京舉行了首屆「京蘇大菜文化高峰論壇」旨在發展、推廣南京本幫的京蘇大菜。


2012年4月,江蘇酒家舉行了中國·南京民國大菜實驗基地揭牌儀式,同時民國大菜展銷月正式啟動。今年南京民國大菜實驗基地將研發推出20道「改良版」標準化的民國大菜,這些洋溢著歷史和文化的味道的美味佳餚,將成為南京一張新的名片。


二.菜系特色


金陵菜以精細的刀工以及鹹鮮潤甜的口感而保有口碑,金陵烹飪天廚美名始自六朝,擅長燉、燜等烹調方法,口味醇和為主,素以鴨饌馳名,淡水產品製作的菜品也同樣豐富多彩,花色菜品玲瓏細巧。金陵菜也因善用蔬菜,以「金陵三草」(菊花腦,枸杞頭,馬蘭頭)和「早春四野」(芥菜,馬蘭頭,蘆篙,野蒜)馳名。


金陵菜在民國時期作為官菜,做的很「大」,這個「大」指的是正,拿得上檯面。同時兼取四方特色,適應八方之味,講究七滋七味,鮮、爛、酥、嫩、脆、濃、肥,酸、甜、苦、辣、鹹、香、臭。以鹹為主,鹹甜適宜,酸而不澀,苦而清香,辣而不烈,脆而不生,濃而香醇,肥而不膩,淡而不薄。


以「燉生敲」為例,「大鱔,活殺,淨血,剔骨,在砧板上攤平,以木棒擊之,凡數百擊之後,敲至肉麵起毛時,鱔之肌肉纖維、經絡組織盡被敲散,其動機和目的,是為以下這一步做準備:使鱔肉充分吸收用酒、鹽、糖、蔥姜、香料等調和而成的滷汁。飽吸滷汁後,改刀成長方塊,入油鍋炸至黃金色『芝麻花』盛放後即撈出,再同蔥姜、料酒和鹹肉片一起爆炒三分鐘成銀炭色,再撈出,入肉湯煮至回軟,加肉皮、肉片、筍片、蔥、姜、蒜頭等,以砂鍋用文火燉上一個時辰,上桌。」不要小看這一敲,敲得好,黃鱔能變海參,敲的不好黃鱔就變海綿體了。「燉生敲」燉字當頭,燉工是精髓,靠火,「火過一分肉老,少一分湯寡」,上桌時,鱔魚應該色澤金黃,入口酥爛,鮮香可口。


其特點是選料嚴謹、製作精細、講究刀工,考究原汁原味,注重季節分明,鹹而不淡,淡而不薄,辣而不烈,肥而不膩,酥爛脫骨不失其形,滑嫩爽脆不失其生。在製作上,擅長野菜和締子菜(即花色菜);烹調方法上,一年四季燉、燜交替更換,叉烤肥鴨、叉烤鮰魚、叉烤酥方組合成「金陵三叉」。在全國最有影響力的是鴨類菜餚和全鴨席、燕翅烤鴨席、魚翅烤鴨席,享有「金陵鴨饌甲天下」之美譽。


三.體系構成


歷史上,京蘇大菜是由官府菜、市肆菜、民間菜、清真菜、素菜、船菜構成。民國大菜指從1912年中華民國在南京建立之初到1949年這樣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以本幫京蘇大菜為主體,外幫菜餚為輔,包含浙紹、廣東、廣西、湖南並融入了清真等一些在民國期間流行於南京的風味菜餚。同時民國大菜與京蘇大菜等一樣,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以選料嚴謹、製作精細、做工考究、費時費工、玲瓏細巧、色澤豔麗、味美時尚、雍容華貴而著稱,並按時令四季有別合理搭配,其高檔烹飪原料所制菜餚往往作為精製宴席的頭菜,甚至連餐桌的擺臺造型、上菜的時機順序、服務員的服務技巧都有一定的規矩。


四.菜品譜系


金陵菜善用蔬菜,以「金陵三草」(菊花腦,枸杞頭,馬蘭頭)和「早春四野」(芥菜,馬蘭頭,蘆蒿,野蒜)馳名。


風格特色:兼取四方之美,適應八方之需,


四大名菜:松鼠魚、蛋燒賣、美人肝、鳳尾蝦


其他著名飲食:鹽水鴨、滷鴨胗肝、鴨血湯


另一特點是各種野菜大受歡迎,包括蘆蒿、菊花腦、馬蘭頭、枸杞頭、薺菜、馬齒莧、鵝兒腸、香椿頭(又稱為旱八鮮)


