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星夢號」郵輪有旅客被確診為新冠肺炎。經大數據排查顯示,海山街道有居民曾搭乘該郵輪。鹽田區隨即展開排查行動,對上述密切接觸人員進行核查和隔離觀察。以下是兩位一線親歷者的口述回憶。
口述人:劉建秀 (海山街道海濤社區黨委委員)迷迷糊糊中,我仿佛聽到震耳的警報聲,又長又亮。聲音折磨得我有些頭疼,我才反應過來,原來是手機響了。一咕嚕坐起,是社區值班室的電話,時間是2月5日凌晨3點15分。還沒等我問,電話裡就傳來了急促的聲音:「秀姐,區總值班室來電,還有兩戶搭乘過『星夢號』郵輪的遊客在咱們轄區,需要立即排查。」
我一下就清醒了,儘管從大年初二開始我就在一線上班,但在凌晨接到緊急疫情電話還是第一次。「戰鬥狀態」幾個字就真真切切蹦到腦子裡,腎上腺素馬上就上來了,渾身充滿了鬥志。
坐在床上,我給「三人小組」中的海濤社區警務室警長和社康醫生打電話,大家根本沒顧及當時是凌晨3點多鐘,都是第一時間接通,答應火速到社區工作站集合。
當時我也不知道外面的天氣是冷還是熱,隨便找了件外套披在身上,顧不上梳頭洗臉就準備出門。身旁酣睡的老公早被我吵醒,非常時期,他給予了我充分的理解,叮囑了一句:「多穿點衣服,別著涼。」我心頭一熱,但沒時間跟老公表達情感了,只是回答:「知道了,時間緊,走了。」
從家到社區工作站,平時開電動車也就不到10分鐘,但那天感覺路特別長,可能是因為心裡著急,就盼著趕緊到趕緊開始行動。天色漆黑,除了兩旁昏黃的路燈,就只有電動車車燈那打向前的一束光。我盯著車燈微弱的光,出門時還鬥志昂揚,但一路上,空蕩蕩黑黢黢的街道就只有我一個人前行,疫情開始以來堆積的所有壓力、緊張全都襲了過來,四面八方進入我的毛孔。那一刻,我有了脆弱、無助和害怕的感覺。
接近工作站,我告誡自己得趕緊把所有消極的情緒趕走,那些與患者面對面的醫生還在戰鬥呢,我怕什麼?我得自己加油才對!3點40分,「三人小組」在工作站門口集合。4點左右,根據手頭掌握的數據資料,我們來到第一戶敲門。門開了,對方是一對老年夫妻。我第一句就是抱歉:「不好意思,半夜三更吵醒你們。」
說明來意,對方表示確實乘坐過「星夢號」郵輪。我們給他們量體溫,雖然老兩口體溫都正常,但我們還是上報給街道和區疾控中心,由他們接手進行集中隔離。第一戶還算順利,但另一戶遇到了問題,電話打了沒人接,也找不到人。最後再通過公安大數據核查,發現該住戶的戶口在海山街道的梧桐社區,屬於空掛戶。一番折騰後,我們只能把信息上報街道。
緊張啊,真的緊張。作為最基層的防疫工作人員,我們就怕這樣關鍵的時刻出錯——如果核查不到位,後果可能是不堪設想的。而那個核查沒有落實的「星夢號」郵輪可能接觸者Z先生,就成了一塊沉甸甸的石頭,壓在我心上。
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已是5點45分,顧不上休息,仍然焦急地等待著關於Z先生的消息。實際上,這一夜像我一樣無眠的人很多。比如社區工作站站長溫文峰,他一直熬著夜跟我探討事件進展。作為最基層一線的負責人,天天在一線奔波,真的都不容易。
口述人:廖燕彬 (海山街道梧桐社區治安專員)7點35分,連日來的奮戰讓我還想多睡一會兒。從電話中得知聯繫不上Z先生的消息後,我還沒來得及刷牙洗臉,就趕緊跑下樓,找了一輛共享單車,站起來蹬,拼了命往社區工作站趕。平時15分鐘的路,10分鐘就到了。
我和工作站黨委副書記李清蘭一起,先是給Z先生打電話。對方問怎麼這麼早就給他打電話。我說明情況後,對方表示他1月22日就回到興寧老家了,沒有坐過「星夢號」郵輪。我心裡納悶:這和我們掌握的信息不一致啊。
這時候,「三人小組」的醫生和民警已經趕到。我們按照手頭的住戶信息,上門核查。門關著,我們給梧桐社區負責人黃漢華打電話,他建議:無論如何都要聯繫房東,進入房間核實。
等了大概半個小時,房東來了,醫生進屋進行消殺。我們看到,屋內的冰箱已經關掉電源,裡面一樣食品都沒有,而隔壁鄰居也證實,Z先生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回來住了。
整個過程,我始終和黃漢華保持著通話。他又出了一個主意:看能不能通過和Z先生熟悉的人加上Z先生的微信,然後讓Z先生「實時共享位置」,確定Z先生到底在哪裡。
現場有一位網格員是Z先生的朋友,他們有微信。於是,Z先生通過「實時共享位置」,證明他確實在興寧。同時,Z先生發來了他1月22日回興寧的車票支付信息截圖。
經過再次分析,「星夢號」郵輪是1月19日從廣州南沙港出發,1月24日返回廣州。Z先生沒說謊,他確實沒有坐過。
儘管過程很折騰,但我們通過核查工作,至少排除了一名可能的接觸者,心裡還是很有成就感的。結束這些工作已經是上午9點。一直蔓延著的緊張情緒那一刻終於緩了下來,但一天的防疫工作又開始了,我告訴自己,放鬆不得。
口述人:劉建秀 (海山街道海濤社區黨委委員)事情沒有得到落實,在家裡做早餐都心神不寧。8點半到海濤社區工作站,仍然沒有消息。9點多,梧桐社區終於傳來了核查完成的消息,真是一場虛驚。
當時我正和「三人小組」另外兩名成員在車上,準備上門了解一戶剛回社區的住戶。我長長舒了一口氣,然後露出一個別人看不見的笑容——因為還戴著幾乎遮住整張臉的口罩和護目鏡。
另兩名成員的心情也放鬆了一些,車內的氣氛明顯活躍開來。儘管我們誰都沒說話,但彼此心裡清楚,有張有弛之間我們要去迎接下一個戰役,我們充滿信心。
內容來源:讀創APP
記者:黃順
如需轉載,請註明以上內容