此外還有所謂水八鮮,是指魚、菱、藕、茭瓜、茨菰、雞頭果、蓮蓬、水芹。


其他菜餚:金陵三草菜、胡先生豆腐、燉菜核、燉生敲、扁大枯酥、冬瓜蝦肉粉絲湯、鴨饌、鹽水鴨、桂花鴨、燒鴨、滷鴨肫肝、叉烤鴨、黃燜鴨。


五.經典菜式


1、少帥罈子肉;2、八寶黃燜鴨;3、麵包大明蝦;4、瓢兒鴿蛋;5、貢淡海參;6、彩色魚夾;7、酒凝金腿;8、金錢魚肚;9、百花春滿園;10、宮燈鳳尾蝦;11、竹籠蛋燒賣;12、葫蘆美人肝;13、祥興松鼠魚;14、一品牛頭;15、大漢烤羊腿;16、清湯燉雞孚;17、復興燉生敲;18、雞汁煮乾絲—蟹殼黃燒餅;19、矮腳黃菜核;20、知了白菜;21、灌湯蟹蝦球;22、慶豐松子魚米;23、古水木秦淮;24、碧波素魚圓;25、奉化芋艿果;26、明月素海參;27、蓮花素鴿蛋;28、素菜包;29、蝴蝶蒸餃。


六.特色小吃


金陵菜除了菜品,還有著各種特色小吃。金陵小吃又叫南京小吃,是中國四大小吃之一。代表有小籠包(湯包)、赤豆酒釀元宵、鴨血粉絲湯、梅花糕、薄餅、豆腐腦、酥油燒餅、甜豆沙包、雞面乾絲、牛肉鍋貼、糖粥藕、桂花糖芋苗等。


金陵梅花糕在繼承了傳統製作方法的同時,又加入小元宵、青紅果、松子仁、五彩米等,使其味道更加鮮美,外焦裡嫩,而且有豆沙、果醬、果仁等十幾種配製方法,用麵粉、豆沙、白砂糖等十幾種原料經特製爐具烘烤而成。上面的元宵「很糯」,葡萄乾「很香」,裡面的豆沙「很細」,熔化後白砂糖的焦香,再加上五顏六色的點綴,那有點韌勁兒的外殼包裹中的赤豆沙(或果醬),軟綿的口感,濃縮的甜香味,熱乎乎的夾餡愉悅口中所有待放的味蕾。


七.江蘇南京的飲食文化習慣


南京人似乎很愛吃鴨子,所以南京的名菜少不了鴨子了,最為出名應該是南京鹹水鴨了吧,製作方法獨特,味道鮮美,得到眾多遊客的一致好評,而且南京人的制鴨技術已經有了近千年的歷史了,可謂源源流長呀,由此可以看出南京人的喜好。當然南京的特色食物還有很多獅王府獅子頭、尹氏雞汁湯包、蓮湖糕團店等等,都是南京地地道道的菜色,千萬不要錯過呀。


南京人對飲食十分講究,吃的喝的都追求營養全面化,每日蔬菜水果牛奶都是比不可缺少的營養品。南京最出名的小吃鴨血粉絲到現在我還是記憶猶新,不僅粉絲好吃而且湯也是十分美味,記得去吃的時候很多人好不容易等到了一碗,給我的感覺就是能吃上如此美味的小吃,等再久也是值得的,如果你可以親自品嘗一下,就會體會到我當時的心情了。


要想吃全南京的特色小吃,夫子廟是最佳的選擇了,走進夫子廟撲面而來的就是陣陣香味,南京人似乎都很喜歡這個熱鬧的地方,來到這裡可以說是水洩不通的人群,你可以看到人們津津有味地吃著南京的特色小吃。最令我難忘的就是南京的臭豆腐遠遠地聞見它的香味,吃的時候卻有令你想像不到的驚訝,特別是愛美有喜歡臭豆腐的女孩一定會喜歡上它的,而且為帶獨特非常好吃。


南京人飲食文化豐富多彩,而且是十分養生,有很多也是值得我們借鑑的。鹹水鴨的製作方法要說是能夠學到那就有口福了,想品嘗更多的美食可以獅子橋美食街,應有盡有的美食將會給你的旅途帶來不一樣的享受。還有忘不了酸菜魚、綠柳居等等都不要忘記要品嘗哦。


相關焦點

  • 南京「原味高淳」美食大賽 打造本土飲食文化
    南京「原味高淳」美食大賽 打造本土飲食文化 2018-04-13 16:18:00   來源:新浪
  • 豐富餐飲文化內涵 彰顯南京美食魅力
    2、 挖掘本土美食文化,打造「南京菜」「金陵小吃」美食金名片。深入挖掘南京菜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底蘊,逐步將「南京菜」和「金陵小吃」確立為本土美食品牌,打造屬於南京的獨特美食名片。一是成立南京菜研究院。建議借鑑杭州杭幫菜研究院做法,依託南京餐飲商會,成立南京菜研究院,性質為民辦非企業,挖掘南京歷史,傳承餐飲文化,堅持特色塑造,打造美食品牌。
  • 傳統節日與餐飲文化研討會在南京舉行
    2019年起,就「節日服飾文化」和「節日飲食文化」兩個課題開展深入挖掘研究,南京農業大學教授、民俗學專家季中揚擔任兩個課題組負責人。「節日服飾文化」課題組目前已設計出40套節日服飾,涉及對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國慶等8個節日的服飾詮釋,充分融合了傳統服飾元素與節日文化要素,設計上力求在融通傳統服飾配色、工藝、意蘊與現代時尚潮流,將繼承傳統與探索創新有機結合,凸顯「我們的節日」服飾文化特點。
  • 兩宋飲食文化最突出的特點,其實在於士大夫飲食文化的崛起
    《西湖老人繁勝錄》所載南宋臨安食店所售:幹京果、南京棗、番蒲萄、巴欖子、御棗圈、松陽柿、蜂兒框、藥淳魚、錦荔枝、大圓眼、頂山桑、蜂兒幹、蓮子肉、糖霜、梨花、梨條、梨肉、桃條。羅浮楠、洞庭楠、花木瓜、餘甘子、賞花甜、充堪藕、青沙爛、陳公梨、乳柑、鴣梨、甘菜、溫柑、橄欖、匾楠、香糧。基本上全國各地的水果都能找到。
  • 生活廣角:淺談南京清真餐飲文化
    為了提升「鄭和航海宴」的文化內涵,安樂園菜館會同有關部門提前半年時間進行精心準備,並將明朝國宴中清真專桌、鄭和在海外的傳說與故事等內容納入新版「鄭和航海宴」之中。中外來賓在品味「鄭和航海宴」清真大餐的同時,吃出鄭和文化、南京清真飲食文化。一、元代回回食經對南京清真飲食文化的影響。
  • 文化南京 | 蘇童:消失的南京美食地圖
    第一時間,鳳凰江蘇約請了蘇童先生,不過這次他談的不是「史上角逐最激烈」茅盾文學獎的獲獎感言,而是以南京文化名人的身份說起了他記憶中的南京,記憶中的南京美食。在他一篇描述南京城的文章《在明孝陵撞見南京的靈魂》中,曾這樣說起南京的鴨子,「每天清晨都能聽見鴨群進南京的喧鬧聲,年復一年的,那麼多鴨子頂著霞光來到南京,為一個城市永恆的菜單奉獻自己,這也是地球上獨一無二的傳奇。是鴨的傳奇,也是南京人的傳奇」。時至今日,與蘇童聊起記憶中的南京美食,他仍舊會第一個想到鹽水鴨,並且依然覺得它很神奇。
  • 南京獨有歷史文化概況
    南京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美譽,歷史淵源流長,文化底蘊深厚,各類遺存眾多,歷史名人輩出,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讓我們了解一下南京的歷史、地方特色、少數民族分布及風俗習慣、方言等,將老南京城獨有的文化韻味帶到我們的生活中去。
  • 把南京文化的味道融入糕點 蘆蒿薺菜成點心餡
    在老字號紛紛向年輕化轉型的當下,南京冠生園依靠悠久而豐富的南京文化,將「秦淮八豔」與西式糕點巧妙結合,將南京人愛吃的野菜做成網紅月餅。相比於西式糕點,南京的糕點比較注重於天然原料的選擇。南京人飲食的一大特點是大愛各種野菜,包括蘆蒿、菊花腦、馬蘭頭、枸杞頭、薺菜、馬齒莧、鵝兒腸、香椿頭,俗稱「旱八鮮」,南京冠生園在研發新產品時,深知這一點。南京人的「野菜情結」能不能延續到糕點裡呢?南京冠生園從2014年開始研發蘆蒿餡兒、薺菜餡兒的月餅和點心。
  • 南京獨有歷史文化概況
    南京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美譽,歷史淵源流長,文化底蘊深厚,各類遺存眾多,歷史名人輩出,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讓我們了解一下南京的歷史、地方特色、少數民族分布及風俗習慣、方言等,將老南京城獨有的文化韻味帶到我們的生活中去。
  • 南京夫妻還原《隨園食單》 發現袁枚獨特飲食嗜好
    他們就是南京人許金晶和他的妻子小魚。 跟著古代最強「美食博主」學做菜南京夫妻發現袁枚獨特飲食嗜好《隨園食單》被視為廚師的『聖經』。今年疫情防控期間,一對夫妻在宅家讀書之餘,開始了還原《隨園食單》的美食之旅。他們就是南京人許金晶和他的妻子小魚。夫妻宅家讀書,突發奇想清朝乾隆年間的才子袁枚辭官賦閒後,在江寧(今南京)小倉山上建隨園,過著隱於紅塵的悠遊生活。他遊遍江東尋覓美食,終成一代美食大家。
  • 盤點最具海派飲食文化的特色美食
    作為一個在上海生活了十幾年的北方人,對於上海的美食也算頗有了解!最近有網友私信「去上海旅遊,有什麼值得推薦的特色小吃嗎?」上海菜融合了中西方飲食的精髓,匯聚在一起,然後傳播開來。既有西方飲食的精緻,又有本幫菜餚的鮮明特色。我最喜歡的上海美食有,是以下幾種很有特色的上海本土小吃!
  • 飲食是載體,傳統文化是靈魂—傳統節日與餐飲文化研討會成功舉辦
    來自江蘇省委宣傳部、南京市委宣傳部、南京報業傳媒集團、中國民俗學會餐飲文化專委會、常州市民俗學會等單位的多位代表參加了此次會議。會議由南京農業大學社會學系教師周陽主持。中國民俗學會餐飲文化專委會主任楊旺生:餐飲產業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充分發揮傳統文化中先人的飲食智慧,構
  • 英國飲食文化介紹
    在此將從飲食文化與英國的飲食習慣等方面來介紹英國的飲食文化。作為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濃厚的大英帝國,他們深遠的文化體現在方方面面:古老的建築、紳士們舉止高冷的黑色幽默以及莎翁戲劇,但作為吃貨的我,最想了解學習的非英國的飲食文化莫屬了。文化的定義:人類傳統的觀念認為,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它是由人類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人類社會與歷史的積澱物。
  • 南京作者:朱永昌——筷子文化與陡門橋的筷子兩頭忙
    筷子 是中國常用的飲食工具,通常由竹、木、骨、瓷、象牙、金屬、塑料等材料製作。華夏飲食文化的標誌之一,是世界上常用餐具之一,發明於中國,後傳至朝鮮、韓國、日本、越南、新加坡、柬埔寨等漢字文化圈。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筷子是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岀土的銅筷子。《韓非子.喻老》言:「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可見3000多年前的中國就已經出現象牙筷子。
  • 北京的飲食文化
    北京,簡稱「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現代化國際城市。北京位於北緯39度56分、東經116度20分,地處華北大平原的北部,東面與天津市毗連,其餘均與河北省相鄰。地形: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部、北部和東北部三面環山,東南部是一片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平原。
  • 南京十大美食
    江蘇南京是一座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澱的文化城市,這座城市裡,不僅擁有者豐富的歷史文化,而且也蘊藏著多彩的美食文化。那麼南京最值得推薦的美食有哪些呢?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看看南京的十大美食是哪些吧~1、南京鹽水鴨說到南京的美食小吃,不得不提的就是南京的鹽水鴨了。
  • 中華飲食文化
    邀請外國人品嘗中國美食,是吸引外國人對中華文化產生興趣的有效方式。因此,作為對外漢語老師,我們應該多多了解中華飲食文化。本文從中華飲食文化的歷史、製作方法及用具、中華飲食文化的特點、中國人餐桌上的禮儀、繼承和發展中華飲食文化五個方面,來介紹中華飲食文化。(一)中華飲食文化的歷史 早在舊石器時代,人們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飲食狀況是茹毛飲血,不屬於飲食文化。
  • 秦淮河:以獨特文化內核勾連南京與世界
    高安寧介紹說,「我們要提倡狀元精神,做什麼事都要做最好。」如今,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已成為秦淮河畔一處新地標。該博物館位於地下20米,像一個寶匣似的,從一件件古代士子學習生活的展品入手,講述了中國1300年的科舉史。據了解,為了充分挖掘、整理和展示科舉文化,對於附近與科舉文化相關的文化遺存,也都進行了一定的保護和挖掘。
  • 黑龍江飲食文化特點 獨具特色的黑龍江飲食文化
    外來飲食文化的傳入,對黑龍江地區傳統的飲食模式產生了巨大影響。三種飲食文化交匯、融合,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黑龍江飲食文化。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詳細的了解一下黑龍江的飲食文化吧!一.黑龍江飲食文化歷史沿革地處祖國東北邊疆的黑龍江省,地域遼闊,幅員廣大。東北與蘇聯交界, 西南與內蒙古自治區和吉林省接壤。
  • 南京大牌檔「醉美江南」科舉文化大賽,穿越古今為你而來!
    創始於1994年的南京大牌檔堅守留住老味道,堅定傳承金陵文化。為了讓更多喜愛南京大牌檔的食客在享受美食之外,以更有趣新穎的方式體悟金陵文化,2016年、2017年南京大牌檔連續舉辦兩屆「醉美江南」科舉文化大賽,吸引兩百萬牌粉關注,規模浩大,引為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